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03 04:15: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经典读后感有感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是一本由[美]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一):带着梦飞翔

  带着梦飞翔 飞翔,既是独立与自由的象征,又是成长的同义词。因此,每个孩子都是金色的蒲公英,心里有一个银色的飞翔梦;每个孩子都是青色的毛毛虫,最大的梦想便是破茧而飞。 可是,只有通过不断地挣扎与磨炼,才能实现飞翔的梦想。如果仅仅凭着梦想,就会像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或是国木田独步在小说《春鸟》中描写的小男孩,从墙上一跃而下,滑向毁灭。 所以,美国拉丁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才要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一书中为我们讲述一个小女孩成功地飞向梦想的成长故事。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爱上那座城。其实,爱上那座城,可能仅仅因为那座城。城里的那条喧闹的街,街头贩卖的叫喊,熙熙攘攘的人群,十足的烟火气息。又或是穿梭的车流,万家彻夜的灯火。 桑德拉爱上的芒果街,立着她自己的小屋,生活在那间屋里,她做着这样或那样的梦。又如徘徊在现实与梦幻之间,有着回忆和念想。 是父亲独特的西班牙语;是圣诞节清晨的炖鳕鱼;是街角费拉拉店的面包;是工作室外的墨西哥万寿菊;是屋里的牵牛花和紫罗兰;是窗上叮当响的风铃。 时间它总是在眼前一步一步走的很缓慢,不经意间却又飞去很远。我们抓不住那些过往曾经,也留下遗憾伤情,追逐着疯狂前行,怀恋着须臾幻影。 你会不会记起,那些生活里的歇斯底里和措手不及,心底的忧愁和孤寂,总是在梦里交织缠绕着突袭。奔跑着,挣脱着,到最后,你安慰自己,会好的,没关系。 你会不会记起,那些云翳深处的暗影,阳光投下斑驳陆离的光环零丁,缓缓下落的梧桐叶子和鼻尖飘荡过的欢笑气息。你笑了,你说,我好想你。 年少时,我们喜欢仗剑走天涯的豪气,我们眺望闪烁迷离的灯景,我们肆意着心底的喧嚣和血液的张狂,你想,这会不会很奢侈颓靡。 多年后,我们回到那座城,那个小屋,喝着凉白开,听着风扇哧啦哧啦的转圈,看见猫又跳上八仙桌,扒拉着鸡毛掸,倚上木质的躺椅,悠闲地度过一下午的安宁。你伸个懒腰,舒服地,真好。 当希冀被碾碎的那片刻,是按捺不住地悲伤,我们需要那样的小屋抚平创伤,待打开窗,又是一轮初升的太阳闯进我们的心房。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二):一个女人要怎么成长?

  “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在十七岁的初恋第一次约会…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在二十五岁恋爱是风光明媚… 我唱得她心碎,在三十三岁真爱那么珍贵,…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在四十岁后听歌的女人很美 ”张学友的这首歌唱尽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初恋、成长、成家。 曾经以为爱情是一个女人的全部,直到遇到芒果街,直到遇到那个叫做埃斯佩朗莎的女孩,直到看过所有关于她的故事,原来,从一个女孩到一个女人的蜕变是如此的一个过程。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找寻的过程。 年轻的时候,我们有家,家里有家人,我们住在这样一个爱恨交织的空间里,体会着家的感觉;长大后,我们渴望拥有自己的房子,能够独处的房子,那房子的所有权只属于我一个人;再后来,我们渴望拥有自己的家庭,渴望有更多的人来占据这个不大也不小的空间。的确,在这空间里,父亲在她的记忆里始终挥之不去,那些父亲对她讲述的关于墨西哥的故事,在她的脑海里盘旋,她想要去追寻,想要去看一看这个地方。 近乡情更怯,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大抵上是这样的一种情绪了。但她不一样,她仿佛就是土生土长的,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墨西哥。 节日期间的墨西哥,是那样的热闹;墨西哥的美食,令人垂涎;还有传统的绣衣,是那样美轮美奂…中国人注重叶落归根,想来西方人是没有这种情节的。 但在希斯内罗丝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作家。寻找家,寻找这样一个只有记忆描述的家,寻找曾经心里的家乡。 一个女人要怎么成长?我想她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或者典范,那就是不断去寻找。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但真实是否是这样,我想回答并非是肯定的。二十几岁的女人处在最迷茫的时段,刚刚摆脱青涩,对于自己和未来充满疑惑。 疑惑的时候就出去走走吧,这里看看,那里停留,或许在别人的启发下就有了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希斯内罗丝就找到了,她渴望在自己的房间里,用文字和这个世界相处。好的孤独总是催人上进的,学会孤独,学会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在每个夜幕降临的时候,读一读这些小故事,体会这个世界的真情和真心,闭上眼睛的那一刻都是暖暖的。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三):在自己的小屋,用文字和世界相处

