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爱情经典读后感有感
《祖先的爱情》是一本由陆源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祖先的爱情》精选点评:
●语言真好
●《祖先的爱情》这信息密度太大了,随便一段都是结结实实的文字罗织成上好的布,水都泼不进那种。那些关于南方风物想象力的无尽叙述比《毒木圣经》中勾勒的刚果雨林生活还要更胜一筹。这一场时代的横截面,花纹繁复精美,又充满力量和对抗,像张抗抗在封面推荐中说的一样:“叙事绵密而动荡,如大河蜿蜒,奔流入海。”
●就是拉美魔幻那套,胡编乱造些民俗异闻卖弄文笔词藻美其名为想象力,乍一看挺唬人读多了索然无味实在都是流于表面的东西,读了三分之一弃了有这时间还不如多读些莫言张炜贾平凹了。年龄大啦现在越来越觉得那些纯靠所谓想象力的文字不靠谱毕竟文学史有几个博尔赫斯卡尔维诺,青年作家没有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再有想象力也是白搭。
●一部在中国南部边陲上演的《百年孤独》。充满大想象力、野心与耐心的力作。马原、张抗抗、孟繁华、白烨力荐。
●新版把序章放上了。很好!
●过了那么久,总算是看完了。粉陆源了。
●虽然读不太懂,但是却感觉过完了一生。
●如果删减一半,会更好看一些。才华撑不住野心,正如书中所言胜利的秘诀是"知已知彼,加上一点运气"。不知已是个问题。
●可能和自己的思维方式有关,阅读时很是吃存在主义这一套,万物因我而活,闹则阴阳两界都翻乱腾转,静则风停浪止阳光黯淡。
●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不喜欢这种叙述风格,第三人称纵横驰骋,但没有感情含量,难以激发读者的共鸣。
《祖先的爱情》读后感(一):“找到你要书写的汉语。”
回信:写给过去的先贤 你在满是灰尘的安静角落 找到你要书写的汉语 我破冰洗脸 打破你沉睡的梦境 听见精神森林里有斧头挥砍 我徘徊你的庭院 也就找到我的庭院 我的庭院有一口井泉 流淌人类的心水
************************** 原信:写给未来的弟子(陆源) 1 我并不认识你 你将我视为导师 我们的诗艺是恒星 我们的生命是一道道星尘 清早,你来敲门 我久已离开 2 你酿造一个世界 以文明之蜜为原浆 再次走向我们的书架 凑近听一听,前人低语 你无需跳过,任何一句话 停留在他们圆融的光明之中 3 我即将度过,第三十五个秋天 我人生的六月为此耗尽 你遭遇艰难困苦 你尝到幸福 我们的心魂是黄铜大钟 以夜间伏案相呼应 我们为自己挣来每一场睡眠 迈入无梦的死寂神殿 明晨,当你告别坑洞 将见证天空的台阶漫长 4 我们辉煌的旆旌 今天近乎隐形 守住你未经发酵的青春 用时间淬炼技法 我们越是沉默 语言越是深宏 傍晚,你来敲门 我从未远去
《祖先的爱情》读后感(二):《祖先的爱情》初版、再版后记
初版后记
《祖先的爱情》是以一种强健的语调写成的。它反映了作者对小说艺术的根本看法、他目前所掌握的全部技巧,乃至很大程度上他对人世的总体认识。然而,从最初形象的萌发,到整个小说世界的建成,支撑写作的并不是某个特定观念,而是对生活、历史和时代的好奇,是对一片异彩纷呈的天地不断描绘的强烈愿望。在这本小说里,幽默也许不单纯是一种笔法、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节奏,一种世界观,或者说是作者对现实的飞速遍历。但作为小说家,我又不能不相信,世界本身比世界观更重要,因为人们无论持有什么见解,对世界抱有哪种态度,他们总在以各自的方式追问何为幸福。我还相信,爱情处于幸福序列的顶端,推而广之,它将扩展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爱,他们不断为之斗争,甘愿为之牺牲。蒲宁说过:“幸福只给那懂得幸福的人。” 写一部长篇小说无异于创造一个世界,其中的形象、故事、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美丑善恶皆是作者所钟爱的。《祖先的爱情》既包含了巨大的现实,也透射了我对历史的理解,对生活的领悟,但更重要的是,它寄寓着创作者的希望。