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猫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人与猫》是一本由丰子恺等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017-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人与猫》读后感(一):浅评«文人与猫»
文人与猫,是编者摘辑了丰子恺等作者的关于猫的文章。其中属丰子恺和梁实秋描绘得最是详细,均写了三篇来记述他们生命中那抹灵动的光彩,可谓淋漓尽致。另外几个“高深”点的,在鄙人看来,诸如鲁迅和季羡林等人,在记事时不忘穿插自己思想的结晶。迅哥儿一如地对世风世俗讽刺了一下,季羡林老先生由猫而生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规律的启发。其实也都好,但我更偏爱后者的妙文。
《文人与猫》读后感(二):不愿飞升上仙的猫 为何老与文人纠缠
《太平广记》收《续仙传》,载王老一家人,因帮助一位道士,得其酿酒,饮之成仙,于是“全家人物鸡犬,一时飞去。”但是,“唯猫弃而不去。”
猫真是很有趣的生灵,连免费飞升上仙这等美事都不在乎…
最近对猫这个动物颇有感慨,不自觉地面露喜色,实在压抑不住心里那股激动劲儿。
自从朋友那里抱来出生45天的小奶猫之后,我几乎每天都在嘴里默念几遍“辛巴”“辛巴”“辛巴”...整的跟自己孩儿似的。
《文人与猫》读后感(三):喵喵喵~
文/lnna99
文人,他是与民同乐的一方长官,他是闲暇的风月客,是时光打磨后愈发锃亮的旷达潇洒;是轻舟短楫中的赏月人,是西窗落座茶酒皆可的随遇而安(PS:摘自《在乎山水》)。他们与猫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此事先按下不表。首先,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起什么呢?是《机器猫》里的哆啦A梦,还是《美少女战士》中的露娜,还是黑猫警长,亦或是包青天里的白玉堂与展昭?不可否认,他们都有自己的使命,而我独爱他(它)们风骨天成,正气清凛。
《文人与猫》读后感(四):文人眼中的猫
我一直喜欢阅读文人大家的作品,这些东西是能够丰富内在的,文字有深度又严谨,比起现在年轻人写的东西简直天差地别。这本书的名字叫《文人与猫》,文人就是这些作者,猫就是他们笔下的猫。本书简介说书中的几篇文章是由十几位作家所作,可是我数了几遍正好是十位,可能是编者的不严谨吧,这也就和那些文人的文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些文人对于猫的看法各自不同,有人写的是身边偶然发现的猫,有的则是自己家养的,每天能够近距离观察。书中的几篇文章都与猫有关,但不是每篇都是以猫为主角来叙事。很巧,在阅读这本书的前一天,我刚好在家门口捡到一只流浪猫。这只猫很可怜,身上有汽水瓶盖大小的血洞,应该是被大猫或者狗给咬了,十分可怜。我把它送到宠物医院之后医生告诉我这只猫才三个月大,如果不是我即使带它来救治可能早就失血过多而死了。我做了一件好事,我也决定收养这只小猫,虽然治疗费用要好几千,但是我认为这只猫一定会记得我的好的。
看这些与猫相关的文章,使我更加坚定要把那只小猫养下去,这些人写猫只是当作随笔来写,没人为了写而去特意观察。猫和狗不同,它们不需要时时的陪伴,野猫和家猫又是很大的不同。我喜欢鲁迅写的猫,他喜欢用一件事讲述另一件事,在他的文章《兔与猫》中,兔子是家养的,猫是野猫。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仿佛都没有鲁迅自己的参与,写的是亲戚家的兔子,还有亲戚对于猫的看法。后来写到兔子可能是被猫吃了,鲁迅才写出自己对于黑猫的仇恨,甚至还有一些示威的感觉,那时他还小。在文章的末尾,鲁迅提到了一瓶氰酸钾,可见童年的影响是多么强烈。