  正值冬天,窗外风刮的正盛,我躲在自己的小屋子里,靠在床头上,用被子盖住双腿,悠闲的读这个故事。彼时虽然窗外风声呼呼的吹着,但是我蜷缩在被子里,热水就在手边,读到作者说“有一扇窗子,让蓝天源源不断的涌入”,风大的时候天气就很好,看着窗外的蓝天,莫名的感觉平静和幸福。

  这本书是作者年老以后整理自己之前的随笔演讲的集子,再加上之后新的感触所汇聚成的一本书,其实林林总总,就好像是她自己的自传。

  一个家具商的女儿,中产阶级,七个孩子,六个男孩,唯一的女孩子,而爸爸对她的唯一期望就是早点嫁人,离开家里。大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吧,能找到丈夫就好。传统的墨西哥家庭的女人,只能作为谁的母亲谁的妻子存在着,最大的成就是生一堆孩子,但是孩子们可能连她的全名都不知道……所以她彷徨,也挣扎,在普通的学校当老师,看着学生们也一样有很多的不知所措。

  所以她想把他们都写下来。她说,开始的时候是写自己的故事,后来,就变成了很多人的故事。

  音乐与文学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看到作者说遇到一直喜欢的音乐家有一肚子想说的话,结果上前只说了一句:你的音乐是我的人生!想起以前我也有幸当面见到崇拜的人,结果除了要签名也什么都没说出口,她最终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把想说的都说出来了,我相信音乐家也一定看到了。

  我也想有一天,把自己万语千言付诸文字,也让我心心念念的又遥远的那个人可以看见。

  作者是出生在美国的墨西哥人,她对故乡即熟悉又陌生,充满向往,于是她又将一切都写下来,为墨西哥的服饰,为那里的人民,为苦难,也为希望。

  30岁的时候她写出芒果街的小屋,用孩子的语言写成的诗一般的故事,然后她的人生开始转变,她得到文学奖金可以让她去其他国家生活一段时间,让她不用结婚就可以从家里搬出来自食其力,让爸爸读着她写的故事笑的很开心,还要买给亲戚朋友们看看。

  读她的文字,能感受她的迷茫,也能感受她的执着,听她在慢慢道来岁月的歌。

  文学带给她充实而美妙的生活,让她一个人也不感到寂寞。

  其实不仅仅对她,对我也一样,她的文字如泉水,让我在这冬天寒冷的晚上,心里暖暖的。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四):独立的女性,自由的灵魂

  之前在微博上看过一段话,印象很是深刻:

  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越是年长,越是能明白阅读的重要性,近期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了《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因为过于繁忙,没能全本读完,且就我读的部分谈一谈体会好了。

