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读后感摘抄

2021-04-07 00:19: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读后感摘抄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一本由莫言等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精选点评:

  ●王安忆和陈众议的文章还可一读,其他人写的太浅白了。

  ●一群人一起哀悼一个人的离去

  ●妈的莫言简直太装逼了还《百年孤独》只看了18页就看不下去要拿起笔创作(再见脸)

  ●只说了溢美之词,很少有人明白马的核心是什么。

  ●看的16年新版,有几篇内容还行, 编辑工作很差。

  ●只读前几篇就行。

  ●这本书的内容就俩字概括:跪拜。因为隔得太远,舔不到

  ●三颗星属于马尔克斯,一颗星属于王安忆。其他人,真是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这本书应该叫“读懂中国作家的最好范本”,而不是“读懂马尔克斯的最好范本”。 教科书告诉我80年代有寻根文学,而这本书告诉我80年代的寻根文学很大程度是致敬马尔克斯。 中国作家面对马尔克斯像是儿子面对父亲,他是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山,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他不仅让你绝望,还拯救了你的绝望”

  ●刷老马全集,顺便把手头这本读了。书是老马14年逝世而做的纪念文集,内中有评论、读书笔记、课件、回忆录……主题并非全以马尔克斯,凑的痕迹比较明显,但也不失复习一下八九十年代至今文坛主流们面目水平的一个小小资料库。编排体例不好,至少标识出每篇的写作时间,写作者不认真查考资料,述中往往有误。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读后感(一):马尔克斯横行中国许多年,文坛、学界和民间还在用土法学习他

  有段时间很着迷马尔克斯,读了书还想找些研究文献来看,一找才发现中文的马尔克斯研究论著和论文数量不少,质量更低,和他巨大的声誉完全不成比例。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主题比较集中的一本,又是名作家的集子,期望很大,翻开一看,失望远多于惊喜。27篇文章,质量良莠不齐,而且多数都是口水文章,泛泛谈了自己阅读马尔克斯的感受和得到的教益,啰里啰嗦,碰不到几处洞见和精彩的分析。

  老马横行中国文坛那么多年了,我们的作家除了对他的集体仰望和崇拜外,对老马的阅读竟然还是如此粗糙,好作家首先是好的阅读者,这一点,中国的名作家们让人失望。文坛和学界和民间都还在用土法仰视马尔克斯,文坛在学习他的神话他的意象他的开头,一句话,他的皮毛,学界在讨论他的主题他的思想,民间在发烧一样地说胡话,都是没有一种上升到精细学理分析的空洞热情,研究广度和深度皆让人失望,也难怪在中国这个光怪陆离的地方却只产生了寥寥的佳作。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读后感(二):读懂马尔克斯的最好范本

  20世纪80年代,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学界开始盛行,这一切都因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深刻影响。中国作家们甚至普通民众都兴起了谈论魔幻和“百年孤独”。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读不懂马尔克斯似乎也成为了大家的一个公论。而且,正如莫言所说:“我现在恨不得飞跑着逃离马尔克斯和福克纳,这两个小老头是两座灼热的火炉子,我们多么像冰块、我们远远地看着他们的光明,洞烛自己的黑暗就足够了,万不可太靠前。”中国作家们就是在这融入模仿和有意识的逃避中纠结矛盾地阅读和领会马尔克斯。

  本书汇集了莫言、余华等众多名家、学者对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和本人评介的文章,从各个角度和个人体会,分析了马尔克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巨大影响。全书思想深刻、内容翔实,为我们理解和读懂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他的文字提供了最好的范本,也为我们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尔克斯提供了最好的解读。

  重读这些文章,可以再次体会到中国作家的勤奋、好学、坦诚和对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深度理解。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和被模仿的关系,而是在一种激发下,迸发出中国文学原创活力的进程。

  显然,总有一些书会像击中你的灵魂那样,把你饥渴的或高傲的心灵拿下。海明威曾经让我读得如痴如醉。有些经典绝对可以指明人生的方向,就像一束来自天堂的光芒,照射进你的心灵。如果说人类的愚昧需要被文明之光照亮,人们精神世界里的种种疑惑,也需要被一部经典照亮。我相信很多人在读书中找到了乐趣或安慰,但我推崇那种找到了人生方向的阅读。人一生中会读很多的书,遇到一部可以伴随终身的好书的人,是幸运的。一个喜好读书的朋友说:“人生其实只有两大遗憾,一是不能长生不老,二是不能读完所有的书。”信然。

  行在半途的中国作家们任重道远,一定会创造出更大的惊喜,就像当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反过来影响了欧美文学那样,中国当代文学的创造力,还在持续地喷发着,并在努力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学。

  作为20世纪文学“教父”式的作家,马尔克斯成了许多作家模仿的对象。有了马尔克斯,在文学的创造中,想象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在马尔克斯之后,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被严密地遮蔽在幕布之下的现实。或许,这就是在这个肤浅而蛮横的世界里,我们重读马尔克斯的最大意义。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读后感(三):代代相承

  

读这本书时,把书封拍给别人看,对方说:嚯,能凑齐这些人写一本书也不容易。我说是的,因为是马尔克斯,马尔克斯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太大了。 然而若不是这本书,我也不会知道老马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之大竟然远超出我的想象:上世纪八十年代,《百年孤独》流入中国,犹如平地炸惊雷,在中国作家之间掀起了一场盛大的“寻根文学”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寻找自己的文化标致。当时参与“寻根文学”的许多作家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早已功成名就,更有许多作家不可避免地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着马尔克斯,他们深受其启发,某种程度上亦受其禁锢。

