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创新者》是一本由[美] 沃尔特·艾萨克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6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者》读后感(一):计算机的人物史
这是一本关于计算机发展史的人物群传记史,从十九世纪末的计算机概念到二十一世纪的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从开始的辅助计算到现在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书中以人物为线索,逐步描述了计算机从概念的出现到最后的信息时代,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创新者在为期做出不朽的贡献。这里面最让我痴迷的还是个人电脑兴起和互联网与之结合的八十年代。可能那个时候也是我刚刚接触网络的电脑的时候。所以读起那段历史,非常的有代入感。
《创新者》读后感(二):创新来源于协作,这是听过的最好的解释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创造力是一个合作的过程。
这本书也许会激励每位读者都力争成为一个创新者——寻找到自己的乐趣,并且投身于其中,并为此而度过有意义的一生。或者这也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说明,在集体面前,个人永远是渺小的。越是高精尖的技术,越是伟大的目标,涉及的变数越多,越需要各方人才的通力合作。
作为一个善于社交的人,他开始四处了解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并将了解到的想法融会贯通——这是伟大创新者之间的一个共同点。
《创新者》读后感(三):可以看看,但是并没有想象那么好
这本书前面关于 电脑,编程,晶体管,游戏等内容都比较吸引人,到了后面讲述 online,web 部分就显得有些乏味,可能是介绍的人物太多了,感觉这些部分有的内容读起来比较无聊,有点流水账,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
作者在书中着重强调了一个观念,他们创新的最大桂冠应该奖励给那些能够与他人合作,真正把一个东西实现出来并能够真正运行的人,因此他认为计算机的发明应该更大归功于做出来 ENIAC 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团队,而不是 John Vincent Atanasoff 做出来的简单不能很好运行的机器,前者做出的 ENIAC 真正改变了世界,后者做出的机器却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创新者》读后感(四):随读笔记
不能看完才想到写,那样显得工程量大容易干脆不写了。所以边看边写点…… 计算机技术最早肯定是得益于数学和以数学为专长的人。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强盛至极,便有了开此技术之光的氛围。所以追述起源,便是19世纪上半叶。 “二战”时期是重要的契机,以英美两国为主导,主要是出于战争的用途(比如破解德军密码,运用战争武器方面),并且这一时期便已体现出计算机以及其应用(比如编程)上协作的组织形式。我想是对比之前“一工”“二工”个人成就为重要特点来看的。“二战”期间,计算机产生,并且美国这块土地上产生编程的技术——是的,最早的程序员是一批女性。 经济基础和知识文化基础很重要,二战和二战前的诸多进程中的人物,个人来说,衣食无忧,接受顶尖的教育,文化素养高,多为数学专业相关,也就是不是底层劳动人民,也多不是商业背景;于更大范畴来说,就是二战这种战争状况下国家的支持,而研发又多以高等院校为载体。 这书的风格、著述逻辑让我想起《天才的回声》,借由各个人物连接起计算机技术的历史,这历史不算长,最多不过一百来年。猜想后面的内容会更详尽,而猜想二战后,英国或英国籍人物也不再怎么出现在书里了。
《创新者》读后感(五):关于“计算机”与“互联网”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人生赢家的故事
回家的火车上,把之前翻了几页的《创新者》一口气读完了。“醍醐灌顶、神清气爽”,读完的感觉真如这八个字形容。作者是沃尔特·艾萨克森,也就是《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非常有名的传记作家,写了诸如《爱因斯坦传》、《富兰克林传》等优秀的传记作品。英语不是很好(这个情况在慢慢改善),所以我看的是译文版,但仍然被他笔下所描绘的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所深深折服。书从埃达夫人开始——第一个程序的缔造者,到埃达夫人(或者说她的精神)结束。中间讲述了差分机、第一台通用计算机、晶体管、微芯片等重要发明,也讲了互联网、TCPIP协议是怎样一步步出现,这些与战争又有什么联系。当然更讲了一群20多岁甚至14、15岁的青年是如何凭借敏锐的思维与超人的洞察力创办了现今领航全球的互联网企业,这其中就有乔布斯、比尔盖茨、拉里·佩奇等。200年的数字化进程,给我的感悟是在太多,不过后来结合自身,总结了一句话: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说明你还没有尽力,时代给你提供了最好的东西,要学会去利用。有点遗憾的是,书缺少了某些部分,这对计算机发展史同样重要,例如某些著名的编程语言的发明,不过在第三章作者有详细地描绘了ENIAC的女程序员是如何说服男程序员们,软件编程同硬件一样重要,到今天来看,这一共识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你是计算机专业或者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我非常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创新者》读后感(六):创新之源
