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东城晚宴》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上东城晚宴》读后感精选

2021-04-02 01:11: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东城晚宴》读后感精选

  《上东城晚宴》是一本由唐颖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东城晚宴》读后感(一):lost in×3

  第一次读唐颖作品,被作品间细腻的情感笔触牵引,花了几个大段的时间读完。本书的英文名Lost in New York让我想到另两个自己喜欢的lost in:Air Supply的Lost in love和斯嘉丽的Lost in translation。三者都有一种调调,不同文化间的磨合融入,而非碰撞冲突。故事中的里约如我们惯常理解的词意,内心炽热如火,在编写剧本的同时,自己身上或者说作者委以她的,就是一个绝佳剧本。最后,作者给故事留了一个温情结尾,喜欢这种笔下留情的客气处理。此刻,想找唐颖其他的作品来看看。

  《上东城晚宴》读后感(二):唐颖最大的资本是她自己的感性生命

  读过唐颖不少小说,一个强烈印象是她对“物”的探寻和探究:无论细节还是人物语言,时常有“丝丝缕缕物的质性”。有人认为:与同代作家相比,唐颖似乎怀有更大热忱表现生活时尚内容。《上东城晚宴》更印证了这个说法。

  有学者曾说:唐颖“最大的资本是她自己的感性生命——一个既缅怀过去、又挑逗将来,既熟知市井、又陶醉文化的上海女性。”

  回头看,唐颖此前的一些小说中(如《丽人公寓》《糜烂》《红颜》等)的确很热衷描绘城市的物质性,试图以写实笔触描写现实中的城市生活城市女性,她也的确是极擅长描写都市女性的心理。

  《上东城晚宴》读后感(三):两天看完,精彩!

  小说气场强大,女主人公自觉自省充满自我评判的新都市女性的个人特征给人焕然一新的质感。因此给人的代入感很强,会与读者内在的价值尺度发生强烈冲突或者融合。所以必须要跳出个人感觉来判断这些新人物,这需要理智和理论的支撑。看过一篇书评,《一个民主的爱情故事一一评唐颖的<上东城晚宴>》,跳出一般的男女爱情纠葛的模式和移民文学套路,有新意。从现代城市和城市主体建构叙述的切入点进入。我以为立足于乡村,将都市视为一切悖逆反叛悲剧渊薮定势的叙述话语方式是传统中国都市书写的经典模式,近现代文学的乡村和都市变革叙述基本不脱离这个模式,《上东区晚宴》一扫这些陈腐套路,最大的贡献在于从纽约上海双城背景对现代城市主体的书写。是对传统古典都市人物和叙述模式的解构和创新。我以为女主人公的主体性是在新的现代都市诸多不平等关系的自我察觉自我矛盾自我纠缠和自我斗争自我决裂中建构起来的!还是以具有独特性的个人经历和书写开启现代城市主体建构的新话语方式。所以另有一番新意在其中。

  《上东城晚宴》读后感(四):一点感想,一次书评

  感谢《上东城晚宴》的作者唐颖,她赋予里约一个颇具温情的归宿,那是任何女人都向往的:体贴的丈夫,可爱的孩子,安逸的生活。这个在感情世界里挣扎了无数回,也沉浮多时的女人,终于在面对于连的那一刻,理智地放下了,却依然止不住泪水涟涟。如同被惊涛拍打在礁石上跌落的寄居蟹,依然倔强地背着自己的壳,固执地朝前方走去……从欲望的迷失中回归,浮躁和喧嚣早已褪去,如叔本华所言,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温情、甜度适中,一切都是刚刚好的节奏,那也是生活的节奏……唐颖的这部小说,各路人物的布局转换很顺畅,有的甚至一笔带过,对于人物间的关系剥离透彻。她的笔法很克制,留给读者很多的余地去遐想。于连对里约的克制和激情,对现实较为清醒的掌控;里约对于连的无法自拔和疯狂,失落时对两个备胎男人不明确的交往和依赖。高远对里约的欣赏和迁就,前夫在上海对里约最后的告白,还有小人物阿力对现实的分析,这一切都令人动容。我很喜欢结尾,它让人感受到了残酷生活之余的一点光亮和温暖,不至于让人崩溃。小说也大胆揭示了男女主人公对性爱的狂热追求与索取,颠覆了传统的含蓄。

