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200》影评100字
《棺材200》是一部由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执导,雅戈尼娅·库兹涅佐娃 / Aleksei Poluyan / Leonid Gromov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棺材200》影评(一):多么亲切的背景与故事
开头与结尾,背景都是教堂,似乎过于刻意了些。
枪毙的那个长镜头很厉害,灯光闪烁的刹那,竟有灵异的恐惧感。
《棺材200》影评(二):缺感觉的电影
始终还是不喜欢这类拍摄电影的手法。
阴郁,暗喻,暴力色情,政治黑暗。但串联的方法有很多种,我总是纳闷为什么这样串联,串联的毫不吸引人看下去。
这部片子如果是中国导演拍的,估计在豆瓣就要被人骂死了。可惜是外国导演,就开始出现了一众褒奖之词,用得着么?标新立异不代表好。
如果是《德州电锯杀人狂》,那人家至少杀的酣畅淋漓,想政治暗喻,那就暗喻的有魅力一点啊。
曾经,听人说,只有食物是能让人的五感都体会到的,如果一盘菜它的立意再好,但做的拉里邋遢,焦糊酸涩,你还想吃么?勉强吃完的话,要么是你女朋友做的,要么就是为了体现你与众不同。
《棺材200》影评(三):寓意丰富的作品
《棺材200》影评(四):关键在于信仰的缺失
关键在于信仰的缺失
苏联的末期,当初感召苏联成立的共产主义已经被苏联人所遗忘,所以苏联的存在只能依靠强权和暴力所维系。为什么中国今天会让很多中国人所不满的呢?关键还在于信仰的缺失,在你唾骂中国共产党和官员的同时,请扪心自问——你有没有信仰?当你鄙视没有信仰的官员之前,请先鄙视一下没有信仰的你自己。你问问自己,如果让你去当官老爷,你会管住自己不贪污受贿么?你会有以信仰为基础的自律么?如果你做不到凭什么你就鄙视现在的中国共产党呢??
苏联失去了信仰,所以苏联倒台了,当美国金融家不管道义和金融信誉开始肆意的让金融泡沫膨胀,结果他们就尝到了金融危机的苦果。同样的今天那么多在网上对中国不满骂这骂那的人,问问自己,你有信仰么?你会为了信仰而做出牺牲么?正是因为许许多多失去了信仰而唯利是图的中国人一起共同造就了今天让你不满的中国现状,可能你也是其中一份子,你也不是无辜的。
《棺材200》影评(五):补几个细节猜想
导演Aleksey Oktyabrinovich Balabanov (本名) / Алексей Балабанов和农场主同名,农场主在自我介绍的时说在他们那没有称父称的习惯,愿望是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太阳城,结果充满希望地被突然秘密处决。应该是最符合导演个人价值取向的一个角色。
装逼少年抱怨club里面的音乐难听,更像六七十年代的迪斯科,车上的音乐又是过于现代的重金属,空间感产生了一个断层。当然巴导选的BGM还是让片子增色不少。
喝一吨伏特加开车都没事,低个头捡个东西差点迎面撞上货车,主角光环开启,货车车毁人亡懒得表。
无神论教授公开场合表示自己是不可知论者,共产主义一个枪子儿崩了你。
整个片就是在黑列大无神论研究所啊!!!!小朋友们晚上不要太嗨,路上怪蜀黍可多了。
《棺材200》影评(六):古拉格晚报
悲惨新闻从来不缺,尤其是在盛产变态的某谠关怀下。
你也许是路边看到警车呼啸而过的那个,也许是酒馆里看到报纸血红标题的那个,也许是迪厅里对杀手口诵牛逼的那个。
无论怎样,你都是这份晚报的一部分。有人负责创造故事,有人负责叙述故事,有人负责分享故事。就是这样。
在电影里,这就是工业之城里昂首阔步走过的鼓号队少年团,阴霾的蒸汽浓雾里缓缓驶过的沉闷列车,赫鲁晓夫式筒子楼里面千篇一律的堂会微笑伴侣,小区里叫唤孩子回家喝蘑菇汤罗宋汤土豆牛肉汤的主妇。