  才读的时候,差点放弃了,觉得实在没意思,像是一个女性的思想碎碎念、琐事记录本。最近才了解到17世纪法国贵族沙龙文学,这种形式的文学脱离现实,崇尚华丽的辞藻,矫揉造作,初看《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给我就是这种感觉:愤怒不是“愤怒”,是“狂怒的湿热风暴”,简单的推窗动作也被写成了“每天清晨拉开卧室的窗帘,拔起活页窗的插销,伴随着一声有如叹息的咔嚓轻响,轻轻一推,那扇各有三块玻璃的对开窗便会在摇摇晃晃中豁然敞开,如同张开双臂,引吭高歌:涌进来吧,大海、蓝天、花园。我爱你们,你们听到吗”……在我看来,这完全是在堆砌辞藻。可当我坚持看下去,我看到了这个作者有多么的热爱生活,生活中一切细微的感受在她的感官下都得以放大,一切都是那么的合人心意。海德拉岛似乎远离了现代化痕迹,它静默在那儿,不受任何世俗的影响,海岸天光,街道没有名字,有被茉莉花覆盖的天桥,家的旁边就能看到橄榄树……你这才意识到,并非辞藻堆砌,而是作者眼中的它就是如这般美好。可当你细细品味,你又能感受到其平淡无奇的文字中大有玄机。如“没有人出面警告那些身背双肩包的年轻女孩,钟楼附近的那家膳宿公寓的老板是个爱偷看女人裸体的好色之徒。不过,她们很快就会发现”你能从中看到鲁迅先生笔下冷漠麻木的国人影子,再如“她们的美丽消失得太快,然而,男人的魔力却长存”一句,看似自由的乐土实则同这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男女是不平等的。

  开始读来,觉得作者实在是平淡无奇的一名女子,可你慢慢会被她对生活的热爱的那种态度所感染,然后想要深入其中,探究她是一个怎样的人,也想和她文字一起旅行,看看她眼中的世界。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五):永远热情,永远热泪盈眶

  “我快四十岁了,如我所抱怨的那样,还能凑合着单独生活。实际上,我酷爱我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中我是最健康最愉快的。”

  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丈夫,没有孩子,甚至“对于我的祖母们我不甚了解,不知道她们是何许人士,从事什么。”她像一个“遗世独立”的回忆者,回忆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记忆抗争,抵抗被淹没,被轻视。她只有写作,写作占据了她的全部。就连引言都是,“与其说是为了读者,还不如说是为了我自己。”的确,写这部自传时,作者都已七十岁高龄了,不需要再去写那些为了迎合大众市场而专门矫揉的文字,只有从心而已。作者的心是鲜活的,永远在路上的,她永远都是热情的,就像七十岁写写下这本书一样。所以我并不为作者的生活只有工作就觉得可怜,反而觉得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并敢于坚持下去,真的让人敬佩。

  作者写到“二十多岁的那段时间,对任何女性来说都是困难的十年,但我觉得对我而言尤为如此。我们不能容忍自己变得平庸,即使优秀也不够。我们没有那种奢侈,在逆境中我们最好的武器就是——杰出”当我读到这句话时,不得不感慨原来所有的女生都是这般呀。从小到大,都觉得自己没有远大的志向,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之所以现在没有变成一个混账的大人,反而变成了一个还不错的人。大概可以归为女生小小的自尊心。我向来骄傲,不喜落于人后。我不允许自己变得堕落,即使没有具体的目标,我也只是本能的努力。先努力了再说,以后的目标我会找到的,虽说还真是走了许多弯路,但总比原地踏步的好。我喜欢这段不知所措的日子,甚至觉得一直停留在也挺好。但如此想来,这人生岂不太没有长进了,到头来还怎么去和自己的后代“炫耀”祖奶奶的努力的。话说的有点多了。但就像王小波说的,我生在这世上,不过是想明白些生活的道理而已。就像读这本书,只是“各取所需”而已,你读到你该读到的内容,我也得到我的想法,这便是好的,这书也就是好的了。

  作者的小屋,是生活的救生艇,当风暴把一切都扫荡殆尽,它能让你在海上漂浮不定。我的小屋是我一生最向往的东西,那是我的目标,动力,让我即使需要在小屋和爱情之间做选择,我依然会选择前者的奋不顾身。但愿我们都能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六):写作是家