  《上东城晚宴》读后感(五):tiffany&co的绮梦

  最近在读《上东城晚宴》,里面有一个情节还挺好玩的。

  没有沉住气的里约给于连发邮件,他们在SAKS精品百货店楼上喝完咖啡后,于连想去Tiffany给他老婆买首饰,里约自己走开了。“你傻不傻,进去了说不定也给你买一样首饰。”里约回家后为自己今天没有进Tiffany感到满意,「在这段关系中,她已失去平衡,她不想失去更多」。

  让我很自然地想起了《蒂凡尼的早餐》,奥黛丽赫本饰演的拜金女,深陷物欲与情感漩涡的女人们。她们向「美」与「逸乐」屈服,或者更大程度地「被吞噬」,还要和回归日常生活展开无休止的拉锯。

  最后是张怡微口中的:

  女人走过青春、走过地球,走到今天,走出一曲祭奠自己的挽歌。

  以及在三联生活圆桌中看的:

  到底为什么要离开纽约呢?奶奶级别的文艺女青年琼·狄迪恩在她著名的散文《再见了,那一切》中写:“你不可能充分地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只能给出一些老套的答案——大家都知道的那些。我会说在纽约生活的成本有多么高,说它没有办法给我们需要的‘空间’。但其实我想说的只是,在纽约生活的那个我非常年轻,然后在某一个时刻,那种美妙的节奏被打破了。我不再年轻。”

  当然这不妨碍我觉得Tiffany的首饰很好看,特别是Tiffany橄榄枝。

  因为年轻。

  《上东城晚宴》读后感(六):唐颖突然握住了一支神奇的笔,把很容易在此地被界定为龌蹉的男女关系写得理直气壮。

  唐颖突然握住了一支神奇的笔,把很容易在此地被界定为龌蹉的男女关系写得理直气壮。也因为唐颖的尝试,给了我们一个新视界:原来男女相互吸引肉体可以走在地位、相貌、财富、认知等等一个个体的附丽之前的。当然,里约与于连相遇的时候一个年过而立一个小说中虽没有明确但影影绰绰的总得超过40岁吧,之前的岁月痕迹以及个人历练一定不可避免的糅合进里约和于连的举手投足,而他们彼此无可遏制地在认识后不久就用肉体倾诉对彼此的爱和思念,对方是异性才是首位的,不是吗?至少在《上东城晚宴》中,唐颖挣脱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一写到性事总要必要没必要的磨磨唧唧。刚一上手这篇小说,惊诧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一次一次地读到于连与里约先性再言及其他的约会后,我想问,唐颖的写法怎么就没有引起我丝毫的反感呢?里约是离了婚的女子没错,可于连是有夫之妇,他们的一次次媾和是在偷情,那是毫无疑问的,可为什么没让读者觉得不齿呢?那是因为,唐颖用她出色的叙述在帮助我们扭转一种认识,男人和女人的相爱,始于荷尔蒙相吸而后才是相貌、地位、财富和所谓的心意相通。

  我佩服唐颖能够将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总是肮脏不堪或者不足以为外人道的性事写得如此张扬又好看,也许,从《上东城晚宴》开始,正经的不屑于写性事写了性事的就不是正经之作,此地的这一文学现象,将得到改变。如若这样,《上东城晚宴》做出了大贡献。

  《上东城晚宴》读后感(七):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在上东城的宴会上,于连和里约的“惊鸿一瞥”,为日后的激情埋下了伏笔,两个充满欲望的人,开始了他们的肉体之恋。但里约生来就不是认命的人,血液里的不安分使她不满足于做一个懂得拿捏、适时进退的情人。她骨子里的“贪欲”,是正常女人都渴望的东西,肉欲享受,精神之爱,物质安全感。她想过正常的生活,却一次次被于连的冷水泼醒,冰与火,爱和恨,里约深陷情海而不能自拔……

  quot;感谢作者赋予里约一个颇具温情的归宿,那是任何女人都向往的:体贴的丈夫,可爱的孩子,安逸的生活。于连的再次出现,虽然触动了里约心里的某根神经,但她几乎没有迟疑地告诉于连“我有女儿了,老大已经五岁”。这个在感情世界里挣扎了无数回,也沉浮多时的女人,终于在面对于连的那一刻,理智地放下了,却依然止不住泪水涟涟。如同被惊涛拍打在礁石上跌落的寄居蟹,依然倔强地背着自己的壳,固执地朝前方走去……从欲望的迷失中回归,浮躁和喧嚣早已褪去,如叔本华所言,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温情、甜度适中,一切都是刚刚好的节奏,那也是生活的节奏……

