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芳心》观后感摘抄
《寂寞芳心》是一部由Hermine Huntgeburth执导,塞巴斯蒂安·考奇 Sebastian Koch ....Geert von Instetten /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芳心》精选点评:
●总觉得从始至终,都好孤独。
●开始看书。
●这是第一次看见Sebastian Koch演与二战无关的片子,演艾菲的演员找的不好,显得很老气,情节比原著改了很多,结局都变了。
●我对看这种片,越来越挑剔了,女主角敢再老点吗?没有爱情,婚姻怎么会幸福?这真应该给那些想要嫁给金钱的女孩普及一下。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不太能理解艾菲当初为什么选择结婚,后来又为什么出轨,后来一想真的是身份的枷锁,时代的悲剧。电影最后把结局改编了,不能说不好吧,但还是差点感觉。片子的服化真的太不行了,演女主的演员虽然是耐看型,但是还是与原著女主的美貌不符
●Another Anna.
●觉得艾菲最后的笑不是真的觉得自由 只是绝望罢了
●人类究其一生 能不能明白什么是爱
●不喜欢德国大路片。
●上文学课的时候我以为这是我听过最唯美浪漫的爱情,看电影的时候我醒悟过来:这不是开往幼儿园的车
《寂寞芳心》观后感(一):又一个披着“爱情”外衣的,自私行为!
看过不少这种电影,如钢琴课。都是一帮披着“爱情”外衣的,道貌岸然的无病呻吟罢了。
这种片子的男原配都有一个共性,木讷、迟钝、不解风情,都是一些现实的人,只懂得为了家庭辛勤的工作。但千万别怀疑他们对妻子的爱,他们的爱也许不够浪漫、也许不够激情,但绝对真挚。你不可能污蔑说那不是爱,那只是一种你不懂的、不了解的另一种爱罢了!
《寂寞芳心》观后感(二):《艾菲·布里斯特》
改编自同名德语名著,关于封建婚姻的故事。原著宿命的结尾在影片中变得现代而充满了希望,可惜与整体气质有所偏差。
画面很美,中规中矩。演员都表现上佳,只是《希望与反抗》中的朱丽娅·耶恩奇 Julia Jentsch与《窃听风暴》《黑皮书》的塞巴斯蒂安·考奇 Sebastian Koch,之前在各自影片中的角色太过根深蒂固,两人在一起怎么都感觉别扭,还好他俩角色本身就不需要多来电。
《寂寞芳心》观后感(三):现在的婚姻观,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道德的沦丧?
早上把德语版电影的Effi Briest看完了,因为一开始是看得德语版的简缩版,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网上看到影评有人说觉得很无聊。而当观看到最后,当Effi收到电报通知Crampas在决斗中死去后,她绝望地说‘Nein!...'那一刻已经不顾父母,不顾自己的真实感情的泄露...我也禁不住掉泪了。他们之间也许真的存在爱吧。在第一次跟Crampas做爱时,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是跟Innstetten在新婚之夜不顾她的痛苦完全不能比的。我想,在遇到Crampas之前,她也许一直以为做爱是一个痛苦的事,只是作为一个妻子必须与丈夫做的事。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被Crampas吸引,就算最初是被他引诱,而后来被他在床上的温柔所征服,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事。但是在那样的社会状态下,这种事是无法被社会接受的。于是她失去了一切,包括父母,女儿。所有的亲人都抛弃了她。孩子,当然是无法了解这样的事的,所以从来对她就没有过爱,以后也会成长为像她父亲那样没有感情,严肃的人吧...这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她爱的人也死去了,她就是一个人在世上等待着死亡。
原著中还要凶狠。到最后一段时间Effi的父母才接她回家,不久她就病死了。而电影中,最后Effi显示出一种自强的气息,她在图书馆工作,拒绝了回父母家,这样的结局也许是更具现代意义的,但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也许Fontane的结局才是更现实的。
让我唏嘘的一点是,当时与现在的道德观的变化。如果Effi的事发生在现在,根本就不算什么事。但在那时,却对她精神和物质都是致命的打击。不知道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道德的沦丧?
做了一点research,原来这部小说的原型是Elisabeth von Ardenne,她最后的结局实际上更偏向于电影。她之后投身于公益事业,帮助残废人群,活了98岁。这样看来,就算在那个年代,还是有希望的。
《寂寞芳心》观后感(四):Effi
Effi ist noch jung,wenn sie sich mit Innstetten verheiratet.Also Wenn Innstetten den Verführer Crampas in einem Duell tötet, das nur noch sinnentleertes Ritual ist, und seine Frau wegen der selbst für ihn bedeutungslosen Liaison aus Prinzipienreiterei verstößt, darf man darin keine einseitige Verurteilung des preußischen Adligen oder gar der Gesellschaft sehen. Effi verzeiht ihm, und ihre Mutter mutmaßt, sie sei bei der von ihr forcierten und protegierten Heirat „doch vielleicht zu jung“ gewesen. So entsteht ein komplexes Lebens- und Sittenbild der untergehenden altpreußischen Gesellschaft. Fontanes Werk kann auch unabhängig von preußischen Gegebenheiten als allgemeinere Betrachtung des Konfliktes zwischen Individuum und gesellschaftlichem Zwang betrachtet werden. Dies alles offenbart sich in Plaudereien der Figuren und einem fast beiläufigen Erzählton, bei dem es gilt, sozusagen zwischen den Zeilen zu lesen, denn Fontane bekannte, es komme ihm nicht auf das Was, sondern auf das Wie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