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喧嚣与骚动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喧嚣与骚动读后感精选

2021-04-07 00:11: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喧嚣与骚动读后感精选

  《喧嚣与骚动》是一本由[美] 威廉·福克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喧嚣与骚动》精选点评:

  ●太难过了 太窒息压抑了

  ●独特的设计,四个视角,细微的意识流描写,沉迷到迷惑不解,读到最后,还是以莎士比亚《麦克白》结尾“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

  ●“他们在苦熬。” 现代版复调,只有读到最后家族年表时才感觉回到了正常状态。

  ●我阅读困难

  ●即使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每个人眼里的日子都是不一样的。人生大抵就是一段又一段的记忆剧场,回想的时候总会有互相串戏的时候。为什么是喧嚣和骚动,因为都没什么意义。只是细细读来,总是会因为他们的描述心头涌上一股忧愁。

  ●学语言的觉得,译林这个方柏林的译本算不错了,就是意识流看得头大

  ●“我闻到那明亮的寒冷”

  ●优点是叙事

  ●我只想说………卧槽

  ●2019年还是2018年看的?记住了一句话,应该出自那位黑人保姆的吧:“我看到了始,也看到了终。”记住了一个场景,脑海中浮现的,女主破窗进入二叔房间,盗走现金后“私奔”,不知是“私奔”还是独自潜逃了……在二战中做了德国军官的情妇。今天,又一次回忆起那句台词“我看到了始,也看到了终”,告诉自己,“终”一定是自己要走的路,自己选择,自己心甘情愿的,所以“始”就要开始,或者说已经开始了。

  《喧嚣与骚动》读后感(一):喧嚣与骚动

  书名来自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名句:“生活就像白痴讲故事,充满喧哗与骚动,然而没有任何意义。”

  在导读以及译者注解的帮助下才能谈得上欣赏了这部著作。这部小说有优秀作品所拥有的一切:从故事情节来看作品反映了一个密西西比白人家族的没落,书中描写了黑人的善良和上层白人的伪善,社会的空虚、冷漠以及乱伦等问题。所有出场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四个孩子各有各的不幸,不能说谁是高尚的或谁是自私的,除了小本先天的不幸外,小卡和她女儿追求无道德约束的自由,昆汀追求变态的爱情,而世俗的杰森完全受到其他兄弟姐妹的影响而更加的世俗;从写作手法上对意识流运用的淋漓尽至,对真正主观视角的第一人称的手法妙入毫颠,尤其是通过智障表述的主观思想,外加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最精心的设计是作者将所有故事穿插在四天里面的写作方法。让我完全的回到了19世纪初的密西西比甚至真的作为小说中的四个主角经历了整个故事。最难能可贵的是除了小本以外,作者对其他主角的外貌几乎都没有描写,行动也是简单描述,几乎全部笔墨用于内心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

  总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小说,有时间有机会一定要读一遍英文原著!

  《喧嚣与骚动》读后感(二):白痴,疯子,小人,以及贯穿全文的荡妇

  我本来想要看福斯特,一不小心错点开了福克纳,一看评分这么高那就看看吧,结果第一章是用个白痴的角度写的,看完我觉得自己都快变成了白痴,第二章是用疯子的角度写的,看完我都不知道自己精神还正不正常。这两张看完我对这本书到底讲的是个什么故事仍然一无所知,于是继续看第三章,终于是个稍微正常点的(虽然很坏)的人的视角写的,一下子豁然开朗看到了故事的全貌,然后第四章是个更加正常的人的第三人视角写的,将故事情节再次补充完整。然后附录又让人迷惑了,图书管理员到底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里,照片里面的到底是凯蒂还是小昆汀?我觉得真是要给自己颁个奖状我居然看完了第一章还有勇气看第二章,看完了第二章还没有把书撕掉而继续看第三章。没有强迫症的人应该都干不了这事儿?但是这种进阶式的受虐却让人尝到了这书的别致,必须去买本原版书,拿起笔来,好好的作注释,慢慢地读,才能有更丰富的感受。我看第一二章时心想我一定会给这本书打一颗星我一定要竭尽所能来嘲笑这个作者的惺惺作态和刻意卖弄,但读到了最后,才觉得这是多么不同的一种我从没见过的方式,复杂,缠绕,丰富,可以多次细品。附录里提到了好几本书,我想我还是只会去看那本福斯特的书(我本来就是要去看那本啊),其他的几本福克纳的,还有尤利西斯,还有另外几本,啊,我实在没有勇气和力气开始看。