  唐颖的这部小说,各路人物的布局转换很顺畅,有的甚至一笔带过,对于人物间的关系剥离透彻。她的笔法很克制,留给读者很多的余地去遐想。于连对里约的克制和激情,对现实较为清醒的掌控;里约对于连的无法自拔和疯狂,失落时对两个备胎男人不明确的交往和依赖。高远对里约的欣赏和迁就,前夫在上海对里约最后的告白,还有小人物阿力对现实的分析,这一切都令人动容。我很喜欢结尾,它让人感受到了残酷生活之余的一点光亮和温暖,不至于让人崩溃。"

  《上东城晚宴》读后感(八):不安分的情遇(欲)冒险

  《上东城晚宴》这本书叙述了一场华丽的迷失冒险,同时也伴随着一段狼狈不堪的迷恋。它让我联想到了天主教中的七个原罪,罪行按严重程度依次为“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和暴食。”这些“罪行”都在无形之中戏谑地渗透进那些鲜活的情节以及角色人物的生命空隙,试图与命运做无意义的抗争。

  的确,在这个充满着野心勃勃的城市——纽约,如果没有故事发生,没有灵魂邂逅,那一切会很遗憾。

  离婚的女主角里约与看似幸福美满的已婚男主角于连在圣诞节被安排在上东城上演了一场体面的放纵奇遇,他们通过“性书”邮件表达爱意,在浪漫中寻觅刺激,在虚幻与现实中分裂自我,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在这几个戳心的关键词——“野心、情爱、欲望、利益”中纠缠不清,忽近忽远。

  最令我揪心的是作者反复提及的一个英文单词struggle(挣扎),它让我总是在很多情景中跳出跳进,让我从不同人物身上看到因“struggle”而发生的微妙变化,那些徘徊在孤独与欲望之间的矛盾感情与在异国他乡奋斗的日常,然后召唤我从不同角度来审视自己。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女主角一般对男主角于连又爱又恨,他是个我行我素、利益至上的画家,也残忍地用不走寻常捷径的亲身经历论证了“不是人人都能做艺术家”。书里那句话很触目惊心:“我这一生唯一的目标是要让自己的作品成功”,“做到勇往直前不容易,意味着你得扫除所有障碍牺牲一些所爱” 。

  不可否认的是,生活在上海五年我特别能感同身受:大都市的倍速会驱使人在迷失中变得势利和自私,就如女主角里约不自觉地被“激活”一样。既然选择了与虚荣的幻觉一路同行,就不得不接受眼前现实的面目全非。

  爱上比自己“优秀且不择手段”的人便犹如陷入了蚀骨危机,偷尝禁果的滋味与刻骨铭心的情欲让女主角饱受心理与生理上的折磨,她的呼吸也从紧张局促的变成了不知所措的窒息。时间很残酷,她也不想被困住。她最终选择了男二号高远,这个温和无害的人才能给她的人生承载更多的希冀。

  这本书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细腻的情感和纽约的社会映像:咖啡馆的交往文化与消费主义、艺术家的思维态度与价值观、地铁车厢里的人生百态、聚会派对的假面与自慰、物质男女的暧昧与崩溃、名声地位与自由的冲突、事业爱情婚姻的困惑与渴望......作者唐颖用浓郁的笔触在光影间勾勒了里约的一场美国梦究竟是破碎还是获得重生。