一张张冷漠的毫无表情的脸,揭发与举报已经过时了,没有什么比看着一个人莫名其妙的被宣判死刑更有意思了。
但杀人没劲,窥淫没劲,禁室培欲没劲,跳舞没劲,喝酒没劲,什么都没劲。
过去的噩梦和你一起醉倒,然后在时代绝望的早晨醒来,喘一口粗气,看阿富汗的小伙子变成海魂衫烈士,然后参加无神论演讲比赛,最后看安德罗波夫同志在死前最后一次发言。
ed2k://|file|Gruz.200.(V.O..Subtitulada).DVD-Rip.XviD-mp3.(estrenos-sub.com).avi|733521920|79BF2F904ACC3DE0CC93371ED97D78A7|/
事实往往比你看到的更加黑暗。
肖像里的同志张开亲切的嘴,吞没你和整个帝国,吐出青年的骸骨,捡起他们就拼出这个黑暗的故事。
别误会,这真不是影评,我只是把链接放在一堆屁话中间而已。
《棺材200》影评(七):加速年代,你会更懂
极为震憾、但毫不震惊。
震憾,是因为从未看过一部这样的电影,把铁慕急泉骨子里的溃烂——因邪恶、因严酷而滋生的溃烂——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此精准入骨。据说素材来自前苏真实案件,但我不谙俄语,查证不了。
不震惊,是因为我懂。结合现实,您大概也会懂。加速年代,就会更懂。
影片以1984年苏阿战争为背景,“cargo 200”为苏军密码,该代号表示那些用来将阵亡士兵遗体运送回国的锌制棺材。故事核心主线是一名冷血变态的前苏警官,将一名妙龄女郎绑架回家充当性奴。而全片人物众多、多线并进、情节丰满,剖开前苏社会上中下层,让我们看到既得利益群体的末日狂欢,看到稳定表象之下的失序、失能和崩坏。
值得探讨的内容很多,在此仅选若干。
➊ 受害少女并非底层百姓,其父为区攩诿蔬誋,其未婚夫是英雄伞兵,在阿作战。So what? 大厦倾覆,人性之恶激荡张扬,棺二黛的牛寺-泉身份并不能庇护她躲过大祸。
➋ 无法无天的变态警官到处肆意虐杀,无疑是个附着在绝对泉丽结构上的爪牙,然而如此神武万能的豹丽威泉形象,背后却掩盖着一个性无能而至变态的真相。
➌ 农夫之妻为被冤杀的丈夫复仇,干脆利落地击毙变态警官后,头也不回转身离去,看也不看倒在地上的被囚少女,而她之前在农庄曾尽力救助过少女。人心就这样坠落。
➍ 研究无神论哲学的大学教授见死不救、谎言自保,之后溜进教堂抚慰不安的良心。
本片风格沉重冷感,后半段颇多场面惊悚、恶心,令人不适。若是欧美片,我会斥之变态猎奇。但在葒豹背景之下,我的视线穿越了腐尸上方嗡嗡作乱的一团团蝇群,读懂了导演的每一个隐喻、每一声诅咒。
PS:多有影评称变态警官的外形酷似鐠皇,我觉得倒也没那么像。
巴拉巴诺夫(Aleksey Balabanov),“邪典大师”的称号实至名归。
向来,我对cult避犹不及,对隐喻不以为然,对暴力美学绕道而行。然而,巴拉巴诺夫的cult、隐喻与暴力却令我肃然、凛然和怆然。感佩的不止于他深切入骨的俄式血性,不止于他在影像表现上的惊人才思。我不完全认同巴导演的思想与理念,最大的共鸣源自共同的葒豹体验。他的批判力量饱涨,绝非仰天长叹、束手待毙的嘤嘤哭诉,而是一记拍案而起的铁拳。
《棺材200》影评(八):反战才是主调
首先,我要下一个定论,队长一定是变态的,他的变态来源于手中的权力和生理障碍,与苏共末日与强权社会什么的毫无关系,放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有可能产生,不是那个时代必然的畸形产物。他只是导演给予所谓的国家英雄一个恶劣到极点的嘲讽。
电影名称叫《棺材200》,所以影片中那具棺材中的尸体才应该是电影的重点。但影片用了大量看似与主题无关的铺叙,才在接近片尾的时候突兀地表现出来,导演想为我们表达些什么呢?
