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的竞赛读后感100字
《荷马的竞赛》是一本由[德] 尼采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荷马的竞赛》精选点评:
●刚拿到书給4星推荐(虽发现不少错误)。细读后气愤不已,糟蹋原作,误导他人,果断一星。理由。1、翻译烂,浓郁的机翻味(专业术语全在乱翻);格式乱,文本体例太随意(已非规范问题,像没编辑过一样)。扣分。2、常识性谬误极其丰富,多出现在画蛇添足的译者注里,且重复出注。扣分。3、从“译者前言”,“译者按”来看,译者根本不识(早期)尼采,无知(译者回应也承认了)不要紧,乱讲就不对了(“无疑”“最大”)。扣分。4、这么点内容,翻了“四年”,而且这些内容,还是在国内期刊(C刊)上公开发表过的,错误竟然还有如此多,多到“随手一翻,就是错误”!扣分。5、残留一星依然“推荐”,希望能够引以为戒。请译者兑现自己的“责任”,拭目以待!
●尼采更值得哲学
●书评里看戏。
●精彩。附录清爽。
●与《悲剧的诞生》一样,尼采并不关注悲剧本身是什么,他也不关注竞赛本身是否存在,荷马究竟是谁,在阐释学传统中的尼采将他的生命哲学从早期开始埋藏——生命本质是痛苦与混沌的
●game在尼采思路里一贯是重头戏,可如果不悬置它,或许就谈不上生与死交叉之间的结果。但话说回来,如果荷马笔下的生死爱欲都得到悬置的话,古希腊是否就会直接崩解了呢?
●苏格拉底通过他的理性乐观主义,在荷马的表象世界与悲剧的意志世界之外,构建起了一个概念世界。荷马史诗给这个世界施以梦幻,悲剧却习惯于撕破这梦幻,让命运的本质裸露出来。
●这个翻译读起来好困……但是作者水平不错,感觉是消化了编这本文集的意思,思路很连贯(所以其实全本书看看前言和附录就差不多,附录和前言写得对我这样的小白很有启发)。但是最近想多读读尼采,所以还是撑着翻完了……
●尼采极其敏感地把握住希腊人对必然性的感觉。当他说“必然的桎梏”时其实是在说难以突破的偶然的桎梏。对偶然的生存感受决定了一些基本观念的内容,比如凶杀、牺牲、赎罪。希腊人生活在明朗的幻觉中,他们的世界是诚实而大度的,在竞赛中以偶然为乐,又在妒忌中忍受复仇神的追杀。他们不像现代人这般被无处不在的无限性制约,他们知道最好的宇宙乃是有限而无界的。
●《荷马的竞赛》很有价值。
《荷马的竞赛》读后感(一):感谢大家帮忙纠错
如书中有什么错误,还望豆油们帮忙指出,请在这个帖子里面留言汇总,谢谢!
首先要感谢“难得随便兜兜”老师指出本书33页脚注2的错误。
至于为什么把阿尔西达马斯的《学园》翻译成《教科书》,是因为,尼采在《弗洛伦萨论文》第三节里论证过《Μουσειον》(学园)其实就是阿尔西达马斯教授修辞学或辩论术的“教科书”,类似于”辩论术大全”,他认为Μουσειον在古希腊用于书名时就是教科书的意思。所以,在尼采完成论证之后,统一将Μουσειον译为《教科书》,而论证之前的Μουσειον则译为《学园》。因为文章的前两节写于1871年,当时第三节还没有写出来,第三节写于1873年,也就是说,如果把前面的Μουσειον翻译成《教科书》会显得比较突兀,同时也不尊重尼采这篇考证文章前后分隔两年的事实。如果把第三节之后的Μουσειον翻译成《学园》,似乎也不合适,因为尼采此时已经论证过了,Μουσειον就是教科书。因此,不得已在翻译时做了如上的调整。
《荷马的竞赛》读后感(二):内容修订
购书的朋友请注意,本书需要修订的内容如下:
1,第33页,脚注2,修订为:《会语集录》(Symposiaca)源自《道德小品》(Moralia)第八卷。其它内容删除。
2,因第62页脚注2与第57页脚注3重复,请将62页的脚注2删除。同时请将57页脚注3修订为:哈得斯,希腊神话中的死神,宙斯兄弟,掌管冥界。
3,请将第92页脚注3删除。【与正文重复】
4,第154页,脚注1,出现两次“其他脚注为译者所加”,请将第2处出现的部分删除。
5,第125页,脚注6相对应的正文部分,“上标号ι”改为“后写ι”。脚注6改为:后写ι(Das Iota adscriptum),指ι写在字母的后面(右边),如 Ἅιδης
1,5是硬伤,惭愧。