  《上东城晚宴》读后感(九):虚无 沉溺 恍惚

  ometimes Making Something Leads to Nothing 命运的力量难以抗拒,处在细节中的人们满是焦灼。

  安稳可能也是空洞的人生。 带着一种斗志,一种目的不明的追求。 谁都有自己的问题。 要做一个虚无主义者,还是在短暂的歌舞升平中醉生梦死? 因为害怕徒劳无功而宁愿不做出行动? 主人公因为一次晚宴的“艳遇”,穿梭在纽约成功人士和穷苦人士之间。因为可以看到众生相。以及成功的人为什么成功,失败的人为什么失败。命运的力量难以抗拒。 在困窘的人之中,有积极的人也有消极的人,而积极的人生命显然比消极的人更加有魅力。可是为了积极而积极更可笑而无力。 想做点事情,盲目的努力更像是无头苍蝇,不是想努力披上光环的那种努力,而是静下心来沉静在一件事情里。是为了自己的努力。

  如果努力工作是为了挣点口粮?(如果是为了挣口粮,完全可以像wb那样)那为什么这么焦虑? 为什么要努力? 是为了抗拒平庸?是害怕消耗生命?害怕在平庸中浪费生命?空虚? 漫长庸碌的人生道路 卷入竞争?成为别人眼中闪光的自己? 是在上次的打击之下开始重新思考人生,假如之前的努力是为了考大学之后的努力是为了嫁给喜欢的人,那结了婚以后呢?我是谁?还要为了什么活着?顿觉一切都是虚无。 比较羡慕于连这样的人,生命原动力是做作品,他对工作的激情,他的成功。 有时候看看自己真可怜我那么努力我的生活已经被虐的那么惨了,我的收获还是没有别人的多,是因为自己假勤奋?没有具体的适当的目标?在动脑子这一方面偷懒了?没有零下心思考?loser气息那么严重。 为什么为了取悦别人而活着?为什么要看别人推荐的书而不是自己喜欢的书?上个寒假看了那么多书有多少记在脑子里?你真的享受他们吗?这个暑假看的书倒是都让人沉思。 为什么她说我的生活就是个悲剧?因为我一直在为别人而活啊!她就是为了自己而活啊! 能够挣得一口口粮的前提下,(就像她所说的为了活下去啊!)给自己最大的自由!去享受生命的馈赠!

  什么是浪费时间?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 “阿力是个沉浸在某种人生观的信徒,从不为他人反应所动,他有一条"把钱都吃进肚子里"的生活准则,来纽约这些年,吃遍了曼哈顿皇后区布鲁克林所有的中国餐馆,却从不肯掏钱给自己置衣,至今任然保留的确凉衬衣和卡普龙袜子。”

  你没有人生准则,你只知道随波逐流。 人活着不是为了来挣口口粮的!为什么看了一天的书要觉得愧疚?难道你觉得学软件更有意义?因为学软件可以给你带来利益? 但是前提是你不要成为一个无用的人啊!你有父母要养,甚至想给她们更好的生活。有时候的确是要为了别人活着,除非你可以不靠别人活着。 你可以不要别人欣赏你,你甚至可以不结婚,结婚不过是为了寻找一个可以协作生活的人而已。你可以不必在意别人的目光而快快乐乐地做你自己。 是不是可以在阶级固化,年轻人都很丧的背景下,寻找一点空隙? 或者说快乐这件事。。或者说得到了很多的光芒得到了很多的尊重或者说你会更加快乐?为什么不能兼得?为什么不能快乐地做事。而成功只是只和附属品?尊重需求?是不是应该降低虚荣心? 反正我们不能浮在表面,不能盲目羡慕也不能盲目同情。

  《上东城晚宴》读后感(十):让我们柔软活着的,是欲望

  让我们柔软活着的,是欲望

  走走

  “那天是圣诞节,他们被邀参加上东城的晚宴。……沿着第五大道,从下城的商业中心经过曼哈顿中城炫目奢华的大牌旗舰店,便到了陡然宁静的上城,……是纽约最昂贵的住宅区。”

  画面只是背景,人才是主角。在这种线性的阶层上升的过程中,里约和她朋友们的人生故事,几乎尽收其中。

  “两年前,她的婚姻结束了,去年,她的好友天兰去世,死在修复心脏瓣膜缺损的手术台上。虽然,这原本就是一台高风险的手术,但天兰却是在全身麻醉的瞬间离世”,里约重返纽约,就是受好友嘱托,照顾她初恋的男子。