后来鲁迅又写了一篇文章《狗·猫·鼠》,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对于猫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并分析了自己为什么对猫如此仇视。这篇明显与之前那篇不同,写猫更多一些。除了鲁迅的文章以外我还很喜欢季羡林的那篇老猫,写的是他十几年前养的第一只猫,直到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依然健在,他的文章脉络清晰,从观察猫到结合自己思考,把人们需要从这些动物身上学习的知识列举出来,十分受用。
《文人与猫》读后感(五):猫事
猫这种可爱的生物,陪伴了人类上千年,早已是集千万宠爱于一身的幸运儿。于是,它们也常常成为文人笔下的主角,有脾气,有性格,有烦恼,有欢喜。《文人与猫》一书的扉页上写着“猫一眼就知道你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但问题是,它一点不在乎。”我行我素的猫,傲矫又娇宠。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收录了鲁迅、胡适、许地山、钱钟书、丰子恺、老舍等人与猫的故事。
这些故事里,让人讶异的是鲁迅居然这么不喜欢猫。鲁迅不喜欢猫,是因为大黑猫“偷窥”刚出生的小白兔,一窝里面有两只惨过去死于猫爪。其实对于少年时的鲁迅来说,赶猫打猫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嫉恶如仇”,算得上“扶弱锄强”,这种不与人同,专治不和谐的性格,应该也为后来的笔诛口伐埋下了伏笔。鲁迅不喜欢猫,还有一个原因是幼年时祖母讲猫的故事时形成一种“猫是饲养的,吃饭不管事”的印象,这就像那些人占着好地方不干活还光拿钱一样让人觉得不公平。再次,就是自己心爱的一只称作“墨猴”的隐鼠被女工长妈妈一脚踩死了,当然当时罪过是落在了猫的身上,于是猫罪上加罪,成了鲁迅心头头等恶物,从此不爱。细读下来,这种恶,其实也情有可原。
许地山讲猫像看科普,钱钟书笔下的猫则与人无异,描写得非常有意思。李太太的猫有个洋名dark lady,俗称黑美人,可是这洋名读来就像妲已,叫多了,就变成淘气----变成最耐养的名字,与这位李太太本意相去甚远。钱钟书笔下的人事俏皮生动,无论是嘲讽还是白描,打起比方时时让人忍不住捧腹,实在痛快!钱老的文字独此一家,精品。
丰子恺家的猫,像“白象”“阿咪”“猫伯伯”等则是爱猫家人欢闹的生活画相,当然也有猫之黑暗面的批露。老舍则拿他家的白猫王子和人讲道理,“不否认猫有一些短处”,“和人一样,总不免有一点脾气,一点自私,不必计较”,只好“片时欢乐且相亲”。梁实秋和老舍一样,称自家猫为白猫王子,宠得很肥,连客人都惊呼“简直像是一位董事长!”梁实秋给猫写文,猫六岁写,七岁也写,像是祝寿文。到了冰心家的猫,也是白猫,名为咪咪。季老爱猫,说是和猫在一起,“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这里又提到猫老后,自觉要寿终时,自找地方等死的事。这和大象一样,传承的本能,和人类在一起再久,也改变不了的基因密码,到是引得思念它们的主人浮想连蹁,感概多多。
《文人与猫》读后感(六):看的不仅仅是猫,品的更是人
曾经有段时间,我幻想自己是一只喵星人。闲来无事时爬到房顶上去蜷着身子晒太阳打呼噜。看谁不顺眼了跑上前去亮出指甲狠狠的给他两爪子。高兴时扑扑蝴蝶,逗逗花草,不高兴时身子一扭,昂首挺胸傲娇的迈步离开。
或许是小时候对听到的狂犬病传言过于恐惧,所以我一直以来我都是是喜欢猫咪胜过狗狗的。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猫的。就拿我老妈来说,她对猫的态度不能说是深恶痛绝吧,也绝对称的上是极不喜欢。因为每逢冬天总有猫咪会悄悄潜入我们家的院子寻觅食物,老妈晾晒在院子里的腊味可算是遭了秧,稍不注意就会难逃猫口,多年来一直是防不胜防。
喜欢猫可以有无数个原因,但是厌恶猫一个理由就够了。
这几天正好读了一本关于不同人对猫的态度的文集,名字就叫做《文人与猫》。小小的开本,看起来犹如一只白猫般精致优雅,其中被收录文章的作者均是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家。读过之后,不由感慨,这对于猫的态度,还真的是不同人各自有所不同,不同的猫有着不同的命。
