《温暖渐冻心》影评精选
《温暖渐冻心》是一部由乔治·乌尔夫执导,乔什·杜哈明 / 希拉里·斯万克 / 埃米·罗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暖渐冻心》影评(一):ALS 带不走尊严
关于 病人尊严的一部电影,人之初性本善,找到理解你的那个人,读懂你的那个人,就是我们一生要做的。
I see the one that you want me to be.
romise me, find someone who reads you.
惊奇的是预告跟正片透漏的信息完全不一样,很多人以为是讲女同的,但其实是一种超越友情,相知相惜的知己的人生旅程
《温暖渐冻心》影评(二):患病的恋人不是责任,怜悯是不够的
当我有任何不爽的时候,我总是不会直接说不想,会摆出一副臭脸,做事开始变得很不耐烦,虽然还是在做,但是做事情的态度好像是我这是在怜悯你,看我对你好吧。
对待病人如果是这种态度,把照顾病人当做一种义务,病人一定会觉得超级不开心。所以看这部片子时候我觉得丈夫还是很尽责的,如果是我,可能这样都做不到。但是看完后,我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病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照顾,不应该被当做拖累,那样他们会很不开心。要发自内心还是去欣赏他们,重视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黑人夫妻妻子病了仍旧如此快乐生活。虽然有很多磨难,也可以一起度过。
《温暖渐冻心》影评(三):At Least I'm falling forward
片尾Bec 终于唱了一首歌,这是其中一句歌词。
算是Bec自己对人生一个阶段的总结吧。她的生活因为Kate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也渐渐找到了自己。
ALS和重症肌无力有些症状比较相似,比如吞咽困难,发音含糊,严重都需要呼吸机维持生命,但是肌无力可以控制,ALS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妈前几年患上肌无力,最严重的时候上眼睑下垂,嘴有点歪容易流口水,吞东西困难,走几步就特别累……提这个只是想说,希拉里斯万克的表演真的超级棒,她下垂的嘴角,从电影开始到电影结束的四种嗓音,手指难以伸展开来,她都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一个患ALS病的样子……
片中最后Kate还是离开了,临终前她对Bec 说now Go out Go on.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Go out .城市里的我们只想宅在家玩手机,只有固定的几个朋友,我们都忘了如何去bond people. 我们让自己越来越孤单. 而Go On,是希望我们可以活下去,不管多么糟糕.因为我们可以表达可以感受,可以去做.不要拖不要等不要让自己永远不能清醒.
就好像男主给女主表白的那句话一样:I like me better when I with you.
《温暖渐冻心》影评(四):是谁给感觉起了名字?
五个月前看的生肉,快结尾的时候哭的快瞎了,也许是因为第一次看渐冻人题材的电影,但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她们来越发升温的情感,以及到最后爆发,虽然有些词儿没有听懂,但还是哭了。
发现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真的很奇妙,也运用孙燕姿的一句歌词:“是谁给感觉起了名字。”,因为看完了哭完了我也没能分辨她们之间的情感到底是什么,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啊,想到就觉得人和人之间的感觉越发奇妙,如果真的想分辨那我分不出。哦,又要说是信任了,恩当然有信任,可是信任只是一部分,因为每种感情都包含信任。所以很奇妙,电影很棒。
看到有个豆友说是女版《触不可及》,可是我觉得这没法比较,首先法国人和美国人的性格已经千差万别了,但是说道《触不可及》有一点加分的就是音乐,正片的高潮就是跟着音乐跌宕起伏,可是你再看看《You are not you》,你再相比一下就会发现平淡很多,可是在情感的描述上却更加详细,在每个演员的表情上的特写每一滴眼泪都非常细致,而《触不可及》却没有这么多,但我更喜欢《触不可及》。
永远都会有一幕是goodbye time,而这永远也是全片的高潮,《触不可及》是这样,这也是这样,两部片都做的非常棒,所以很推荐观看。
就不区别她们他们之间到底是怎样的感觉了,不知道是谁那么有聊给感觉起了那么多名字。
《温暖渐冻心》影评(五):『You're Not You。』
这个夏天,“ALS冰桶挑战赛”这项公益活动风靡世界,让我们见识到N多科技界大佬、体育界名人、娱乐圈明星的接力挑战,这个全球性的公益活动让大家重视渐冻人,如今这项活动也销声匿迹了,但不代表我们可以不再关注「渐冻人」。希望爱与关怀能持续扩散,他们需要的是持续的关注和帮助。
由两届奥斯卡影后希拉里•斯万克主演的电影《温暖渐冻心》讲述患有ALS的凯特,遇上一位略不着调的护工瑞贝卡,看似不搭对的二人,建立深厚友情。和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一样的套路,但又有别样的感动,逐步刻画渐冻病患者的心路历程。当钢琴师不能再弹奏钢琴,在被病魔侵袭,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将会怎样面对自己的恋人以及家人呢?
