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观后感100字
《陷阱》是一部由金成洪执导,崔智友 / 朴勇宇 / 尹秀晶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陷阱》观后感(一):这种变态的赤裸裸的控制欲与占有欲,往往以“母爱”为遮羞布。
影片内容虽惊悚,耸人听闻。却不能否认,曾经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有人一定认为这是一种“母爱”的占有欲的表现。把儿媳,当入侵的小三仇恨之,也错读为是太“爱”儿子的缘故。大错特错,这种“恋子情结”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是一种母爱到女性爱的畸变。而且,可怕的是,这种变态的赤裸裸的控制欲与占有欲,往往以“母爱”为遮羞布。
《陷阱》观后感(二):母子情感依赖关系 影响小夫妻婚姻关系
别看电影海报很恐怖,实则是个很不错的电影。这部电影用夸张的情节,比如母亲为成年30岁的儿子洗澡,反应了母子畸形的情感依恋关系在儿子婚姻关系中的影响。虽然电影有点恐怖之处在于婆婆对于儿媳的虐待,甚至想要杀死儿媳,但背后的本质其实是反应一种心理问题。单亲妈妈带儿子相依为命,或者家庭中夫妻关系淡泊,很多妈妈把情感都倾注到儿子身上,都是很容易出现的普遍心理问题。还是值得一看的。值得推荐给男士们看一看
《陷阱》观后感(三):如果在此情此景
其实要说这戏中说的处理方法错了?我想应该是妻子。 男猪脚的态度是比较客观的,最后是理解情况,帮着妻子的。 而其母亲已经陷入变态,不能改变。 作为女猪脚如果在现实中有这些情况,确实很难处理。 女猪脚还是比较醒目的了,立刻走人,但其对母亲的变态认识不够,也想不到会变态到这样情况。所以应该完全断绝来往,把其母亲定义为变态人物,生人勿进。 但对于其丈夫这时候最后只能走向离婚。 最后总结,在现实中出现这些变态人物,一定要严重定性,不可以有侥幸心理。
《陷阱》观后感(四):“恋子情结”是一种心理疾病
恋子情结是一种心理疾病。有“恋子癖”的母亲,不能接受或者嫉妒儿子对儿媳妇的爱,怀疑儿子因为情爱背叛含辛茹苦抚养他长大的母亲,因为要维护自己对儿子的占有地位和支配权,情不自禁地采取各种手段打击儿媳妇,或者挑起矛盾,吸引儿子的注意力,破坏儿子与儿媳妇之间的感情。且99.99%的恋子癖,几乎都不会认为自己心理有病。有“恋子情结”的婆婆就是视儿媳妇为第三者。对儿媳妇有天然的排斥感。 婆婆“恋子情结”的表现式多种多样。有的表现为被虐待妄想,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受媳妇欺负的受气包;有的表现为凶悍自卫型,对儿媳妇横挑鼻子竖挑眼,事事看不顺眼;有的变得不可理喻。
《陷阱》观后感(五):大爱至恨
如果我爱你
那就是一种占有
如果我爱你
你的世界就只能是我
任何我和你之外的世界
都是不应该存在的
那种存在是不合理的
因为爱
我愿意付出所有
不管那种付出是否合理
只因为—我爱你
韩国很少有这样的伦理片,看起来疯狂而惊悚,但是确实事实存在的心理状态,不管是双面胶还是婆媳关系,其实更多的只是这种疯狂的母子恋的缩小和另外一种表现方式罢了。
在看到母亲误杀儿子的那一瞬间,我便意识到,这个母亲的生命就此结束,不管她做出任何疯狂的事情,都是合理的,因为她的世界已经不再在现实。
《陷阱》观后感(六):亲子关系配偶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父母与子女之间因为不恰当的个人边界可能导致一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配偶化,这是一种关系错位的表现。
一方面是父母化的子女,孩子做着父母应该做的事情,承担着父母的责任与功能。比方说,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长子,很早就会承担家中父母的角色,他会照顾家里弟弟妹妹的衣食住行,甚至更早的进入社会。
另一种更常见的表现是配偶化的子女。父母用对对待配偶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子女或者是子女把自己放在了父母配偶的位置上。在这些情况下,亲子之间的相处方式看起来更像是夫妻的感觉,父母会对孩子之间存在过分依恋。 这段母子畸恋虽然极端,但是现实生活中婆婆感觉到媳妇抢走了自己的儿子的案例不在少数,需要我们警惕。
《陷阱》观后感(七):家庭尺度
恋子情结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吧~
要不然婆媳关系就不会成为世界共通的矛盾了~
洗澡那段太经典了,搓就搓吧,还让儿子腿打开,
这……她想干什么!?
倒吸一口凉气。
有些事成年后就不该做了,必须要避讳。
如果都没关系,就没“乱伦”俩字了不是么。
每个家庭情况不同倒是真的,
比如,
有些爸爸在女儿面前一定要穿汗背心,
有些女生在爸爸面前只穿内裤激凸出现也觉得没关系。
有些男生洗澡,老妈进进出出也无所谓……
尺度千差万别。
你觉得很恶心很难接受,
别人觉得就你事儿多!芝麻点破事儿做文章。
还真胸闷!