此书开篇便是鲁迅的两篇关于猫的文章。他对于猫的态度简直可以用“厌恶”二字来形容,自己在文中都透漏曾有“仇猫”的话柄被传扬开来,甚至有动过毒杀猫咪的念头。虽然后来对猫的态度客气了许多,但是到底还是不喜这种动物。
钱锺书先生应是爱猫之人,据说看到自家养的猫被别家的猫欺负了后,都想要抄起竹竿为猫儿去讨个公道。后来还是妻子杨绛先生劝说他,若是这样做怕伤了彼此的和气方才作罢。书中所收录的钱锺书先生所著的《猫》一文,似乎暗喻了这段经历。
老舍先生对于猫的态度也是十分喜爱的。在他的眼中猫儿们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天真可爱,就算是猫咪们闹的院中枝折花落、满地狼藉,也不忍心去责打它们。
胡适先生仅有关于猫的短诗一首,却是以此来怀念去世的挚友徐志摩的。
还有许地山、丰子恺、梁实秋、汪曾祺、季羡林、冰心等诸多文学名家。十位文学作者十七篇与猫有关的精致美文。在他们的笔下,猫咪姿态性格各不相同,彼此对待猫儿的态度也各有差异。其性格与风采亦在这些与猫有关的文字中,得以展现。
读此书,看的不仅仅是猫,品的更是人。
《文人与猫》读后感(七):我的第一只猫
《文人与猫》,不仅仅是文人与他们猫咪之间的故事,其间也穿插着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一些暗喻和讽刺,例如鲁迅和钱钟书先生笔下的文字。当然,若单纯把焦点放在猫身上,丰子恺和季羡林则相当宠猫,鲁迅先生却不太喜猫,还会用棍棒驱之。但无论大家喜与不喜,爱与不爱,猫作为朋友而非人类的宠物,总会给人一些啼笑皆非的体验。文人们的感受大致如此,更何况现如今我们这些吸猫群众呢。
特别是季羡林写到他的白猫咪咪快离开人世的时候,我难过得边看边哭起来。我们之所以会害怕猫咪的离开,有怅然若失之感,大抵是因为已经把猫咪当作甚过朋友的亲人了吧。文中提到猫咪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因而它们会想方设法逃出去,到僻静的角落里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不会留在家里让主人感到悲伤心烦。可见,猫咪的独立与骄傲,到死也是这般的坚定不移。
梁实秋写了她的白猫王子五、六、七岁的趣事,基于看完整本书苦笑不得的内心过程,我也想好好记录一下我的第一只猫。
我的第一只猫,是只俊俏的家猫。它的鼻子连着嘴,到颈脖,至腹部都是极对称的白毛,再除去四只白色的脚以外,其余部分全是黑色的毛。每逢它站立的时候,搭配着黑长的尾巴,就像穿着一身燕尾服一样,不免露出一些绅士感。
记得刚把它带回家的时候,生龙活虎,一张舞动的餐巾纸,一个轻轻挥动的逗猫棒都可以被它玩弄好长时间。那时候它的身体还很小很柔软,抱在怀里的样子极为可爱。但正因为它小,咬东西没有分寸,总会在我的胳膊上留下深浅不一的牙印和爪子划过的痕迹。
而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缝针,也是因为迫不及待给它开鱼肉罐头,被铁皮喇了一道很深的口,当时哭着走去附近医院缝针,医生看我哭得那般伤心,还关切的问我是不是和男朋友吵架所以伤了自己。 回家后不知发生何事的猫咪依然美味地吃着它的罐头。
我拒绝猫咪上床睡觉,我也不知道现在我坐在家里它不爱靠着我躺是不是有这个原因。
所以猫咪并非每只都亲人,它偶尔亲近你的时候或许是它想你陪伴它的时候。
我的猫咪在我吃玉米的时候,会一个劲儿站起来找我要玉米粒;它能听懂我叫它坐下;能在我拍它大腿跟儿的时候翻来覆去地撒娇;会在早上看见我的第一眼来蹭我的小腿。
现在它才两岁,却不像以前好动了,没事就趴着,但耳朵机灵地转动着,听着周围的动静。我不知道十几年后它会是什么样子,胖得不成形还是越发俊俏……但它是我的第一只猫。我只希望它可以健康,可以享受它的“猫生”到老。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吧:
“猫一眼就知道你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但问题是,它一点也不在乎。”