想要探求导演的目的,就得了解第一次阿富汗战争。给朋友们一个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603772.htm。
影片中有许多细节值得推崇。比如两兄弟讨论小辈阔气的未婚夫,农场主与知识分子之间的辩论,推诿接收国家英雄遗体的电话,麻木不仁的变态队长的老妈,片尾电视画面中老迈的契尔年科讲话等等,都在昭示着动荡不安的时局与岌岌可危的政体。最有意思的是被变态队长毫不犹豫杀害的农场越南工人,为什么就是越南人呢?而不是苏联人或其他国家的人?(1984年在苏联的支持下越南开始侵略中国及周边其他国家,从而又陷入一个国力削弱、经济倒退的泥沼)
导演用隐晦的表现手法,从表面的病症慢慢地揭示症结所在,最后以强烈的视觉效果(腐尸、裸女等元素),向人们表达反战、反强权、反压迫的愤慨情绪。国家英雄的遗体在床上腐烂,而他的未婚妻却在同一张床上被强奸,未婚妻是高官子女,而造成这一切的恰恰是这个政权的执法者!所有这些无法调和的矛盾被巧妙地交积在一起,成就了这部引人深思的《棺材200》。
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农场主的妻子,她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人,代表的是社会最底层的朴实的百姓,却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国家风暴的受害者。她最后痛快淋漓的一枪,也表达了普罗大众最强烈的愿望:羔羊不会永远是羔羊!
看过几个大大的影评,感觉还是有点缺失,忽略了影片中暗藏的反战的主基调,所以补充一下,写得不好不要见怪。
不要纠结于影片中过分的画面,没有这样的画面,也达不到震撼的效果。
人性的微妙可能就在于此了。
《棺材200》影评(九):不是我说你,你真的不会看电影
正看得津津有味,有个朋友冒杂音:这种电影有啥意思,变态!考虑到他女友在场,考虑到他有一次大半夜二话不说起来陪我喝到天明,我默默无语。有人问他,你不是喜欢重口味吗?是,我是喜欢,但不是这种变态……
我给他开了瓶啤酒:来,我爱你,干!
他又开始了:卧槽怎么这么变态……
我心平气和地把酒瓶递给他:来,干!
晚上白的啤的轮番轰炸,他又在唠叨,我终于忍无可忍:亏你还受过电影学院的训练,不是我说你,你真的不会看电影。
人很有意思,都想吃好吃的,看好看的,但饿得没办法,皇帝也会饥不择食;审美则有很大不同,随着阅历、智识的增长,对精神食粮只会越来越挑,喜欢并深刻理解《罗生门》《鬼子来了》《杀人回忆》《棺材200》的观众,对小时代、韩剧绝对嗤之以鼻,好看的小说、电影根本看不完,有些看一遍还不过瘾……
很多影迷(包括但不限于影评人、吃电影饭的教授)对电影的象征与质感非常陌生,无法充分感受电影艺术的魅力……
提高影视欣赏水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找到打开电影的正确方式,可以迅速缩短这个过程。
艺术最重要的价值是象征,而且只有建立在质感基础上的象征才有艺术价值。提高影视欣赏水平,就是提高对影片象征、质感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插播广告:
我的live(在线实时问答)将分别阐述电影的象征和质感,这是欣赏电影最起码的门槛,地址:
https://www.zhihu.com/lives/760241211507245056?utm_campaign=zhihulive&utm_source=zhihucolumn&utm_medium=Livecolumn)
本文图文版:https://zhuanlan.zhihu.com/p/22060275
《不可撤消》(2002)口味很重,位列所谓的全球十大禁片,但实打实是个辣鸡。超长的暴力、强奸场面,与其说挑战观众的忍耐极限,不如说在掩盖导演想像力的平庸。用特吕弗的话来说:蹩脚电影之所以充斥暴力、色情,是因为导演没有能力借助朴素而节制的手法表达强烈的情感。
与口味奇重无比的《棺材200》(2007)相比,《不可撤消》只算小清新,为什么《棺材200》能够赢得掌声?
口味轻重不是重点,重点是:好看(质感),高端(象征)!
电影史上,很少有哪个电影口味重到《棺材200》这种程度,艺术品质又如此之高:
导演的高端表现在,对任何角色都不是概念化的简单批判,即便这个没心没肺的青年也有豪爽、性感的一面,这种复杂性赋予角色一种非常真实的质感。
关于信仰的讨论,预示无神论在俄罗斯的衰落和东正教的回归:
恶警绑架官员之女,裸露体制内部互相绞杀的真相。大妈的同情极有分寸,提醒女孩并非完全无辜:“想想你和什么人在一起(才落到这般境地)?”