看到电影中凯特最后弥留之际,基本上都不能呼吸,真心让人心疼,好好的一个人就这样枯萎了。这个疾病真的很可怕,幸而我们的女主角有一个好朋友一路陪伴。这个一开始滥交酗酒的女孩儿画着颓废的烟熏妆,很不讨喜,可是凯特对她却极度宽容,就这样,两个女人的友谊开始了。圣诞,瑞贝卡的母亲说的那段话确实伤人,但作为一个母亲,站在她的立场也是没有问题的,她只是想保护她的孩子。也说明社会对于“渐冻人”的关爱实在是太少了。
对于渐冻人的了解,我也是看过其他比较出名的相关题材电影才有一定的认识,BBC电影《霍金传》,被誉为“宇宙之王”的科学家霍金是“渐冻症”最具代表性的人物,21岁他被确诊。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霍金,在故事中重新还原了在霍金人生遭受致命打击时遇到妻子简的情节。他神还原所刻画的人物,让我们对这位伟人多了一些认识。日本电视剧《我的生存时间》,三浦春马在剧中饰演患上ALS病症的大学生泽田拓人,在得知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摸索着去度过残余的人生。
.s.“渐冻症”又名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特征性表现是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故俗称“渐冻症”。早期症状轻微,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患者可能只是感到有一些无力、肉跳、容易疲劳等一些症状,渐渐进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最后产生呼吸衰竭。
《温暖渐冻心》影评(六):是友情还是百合情?其实是早已超越友情和爱情的心灵上的触碰。
看这部电影之前就已经准备好大哭一场了,但事实并没有,说实话可能是因为之前看太多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电影,所以在这部关于渐冻人症的电影面前,我早已经练就了较高的泪点,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喜欢,说实话,其实整部电影槽点挺多的,比如我个人认为电影中好几段感情的碰撞都少了那么点力道迸发出观众强烈的情感刺激,还有女主无疑是爱男主的,但男主的存在感确实不强,我觉得男主演技还是可以的,但不知哪里总觉得怪怪的,或许剧本安排就是如此吧。。还有电影对表达女主和女二之间的感情虽然观众明白她们俩之间是心灵相通,彼此救赎的关系,但我总觉得可以在影片中表达更浓烈些,强烈的情感碰撞或许是我的个人喜好吧。。。虽然有种种槽点,但无疑这是一部有温度的电影,我一直认为电影只要有了温度,其他都能原谅。
至于我为什么认为其有温度:
或许有人不认同,但我真心觉得两届奥斯卡影后的确不是盖的,希拉里斯万克把患有ALS的女主演活了,你不会觉得她是演员,看的时候就觉得她是快要死的ALS患者,她让这个人物有了温度;
第二,无疑是两女主之间的情感碰撞了,看到前面女二在帮助女主上厕所的时候,那一系列亲密举动我以为会发生一段百合之情,但很快就发现并没有而是与之擦肩而过了(当然可以假装并没有擦肩而过~),我似乎理解编剧的选择,这部电影的主题自然不是要表达一段悲伤的爱情,而是借女主与女二的心灵触碰来表达对ALS患者的关注,表达将死之人内心对生命中最后尊严的渴望,表达ALS患者于父母,爱人之间难以明说爱与痛,纠结与无奈,这一切都让电影本身有了温度。
还有一点必须要提,女主的几句台词,大致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总是选择那个不是最懂我们的人" "你不懂我,但这并不是你的错,我也有错,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变为你眼中的那个我" 还有最后女主对女二说"promise me, find someone who will see you",这几句台词让我回味无穷,是选个最懂我们的那个人还是选你爱而不真正懂你的人,女主似乎有了自己的答案,那我的答案呢,你的答案又是什么?
