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芳心小姐的读后感大全
《寂寞芳心小姐》是一本由[美] 纳撒尼尔·韦斯特著作,磨铁·文治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一):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
如果以为这是一部文艺小清新的小说,那你就错了。 悲催的主角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被生活的泥沼,人性的丑恶淹没,他同情那些遭遇悲惨的人们,却无力拯救他人也无力拯救自己,对于那样凄惨的人生他根本无法面对,什么艺术是最终的解脱方式这样的鬼话连他自己都编不下去了。他不敢爱不敢投入生活,厌恶自己,无法接受自己丑恶的一面。要在这样的现实中不那么痛苦的活着,只有让自己变得麻木变得像那些他憎恶的人一样。他把精神寄托于虚无缥缈的上帝,尝试去爱的时候,却被杀死,这真是讽刺的转折。这结局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二):这个故事写于1933年,但好像发生在当今世界
《寂寞芳心小姐》是韦斯特重要的代表作品。但很多人会问韦斯特是谁,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但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个作家,人们不会陌生,那就是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菲茨杰拉德。后者离世前一天,韦斯特也因车祸身亡(与妻子双双遇难)。连续两天,美国文学界损失惨重。韦斯特留下为数不多的几部小说,死后才渐渐被发现,也成为世界差点错过的文学大师。
有人称韦斯特是赖皮天才,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反叛,他的作品也多是对现实的批判和讽刺,也因此被称为讽喻作家。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三):lonelyhearts,my faith
2019#1 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 信仰破碎的年代,一切都可以被消费,一切都能够符号化,人们分不清真实与谎言,在“寂寞芳心小姐”那里寻求安慰,却掩盖不了信仰缺失的苍白。编辑史莱克策划了“寂寞芳心小姐”专栏,但他本人却渎神亵神,“寂寞芳心小姐”自以为可以拯救别人,结果连自己也拯救不了。他无法发自内心信任基督情结,他曾说:“一直以来人们依靠梦想的力量来对抗现实的痛苦......这一圈套他也有份参与,而且特别低劣的是他有本事编织关于基督的梦想。 《寂寞芳心小姐》讨论彻彻底底对往日信仰的告别,试图寻找在废墟之上重建信仰的可能。尽管无法给出解决之路,韦斯特已经洞见重建信仰的迫切。然而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仍然无解地困惑着世人。天空灰雾重重,荒原更加辽阔,在碎石堆积的城市里,喧哗的群像下一秒就是栖居棺材屋的原子化个体。我们的虚无还要持续多久?共识的破碎是否不可挽回?这是百年前韦斯特的质问,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悬而未决的难题。 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四):无关寂寞,只剩叹息
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曾经对杂志上的读者信箱栏目有过一段情有独钟的时光。在青春年华里,心里那些无人倾诉的不安、犹豫、悸动、情怀,统统化为文字,装进信封,期待着信箱主持人或温暖、或睿智、或毒舌、或无厘头的回复。
那个时代,如果你留意杂志或报纸的栏目设置,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刊物都设立了读者信箱,借以与读者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小说《寂寞芳心小姐》中的男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信箱栏目的主持人,他是《纽约邮报》的专栏作家,化身为“寂寞芳心小姐”,回复读者来信,解答情感类的问题。给他写信的人中,有被丈夫当做生育机器被病痛折磨的妻子,有因为面部畸形而倍感自卑的16岁少女,有因为13岁聋哑妹妹被坏人性侵而担忧惶恐的少年,有为信仰荒芜而焦虑不已的新闻从业者,有拿着极低工资辛苦劳作的底层劳工……每一封信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看不到出路的灵魂,追求幸福却不可得。透过栏目,我们能够感受到平凡小人物的种种挣扎和他们渴望救世主出现的呼声。
这些署名“厌倦一切的人”“绝望的人”等读者在各自生活中经历着难以名状的痛楚,他们无人倾诉,却愿意向不相识的“寂寞芳心小姐”敞开心扉。面对一颗颗空虚寂寞的心灵,寂寞芳心小姐无以为计,这些生命底层的呼求却带着他一路下沉,跌入灵魂的谷底。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五):寂寞的不是人,是心
《寂寞芳心小姐》讲述一位叫寂寞芳心小姐”的男士,因主持同名专栏而得此芳名。许多孤苦无靠的读者来信向他诉说生活的无助、尴尬和苦恼。面对一颗颗空虚寂寞的心灵,寂寞芳心小姐无以为计,这些生命底层的呼求,却带着他一路下沉,跌入灵魂的谷底。
这是韦斯特的代表作,很短,却讲述了一个让人哑言的故事。所谓人生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痛苦,本书大约是最佳演绎。不愧是黑色幽默的鼻祖。ps向从事MISS LONELYHEARTS的近似职业的同志们致敬!