越南(苏俄阵营)人因良心发现挨枪子,是不是让你想起苏军在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中的表现?无神论教授(代表沉默的大多数)跑到教堂寻求慰籍,非常讽刺。
利用职务之便,明目张胆地绑架少女,沿途展示强大的工业体系,堪与美国争霸的国防、科技、工业并未给民众带来安全和幸福:
其母昏昏噩噩,无法正确应对现实,意在提醒观众,俄罗斯传统陈腐不堪,需要注入新的文明。
棺材里装的不仅是入侵阿富汗的炮灰,也是女孩绝境中的精神寄托,以及导演对体制的千重诅咒:
噩梦在女孩听到恶警朗读爱人(尸体在她身边)的来信时达到高潮:
条子靠不住,军队更靠不住啊,妹妹!
铲除恶警的大妈彪悍无比,沉默的大多数一旦觉醒,邪恶就是浮云:
这部充满隐喻的黑色电影,强调事件结束于1984年末,暗示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间开始了……
《棺材200》影评(十):棺材200:失范的强权社会让人恐惧
如果只看开头,绝不会想到电影的结局会是如此的残酷。尽管气氛有些怪怪的,故事的讲述却是直线线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寻常,那种在强权社会里的平常生活,似乎人人都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着,了无新意。兄弟俩见面,弟弟要去见独居的母亲,年轻的恋人等待着明天的出游,青年人的聚会瞎闹……如果车不再半路上坏掉,如果小混混不去偏僻之处找酒喝,也许一切都不会发生。不过,悲剧注定是会发生的,在那样一个社会,在那样一个时代,即使不发生在电影中的人物身上,也会在任何一个地方一个个人身上。故事发生于一九八四年下半年,彼时,苏联正是契尔年科当政,次年戈尔巴乔夫掌握权力,开始了新思维。
俄罗斯影片《棺材200》基于真实的事件改编,反映的就是这样一个从最令人窒息的强权社会,在逐渐松动的前夜,从高压到失范中让人颤栗的充满杀机的气氛中,一群人的命运。
电影中的景象,我们曾经很熟悉,与文革末期中国的景象差不多。冷清的道路,衰败的工厂,凋蔽的城市,灰暗的天空,宿舍楼也是肮肮脏脏,家里也是四壁陡立。一派死气沉沉的气象。人们只能通过各种的后门,利用手中的关系及权力去搞到种种紧缺的商品。电影中那个大学无神论教授就是如此,这种人往往最吃香。同时还有另一类人,就是那个牢骚满腹的总想建乌托邦太阳城的农庄主人,他通过地下的黑色网络去弄紧缺的商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吸引着人到自己这里来搞酒喝。他总得寻求警方的保护,而正是这一点,也导致了自己的杀身之祸。不过,这都是体制外的非正常渠道,正常的渠道是权力,各级官员在这样的社会中永远处于食物链的上游。配给制能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权力级别,舒服或者勉强地享受着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一份。
在那样的强权社会中,各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虾有虾道,蟹有蟹道,大家倒也相安无事。不过,这种强权下的均衡是难以持久的,不满被压抑在心底,一旦压力趋缓,反弹会非常的强劲甚至恐怖。1984年就正好是这样强权趋弱的时期,次年随着年迈而虚弱的契尔年科的去世,与他同样年迈而虚弱的苏联也将进入它的末年。戈尔巴乔夫次年开始的改革,几年之后结束了这个庞大的帝国,强权也随之崩溃。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列宁斯克这样内陆的工业城市,外界的自由之风已经轻轻地刮了进去,并影响着当时的人们。青少年们追求着时髦,派对,饮酒,穿着时髦的服装,扮演着小叛逆的角色……这一切,宛如八十年代初中国的情形。
在强权持久的社会里,上面权力的松弛,往往带来整个社会的失范。以前的一切,从人们的行为到道德,都是纳入于权力的轨道之中,纳入那种刻板而坚硬的体制之中,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动,从外面来看,这种社会显得异常的纯洁,如同今日的朝鲜,亦如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社会。这样的社会是一个不允许个性存在的社会,当然对于道德的违规或者犯罪,更是零容忍,会予以坚决而铁腕式的打击。但一旦权力有所减弱,则各种强权社会所认为的阴暗面,即会迅速地旁枝逸出,并生根发芽四处蔓延,而道德的崩坏,比起其他的社会来,也会更加的彻底,更加的没有任何底线,更加的让人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