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100字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是一本由王国平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一):吾欲到此一游
这是我的真实想法,书读未半,而心向往之。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与一座山》是王国平先生的新作。王国平是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四川江油人。著有《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幸存者口述》《挽歌与颂辞》《琴歌》等作品集十余部。他的作品曾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奖、金芙蓉文学奖等。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二):最美是心灵
提到山,人们不禁会想起很多,比如五岳,比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长白山,太行山......名山数不胜数。
可你知道灵岩山吗?
这座山位于哪儿,有什么特色。这些对于多数的人来说都是陌生的。
《灵岩山传》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关于这座山的一切,配图的是一片翠绿或是灵岩山上的景色建筑。为山河立传,中国版《尼罗河传》。 凝望岁月斑驳的背影,聆听文化不息的脉搏。作者独辟蹊径,以文化发展为脉络,为山立传,本书堪称中国版的《尼罗河传》。
提起都江堰大家都比较熟悉,位于这个景点不远的地方便是灵岩山。或许由于都江堰太过有名气,灵岩山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不过如果你了解了这座山,就会对它有所理解,并喜欢上这座山。灵岩山有着独有的灵性,在战乱年代里更是接纳了不少有志之士。山有其灵性,而山中的建筑也有其文化底蕴。居于山中自然是让人感悟到山中美景和山的灵性。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三):大师与名山
灵岩山在都江堰的西北角,从灵岩山往北走不到十里就是著名的紫坪铺大坝,滚滚的岷江水顺流而下从灵岩山边奔腾而下涌入都江堰水利工程 。灵岩山的历史古迹非常多,山下有著名的旅游景点二王庙、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古堰景区。登上山顶就是历史悠久的古刹灵岩寺。灵岩山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再加上它的山势秀美,满山被高大的乔木所覆盖,使得灵岩山显得格外秀丽。在幽静的山顶上可以俯瞰几乎是躺在山的绿色怀抱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都江堰城区风光。还可以俯瞰由于灵岩山是都江堰市开放的自然景区,这里山美,空气清新,寺庙有灵气。在这人间仙境中,灵岩寺院显得格外清静神秘。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四):远游何必上青城
著名四川作家王国平先生现居住在四川都江堰,主要研究家乡的风土人情。《灵岩山传》是介绍都江堰的灵岩山,王国平先生分别从山、山的历史和文化、山的面貌和风景,再围绕山上曾经到访的故人开始谈山的人情,说到山,灵岩山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区西北角,灵岩山历史悠久,山上有坐落在靠背处的唐开元四年印度高僧阿耆多尊者所创建的灵岩寺,寺里的石经屏,有始建于唐代的千佛塔,有灵窦泉中的摩崖石刻,有遍布全山的观音摩崖造像,有竹林寺,有灵岩书院,有旅游景点东岳庙、二王庙,站在高山上可以俯瞰山底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古堰景区。说到故人,有重建光化寺的道因法师,有上山来参禅的袁焕仙,有前来寻觅“剑仙”的南怀瑾 ,有来此修身养性的钱穆先生,有创建灵岩书院的李源澄先生,致力于文化传承事业。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五):一座山,一群人,佛心、书魂,自在人心
灵岩山,位于都江堰市区的西北角,它与玉垒山相邻,从灵岩山往北走不到十里就是著名的紫坪铺大坝,滚滚的岷江水顺流而下从灵岩山边奔腾而下涌入都江堰水利工程。
山中有寺,在中国,叫“灵岩寺”的非此一处,最出名的是山东济南灵岩寺和江苏苏州灵岩寺。在众多灵岩寺中,都江堰灵岩寺不算突出,甚至被很多旅行者所忽略和学者所忽略。如果没有王国平老师的这本《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也许,它还要在默默无闻中沉寂很多年。
然而,这从来不是一座寂寞的山。