对我来说,写作《祖先的爱情》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尽管并不轻松,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障碍,然而收获远远大于付出,仿佛我所写下的文字在教导我,我所创造的人物在影响我,甚至,深刻改变了我内心许多东西。 《祖先的爱情》是我创作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它来源于一个形象:一杆藏在屋墙夹层里的猎枪。我试图给读者呈现一个炎热纷繁、五方杂处的民国南方世界,置身其间的人物,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仿佛是受到了潜藏于空气中的魔法元素的感染,生活在常态与超常态的边缘,爱情正是让他们脱离沉重大地、升入天空的那张飞毯。然而读者会看到,其实他们从未离开大地,甚至可以说是深深扎根于生活大地之上。相反,唯一未受魔风吹拂的那个人,倒似乎一直漂浮在半空中。他大概是作者最为同情的角色。另外,当我试图贬低某些人物,嘲笑某些人物,司艺术的神祇却禁止我这么做。他们一个个开始自行其事,直到我退让妥协,同意在纸稿上展现他们的动人一面,哪怕一次也好。小说中很多人物的命运远未终结。 二〇〇七年九月完成《祖先的爱情》后,我转而写作另一部小说,但在随后的两年半时间里,直至出版前夕,我仍不断增删修改,它才最终变成今天的面貌。在创作期间,得到了诸位好友的亲切鼓励,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在寻求出版的过程中,获得各方面帮助,特向仲召明、何大江、罗传洲先生致以诚挚谢意。还要多谢作家出版社的编辑姚摩先生,他的素养、热情和实干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的友谊令人愉快。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丁玎,没有她,这部长篇小说的一切根本无从想象。 陆源 2010年3月2日再版后记
时隔七年,《祖先的爱情》得以再版。相较2010年版,新版恢复了初版因种种考虑而删去的“序章”,此外,全书小有改动。我认为以上两个变化均有必要,令人愉快。实际上,作者顶住了反复增删的诱惑,让这部长篇小说最大限度保持了原貌。或者可以说,我把不断修改的劲头用到了其他作品当中,没让这个“恶习”在《祖先的爱情》上大面积发作。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隔几年再去读这部作品,觉得它好像不是我本人写的,所以无从改动。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幸福余韵,仍不时在我心底泛起,但当年我情不自禁地为现实披上的可笑可叹的幻觉轻纱,似乎早已被冷酷的大手揭下。将来的诸多图景没有变得更清晰,也没有变得更朦胧。 马国维先生喜欢这部作品,并决定将它再版,让我感到很幸福。他的直觉有如电光石火,迅速判断事物的价值对他来说轻而易举。本书的编辑朱岳先生,是我非常欣赏推崇的小说家,是我敬佩的同道者和乐于交往的朋友,他妙趣横生的谈话使我获益良多。 陆源 2017年11月17日于北京
《祖先的爱情》读后感(三):《祖先的爱情》:一部中国人自己的《百年孤独》
作者简介:陆源,广西南宁人,1980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作家,文学编辑,广西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现居北京。著有长篇小说《祖先的爱情》《范湖湖的奇幻夏天》,译著有小说集《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和《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
《祖先的爱情》OR《百年孤独》