作者韦斯特在世时小说始终不受欢迎,而这本代表作更是经历了销售的底峰。但是在他去世后他的文字终于被大众所认识。描述一个报社的专栏记者以解答来信读者的疑问而出名,原本出于玩笑的意图建立的栏目因为底层人民的真切诉求使得他开始思考。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写出了人的困境。“寂寞芳心小姐”看别人的困境的同时,自己也在旋涡之中。在迷惘的一代看来,任何努力都是徒劳,只是从一个虚无到另一个虚无。
书的内容一点都不似小说名字那般浪漫,也不是讲什么小姐深闺秘史,这个小姐本是知心姐姐一样的角色,却还是男人的代名。寂寞芳心小姐是一个对生活毫无准备的人。对待那些真切受苦的人,他不象副刊编辑和同事们或酒馆里那些熟人朋友一样或嘲讽或无动于衷,却终究束手无策。说到底,让人们无动于衷或束手无策的都是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小说探讨了沉重的信仰和个体心灵之间的问题,美国迷惘一代时期竟然很切合现在的情形,可见资本社会精神诉求的普遍性
如果用味道来形容这部中篇,那就是“涩”:苦还未必苦到极致,却有令人无意言表的涩味,那种所谓黑色幽默造就的酸楚感。“寂寞芳心小姐”本人固然是主人公,福斯塔夫式的施拉夫才是抢戏者。这个放浪形骸者熟悉人生的悲剧性又以自己的堕落来反讽人生,他是无敌的犬儒主义者,更是绝对的虚无主义者。
此书与寂寞无关,与寂寞的小姐更无关,残酷的黑色幽默,韦斯特说的对,人生,是一个不容许抱怨的夜总会,他们发给你一手牌,你非赌不可,而且只能玩一局。就算牌运不好,那也是命。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六):人生,终究是自己的选择
人总是这样,对别人的事情看得比谁都明白,张口就可以评头论足,而一到了自己头上就是拎不清到底该如何去做。在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的笔下——小说《寂寞芳心小姐》中就有一位这样的人物,他就是寂寞芳心小姐的专栏编辑。这部与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比肩的作品,在作者去世后被人推崇备至,也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在我看来,人就是生而孤独的。不过,在阅读这本小说后,却让我的想法有所改变,正如书籍开篇所说的那样,“你并不孤单。每个角落都有一个残破的灵魂躲在暗夜里呐喊:救救我!”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每个人也或多或少地有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不幸,只是我们平日里只顾着舔自己的伤口而无暇顾及罢了。
作为一个情感专栏的特约编辑,寂寞芳心小姐就有这样的幸运接触太多人的悲伤和不幸。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们将自己的悲惨命运通过信件的方式如同倒苦水一般统统丢给寂寞芳心小姐,希望得到他的宽慰和建议。可是,寂寞芳心小姐也仅仅是个普通人而已,他长期在这样的负能量工作氛围下也会出现种种问题:不能定时完成稿件、与女朋友的情感危机、来自上司和读者的精神压力,这些问题一度让他的心理接近崩溃。
出了问题,总要去解决才能改变现状。不过就在这时,寂寞芳心小姐才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经被读者的苦难所围绕,根本不能抽身而出,而他的内心也不允许他逃离。巨大的精神压力让他几乎丧失了自我:和老板的太太偷情、在酒吧里厮混、冠冕堂皇的说着一些自己都不太感冒的回信......幸好,暂时的堕落并没有让他完全迷失自己。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寂寞芳心小姐终于找到解决之法并决定对那些身处与痛苦中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本以为一切都会如苦尽甘来般好起来,寂寞芳心小姐会继续做他的专栏编辑,但是命运之手就在这时悄悄的推波助澜,因缘际会之下,寂寞芳心小姐的生命在此戛然而止。没有任何的悬念,只是令人深感意外,而又觉得十分惋惜,真是造化弄人啊!