自魏晋鸡骨禅师建寺,或,印度僧人阿世多建寺——此为灵岩山两大悬案,关于何时建寺何人创建,众多资料采用的都是后者。无论哪一种说法,自从建寺开始,这座山一直就是人杰地灵,众多大师在此地参禅、闭馆,众多学者踏入云蒸雾霭的山间,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句。
我们不知,但是它在一直都在。或者说,佛度有缘人,山也是一样,它沉默不语,空山不见人,但亦“但闻人语响”,灵岩山颔首微笑接待它的有缘人,恰如佛祖拈花一笑,三十二位大师,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是王国平老师将这座山和这群人的故事都写进了一本书里,于是,我们看到灵岩山的存在,看到了它的故事,它的历史。这浓浓的人文情怀,让我们对此山亦有了从前未曾有过的向往。
蜀地自古以来就地势险峻,风景独美。自古以来,蜀地出名家也多,人杰地灵绝非一个虚词,读《灵岩山传》这种感觉尤其浓烈。山因为有了人才有了灵魂,而人在此山中,人景交融,非参禅处即参禅。久而久之,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与山,山与岁月,岁月与禅意,彼此交融,故此称为一片人文福地,在不仅仅是钟灵毓秀的风景,也不只是古木森森的清凉。
有心之人看山已经不是山,看人也不仅仅是人。
在王国平老师文字的指引下,很想去灵岩山一探究竟。沿着大师、禅师走过的小径,在如黛山色中参悟自己的人生。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六):一座山,一本厚重的书
一座山,一本厚重的书
单看书的封皮,古色古香的画就足以吸引读者的目光。再看作者王国平,是一个诗人,著名作家,比较有名气。这样的作者写出的书,当然错不了的。于是满怀期待地翻看起来,的确,很好的。
本书写了三十二位大师与灵岩山的故事。每一个人,都与这座山结缘,一座普通的山,不,并不普通,虽然没有青城山出名,但绝对有着同样的底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三十二位大师,足以让这座山与众不同。
成都,不少名山大川,但一座在诸多山中并不醒目的灵岩山,却在这诸多的山中,别具一格。这座山风景独好。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为这座山默默付出着,他们建造寺庙,留下足迹,植树造林,在灵岩山建立书院,里面藏书甚丰,是很多热爱读书之人的理想之地。佛教、道教等几大教派都在此留下足迹,留下丰厚的文化资源。石刻经书的出现,更加验证了灵岩山的古老历史与文化。
都江堰,青城山,这些名满天下的名字,如雷贯耳,就在都江堰旁边,灵岩山稳稳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不急不缓。却吸引了无数名人。南怀瑾,袁焕仙,萧天石,李源澄……他们都与灵岩山有着深深的缘分。山成就了这些人,这些人造就了这座山。作者把这些人物都介绍了出来,每一个人的功劳都是不可抹掉的。他们是人中豪杰,他们在实现自己理想的同时,也在促进社会的进步。
看似写的是一座山,其实却是这诸多人物的小记。读着这些人的事迹,心里就是有一种感动,感动于那个时代杰出人物的伟大,感动于那个时代异彩纷呈的文化。这座山,需要祭奠,我们不仅祭奠这座山,更要祭奠那些为了这座山,为了中华文化默默付出的人。文化人,是可敬的,如今我们的确缺失了什么,这让我们反思。
这样的书,是可以净化心灵的。去过都江堰,去过青城山,从都江堰回来的时候,我走过的那座山,应该就是灵岩山,但仅仅走过而已,那时候没有读这本书,不知道这座山的文化底蕴。当时我走过了一座山,如今,我读了一座山,读了,再去走,那么这座山在我的心里就不会再消失了。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七):有内涵的山
看这本《灵岩山传》,就像是刚刚亲自游玩过一座大山一般,书中的语言优美,故事地道有趣,唯一的不足就是我的文言文功底实在不好,看得有些费力。据说这本书耗时11年创作,作者亲自游历了当地的人文,查询历史资料,对灵岩山的地理,历史,文化都有了积极深入的了解,这样才开始写这本书。他把一座山写得博大精深,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写出了自己的感想。书中还有很多名家作序,是这本书更显深奥。
作者王国平是不是会来一句地道的文言文,并且还引用了很多古文,诗句很符合情景,觉得老人们都会很中意本书。书中还体现了空间感,随着作者的步伐,一步一步深入,有环境,有故事,有人文,这就是王国平的厉害之处。在写环境的时候,并不是一笔带过,而是尽可能详细。就比如说“沿着从市区前往二王庙的公路前行不远,即使当年与灵岩山岩相呼应的大佛寺旧址(后作四川新华彩印厂,今已成一酒店)”可以看出从古至今,王国平几乎把每一处的细节历史研究得十分透彻,期间的变化和位置都描写得清清楚楚。就像是在用文字画一张具有风景的地图。
灵岩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山上有很多奇石,之所以叫灵岩山,就是因为灵岩塔前有一块名为“灵芝石”的石头。灵岩山不陡,但是弯路颇多,也正是这种看似普通,内在复杂的山才会被人们所尊重。王国平在书中把灵岩山比作藤椅,还用四川话“圈椅”来称呼,看来是做足了功课。而两边的山峰就像是椅子的扶手,实在是形象,这样一来站在山顶的人,就像是坐在藤椅上的悠闲雅士,坐览群山。