  桑德拉提到她写《芒果街上的小屋》时曾居住在希腊的小岛上,岛上物资匮乏道路崎岖,还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男人。一切都杂乱而陌生,因为知道并不会在这里久居,反而生出安全感来。

  她依靠写作奖金的支持,常年在世界各地乱晃,看起来居无定所。就连儿时关于家的记忆,也曾被频繁的迁徙而消解变得模糊。

  然而写作却是我的家,她这样说到。

  每一个对故乡感到淡漠的人也许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这不是单纯的身份认同问题,也不是种族与肤色能够解释的。读这本书时我时常想起奈保尔,想起他笔下艳丽的热带色彩与欧洲的阴冷天气。这些流离失所的世间流浪者,都在写作里找到了自己的家。

  这是关于写作的最为浪漫与温馨的解读。

  一个墨西哥裔家庭,家里唯一的女儿,父亲盼望着她去读大学能有机会换来好的婚姻。有些窘迫的日子和没有家人理解与支持的写作。然而无论是作为少数族裔,还是作为女性,桑德拉还是只愿记得自己经历里柔软的部分,就好像父亲有一天读到她的书,问一句“哪里还能买到更多本?我想让亲戚都看一看。”

  像是一场恶战过后,战士们走向回家的路,在途中偶遇的一抹暖红色的夕阳。

  然而这种柔软并不是软弱,这正是身份所带来的坚毅。她用这种坚毅,如同桑塔格,如同伍尔夫,如同历史上每一个闪闪发光过的女性一样,将社会射向她们的长矛与利剑一一挡下。

  我不敢说我能完全感受得到她曾经历的矛盾与困境,然而无数次的迁徙、对世界的好奇、身份的转换与适应……当然还有把写作当成永恒的家——这一切都让我倍感亲切。

  每一个在偏离了社会传统语境所定义的“正常”轨道上飞奔和逃离的人,大概都能懂得这样的惺惺相惜。

  桑德拉也写她崇敬的作家与喜爱的艺术品。我相信就如同写作一样,能够旁观他人优秀的创造,是一件让人很有安全感的事情。

  它让人明白生活会有更多种可能,对存在的想象力不应该被眼前局限,而有人总在那里,用不同的方式在陪伴着你。这种陪伴跨越了时间与地域的障碍,像是迷途中的指路星。

  写作是无数人的避风港,是盾牌也是武器。

  我想这本书,大概就是想告诉我们文字所拥有的力量。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七):我也一样,渴望住在自己的小屋

  我从来没有如此强烈的念头,渴望住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屋子里。我二十出头,相对疲于生计的人来说,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学生,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有着毕业后租房子度过一生的天真想法。《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却让我一改天真的想法,考虑到现实处境,以及一个屋子所能带来的愉悦,我终于明白租房子不是长久之计。

  未来的日子很快接踵而来,但是我不知道,属于我的小屋会何时到来,尽管我已经开始憧憬它了。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写下的这本书,就如她名字的寓意一样,带给我隐约可见的希望。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成名旧作是《芒果街上的小屋》,我很早就领教过她的抒情笔调,漫长的岁月过后,关于她写下的故事很快搁浅在我的记忆里。直到这部她最新的作品,捅破岁月的薄纱,我得以再一次重温她的成长经历。芒果街上的小屋,四棵细瘦的树,阁楼上的流浪者,亚麻地毡上的玫瑰,这些朦胧得快要遗忘的记忆,终于在我喝完一袋睡前牛奶,读完这本书后,重新回到我的脑海里。

  海德拉是桑德拉完成《芒果街上的小屋》的地方,那是一座小岛,一个没有汽车的福地。她在山顶上找到了一个屋子,签了一份为期两月的租约。从楼上卧室的窗户看出去,小镇像是一个由无数闪亮糖块组成的几何体,向着大海边滚动。海德拉屋的窗子,以及打开窗子时的愉悦,都自然而言地进入《芒果街的小屋》那篇“萨莉”之中。直到完稿的那天,桑德拉才退还了住所的钥匙。