如果在最后女主去世的时候,女二抱着女主的镜头时间更长一些,我一定会哭。
《温暖渐冻心》影评(七):最后的生命,最初的绽放
对渐冻(ALS)人,这些年只是那个挑战冰桶的接力游戏,让这个奇怪又残酷的并进入到了非特定人群的视野。但我怀疑,大众在饶有趣味地以看游戏的心态看那些响当当的人物之余,真正对ALS这个病及病人的关注会有多少呢?
这电影是冲着希拉里斯万克去的。
说真,作为一部电影,它并非那么“好看”,比起斯万克以往众多佳作,也并不那么好。但里面展现的ALS病症及渐冻人所承受的痛苦,值得关注。
在医学上,有“ALS是绝症中的绝症”的说法。我不清楚其他众多绝症都是怎样的,但这说法某种意义上说明ALS确实恐怖且残酷。这并非说它单向发展,没有任何可逆的可能,也并不是因为发病后只有3-5年存活期,而是病人能一直神智清醒地目睹自己的死亡过程,并以一种强烈的方式结束:呼吸衰竭。这不难想象这种方式的痛苦,如果实在想象不到,那随便找个塑料袋将自己的头罩住,不用1分钟就能感受到渐冻人死亡的瞬间。
这场电影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悬念的故事。看点就在于失去生命之前,还有什么会失去,比如家人、比如婚姻,比如朋友,比如尊严。
但整场电影在感情的表现上显得挺粗的。
ALS破坏运动神经,连吃喝拉撒的自理能力都会完全丧失,因此对于一个完整的人而言,这是一种极其难堪的生存状态。这就很好理解凯特发病后,为什么拒绝了家人朋友的相聚,为什么挣扎去做那些她已无法完成的简单动作,为什么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于她是透不过气的压抑——当然这也是出于愧疚。她是一个沉重的负累。但她无法逃开,上流社会的教养,让她始终保持举止优雅、打扮得体。那个熟悉的世界对于她,就是一种无法释放的压力,她成为了一个“受气包”,接受所有人的怜悯和异常目光,同时尽量不给别人造成影响,不在众人面前出丑。这既是他们所认识的教养表现,也是她保持尊严的努力。
于是,突然闯进来的与她世界完全颠覆的贝克就成了她的拐杖和释放的出口。
贝克不像其他人“小心翼翼”,会很没教养地毫不掩饰表现出“她异常”的正常反应,这令她自我感觉不被当成病人。在她能真正坦然接受ALS之前,需要有人帮她一把,而不是无用而虚假的安慰。
凯特感情的爆发点,是将累积下的痛苦、愤怒、压抑、恐惧等等全部复杂心情化作一声没有几分贝的吼声,这也是全场剧感情的爆发点。不过这个爆发点,与斯万克以往作品比,不那么感人心弦。是镜头角度的问题吗?虽然剧中角色特点决定了那声是安静无力的,主要靠表情。但我想起她另一部作品《百万宝贝》,那场电影感情的爆发点,我认为出现在最后。那时在呼吸罩、黑暗的遮掩下,表演几乎没有表情,声音也基本缺失,只剩眼神了,但那一场戏感情极饱满,将前面酝酿的感情在那一刻爆发,极富冲击力。
ALS进行的过程,也是凯特逐渐认清感情和自我的过程。
凯特反复提到过去,那个真正看见了真实的她的人。她终于明白自己选择的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做的不是真正的自己。
或许正因为如此,伊凡的无微不至才会给她带来那么深的愧疚和负担,才会得知其偷吃后,马上决绝离开,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分开于她是一种解脱,两人没有感情上的牵绊了。因为两人之间不存爱着真正的爱,因为在她看来,他爱的只是理想中的她。因此,病友夫妻在这里,便成了一个明显对比。
(但其实,超过15年的感情,也已应该进入家人感情的阶段了吧,难道家人不更能互相扶持吗?虽说她那老妈老爸是那样子。在这些地方上,老美总爱夸大男女感情,好像其他感情就不是感情似的——如果该种感情不是该片的“主旋律”的话。)
也是直到这个时候,生命剩下短短几个月的时候,凯特才能真正随心所欲地表现出对自身处境的无望和坦然,这是她生命真正的释放。无所顾忌地大叫大笑,不顾异常眼光坐轮椅出外,在公共场合随意乱跑,安心吸大麻,凭心情咒骂,再也不用优雅地安静地呆在别人期待的模式里难受——圣诞节那晚是最后一次了。
因ALS,凯特迅速失去生命,可她的生命,也在最后的时光真正绽放了。