给山立传,可以给一个人立传要难得多,因为一个人的一生都是能从他本人或身边几位亲密的人身上了解到,而山不同。一座山的历史课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尤其是这么大的一座山,这么长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那些事是真哪些是假,都是需要亲自去考证的。这本书写得也洒脱,作者纯评自己对灵岩山的看法,把一座山写活,甚至是当成一个人来写。自然是无比伟大的,用自然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很新奇的手法,不过确实很有效。灵岩山的确能够体现很多中国人的素质,这本书也值得被发扬传颂下去。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八):一座有故事的蜀山——评王国平《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与一座山》
一座有故事的蜀山——评王国平《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与一座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宇宙洪荒,天地玄黄,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山就在那里,冷眼看着世间的一切。山,本来是没有故事的客观存在,只是因为有人的关系,才逐渐有了故事。王国平的这本《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与一座山》,则讲的是四川都江堰旁边灵岩山的故事。
凡是山有名者,皆不出二者:一是风景好,二是故事多,很少有出乎二者之外而有名山。灵岩山在巍峨的蜀山群落中,并不能算是十分地有名,比如就不如旁边的道教起源地青城山有名。但作者专注于为山立传,十年百上灵岩山,终于发掘出了灵岩山的诸多故事。
本书分为四部分,“蜀山、故人、佛心、书魂”,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灵岩山的人文历史。
蜀山主要从灵岩山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地理风貌写起,也算是对灵岩山基本情况的介绍。故人主要说古代近代历史上与灵岩山有关的儒释道等人。佛心,主要谈灵岩山、灵岩寺的佛教流传过程。书魂则主要讲近现代史上灵岩书院与南怀谨等诸位国学大师的故事。
本书内容翔实,史料丰富,既看出了作者对于灵岩山的深厚感情,也看出了作者治学的严谨精神,多方考证,工于求索,力求所写的历史最大程度上贴近于原始风貌。
祖国大好河山,山山水水众多,不乏灵山大川,虽有徐霞客之心,却无钱亦无闲,足迹并不能处处皆到。既然不能亲临,看看图片,听听故事,饱饱眼福和耳福亦未尝不可。待到有机会去灵岩山时,自然可以无导自游了。
世间万物,皆有灵性。“每一座山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需要人们仔细的阅读与发现。一本关于山的传记,突破了以往关于风景名胜或只写景或只写事的局限,既写现状又写历史,既写风景又写故事,可谓是关于一座山的百科全书,一座山的故事的集大成者。
作者对于灵岩山人文历史的抢救性发掘,使得人们能够系统地对于灵岩山的过去和现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使人对于灵岩山的底蕴所佩服,使人对于灵岩山身未尝至,心向往之!
这个思路其实可以拓展,目前就知名度而言,灵岩山尚只能算地方性名山,亦有诸多故事。其实,各地亦有各地的特色人文历史景观,如果能够如本书似的系统性作传,亦为一件善事。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九):一山一浮生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皆爱写山,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柳宗元描绘了石之奇,水之澈,山之美,清莹秀澈,锵鸣金石,一静一动间诉说着游玩之乐,山水之情,却在隐隐间泄露着孤寂之意。境之凄,方能衬托出意之凉。世人皆爱写山,写山水之情,寄仕途之意,达人生之观,而《灵岩山传》却不然。
看简介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三十二位大师与一座山的故事,与其说是《灵岩山传》,不如说是《游灵岩山记》。但其实它带有点《水经注》的意味,《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人物故事,历史遗迹,在本书中我们也看到了灵岩山的历史遗迹与人文故事。灵岩山钟毓灵秀,云蒸霞蔚,环境与地形决定了它的奇特秀美——“西可眺千里雪山,北可望井络天彭,南可见青城群峰,东可见成都平原。”让人不禁感叹“远游何必上青城”。