  作为一个女孩,桑德拉梦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屋子,如同别的女人梦想她们的婚礼。为此她鼓起勇气对父亲说她想独自居住,从研究院毕业返回芝加哥后搬进一所她物色到的公寓。尽管那个公寓只有厨房有暖气,她不得不在厨房写作,有时写记忆中的人,有时写刚遇见的人。在属于她的安静空间里,她写下的人物多半是真实的,那些真实的人和事,在她的笔下犹如稻草变黄金。

  桑德拉是家具商父亲唯一的女儿,父亲中风恢复后,她的一篇小说被译成西班牙文,她特意拿给父亲看,坐在床边等着,当父亲读完的时候,抬起头问她:“这书哪里可以再多买几本,让亲戚都读到?”桑德拉在这本书中说,那一年发生在她身上的所有好事中,这是最好的。当父亲知道他仅能存活几个月的时候,私下里向桑德拉承认,他想给每个孩子留下一个屋子,但是他失败了。

  在所有这么些年里,想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屋子不知不觉中在桑德拉心里撒下种子。桑德拉最终靠自己的收入,在圣安东尼奥买下第一个屋子。屋子在很美丽的街区,甚至让桑德拉怀疑她不属于那里。她得以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屋子里写作,心里充满感恩。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写下这些的时候,正度过人生的第六个十年,她没有孩子可以讲述故事。所以决定把故事献给作为读者的我们。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八):要走多长的路,一个女人才成为她自己

  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 《芒果街上的小屋》,加上该书算是作者的一个自传性的回忆录,里面有涉及到《芒果街上的小屋》的创作及由来,所以,我想,我得好好看看这本书。

  但当我跟着作者埋下的脉络一点点往下读,《芒果街上的小屋》的初衷却已经慢慢显得不那么重要,或者说,那个小屋既是作者小时候生活又离开的地方,也是她完成《芒果街上的小屋》的地方—— 海德拉屋,用作者的话说,“这个地方,文明既是近在咫尺,又似乎非常渺远。在这里,既是离群索居,却又不无社交……对于一个作家,这是隐居和社交的一种完美平衡。”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总是想起伍尔夫的那句话,“作为一个女作家,你需要一个自己的房间和一年500英镑的收入就够了。”作者虽然当时收入并不丰厚,但有了这个屋子,也能安心的创作,并且,在与情人的赴约中,为了书稿失约,也能坦然的说出,“男人和写作,我选择了后者 ——以后也是如此。”

  就像前面说到的,看这本书的初衷已慢慢不那么重要,我想是因为,作者在这里呈现了太多她从祖先或者父辈那里而来的有关墨西哥文化的熏陶与怀想,做为一个美国移民,她既不向父辈那样深刻怀念故土,但也很难说热情而无保留的接纳美国;这种去国怀乡的情愫,我只能模糊的理解,文化的冲突可能一直存在作者心里,但和平的时候可能她也能接纳美国的好,而当冲突出现的时候,那种移民的不安又会迸发出来吧,所以她会为异国的朋友呐喊,希望美国不要给她们带去战争;这是她做为女性,让我看到的成长的另外一面;在爱情与事业之外,她也关心其他人类的疾苦,这种关心,你我或许都有,但只有她这样的成长经历和身份,才能勇敢的站出来发声吧。

  至于与家人的关系,这一成长逃不开的话题,虽然我们在《芒果街上的小屋》里能看出一些端倪,但在这本书里,能看得更立体,作者早期的文章里提到家里有6个哥哥,她是唯一的女儿,提到父母后来觉得不应该让她读那么多书,以至于她离她们越来越远,没有按照既定的规划结婚生子(多么像我们身边的人啊,我有很多豆瓣友邻的父母也说过类似的话),初始我以为作者和家人的关系并不好才会各种逃离,毕竟她后来自己回忆,那时候也是她哭泣最多的年代;可是,当她将获奖的小说被翻译成他父亲喜欢的西班牙文的作品带回家给父亲看的时候,父亲问她,“这书哪里可以再多买几本,让亲戚们都看到”的时候,她想,在那一年发生的所有好事中,这是最最好的一件事。离家出走的孩子,心里惦念的,还是最在乎的人的肯定吧。长大,就是终将与一切和解。