正如书的封面上孟繁华所言:这是作家不曾经历、也没有可能经历的生活,因此它是一部极富想象力和结构性的作品。 陆源,一位80后作家,用“滞后”的思维方式和魔幻手法,写出抗日战争时期普通民众的生存之道。抗日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我们屡见不鲜,没有一部作品能像《祖先的爱情》这样,用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的手法去触摸历史。小说里有挣扎、有向往,这是一个村子的历史,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任何大的历史背景下,有男有女有爱情,爱情是历史车轮的润滑剂,也是人类得一繁衍生息的根基。我曾祖父年轻时,经常跟随陆阿宋去安南打老番。他们躲在那兰一带的岩洞里,白天睡大觉,夜间便去端老番的营。这伙亡命之徒从浑水河北边游向对岸,一些同伴就被水猴子扯住脚淹死了。以上这段话便是《祖先的爱情》的开头。
与《百年孤独》的开头“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上校面对行刑队,想起多年以前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比起来,简单直白了许多。开头直奔主题,一目了然。
但是,这仅仅是开头。
……我们天不亮就出发,两人一前一后走在幽寂的乡道上,环形的苍穹仍布满星斗。而晨曦中的河埠如同一片萧瑟的乱石滩,腾涌的蒸汽间站着卖开水的女人,仿佛尚在做梦。乍一看,这不就是《百年孤独》里马尔克斯对马孔多河滩的那段描写吗——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
又比如,《祖先的爱情》结尾,是这样写的:当年刘瑛喂过奶的三姑六婆从四面八方汇入教堂,来参加刘瑛和小叔叔及仓促又盛大的婚礼。据说他们的婚礼惊动了最高层,因为它是人们现时代第一次团结和旧时代最后一次爱情的伟大象征。
而《百年孤独》的结尾时这样的:他再次跳读去寻索自己死亡的日期和情形,但没等到最后一行便已明白自己不会再走出这房间,因为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活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两部小说一比较,可以看出,《祖先的爱情》结尾给了人希望,以大团圆形式结局,而且是以结婚做为全书的终结,是开始也是结束。《百年孤独》完全是一个极端,正如“是生存还是毁灭”一样,整个家族的最后一个人,选择在一间屋子里“毁灭”。
幸福只给那懂得幸福的人
一部小说就是一个世界,其中的形象、故事、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美丑善恶皆是作者所钟爱的。《祖先的爱情》既包含了巨大的现实。也折射了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对生活的领悟。
《祖先的而爱情》是以一种强健的语调写成的。它反映了作者对小说艺术的根本看法、他目前所掌握的全部技巧。乃至很大程度上他对人世的总体认识。然而,从最初形象的萌发,到整个小说世界的建成,支撑写作的并不是某个特定观念,而是对生活、历史和时代的好奇,是对一片异彩纷呈的天地不断描绘的强烈愿望……我还相信,爱情处于幸福序列的顶端,推而广之,它将扩展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爱,他们不断为之奋斗,甘愿为之牺牲。这是作者小说后记里的一段话,我很喜欢,既是对这部小说的概括,也是对小说这个艺术载体的总结,从而引出爱情。
幸福只给那懂得幸福的人,同样,在写作中描绘他人的幸福,作者也是动幸福的人。
人类历史不论如何发展变化,唯有爱情是常开不败的鲜花,祝福天下所有人,都活在花丛中!
《祖先的爱情》读后感(四):祖先的爱情》——他们曾在这片大地野蛮生长
作品以一种大开大阖的结构,急管繁弦的叙事,把小人物的爱情故事藏匿于大家族的命运沉浮,历史中的人物,祖辈们的爱情,交织融合,桴鼓相应,如同一轴徐徐展开的壮美画卷,让人从中领略到一种久违了的“南方风情”。 ——白桦亲自读过《祖先的爱情》,再翻开书后各个文学名家的短评,觉得这段评价尤为贴切。我在文学学习的道路上和这些名家的研究相差甚远,索性把他的短评借鉴过来,放在片头。接下来我要说一些我对于这本书微薄的见解。