而正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中那些云雾飘渺,人杰地灵之境皆因文人骚客而更显灵韵。在灵岩山,有文人墨客,儒法道家,官宦世家,他们汇聚于灵岩山,沉迷于山水,为理想耗尽一生,久久不曾离去。灵岩山滋润着他们,他们丰富着灵岩山,循环往复,永不停歇。
也因此作者王国平对这本书倾注了许多心血,只因与王家祐先生的一夜妙谈而心生了书写灵岩山的冲动,记录大师点滴往事的柔情。这本书虚写山,实写人,人写山,山画人。灵岩山不住和尚,住着一批文人。有禅门大德袁焕仙先生,有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创办了灵岩书院的李源澄先生,钱穆、冯友兰、朱自清都曾在这里留下了痕迹,感受过这片山水的动人情怀。好山好水养好人,灵岩山的韵美造化着这里人的灵韵。灵岩山里的人执着,潇洒,随性,随心。他们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在山水之间感悟人生真谛,感化代代人。他们食富,也因此,他们心富。心有天地却不言,心无万物却不怠,在这片小小山林间寄托着自己的情怀,耗尽一生却不悔。是灵岩山滋养了这群人,还是这群人滋养了灵岩山,千百年来,谁又说得清。
山中岁月,博大精深,丰厚凝重。如果说“一山一浮生”,那这座山到底承载了多少?这是一座山的动人往事,那些人与物镌刻了这段动人的过往岁月。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动人音符,令人感叹他们对于文化的孜孜追寻。人们说,一座山不因秀美而美,只因这里的人美而美,有山有水有人家,山的韵美只因他们而美。他们带着我们穿梭尘岁,感受着这座被人遗忘的角落,回味着这座山的浅浅吟哦。如果说《尼罗河传》仿若女神般称颂,那《灵岩山传》则应仿若男神般传唱。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十):一座山的灵魂
在文中的开头,作者介绍了灵岩山的地理自然之美,灵岩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区西北角,海拔1400余米,用作者话来描述,诸峰耸蔚,俯瞰万流,极趣清雅。登山灵岩山顶,西可眺千里雪山,北可望井络天彭,南可见青城群峰,东可见成都平原,岷江东来,至此出山,站在灵山山巅,俯瞰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可谓视野一阔,胸怀大畅。
在作者的笔下,灵山的风景不亚于青城山,只因青城山的名气太大,让人们忽视了灵岩山的美景。青山翠柏,云雾缭绕,如诗如画,弯弯曲曲的小路,往往看似山穷水尽,偏偏峰回路转,别有一番情趣。不仅景色美,灵岩寺的存在也让这座山有了灵性,有了内涵,就像一本厚重的书。需要慢慢的展开和品味。
如果只写灵岩山的自然景观,自然不能够展现它全部的美,作者以文化为发展脉络,来写灵岩山,也就是文章的:故人部分,作者描述在不同历史阶段灵岩山的文化发展状况以及标志性的人、事物。灵岩山的文化是多元的,因为它是五教合一,儒、道、佛、基督教、老黄学说。最让这座山变得很有文化内涵,很有文化底蕴,是因为很多文人骚客在这里与灵山发生了关系,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隋朝高僧释道仙、印度僧人阿耆多、唐代高僧道因法师、近代高僧传西法师、昌圆法师、隆莲法师、晓云法师;基督教神学家贾玉铭;国学大师南怀瑾;一代宗师袁焕仙;书院山长李源澄;著名学者钱穆、冯友兰、朱自清、蒙文通、郭本道、林思进、潘重规、萧天石、唐君毅、牟宗三、刘盛亚、罗念生、王恩洋、傅平骧、王家佑、张圣奘……他们,都和灵岩山有一段不解之缘。
尤其是抗战时期的文人与都江堰和灵岩山的故事,四川在抗战期间,成了中国文化的避难所灵岩寺因此也成了不少学界名宿的住所。作者用其一生的使命,是把他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并通过大量的图片,灵岩山的景物以及人物的珍贵图片资料。
到一个地方旅游,如果不听听导游讲解,那看到就是景物,就是拍照合影,就是走马观花,只有去深入的去了解它的历史发展脉络,知道一些你所熟知的名人,他们在那发生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历史渊源,1942年夏天袁焕仙到避暑,也就是闭关,更多的是参禅问佛,后南怀瑾到灵山,两人相见,拜袁焕仙为老师,南先生后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灵岩寺和袁焕仙应该是其人生重要的转折。1945年,李源澄创办灵岩书院,自由读书、自由讲学、和谐包容的教学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克服了重重阻碍,但依然坚持,广邀各路名人雅士来讲课。
作者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数百次走访灵山,收集各种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每一次登临,每一次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也正是作者的这种坚持和努力,才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