创新之源——《创新者 The Innovators》(沃尔特·艾萨克森 / 关嘉伟 / 牛小婧 / 中信出版社 / 606页 / 精装 / 2017-4)总觉得《创造者》更象是沃尔特·艾萨克森多年传记作家和记者生涯的总结,其实那本书作于2010年,后来作者出版了全球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再接下来就是这本评价极高的书。
本书详细讲述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刻画出数字时代的创新者群像,从第一个计算机程序的创造者、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之女埃达•洛夫莱斯伯爵夫人说起,细数了包括第一台通用型的电子计算机的创造者莫奇利、科学家冯·诺依曼、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八叛逆”、天才图灵、英特尔的格鲁夫、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公司的乔布斯、谷歌的拉里·佩奇等。
相对之前看过的《浪潮之巅》和《硅谷之谜》,本书更加侧重于描写数字化历史进程中这些时代弄潮儿们个人特质,试图诠释这些特质对其成就所起的作用,不仅讲述他们做了什么,而且讲述为什么他们能做得到。本书末尾,作者对创新的来源做了精辟的总结: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创造力是一个合作的过程,不仅是成功的团队合作去创新,而且也包括一代一代不断迭代创新。其次是必须要有对产品深刻的洞察力,深入理解产品的功能与设计。最后是社交对于创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交也是区分人与机器的重要之处,能够使人们沟通更加顺畅是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
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当拜伦之女埃达勾画未来计算机的蓝图时,绝无可能想到今天科技的日新月异,只有鼓励创新者,能他们插上自由的翅膀,才能让未来更加美好。
《创新者》读后感(七):下一尊圣杯在哪里?
这是一部计算机技术的史诗。艾萨克森以埃达洛夫莱斯为起点,叙述了计算机技术从编程、晶体管、微芯片到互联网、PC、万维网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这是一部技术发展史,也是各个巨擘的奋斗史。
在串联科技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作者其实最着重地表达了三个最鲜明的观点:
1作者认为数字时代的真正创新都来自那些能够将人文和科学联系在一起的人。比如英特尔公司的技术担当诺伊斯、摩尔和偏执狂安迪格鲁夫;苹果的沃兹尼亚克和史蒂夫乔布斯等。这也正是符合了埃达所说的“诗意的科学”,二者缺一不可。
2政府、大学和企业的合作文化,成为美国科技创新的土壤。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贝尔实验室、施乐公司,还有各种军事机构,它们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也是美国的幸运。
3协作与继承是科技发展的源泉。也就是说,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很难进行成功的创新的,比如阿塔纳索夫在电子计算机上虽然有了计算机的构思,但是他个人始终没有创造出一台严格意义的计算机;而莫奇利和艾克特的组合在政府支持下则一同创造了ENIAC;同样纵向来看,任何一位创新者的创新都是建立在前人成果之上,这一点毫无疑问。
4所谓的人工智能可能永远无法超越人机合作产生的智慧。作者在最后一章节用了“永远的埃达”命名,可以说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同意埃达所说的计算机永远无法超越人类智慧,但是他认为“人机共生”是最佳模式,二者协作能够创造出伟大的生产力(看来变形金刚是不可能了,环太平洋可能还靠谱)。作者也基本明示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就是人机协作基础上的人工智能。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非常推荐,无论是从知识科普还是从拓展思路上。
《创新者》读后感(八):最好的计算机行业史诗
中文版刚出的时候买了,在家放了一年才读完。
沃尔特·艾萨克森是《乔布斯传》的作者,所以写作风格也偏向传记体,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行业引领者的思考和选择。
站在高处自然有不一样的风光
很多人看过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21世纪之后的互联网建设基本上沿着这本书的思想所进行。
而硅谷的发展则来源于另一本书,叫做《诚如所思》(As We May Think),作者是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曼哈顿计划的组织和领导者,香农的老师。这本书描述了数据存储和检索的概念,也是后世计算机产业变化最重要的思想。
时代的思潮
如上古程序媛艾达和乔治布尔更多的是思考计算逻辑和人文色彩。而处于战争年间的图灵则是更偏向密码学的实用主义,并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后的冯诺依曼则更是国家战略的推动...