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寂寞芳心小姐就这么走了,在我的心中留下散不去的阴影,也不禁令人思考:其实,在现在这个世界中,迷惘的又何止是他一个,似乎人人都是如此,而接下来的生活又该怎么办才好呢......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七):镜子碎片映出的世界
超绝的黑色讽刺小说。
这本书让我想对微信读书随机推荐功能的设计者献锦旗。
纳撒尼尔·韦斯特写书,好像在用手术刀割开肚皮,冷静、利落,世界的内核袒露在外。
寂寞芳心小姐是一个情感专栏作家,是个男人。专栏接收到无数痛苦的呼求,读者们将他当作救世主或者牧师,向他倾诉,向他寻求建议。寂寞芳心小姐是撕裂的破碎的两片。读者的痛苦来自于现实与梦想的差距:被丈夫殴打的女人给他写信,丈夫拒绝抚养孩子的女人给他写信,因为瘸子和丑陋只能被人嘲笑找不到工作的男人给他写信……
痛苦纷涌,寂寞芳心小姐一边为这些人的痛苦而痛苦,一边给出虚伪而无用的建议。读者要的是面包,而他只能给出石头。
他为清楚地知道自己只能给出石头而痛苦。
但读者的崇拜和依赖又使他生出错觉:他成为了真正谦卑的人,用仁慈和爱给读者带来希望,真的带来了救赎和希望,他可以给出面包。
他被两种想法撕扯,用欺骗别人和欺骗自己麻醉自己。他的宗教信仰和良心使他想要付出爱,他的本性又驱使他做出恶劣和残忍的事。
寂寞芳心小姐几年前不小心踩到一只青蛙时,也曾有过这种感觉。看到流出来的内脏,他心里满是愧疚。但当他真正意识到青蛙的痛苦时,怜惜之情却转为愤怒,便狂打这动物至死。 老翁仍保持沉默,寂寞芳心小姐伸手扭他的手臂。盖茨试图阻止,但他不放手。他想扭开的是那病态和可悲、破碎和背叛、难以言喻的和无能为力的一切,也如同在逼迫绝望者、心碎者、厌世者和得了肺结核的幻灭丈夫这些读者面对的现实。他的工作使他面对别人的痛苦,然而现实中他又是别人痛苦的施加者。他欺侮年老的同性恋,与上司的妻子通奸,与自己的读者通奸,欺骗和恶劣对待喜欢自己的女人。他是个控制狂,满嘴谎言,分不清虚假和现实。
就像他在多伊尔家一样,他仿佛被基督附身一样爆发出能拯救世人的狂热,夸张地表演,讲出空洞的失败的安慰的话。他以为自己有神性,其实裤子拉链还开着呢。
他做的一切都滑稽而无用,最后也以非常可笑的方式死去。
韦斯特打碎了镜子,世界冷冷地倒映在镜子的碎片中。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八):美国梦的讽刺
讲美国梦的小说,可能首先会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毕竟小李子的精彩演绎,让他几乎家喻户晓了。作者菲茨杰拉德是美国30年代“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作家韦斯特的这本《寂寞芳心小姐》在对美国梦的讽刺上《了不起的盖茨比》不相上下。只是它篇幅较短,影视作品少,国内受众有限,但它奠定了韦斯特一流小说家的地位。
韦斯特笔下的寂寞芳心小姐是小报情感专栏编辑的名字,而小编本人是个年轻小伙儿,回答各种读者的来信,充满上帝视角的说教,让他自己都迷茫不已。生活一团糟,酗酒,调情,幻想不断,是美国迷惘一代的典型代表。
报社收到的读者来信内容串起来美国30年代的底层民众生活,小编给不了解决读者们苦恼问题的答案,他也不过是凡人一个。他唯一的出路是求助于上帝,不然扮演不好读者心灵寄托这个角色。而他本人对宗教怎么看?是真的敬畏它,要做个谦卑的传道士吗?而他的生活却又处处违背教义,有点儿醉生梦死的味道。他在不断地找寻解脱之法,去乡下生活,去酒吧装谦卑,他的尝试看起来滑稽,实则是一种可悲的挣扎。现实成了最不靠谱的生活,梦想是抵抗一切苦难的力量。人生如戏,奈何他演技有限,最终也没有过上他向往的平常人的生活。小编的生活本身就是对美国虚伪宗教的批判。
美国以宗教为本立国,书里面人物满嘴的耶稣救世主。小编上司的说教,看似充满道理,实则嘲讽不断,颇有唐僧的絮叨架势。对回归乡下、享乐主义、追求艺术,甚至自杀、嗑药这些遁世的生活一通批判,再把内心的归属交给信仰,最终说上帝是唯一的避风港,还替小编写了一封读者来信求助于上帝,简直是对美国梦的一次群嘲。
韦斯特的黑色幽默让我莫名想起马·吐温的《我是怎样编农业报》的。小编们都是天马行空的编内容,只不过一个是模糊的心灵鸡汤,一个是实力编瞎话罢了。
此书出版在美国三十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当时的人们究竟怎样做才能拯救自己的生活?韦斯特用寂寞芳心小姐给出的答案来句积极点的总结也许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求助者,每个人也都可以是他人的上帝。
国内有多个译本,文治出的这本配了英文原文,可以对照阅读,很贴心。
注:所谓美国梦是指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九):美国式的“梦境”狂欢
纳撒尼尔·韦斯特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最为杰出的小说家,这部《寂寞芳心小姐》则是在美国同时代与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齐名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韦斯特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美国式的个人的狂欢,寂寞芳心小姐也代表着美国民众生活的时代缩影和精神投射。