或者,这就片名“YOU ARE NOT YOU”意义所在,而不仅仅指病人和看护人之间关系与感情。
《温暖渐冻心》影评(八):当你已不是你,该如何继续
当渐冻人这个词突然间伴随着冰桶挑战而铺天盖地之时,我们又认识到了一个新的致命疾病。你会不会有突然间的不安,万一这个病发生在自己身上,该怎么办?是的,若是发病了,那就是不可控了,尤其这种病当前的医疗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治愈无望,最多是延缓症状,尽量延长生命,但是却不能保证生命质量。在这样一种境况下,你要怎么办呢?通常来讲,患慢性疾病的人很难保持乐观,长期服药却也不能完全控制的那种疼痛。因着日复一日的折磨,他们开始变得越来越愤怒,甚至刻薄。所以有俗语说患病的人心焦,因而大家要体谅病人。但是我们看到的病人kate却非常的体谅人,这与教养有关,这与自身性格有关,这也与爱有关。kate是一个非常聪明且理智的人,出身不凡,自身优秀,家庭美满。她选择自己要做什么事,爱什么人,过怎样的生活,并且做得都很完美。所以和Evan在一起15年之久,他们还有perfect的性爱,依旧保持自身魅力,这需要极大的对周围所有一切事物的控制能力。她把什么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可以掌控一切,但是唯独对渐冻症无能为力。人不能什么都有,不可能存在完美,可以算是另一种公平的可能。当穷人得大病的时候,人们一般抱以怜悯,认为要是有钱就好了,不用那么可怜。而当富人得致命疾病的时候,有钱也没用,一样得死。在高质量的护理状况下,我们也不觉得得病的富人很可怜,因为人家生活实在太好了,坐的轮椅也是电动的,还是轮椅界的保时捷。但正因为如此,却能更深刻的感觉到无助,心理上的凄凉,你以为可以解决可以控制的,到现在任谁都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等死,真是太恶毒的讽刺。kate此时已无力掌控身体,但她没有愤怒、暴躁、刻薄,她依旧很有涵养很温和的对待周围的一切,还是尽量的保持可控的范围。她一直都是克制的,尽量让自己不像个病人,她还希望像个正常人一样可以掌控,这也就是为什么她把专业护理人员辞退却让bec留下照顾她的原因,因为前者把她当病人,后者能让她当主子(她让bec做的事情都听她指挥)。但不可控的还是来了,Evan出轨了,kate第一次表现出失常,但很快恢复理智。kate对丈夫做出的解释是全怪自己,然后说了一堆Evan的好,表示很愧疚,认为要成全他的生活,不想拖累他了。而其中深层含义确是,我对我掌控不了的选择放弃。kate确实每天都很愧疚,那是建立在自己患病,丈夫依旧不嫌弃很照顾她,很忠贞的基础上。所以当Evan在此范围内,她再怎么愧疚,也没说要分开(当然她知道丈夫需要快乐需要性也没说给她找个姑娘解决一下o(>﹏<)o)。所以,当Evan没等到她死,提前乱来了,kate出现了愤怒和崩溃。不可控的渐冻症,她认了,这个确实没办法,但她还尽量保持自己不要像个病人,还在周旋。那本是可以控制的,却没控制了,这个才是真失败啊。大家看kate对自己的控制权力是做么的在乎,以至于坚决不用呼吸机,不要躺在床上等死,死也要选择憋死,如此任性的保持自尊让人敬佩。
ec真是个好姑娘,心地太好。在她的陪伴下,kate真的感觉到了温暖。因此kate会跟bec说心理话,告诉她不要伪装啊,要选择真正注视自己的人啦,不要放弃理想啊。这些对bec的影响很是大。kate是伪装大专家,为了能得到Evan,要把自己装成他喜欢的样子。修养好要有点伪装,跟那两个看似好姐妹的bitch,还得装友好。而重病的kate装的太累,所以选择和新朋友玩耍,那时她是可以做自己的,是轻松的。关于爱情的经验,kate告诉bec怎么选爱人,应该选择真正注视自己的人。这个问题说到底是选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kate当初选择了自己喜欢的Evan,为此还要改变自己去迎合,变成Evan喜欢的人,其实挺累的。而跟她说爱她,注视她,在乎她的人,她却选择放弃了。所以,以她经验看,选择爱你的人,是正解。bec最终还真接受了这个观点。