《文人与猫》读后感(八):这些与猫的故事,折射了那个时代的文人风范
(作者:周佳昕)
历代文人描写过的动物之中,猫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可能因为或多或少,文人都能在猫的身上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欣慰与哪些相似之处,难免对于猫平添喜爱。
文人偏爱坦荡的心境,宁可在人群之外享受孤独,也不愿委屈自己阿附他人。而猫也是这样,即使为了生计偶尔撒娇乞食,但是很少有人能做猫的“主人”,因为猫自己从不承认。猫第一眼就知道你喜不喜欢它,但是它一点儿也不在乎,光是这一点不在意他人眼光的豁达,就颇有“文人大家”的风范了。
所以,看名家谈猫,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们笔下的猫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儿本人的色彩,再加之猫存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所以看他们写猫,一定意义上也是从猫看他们的生活态度。
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典型,他不爱猫,甚至有点仇猫,但这并不妨碍他把自己同猫的故事记录下来。有时还不忘借此讽刺当下。作为他的猫,时刻都要有被调侃的觉悟,也幸得它们一点儿都不在乎。
“猫的偷鱼肉,拖小鸡,深夜大叫,人们自然十之九是憎恶的,而这憎恶是在猫身上。假如我出而为人们驱除这憎恶,打伤或杀害了它,它便立刻变为可怜,那憎恶倒移在我身上了。所以,目下的办法,是凡遇猫们捣乱,至于有人讨厌时,我便站出去,在门口大声叱曰:“嘘!滚!”小小平静,即回书房,这样,就长保着御侮保家的资格。其实这方法,中国的官兵就常在实做的,他们总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因为这么一来,就要不被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裁汰。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正在研究而且推敲。”
相比之下,丰子恺先生可算是十足的爱猫者了,不光文字,先生画猫的功力也是一绝,几十幅漫画,形象生动,猫的百态全然活现于纸上。看似猫是画中配角,但是正是因为有了猫的陪衬,生活才有了更多的味道。先生曾说过“世间的大人都为生活的琐屑事件所迷着,都忘记人生的根本”。
客人偶尔来访觉得猫咪可爱,是因为不用承担喂养、收拾猫咪的日常。世事皆有两面,就如同我们看到文人流芳百世,一字一句被称颂膜拜,却从未了解他们的生活本身。
文革时期,丰子恺先生就因为一篇《阿咪》文中用了“猫伯伯”一词,就被有心人当成把柄,给他扣上了不尊重毛主席的罪状,以致先生难逃文革的迫害。但是先生并没因此“降罪”于猫,毕竟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曾伴他看过四季轮转,共度乱世升平。
我本身也是极喜欢猫的,虽然在猫的身上你很难得到如同狗那般的忠诚专一,但是特立独行如它们,总能给人意外的惊喜。可能正是因为它们的生性高冷,偶尔一次的亲近撒娇才意外可贵,很多时候只要你用心观察,从猫的身上总能有所收获。
钱钟书先生就曾对猫有过极高的赞誉:“猫是理智、情感、勇敢三德全备的动物:它扑灭老鼠,像除暴安良的侠客:它静坐念佛,像沉思悟道的哲学家:它叫春求偶,又像抒情唱歌的诗人。”
爱猫也好,嫌猫也罢,所有好坏评说无非在于我们的心态。如这些名家文人一般,只要我们用心其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无论是巍峨壮阔如高山大海,还是狡黠灵巧如一只小猫,都是一份礼物,让我们忙碌而平淡的生活,能多一抹别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