在战争年代,科技的领导者从来都是军事机构,像美国科学研究局(OSRD)。
而到了战争结束之后的和平年代,以贝尔实验室为代表的科学家企业开始成为领导者。
随着商业化的进程,科学家领导的私人企业如仙童和之后的英特尔公司开始主导。
再到后来,越战之后反战思想和嬉皮士文化的冲击,两条不同的道路开始发展,一条是由崇尚个人精神的硅谷的个人电脑革命,一条是分享和自有的互联网文化,两条道路一前一后都开辟了计算机产业的辉煌。
可以说,时势造英雄也~
《创新者》读后感(九):艺术与科技结合 通识教育
在读了爱因斯坦传和乔布斯传后,对这两本书的共同作者沃尔特 爱萨克森产生了不错的印象,虽然比起自己最爱的传记作家-茨威格的文采差了些,但却严谨了不少,茨威格的传记作品偏好浪漫主义色彩,喜爱用华丽的文采勾画英雄举世无双的一面。而沃尔特的则是面向科技界,因此有了科技界的冷峻与收敛。二者结合在一起对比读,有种人文和科技的对比感,而这恰恰切合了沃尔特本书-创新者-的主题-科技界的创新都是由于人文和科技的交融产生的。 创新者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二百年的发展史,开始于艾达 洛夫莱斯, 这个拜伦之女,身体内流淌着浪漫主义诗人的血液,同时又受其母从小的数学教育,无拘无束的想象与逻辑严密的数学推理使得其大胆的提出计算机 诗意的科学,至今仍引领着现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而后介绍了第一代计算机的诞生历程,晶体管和微芯片的发展,使得第一代如同房子般大小的计算机发展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台式机,硬件发展后,开始了软件,互联网的介绍。最后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也是自己认可的一个观点-人和计算机能够有互相依赖。人用自己的创造性,计算机用自己的逻辑性,结合在一起能够发展出更强大的世界。 在主要内容的探讨过程中,人文和科技的交融产生创新这个主题不断被提及。个人深以为然,当人文和科技碰撞在一起时,会像大型粒子碰撞机里两束不同方向的质子碰撞产生新的亚原子一样,产生新的想法。而如果用实际生活的角度来看,拥有丰富的视角会让你避免锤子思维-避免把所有的问题都当作钉子来砸。这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会有很明显的观察,如有一个人专注于理科,那么他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会很好,但处理人际关系时会缺乏弹性,而大多数文科生想法很多,但却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者如果能互相学习一下对方的专业知识,能够对个人的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升。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原因,科技和人文结合在一起,能够使人避免以一个偏激的角度看待世界,从而做出更温和,更实际的决策。
《创新者》读后感(十):他们功不可没
本书的作者沃尔特写过《乔布斯传》《爱因斯坦传》《富兰克林传》等等,他对这些历史有着很深入的研究,这本书不同于之前的几本人物传记,这是一本计算机通史,正如本书的副标题一样:一群技术狂人和鬼才程序员如何改变世界。改变世界,这些人和他们的发现占据着无法磨灭的位置。
互联网、数据、计算是推动数字时代与社会进步的三大支柱。如今的时代几乎离不开这些,虽然科技发展这么快,但是我们早已经适应了这种速度,而不断的创新才是满足我们的唯一途径。人们离不开电子产品,离不开网络,如果电商关闭,人们的衣柜里可能不会再满得装不下衣服。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消费公式,消费者能够以最优惠的价格足不出户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商家也能轻松在电脑前赚到钱。而从前要收到一封回信可能要等上一个月,现在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建立联系,达到沟通交流的方便的同时,加速了时代的进步。所以说这种创新不仅是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是根植到了每一个角落,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
成功创新的本质就是输出结果的品质,而不是投入的数量。对于创新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人为因素,这是永恒不变的,不仅仅在于中国,在全世界都是如此。员工的才华和动力就是创新的根本,管理者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要有赏识人的目光,要有组织能力,员工在适应期专业性并不会很强,这就需要接受培训。管理层必须信任员工并时刻激励他们,这也是本书涉及全面的其中一点。
那么本书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创新是永远进行着的,所有东西都在进步,这是一种惯性的存在。但是随着科技越来越先进,人们对于创新本身还有那么强烈的渴望么?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反作用力拖着创新者们的后腿,不过这种阻力有时反而会形成人们的动力。但又有多少创新者被一些无法跨越的难题绊住了,自己无法挣脱,再强的意志也经不起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这些成功了的人,他们显然经历了很多挫折,但是他们的成果往往被人们利用了,人们却很容易淡忘他们本身,这本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使这些真正的主角从幕后站到台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