当然这个怎么选,其实都没有对错之分,选任何一个都得靠后期感情培养和经营,否则都没意义。再说一点kate的遗憾吧,她想要孩子,想旅行,想弹钢琴。这个本可以早就去做的,但是因为觉得不着急吧,还有时间等原因搁置了或放弃了,现在想做却一切都太迟了。以往内心的多种想法,不再美好,反是折磨。于是很痛苦想发泄,要尖叫。可惜啊可惜,kate的病若是cancer,她大可以来一遍“遗愿清单”,但她得的事更郁闷的渐冻症。那在kate还健康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把自己的想法实现了呢?因为她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时间啊。我们大部分人跟kate想的是一样的,通常情况下很多意外是不可预见的,不知道何时生病、何时撞车、何时死亡(占卜这个事就先忽略啊)。我们从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就知道自己一定会面临死亡。但是没人告诉你,你什么时候死。于是年轻力壮身体健康的人们,总会以为死亡离自己很远,还可以有时间规划很多的事情,慢慢去实现。有的人是按部就班的去实现了,有的人就生成了拖延症。当死期突然来临,大家都慌了,有的人还能在期限内折腾一下,有的人连折腾的机会也没有,惨到不行。所以当世事无常,生命有限,我们还是学习大师乔布斯吧,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过,做你最应该做的、最有意义的事。老乔也是cancer之后才悟出的道理,然后分享给人们。这也难怪那个女黑人死后,她丈夫致辞,说生病的这四年是他们最好的四年,因为时日无多,没那么多可浪费,一切都要完美呈现。事情是这个么事情,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怎么做,决定权还是在自己。
同样是Swank的作品,《百万美元宝贝》里的女拳击手,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后选择死,死的比较坦荡。而这部中的死无疑是遗憾的,好在最后还争取到了可以自我了结的权利(安乐死也不容易做到啊),虽然憋死很痛苦,但是自己掌控生死,死的体面有尊严,也算圆了最后一个能实现的心愿了吧。生命尊严的话题太沉重,沉重到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而这个问题本身也是矛盾重重。是要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罔顾生命质量,还是保持生命质量,放弃坚持到最后。这对病人本身对家属都是难题。例如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该如何抉择,选择在不能自理前自杀,提早结束痛苦不拖累家人,家人会难过愧疚。选择熬到最后,自己痛苦不说,家属也是疲惫不堪,但好在家人会心安理得。但无论怎样,这个决定或选择还是自己来做比较好。家人要做的只是尊重你的意愿。那这两部作品都符合这个观点,自己的生死自己来,痛苦到最后为哪般!
ec给我一种KatDennings的既视感,但不够丰满诶,所以不够美,哈哈。她和Swank搭戏有点被压,还是放不开的感觉。Swank颜值一直也不高,靠演技得影后的主,表演技术无可挑剔了,看起来各种到位。影片虽然拿渐冻症做噱头,却没能做出新意。全篇温和流畅,没有太激烈的碰撞,本可以撕逼大战爆发一下的情节也只是点到为止不去展开,后半部分情节还显得有些拖沓,最后煽情了一番就结束了。哦,那个妹子哭的还真是惹人怜~~~~(>_<)~~~~ 。中文片名翻译成温暖渐冻心,侧重于讲温情感染,而英文名《You're not you》直译是《你不是你》,贴近于《依然爱丽丝》《Still Alice》。这两个题材又有一些相同的表达,当你迷失了自己,该如何继续,如何选择。所以我认为此片的本意是侧重如何正视自我的问题,而非围绕温暖展开。
0:25念昔人已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