是不是我觉得有所谓,我生气了,我就输了?
要融入一个陌生的家庭,真是一种可怕的磨炼!
《陷阱》观后感(八):万家灯火,千资百态
今天看新闻,母子同睡,引发媳妇不满!然后就发现了这部片子。
单看主题,真是活见久,毁三观。
故事的结尾非常的好,人性化,没有批判也没有其他偏见,人家小媳妇还给把骨灰霍了霍,真是天使的化身,一扫之前的恐怖氛围。
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不易,其实如果当时没结婚,啥事没有,母子感情好,羡煞左右邻居。
媳妇没做错什么,但是想把二三十年的状态给扳到我们理解的正常状态下,想想就知道有多难,人生有几个二三十年呢,唉!
为什么不改嫁呢?
为什么孩子大了不出去住呢?
既然离群索居,相依为命为什么要结婚呢?
各种辩证完了了之后,这种关系还是不要介入的好,所以,远离单亲,尤其是没断奶的单亲,各自安好。
这种关系就是一个死循环!如果结婚后新人出去住,长辈肯定会出幺蛾子,不出幺蛾子的到时八成抑郁!他们没有自己的朋友圈,有的话早就相互介绍着再婚了。新人的一方肯定也惦记着担心,毕竟常年在一起,忽然把自己的单亲给孤单了,心里说不定还内疚!
如果在一起,两代人,正常的两代人都有代沟,都不建议在一起生活,更不用说是这种单亲了!
其实,他们在一起习惯了,相依为命挺好,我们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陷阱》观后感(九):强烈的控制欲和占有欲
很偶然的看到了这部电影,断断续续的看完了大概的情节,心里觉得揪的慌,绞的很不舒服。
很多人肯定会说片中的母亲是变态,是恐怖的老女人,我不否认她的心理不正常,我只是想借此来面对一个群体,一群没有丈夫没有自己生活的女人。
现在单身的女人越来越多了,除了所谓的剩女,还有离婚的单身女人,有多少母亲为了怕孩子将来受委屈,而选择独自一个人抚养孩子,时间一长,在这个母亲的生活中就只有了孩子,孩子的生活就是她的生活,孩子的一切就是她的一切,她已经迷失了自我,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甚至于有这样的父母,整天挂念的都是孩子吃的好不好穿的好不好过得好不好,丝毫不会想自己的生活过得怎样,天天念叨的就是只要孩子好就行,殊不知他们这样的关怀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压力。
可能作为孩子,更希望父母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乐,不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他们已经辛苦了这么久,也应该去享受生活了。
只是能这么看得开的父母太少了。
似乎这篇文章不应该是影评,只是篇碎碎念吧。
只是由那个控制欲和占有欲太强烈的母亲联想起了一些,俗话说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会有心理阴影,还是有根据的,不光儿子会恋母,母亲也会有更强烈的被侵略感,毕竟曾经儿子是属于她一个人的,娶了媳妇似乎儿子变成别人的了.....这种心态要多有牺牲精神的伟大母亲才能调整好啊。
《陷阱》观后感(十):观后感
很正常的看完了《黑洞》,反而想推荐男士们看看这个剧,特别是婆媳关系存在问题的男士
图中为妈妈发现有个儿媳妇的角色介入母子生活的反应
聊聊对这个电影的看法:电影里的母亲,孩子的生活就是她的生活,孩子的一切就是她的一切,她已经迷失了自我,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当事人自己是意识不到这种关系的问题。一边是父爱的缺失,一边是丈夫的缺失,性别上,刚好填补了一个互补的关系。
极度的自私,造成儿子是母亲的附属品,或许是内心里那个丈夫的位置。
但是极度自私的人,是不可能理性的
这是一种情感的代位
因为他们之间是不会意识到这是一种错位的关系
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在儿子心里,其实只是对母亲的依恋与孝顺,他也不会去开导母亲
而且这种亲子关系,再加下,心里父亲的形象就是威严的形象,那么,儿子是不有能会有独立人格的
根源还是夫妻关系不好,将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而且是拿一根隐形的绳子去捆绑
男主之所以能改变是因为他内心是信任老婆的
电影里能够突破,应该还是爱的力量,这个男人爱,并且相信了妻子
但是儿子前提必须在形成了独立人格的前提下
但是电影里的儿子在老婆的影响下意识到了,但是被母亲太强的控制欲杀死了
母亲受不了这个亲子关系的分离
其实这个应该也是婆媳关系问题的一个因素,只是说普通家庭还有一个老公的存在,所以在儿子的映射要小一些
电影里就是,妈妈觉得她抢了她的一切
今天看心理学的书,学到一个词,叫共生
电影里的儿子和母亲是一体共生的
最后的女主说,希望他们下辈子不要做母子,我个人不喜欢这个结局
救赎的同时真得也是一场自我救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