这是一部明显具有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小说,韦斯特将个人狂欢式的生活渗透进小说之中,无处不笑谑戏渎着现实生活和人物本身。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把世界分为两层,一层是第一生活(第一世界),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时空。它是有秩的且严肃有等级制度的世界。统治阶级掌握着话语权,而被统治阶级(平民)则处于权威言语的重压之下。那些在寂寞芳心小姐专栏中的心碎者、厌世者、绝望者、得了肺结核的幻灭丈夫和其他所有的来信读者都在充满着权利、真理、教条与死亡的世界里恐惧屈从过活。他们无处宣泄心灵的苦痛而借由此处释放,期待精神上的救赎和现实生活的改变。
小说的主人公寂寞芳心小姐实则是一位男性,因专栏节目的缘故他有了这样一个搞笑的称谓。他在每天用第一世界的语言冠冕堂皇地给他的读者心灵安慰的同时,他逐渐发觉自己也和他们没有两样,他借此第一次检查审视自己的生活,他明白自己其实帮不了任何人,也包括他自己——他被报社老板和同事嘲笑戏谑,女友也对他若即若离……他寻求另一种相悖的方式抵抗精神情绪的失控,这就是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所说的第二世界,那是一个“颠倒的世界”。
寂寞芳心小姐投身于性爱与买醉,他以颓靡的诗意化精神验证自己所身处的世界的虚幻,我们能在小说中读到近乎电影表演中对话和内心独白,尤其是布莱克的部分,他的演说总是近乎疯狂地嘲弄厌恶着世人并歪曲亵渎着神灵,他在取笑着他人,也同时内在的被自己所取笑。小说当进入狂欢化的状态时真实生活进而演化成为一种幽默讽刺的表演,人生如戏,不是每一个时刻都会清醒认识并感受内心。书中给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他觉得自己的心脏像一块冰冻的脂肪,孤独且没有温度。他需要用酒来烧热心脏,用交合来抵御孤独感,他为自己造了一个梦境,以此来排解现实生活中人生价值倒塌带来绝望。
这本2017年新版的《寂寞芳心小姐》包括了中文译本和英文原版。在韦斯特制造的“梦境”中脱离了正常小说原有的叙事手法,所以读起来会有些跳跃感,事件是连在一起的可也能单独存立。韦斯特以独到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达建立起美国式的向往与追求,在人性世界失落的背后总会有新的希望出现。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十):孤寂的狂欢
在报纸或者杂志上不难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专栏,这些专栏中,有各种自命为之知心姐姐,情感专家的人为我们解答人生的困惑,情感的迷茫。这里有太多的生活不如意,有太多的苦恼,每一个读者都希望在这里找到生活的希望,情感的寄托。而你知道寂寞芳心小姐吗?
《寂寞芳心小姐》是纳撒尼尔·韦斯特,一个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的一篇有名的小说,在这个小说之中,主人公是“寂寞芳心小姐”专栏的主持人。不同于他的名字,他是真真正正的一个男人。这个栏目是报社为了吸引读者而建立的一个谈心栏目,很多孤苦、很多无助、很多苦难的读者会来信,向这位寂寞芳心小姐讲述自己的迷茫、苦恼和痛苦,希望得到这位知心小姐的安慰,希望得到他的一些建议。在这狂欢的世界中,每一个人都似乎在痛苦的挣扎,看多了读者的痛苦,寂寞芳心小姐甚至跟着读者一起沉沦,那些谷底的生活,那些寂寞的情绪压抑着寂寞芳心小姐喘不上来气。他似乎在拯救别人,可是谁来拯救他?
生活压抑着每一个人,无法呼吸,无法在生命中找到解脱。于是他们拼了命的想找到一个出口,宣泄自己对于生活重压下的不满,对于生活中各式的羁绊,他们无法向当权者诉说,无法在等级制度严明的社会中抱怨一切,唯有一封小小的信件,才是解脱他们内心的压抑的一个出口。在那些贫民大众的生活之中,自己像一颗浮萍,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抓住寂寞芳心小姐这一颗稻草,似乎才能将那些生活找到一些慰藉。然而,我们的寂寞芳心小姐也仅仅是一名年轻的男子,他的生活也似乎是一团糟,只有酒精,只有香烟,只有混沌不堪的生活才是他生活的解压之品。每个人的痛苦与无奈都强压在他的身上,终于有一天他发觉读者的那些来信像一块又一块的大石头压得他喘不上气。他更像是一个小丑一样,无人看的到他的孤独看的到他的空虚,他自己站在舞台的中央,上演一出人生落寞与孤寂的狂欢。
“寂寞芳心小姐只能选择醉酒来解脱,然而酒醉终究有一天会清醒,没有可能终日处在那个梦境之中,当梦清醒的时候,你又将面对怎样的生活?那些荒诞的人生,那些万劫不复的深渊是否能够得到救赎。”抗争仍在继续,我们期望有一天解开内心的枷锁,找到一片自由狂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