  我想主人公里约也许并没意识到,正因为从小患病的好友天兰对身边的一切都寄托了无比深沉的爱,有一种来自本能的惜人惜物,这种价值观给里约的生命铺上了坚韧、善良的底色,构成里约灵魂中最坚实的部分,也构成这部小说最丰富的部分,让她足以抵御孤身在纽约、荷尔蒙涌动之后热潮退去的一切寒凉,一切波动;让她可以在选择做生活上的替身,替死去的女友好好活下去之前,自己恣肆自私地放纵一次。

  唐颖以写上海、写上海的女性细腻准确而著名,这部作品更是书写了年轻女性“完整的欲望”。(要是就女性、女性欲望以及其中蕴含的女性观来做文章,简直可以写篇论文。)所谓完整,是指既写出了隐秘的婚外情愫,不可言说的征服、占有、顺从、反抗,以及难以优雅从容书写的生理的欲望;更进一步写出了与欲望纠战的理智的坚韧、乐观、愤怒。既写出了从和丈夫之间早就没有性爱,到感受到高潮,最终重新生发了孕育能力,又同时对照着写出艺术家生命活力与创造力相对应的激情勃发。唐颖在作品中不但表现出对女性和女性欲望的由衷赞美,还在隐喻的意义上建立了一种平衡,即将里约所代表的激情与于连所代表的创造力完美结合。节奏的变换从急切到舒缓到沉郁到密集的雨点般的击打再到死一般的潜意识等待敲门声响起的沉寂。不只是知道荷尔蒙在歌唱,更知道荷尔蒙为何在歌唱。

  整本书充满强和弱的冲突、富有与贫穷的对立。上东城与法拉盛,一百美金吃大半个月超市食品的穷艺术家与每月几万美金日常开销的成功艺术家,看似能征服一切女人的魅力男性与不知心之归路的迷茫女性,关在牢笼一般的出租屋与富丽可爱的高档咖啡馆……这些都是不平等的对不对?不平等当然永远存在,永远在我们的生活中劈开深沟,让一些人不被当做完整的人来对待,处于被忽略的位置。可是对纽约城的感受,对大风、白雪与阳光的描写,对每个人欲望的尊重,对咖啡豆的香气甜度恰好的蛋糕的体会,却是平等的组成部分。

  “街上没有人,雪把布鲁克林工厂区所有裸露的铁框都覆盖了,那些撑住旧厂房窗户的铁框已经生锈,雪给肮脏的铁锈铺上深厚的洁白,把所有锐线尖角都抚摸得圆润了,除了寒冷本身。白雪使布鲁克林这一街区失去它颓败却又狂放的风格,它突然变成某一个安宁的无名小镇,里约挽着于连的胳臂半走半滑在无人街上,她瞬间性的狂想是,在这座无名镇子,和身边这个人隐姓埋名度过余生。”

  也许只有文学,才能做到这样的平等,才会让我们欲望春生,无论怎样的年纪,里约的情感起伏,依旧能在我们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对于饱受欲望折磨的里约来说,摆脱困境的办法就是听从内心声音的呼唤,恢复自然完整的人性,由此,她也才可能重新从街景等等外在环境中获得独立的力量。

  这当然是一部诗意抒写欲望的小说,但我觉得这部小说同样可以被视为成长小说,这次成年之后的成长不是自发完成的,需要滋养。其实,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是凭空确立的,需要材料、样板。前夫的宽和,好友嘱托照顾的高远的安静退守,一起长大的异性好友阿力的热情照顾,乃至天赋与勤奋兼备,野心勃勃的于连所给她的强悍生命力的热度……所有这些坚实的、朴素的、挣扎的、与命运与边缘与纽约争斗的人,是里约成长的养料。也因此,六年之后,这个离开了故土,谋生手段、进取之心、生活伴侣和生存目标都不再相同的上海女子里约,不管她戴着的是怎样的面具,卖着怎样的甜品,在看店照顾孩子闲暇翻开英语诗集阅读时的,依旧是一张纯真青春的脸。

  “你尽可以无情冷漠,但我选择柔软地活着。我相信,你会看见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