古朴村落中的南方风物
这本书的故事是以民国为背景,却不同于种种营销号中所描绘的,一边文豪林立纸笔交锋,一边是灯红酒绿,杯酬交错的上流社会。他所描绘的故事从一个古朴的村落徐徐展开。
蓝色的暴雨,泛滥的野香蕉以及充满小叶桉危险气味的日本鬼。中日甲午战争的一声炮响以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鲸吞蚕食,甚至连南方的这么一个小部落也受到了波及。
还未开化,着急了便直接脱了裤子随地撒尿的人们,在战争的影响下,懵懵懂懂的记住了两个词:游击队和日本鬼。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应对野蛮的日本人。
阿婆一再告诫我们,遇上日本鬼千万别转身就跑,不然会被枪毙;切勿原地傻站不动,不然也会被枪毙;更不可迎着他们狂奔,那样还是会被枪毙。你应该尽量模仿自然的事物。 ——《祖先的爱情》但就算是这样,生活中依然有美好的事物,让人觉得为之惊艳。“我”坐在庭院之间听阿婆讲可怖的日本鬼,讲行踪诡异的游击队,忽觉“月亮的余晖恰好照在她皱纹密布的枯脸上,如同奇异无比的法术,唤醒我脑海里最遥远最模糊的画面”。
这是“我”童年懵懂中,受到了空气中魔法元素的感染,而引发的奇幻曼妙的联想。
作家眼中的世界,与我们常人不同,陆源将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以奇妙的想象联系在一起,如涓涓流水般顺畅的从笔尖滑出,于是他又写到雨后的村庄:
疯长的植物几乎把暗淡的小径完全阻塞,林间乳白色的浓雾好似一只巨大而轻盈的猪尿脬,小叶桉的气味顺风吹来,明晃晃的苍穹如同一顶蓝帐篷。在人们未觉之间,已然被作者拉进了一个奇幻曼妙的南方世界。
我在消亡,我在永生
这里的“我”其实指的是普罗大众,我们每个人都是看似相似,实则不同的生命个体,因为不同和差异,才创作了一个又一个不胜枚举的动人故事。
我读这本书时,常常惊叹于作者对人性的刻画,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平实的语言仿佛他不是一个参与者,而是一个见证者。
这里有为了嫁给同一个男子而暗暗斗气的姊妹。在一个傍晚,妹妹发现缝制用来表白的绣球所需的材料尽数被毁。而阴差阳错之间,妹妹将绣球交给了另一个男子。奇怪的是,两姐妹在妹妹表白后又冰释前嫌,和好如初,仿佛当初的较劲争斗是浩瀚平静海面下,一小股微不足道的暗流。
这里有致力于教化士官祖父,却因为识字了的士官依旧野蛮无理而觉得苦闷,最后悟出了一道真理:野蛮的手段养肥了军阀,军阀又用他们强盗的恶臭毒害地方,把野蛮发挥的淋漓尽致。而祖父也因为上司(一位他尊重的老先生)被军阀迫害致死而愤然离开,最后在一副送给军阀的对联中暗藏深意,大骂军阀。
还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年轻的寡妇因其长得美艳,丈夫死后将仅有的两间房租给房客,便被往来的商人当作色情调侃的对象,小镇的居民也因此对她十分厌恶,并将自己的恶意都发泄在她的身上,她变成世上最毒的女巫,淫荡而危险。终于在一天中午,太阳最耀眼的时候,居民们砸开她的家门,把她拖出来打骂游街。
“女人犹如一颗透明水泡,穿过浮动的尘埃和狂怒拥挤的人群。” 作者从始至终未发表一句言论,仿若一个无情的看客,但他早已将自己的怜悯融入叙述的语言中,那个无辜的寡妇如同透明又脆弱的水泡,激发起读者的同情。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的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当女主因美貌而被全城的男子奉上神坛,又因他人的嫉妒被撕扯着衣服,用最野蛮的方式痛打时,她和那个寡妇何其相似。
人的生命在消亡,而人性却随着人的繁衍而永生。
小人物的爱情故事
就如开头所见,作者把小人物的爱情故事藏匿于大家族的命运沉浮,伴随着日本侵略与败退,人的们顽固老旧的思想受到冲击,这些小人物正经历着一个日新月异,缤纷复杂的世界。