因译者知识上的局限和校稿的不细致,造成注释错误和部分脚注内容的重复,给大家致歉。
《荷马的竞赛》读后感(三):毁了一篇经典
译者已自觉无需讨论,其实一开始就没必要讨论,译者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可以了。
译者所谓讨论实则为错误狡辩,真希望译者在面对错误和问题时“咬文爵字”的精神,可以运用到文章的翻译过程中去。
如果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诸如:
把 Symposiaca,解释成【Symposiaca亦称Moralia】(页33,译者可是自称参考了“两部”普鲁塔克英译的集子,页46,104)
把 托名普鲁塔克,译作【普鲁塔克的伪作】(页43)
把 某人在文中提到,译作【某人通报】(页45)
把 皮提娅发布的神谕,译作【皮提亚所发表出来的闪光的意见】(页53,读者们都已经闪光了)
把 英国古典学家West,译作德国学者【威斯特曼[恩]】(页66,文中典型的张冠李戴)
把 希腊拉丁语境中的Daemon,译作【邪魔】(页68,日语吗?译者的翻译真的“邪魔”了阅读体验)
把 某某由谁所生,译作【某某从谁那里诞生】(页91,神话故事编造者的措辞)
把 陶片放逐法,还称作【贝壳放逐法】(页163,2018年的书中尚存如此古老的谬误,恍如隔世)
把 英雄诗系,译作【史诗时代】(文中处处)
把 古籍编目规范的“卷、章、节”,自创为【部、篇、则】(书中在在,且汉语数字、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各种随即乱用,甚至在同一页都不统一)
等等等等……问题远不止这些。
本书简直无法通读,译者根本没有心翻译。
译者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证明了自己的学术生涯才刚刚蹒跚起步(上社哲学教授)。他之前的德国访学、复旦博后、同济读博,甚至硕士本科的一系列“求知格物的象牙塔生涯”(页198,译者言),都不算是在搞“学术”(译者自己在豆瓣的回应)。嗯,确实如此,反正我信了。
已向丛书主编和出版社反映本书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吧。
《荷马的竞赛》读后感(四):【转】张典:青年尼采的荷马研究
【作者】 张典
【关键词】青年尼采 荷马研究 古典语言学 希腊悲剧精神
【出版日期】2011-12-20
【摘要】青年尼采荷马研究的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文本中:一是1869年尼采在巴塞尔大学的就职演讲《荷马与古典语言学》,探讨的是"荷马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荷马作为一个人是否存在?";二是1872年尼采准备写作的《荷马的竞赛》,最后只写了一篇前言。在这篇前言中,尼采将希腊世界区分为前荷马世界和荷马世界。荷马世界已经有了一种文明的日神精神作为引导,而前荷马世界则是没有文明尺度的深渊。尼采正是以这样的区分来论定酒神精神是超善恶的。从两个文本的差异可以看出,尼采逐渐从语言学专业走向了自由的哲学思考。
【刊名】安康学院学报
《荷马的竞赛》读后感(五):【转】张典:青年尼采的荷马问题
【作者】 张典
【关键词】尼采 荷马 古典语言学 希腊悲剧精神
【出版日期】2011-07-25
【摘要】青年尼采关注荷马问题。1869年,尼采在巴塞尔大学的就职演讲《荷马与古典语言学》,探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荷马作为一个人是否存在?";尼采在1872年准备写作《荷马的竞赛》,最后只写了一篇前言,将希腊世界区分为前荷马世界和荷马开始的世界,荷马世界已经是有一种文明的日神精神作引导,前荷马世界是没有竞赛精神的令人恐惧的深渊;青年尼采以这样的区分来论定酒神精神是超善恶的。
【刊名】保定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