  《喧嚣与骚动》读后感(三):难读懂

  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所以先了解了整个书的结构,人物,主要的事件,然后才能在译者贴心的各种标注下大致理解内容,大部分内容都是跳着看的。第一章是用班吉的视角,这个名字立刻让我们想起《本杰明。巴顿奇事》这个电影,而从一个傻子的视角写书,又不禁联想到阿来的《尘埃落定》,可惜这个傻子的故事既没有那么丰富,又颠三倒四,不忍卒读。唯有几个片段,比如对姐姐的气味的描写,因为想要找姐姐而冲出门去最终受了惩罚。作者能把一个傻子的思维写得如此生动细节丰富又合情合理,真是令人惊叹。出现最多的是大哭,奠定了全书比较阴暗的氛围。还有对几个孩子交往的描写,就大概了解了各自的性格特点。 第二章是昆丁,这个看起来有大好前程的年轻人为何如此执着到自杀的地步也是令人叹息。平淡的叙事和最终自杀形成巨大的反差。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他的内心活动,还是比较难理解其执念。 第三章是杰生,愤世嫉俗,阴暗卑鄙,可也未免事出有因。从班吉的记忆中,他从小就爱告状,性格一致。几乎恨所有人,用卑鄙的手段私吞了外甥女的抚养费,可结果却连自己辛苦攒的钱也被其带走私奔,也算报应了。 第四章不是第一人称,主要写黑人女仆,感受不深,主要是任劳任怨地劳作,维持这个家庭。 最后的附录给出了这个家庭的年谱和所有人的结局,算是有始有终。 总之作品确实有点深奥难懂,也许拍成电影会比较合适。

  《喧嚣与骚动》读后感(四):和光同尘

  quot;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带着这句话,我打开了这本书。

  当一部作品具有一定开创性的时候,很多标签可能会阻碍到我们去理解它。

  作品从不同的视角下去描述一段时间的事情,就像我们在进行一场游戏,不同的视角下会彼此的补充和丰富,也像拼图游戏一般,在某段情节补完之后,带来了全新的理解。

  写作手法想到了《明日将至》以及《雄猫穆尔的生活观暨乐队指挥克赖斯勒的传记片段》两部作品。

  而昆丁之死充满了让人无法呼吸的殉道者气息,这段描写深刻地展现了福克纳对人物心理的把控和呼应,插入的文字是脑中的闪回,一步一步伴随着回忆迈向死亡。是的,那是《人间失格》里大庭叶藏的死,也是太宰治的死,为了理想主义或是贞操之死(他们都是如此热爱死亡)。

  大社会背景的变迁,影响着家庭的选择。这里想到了谷崎润一郎的《细雪》,我并不太认可杰生是本书的反派担当,而是昆丁的对照,即纯真的死与污浊的活下去。我个人觉得,作为唯一的正常存在,福克纳在每段的结尾给了他一点人性的光亮,而这些是我所能感受到的悲哀。无论是想让"放荡"的母女睡在自己的床上,还是让"愚昧"的兄弟坐在自己的位置用餐,亦或是在他人不明白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失智兄弟不安的原因,这些小细节不应当是一个贪婪无情的人内心所呈现的情形。

  或许最让觉察悲哀的,就是用放荡不羁或者用"恶"来掩藏内心的善与关怀,这是一种人性的冲突。

  腐朽的时代确实终将凋零,而人性的光辉是永驻的。放在历史长河里,善恶没有太多意义,喧哗与骚动必然会回归平静。

  《喧嚣与骚动》读后感(五):注定灭亡的康普生家族

  小说《喧哗与骚动》讲述了美国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其实,稍微能看懂、了解康普生家族中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就知道这个家族早晚灭亡。

  有读者说:读《喧哗与骚动》确实困难,主要是“意识流”难理解;或者慢吞吞的、过于详细甚至反复的细节描述也没有什么“大意思”;或者不就一个地主家庭的生活描述嘛,还真没有看出美国南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城市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下,不断挣扎,逐渐没落的景象。

  那我们就通过日常来解剖书中主人公的生活。

  家里的男主人杰生康普生,职业虽是律师,在镇子上有自己的办公室,却从不去办公,接案子,只是呆在旧宅子里酗酒,对待孩子,偶有温情,也是转瞬即逝,非常地不作为。负责家族兴盛的家长尚且如此,岂有不坐吃山空的。