作者在主线中叙述的是刘瑛和陆家大少一见钟情,经历旷日持久的思念和波折,最终在一起的故事。听起来是那么平平无奇,像是每一个公主遇到王子所经历的梦幻故事,加上一个小朋友式的happy ending,但两人的情感并不那么平顺,他们相互喜欢的,都是见面时看到的那个自己臆想中的完美情人,距离产生美,当他们不断努力接近对方时,却猛然发现自己所面对的那个人又如此陌生。
两人的爱纯粹猛烈却又相互折磨,他们之间从刚开始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历经千帆才猛然察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于是他们又走在了一起,最后才迎来了一个“新世纪的婚礼”。
正如作者最后所说:爱情正是让他们脱离沉重大地,升入天空的那张飞毯。
感谢大家愿意花时间看完这篇文章,我的头条号是:人类观察家,欢迎关注我,和我分享身边的故事。
《祖先的爱情》读后感(五):《祖先的爱情》:爱情是块稀有金属,只属于勇敢的炼金术士
《祖先的爱情》是陆源创作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毫无疑问倾注了大量心血。自始至终,这部小说想要表达的,无非是——真正的爱情,只属于有理想的人。碌碌于柴米油盐的凡俗人,是没法达到爱情所需要的精神净度的,也自然无法尝得爱情的美妙。对于忠诚于双方的恋人而言,过往的所有枝节都是爱情的铺陈,只有看透了这些还宁愿坚持下来的人,有资格领悟到爱情的好处。
出神入化的写作技巧,独一无二的背景设置
① 第三者叙述口吻,绝无仅有的视角效果
作家陆源的小说《祖先的爱情》,为人熟知的是强烈的神秘色彩,魔幻主义的世界里发生的种种,皆源自于爱情的命题。第一叙述者“我”,是男主角陆阿凉的侄子,见证了小叔叔和名动远近的美人刘瑛之间兜兜转转的爱情。如果读者要凑近看主角身上发生的故事,那就拿错小说读本了,因为《祖先的爱情》就没有打算将焦点全部集中在主角的心理描摹上,所有心态层面的字眼都来自于“我”陆阿源对两者的感知和了解。所以读者犹如在雾里看花,透过第三者的眼光,在脑海里渐渐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画。
令人颇感震惊的是使用第三者的视角,陆源还是能够将故事写得如此曲折动人,如此酣畅淋漓。故事的主线是阿凉和刘瑛的爱情,穿肠挂肚的思念萦绕在分分合合多年的两人身上,浓烈的情感好像理所应当地被旁观者感知、捕捉,然后跃然呈现在字里行间。
② 考究的用词,顺畅清澈的文风
写作功夫高深和浅陋往往体现在用词的细节之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类词性的修饰语所用文辞是否精妙,是小说语言成功与否的关键。陆源在动词的使用上出神入化,能够将寻常司空见惯的景致写得新颖夺目,月亮的一“探头”,从天边“涌起”的云,旭日初升“泼洒”的光芒,都获得了动态的美感,栩栩如生。
在专注写好故事之余,陆源不忘写好绝美的景色。他描写乡村里能看到饱满的月亮,浓郁的栀子花香,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的修辞将月、云、雨、花写活了。读罢谁能忘记他笔下迷人的白昼和黑夜,乡村独特的景色勾起了若有似无的愁绪,构成了小说的文化底蕴之一。作者的文字就好像清泉,连续不断地流露出来,带着丝丝入扣的满怀情意,让阅读成为一场飨宴。
时不时的哲理,凉薄或热烈的人情
① 功能性人物的亮点和作用
小说里的哲理几乎都不是作者直截了当地在旁白部分说出来的,大多是借助文中人物之口表达的,且内容意有所指,留下了细细咀嚼的余地。许多非主要人物在抛下一两句很有哲理的话之后,本来平淡无奇的形象就随之深刻了起来,凭着三言两语在小说的叙事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功能性人物的重要使用方法,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本人的思想。一如曹雪芹的巨著《红楼梦》里大观园姐妹们在诗会上完成的作品,虽然宝钗是宝钗的风格,黛玉有黛玉的特色,但是两人的所有诗歌都来自于曹公的灵感,或多或少,曹雪芹借助人物之口说出了自己的人生阅历。