  长大后的埃斯佩朗莎还是埃斯佩朗莎,你不能忘记你是谁。你的小屋就是你自己,你终将找到它。

  书里还有很多作者关于墨西哥文化的阐述,比如亡灵节,还有对各类艺术大师的怀念及作品的鉴赏,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都很少,就不在这里多做描述了,喜欢这些的人,可以读读看,相信不会失望。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九):一个永远在寻找的家

  “一座屋子,一台打字机,这两样东西于我缺一不可。有了一个家让我想要写作,在家里,我就有写作的冲动。”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一位于1954年出生的著名美籍墨西哥裔作家、诗人,在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时如是说道。30岁时,她凭借《芒果街上的小屋》一书而成名,那时还是1984年——而从1984年到2014,也已经又过去30年!时光飞逝,年龄翻倍,阅历增加,唯有对待写作、对待自己的态度一以贯之,历久弥坚。当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回顾自己走过的又一个30年历程的时候,她的内心中,除了可能会有一些百味杂陈,更多的,则是一种坦然。

  当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不仅仅是作为一位作家而存在——曾经荣获麦克阿瑟奖以及美国国家艺术勋章——她首先是一个女人,是一个细腻、真诚、勇敢,而又独立、特别的女人。对于这样一个作家,起初确实一点儿也不了解。直到把《芒果街,我自己的小木屋》中的41篇散文读过,还有前言、尾声以及附言,于是逐渐一点一点地,汇集出了一个也许相对完整、也许依然不甚完整的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很显然,她在内心底,坚定地认定了她墨西哥裔的身份,但有时也难免会因为自己被墨西哥人认为是外国人而有点儿失落。其实,这些又有什么要紧呢?别人的看法始终就那么重要吗?也许自己怎么去想、怎么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才是至关紧要的!

  40余篇文字,仿佛拼图一般,拼出了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如何自一个贫困的墨西哥移民家庭中成长为一位知名作家。这其中,她谈到了文学、音乐、艺术,也谈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故乡,当然还有谈爱情、性别以及身份认同。同那种单一的、纯粹的色彩相比,她的意识里的色彩可能更为丰富一些。她一直在寻找,通过自己的写作,通过自己的奔波,仿佛总是在渴望着什么!是期盼一个可以在能够遮风挡雨的家吗,或者会是其他的什么?!“芒果街上的小屋”,作为她30岁时写作的一个对象,也许还会伴随着她!那曾经是一个固定的符号,如今更是成为一种图腾般的象征,在她的心里面,已经极其牢固。

  每个人都会这样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追求。无论他或者她,曾经从事的是什么职业,曾经为了什么样的生活目的而奔波。终有一天,他或者她,会停下来,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体味自己丰富或者呆板的之前的生命以及生活。那个时候,他或者她,会认定一件事情或者一个符号作为自己的永恒!每个人都会这样的,不止是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自己。

  在六十岁的时候,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愿望依然是寻找一个家,“它带着高墙”,是一个能够保护她的写作“不被别人打扰的地方”;或者,功能简单点也行,只要能够照顾她就行!遥想若干年前,潘美辰曾经唱过一首歌,其中有这么几句:“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这还真是一个既简单、简约又奢侈、豪华的想法。

  寻找,总是在路上,似乎从来都没有尽头……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十):“他者”的人生