  康普生夫人,顽固地坚守着自己家族姓氏的往日荣耀,天天怨天尤人,对生活没有一点热情。除了生出四个孩子,再无任何有意义的“产出”,甚至是赋予身份感的点滴母爱。经历过上个世纪世界大战的洗礼,经济危机的蹂躏,世上多少大家族、甚至王孙贵族都沦为贫民,丢掉封号、王位,小民宅院的不思进取,大浪淘沙则理所应当了。

  长子昆丁,思想及其陈旧甚至迂腐,表面看起来是由于妹妹的失贞而失去生活的希望投河自尽,那么他对生活有希望和挣扎吗?阴深深大宅里毫无生气的生活,烙在他身上的痕迹太深刻,无论是身体或者思维都属于病态,使其无力反抗,更准确一点是无心反抗。无心、无力反抗的根源在于他本身思维体系的僵化的不前进,即使成年走出家庭,在那样一个充满学术氛围、接受良好教育、先进思维,集结社会精英的哈佛校园里度过一年的时光,他都没有被这种氛围所感染有丝毫点滴的进步。而是反复的“意识流”里都是与妹妹凯蒂的“生活总总”,根本不想自己如何生活,自己如何拯救自己、拯救家族(因为家里是卖了农场供他读书的),他的想法只是“替凯蒂活着”,这怎么可能?所以这只是“潜意识”,根本没有存在的土壤,甚至连梦想都不算。

  因为婚前的失贞,无论是作者有意识还是读者的无意识,大家都给凯蒂贴上了“放荡坏女人”的标签。我到不这样认为,因为我内心不想让凯蒂重复她母亲的生活。在这个家庭里,凯蒂的存在是唯一的一点“炉火”。她为人善良、爱护智障弟弟,如果不用大家族必须遵守的“淑女”标准来衡量(她喜欢爬树、在地沟里撩起衣服踩水、说话高声等等),除去“失贞”一事,她就是铁板钉钉的好姑娘。按故事的发展,凯蒂虽有失足,婚姻失败,按父母之命,离开家乡(因为失贞和离婚被抛弃都是丢人的),但靠自己打拼,除去养活自己,还主动每月按时寄钱,养活小昆丁,此情此景,此等经历,与《悲惨世界》里的妓女芳汀何等类似。即使我们认为芳汀的职业低下,她对女儿柯赛特的爱是非常温暖和真诚的,读者对芳汀人格的尊重远超过看似从事正当职业的收留柯赛特的旅馆主泰纳迪埃夫妇。由于生活的种种不幸,凯蒂必须离开自己的家乡、家庭,按照父母的告诫,永远不得返回。不过从她每月寄钱这件事看,为了养活女儿,她对生活是积极的、努力的、争取的。

  小杰生康普生是《喧哗与骚动》作者威廉福克纳作为恶人来写的,公认为是资本社会发展的产物,贪婪、吝啬、邪恶、自私、冷酷。书中除却两个标签式的场景,收100元,让凯蒂 匆匆“看了一眼”裹着雨衣的一岁左右的小昆丁和不给家里的黑人佣人勒斯特演出的招待卷,非要他给5分钱买票,而一张、一张地把票投入火炉。对这部90年前出版的文学作品里的恶人杰生,读者普遍存有 “好感”,这个 “好感”不是这个人品质真的好,而是他还努力地活着,努力地自己挣钱,一边当小伙计打工,一边上夜校自学了谋生的手艺---看棉花的品质。他是这本书中,读者们最感兴趣的人物,也是许多人愿意写论文研究并给予同情(pity)的人物。最后在母亲死后,他卖掉了大宅,在镇子上经营以前自己打工的杂货店,小本产业,守法经营地慢慢活着。

  这个家族之所以有往日的荣耀,是战场上拼胳膊、断腿拼出来的,生意场上斗志斗勇经营来的,从兴旺到灭亡仅仅四代,不胜唏嘘啊!所以也有人把这本书比喻成美国南方的《红楼梦》。

  总之,《喧哗与骚动》整篇都充斥着腐朽、没落、衰败、死亡。至于新生、兴旺、鼎盛、生存,在书中,读者只能从天空、树木、雨滴、炉火、甚至卖掉农场里打过栅栏的高尔夫球里去寻找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