不点破、不突兀,这就是使用功能性人物的妙处。在旁白里说穿,会破坏流畅的阅读体验,造成脱离情境的违和感。或者,在旁白里写太多感慨,会让哲理沦为无意义的唠叨。让人物说出人物应有的想法,不仅塑造了饱满的形象,也强化了故事神秘感。与此同时,将旁白还给旁白,留有写景、抒情的文字空间。另外,这些金句穿插其中,成为小说不得不说的重要点缀。
② 世态人情,往往不值得指望
长辈的处世哲学,大多是语重心长的,来自于长年积累的生存经验。阿婆曾经说过“月光可以显露许多东西,也可以隐藏它们”,作为人生阅历复杂的过来人,透过她的哲理,可以理解她在乱世里的挣扎和艰难求生。她懂得为了规避风险,必须学会隐藏自身的技巧,以及发现借着月光掩藏的危险。在不安分的年代,弱女子应该是没有生存的权利的,要变得坚强,懂得去承担男人们不会操心的事情。
“祖父说,翻脸不认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们永远别想弄懂。”在战争的特殊时期,人际关系比和平年代更加复杂,权利、金钱、势力成为左右人脉的最重要驱动力。装聋作哑、装腔作势这些恶劣的行径屡见不鲜,可能原来笑脸相迎的人转眼就冷若冰霜,趋炎附势的本性被小人物们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听到祖父这番话,想必读者内心也感慨万千,清醒无比,因为我们都正身处于这现实的人间啊。
③ 真性情的人,也同样在世界上游走
人类的情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能刻薄、世故,另一方面也可能热烈、真诚。背景各异的人们拥有各异的性格也不足为奇,如果接触面足够大,自然就能够发展出奇遇。小说的女主角刘瑛,在省城遇见的杜燕妮就是如此,一个受过教育的上流女子。她怀揣着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对革命事业的崇高念想,对闺中密友的爱护偏袒,在行事之中透露出真挚的情感,秉承着优秀的品质游走在世间。有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与粗鲁狂躁的草莽不同,素质和涵养将两者区分开来,有时候教育培养的不是冷漠的精英,而是温暖的才人。
或隐或显的主线,目的不是讲述爱情,而是揭露爱情
① 在曲折之中才能剖开真心
小说的主线是男女主人公之间起起伏伏的爱情故事,叙述了在各自有所历经之后终成眷属的美满。作者没有将主角塑造为一厢情愿地沉浸爱情的类型,因为这样会流于表面,他转而将主角的心事通过旁观者的视角讲出来,真正目的是解读爱情、领悟爱情。
女主角刘瑛被誉为不是一个能等到的女人,而是要被打动的女人。她样貌出众又玩世不恭,青梅竹马的俗套完全无法打动她,她想要追求的爱情都是自己打主意的。直到试过很多男人,她才让回忆慢慢上溯,渐渐浸没她的思潮,从繁琐的诸多事件里看到男主角阿凉对自己的爱慕。她让自己的情绪燃烧起来,又逐渐冷静,在充满欢欣和暧昧的岑寂里,敞开心扉地感知恋爱的情愫——“许多细微的喜悦可以像雨水一样慢慢渗透悲伤之墙”。在曲折之中慢慢挖掘出来的真心,分量渐渐重要了起来。
② 勇敢追求方能获得爱情
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是极为成功的,至少小叔叔阿凉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角色。面对爱情,他有勇气,敢于追求心上人;他也有忍耐,面对心上人离开的选择,表示绝不阻拦。可以他的内心世界清晰地明白他是要将情字看透,再秉持着决不放弃、无可救药的爱意去追逐。
曲曲折折里暗藏的命运真相就是——真正的爱恋是不会被牛鬼蛇神阻挠的,这些是命运之神故意设置的考验,只有通过测试的人们,才可以赢得恋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小说的结尾,作者才会说两人的婚礼是“人们新时代第一次团结和旧时代最后一次爱情的伟大象征”。是啊,只有在乱世之中追逐理想的人们才值得拥有这样的赞许。
爱情不是想要就能要,人们总将这个词儿挂在嘴边,但却不知道爱情实际上是一块稀有金属,只有经过炼金术士的捶打,才能最终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