  我从来没读过《芒果街上的小屋》……若干年前,大概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专业书看累了,我跑到文学还是什么地方乱翻(那时候我经常那样,可见我每年年终积点都不会太高),一本黄色封面的小书出现在我面前,顺着翻下去,好像挺有意思,我琢磨着寝室里那小堆书看完了还回去就借来这本看看,可惜时过境迁,结果是那小堆书没看完,这本书也从未想起来再去借,这就是我与《芒果街上的小屋》唯一的交集了……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这个名字我恐怕看完本书都不能一口气叫上来,在我这受到同样待遇的还有书里出现的一堆人名、地名,与我从来没真正念出这些拗口单词。相反的是:我不太会忘记这些人,在这些地方发生的一幕幕或大或小的故事。

  如果硬要给这本书定个分类,也许只能说它是一本自传。从二十八岁的希腊小房子开始写起,到她六十岁,卖掉生活了二十年的圣安东尼奥的房子,一个个作品串联了她的整个人生,也许就是这样,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只要适当做个序、串起来,这就是人生的项链。(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作为一个专职作家的非主流自传本,这本小书基本上解决了我一直好奇的专职作家都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没事的时候除了写字还能干啥?是不是可以一直玩,因为毕竟在哪都能写作?光靠稿费和演讲酬金生活吗?这一堆问题。看着她走过一个个地方,看着她的父母、亲人、朋友慢慢走进了他的作品,又从她人生中一个个消失,看着她从一个交着大年龄男友的年轻女孩,变为一位不是太太,也不是小姐的“senito”。当一个人,短短几天,在另外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自己的视角下经历了她的一生,怎么能让人不心生感慨?

  希斯内罗丝似乎一直对自己的身份感觉到模糊不清,她和她的故乡血肉联系,但她也长期居住美国,并且她所说的墨西哥总似乎带着朦胧的神秘美感。她在美国,永远是一个墨西哥裔,她在墨西哥,却大多数是哪个找不到路、反应不过来的人。她填表都不知道该怎么写自己所在族裔,却在女权主义方面绕着丝丝联系。她因为离开家、当专职作家的事情被父亲强烈反对,但念念叨叨翻来覆去的就是她父母亲和几个兄弟的种种故事。在很多场合,她代表女性说话,代表需要发生的那些少数群体说话,到她一个人回忆自己的时候,她只代表她自己,却折射出每一个人类的共同心声。

  我想知道她是否知道副司令马科斯?是否知道“Enough is Enough!”是否知道马科斯自称的那一大堆:“马科斯是圣佛朗西斯科的同性恋者,南非的黑人,欧洲的亚洲人、圣伊西德罗的墨西哥裔移民,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者,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圣克利斯托瓦尔街上的原住民,贫民窟中的帮派分子,大学城中的摇滚青年,纳粹德国的犹太人,墨西哥国防部里的廉政调查员,政党中的女性主义者,后冷战时代的共产党人,西塔拉巴的囚犯,波斯尼亚的和平主义者,安第斯山的马普切人,国家教师工会中的教师,没有画廊或画册的艺术家,墨西哥任何部分、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条街区上星期六晚上的家庭主妇,二十世纪末墨西哥的游击队员,独立工会中的罢工者,被迫编造花边新闻的记者,女权运动中的性歧视者,夜晚10点地铁上的单身女人,于墨西哥城宪政广场上静坐的退休老人,无地的农民,待业的编辑,失业的工人,没有病人的医生,反叛的学生,新自由主义的异议者,没有书或没有读者的作家,当然了,还是墨西哥东南的萨帕塔人。”她多次提到93年的那场革命,她多次提到墨西哥东南的恰帕斯州,她对这场革命看法如何?她见过副司令马科斯本人吗?那里是不是她故乡?我现在不知,恐怕以后也无从知晓……我所知道的是,她只是另外一个“她者”,在美国和墨西哥中,在女性和女权中,在西方世界和非西方世界中,在传统和现代中摇摆,在人们口中的“他者”中保持自我。她的生活方式我并不认同,但是她却带给所有希望以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每一个人,一颗颗小小的,在太阳下闪着微弱光芒的美丽贝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