“当年的‘寻根文学’就是深受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文学影响的思潮和运动。……他的灵感启发了整整一代的作家。” “中国本土最卓越的作家,都在向马尔克斯致敬。” “在那个时代,每一个刚开始写作的青年,身体里都有一个马尔克斯。” “我不想在此谈论中国作家模仿运动的得失,但‘马尔克斯语法’对中国文学的渗透,却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长期以来,马尔克斯扮演了中国作家的话语导师,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超过了包括博尔赫斯在内的所有外国作家。其中莫言的‘高密魔幻小说’,强烈彰显着马尔克斯的风格印记。……对于许多中国作家而言,马尔克斯不仅是无法逾越的障碍,而且曾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乃至于莫言也说:“我确实受了他的影响,但那本《百年孤独》我至今还没看完。想当年,我看了这本书的十八页,就被创作的激情冲动,扔下书本,拿起笔来写作。” 我看莫言比较早,那时还没有读过老马,等到我开始读老马时,又没有再读过莫言,所以竟然没有发现两者的关联。直到这么一说我才反应过来,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属实有着马尔克斯的痕迹。 再一反应,其实余华的荒诞派也有着老马的影子,只不过余华的荒诞魔幻总写得不如人意,他还是擅长写现实主义的悲欢。

且说看这么多人一起夸老马我还有点小高兴,倒也发现原来无论是名家还是小透明,大家读老马的心路都是一致的:怎么能有人写出这样的文字?把小说写到这个程度上,我们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看完《百年孤独》之后,我表面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但内心异常惊异,对写作有了一种绝望之感,觉得人家都把小说写到了这个份上,我们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还有什么前景呢?” “马尔克斯的开始走红,是作为拉美文学的一个代表。他并不是罩着诺贝尔奖的光环进入中国,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是在没得奖之前就已接触到了作品,都是一下子被打动了,或者说打懵了,我们感到十分吃惊,在活生生的当代,竟然还会有这样出色的文学大师,与那些伟大的前辈相比,丝毫也不逊色。” “一个大师级的作家伟大之处有很多,而我认为像马尔克斯这样的作家,他不禁让你绝望,还拯救了你的绝望。”

再说说《百年孤独》最著名的那一句开头,为所有作家所称道、很多人却不懂究竟好在哪里的那个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开头的第一句话,短短42个字,却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空概念,这开创了一种几乎前所未有的叙述方式: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将三种时空概念融合得如此精炼、自然。” 正因为如此经典,才会引得一代人争相模仿,后来才会出现那么多水平参差不齐的“马尔克斯”们,从文学大家到网文作者都来凑个热闹,以至于新一代读者对时空交错习以为常,自然就摸不出创始者的“特殊”了。可在当时,这种将时空打散重组的写法,由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第一次带给大众之后,所有人都被炸懵了——文字还可以这么玩? “……这个开头,不仅碰伤了我,可能也碰伤了所有人。几乎所有读者第一次撞上这句话,都像被一盆热血兜头泼下,完全震惊了。” “有人说马尔克斯一句‘多年以后’,就灭了整整一代作家,让所有想模仿他风格的人绝望。就叙事意义上来说,的确如此。”

其实老马也经历了和我们一样的理念轰炸。年轻的老马在阅读《达洛维太太》时,看到了这么一段: “但是(轿车)里面确实坐着一位大人物;大人物正从这里路过,她隐身遮面,与平民之隔伸手可及,这些老百姓或许是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与英王陛下,即国家永不磨灭的象征近在咫尺;这个国家将来会被辛勤的考古工作者在时间废墟的挖掘中发现,当伦敦变成一条长满野草的小径的时候,当所有那些在这个星期三的上午匆匆行进于人行道上的人都变成白骨,白骨里剩下的几枚结婚戒指埋没于自身尸体化做的泥土和无数个镶过牙齿的金质外壳之中的时候,轿车里的那张脸将大白于天下。” 这段文字彻底改变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时间感,使他“在一瞬间预见到马孔多镇崩溃的整个过程及其最终结局”。更为主要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理清了历史、传说、家族生活三重时间的关系,并对《百年孤独》和《族长的没落》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就是代代相承。

  《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读后感(四):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几句胡扯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需赘述。以我外行人的眼光看,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将可读性还给了严肃文学。经过数千年的求索,历代文豪们将能写的似乎都写尽,于是上世纪的作家们开始走向哲学,走向精神分析,有了很多流派,可有个最大的问题,对普通人而言,实在不好读。而马尔克斯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横空出世,告诉世人,严肃文学也可以好读。

我很喜欢马尔克斯,读过他的不少书。可我“好读书,不求甚解”,记性又不大好,有些书都不记得是否读过了。于是只能简单地谈两句脑子里还剩的东西。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自然是十足的杰作。很多人阅读它都受困于往复出现的人名,并艰难地或搜索或自己总结人物关系表。我大概是特殊的一个,虽然也搞不清楚复杂的人物关系,但我以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也不全来源于情节,迷迷糊糊的状态不影响阅读的愉悦。说人话就是,我懒,没总结过。

《霍乱时代的爱情》是马尔克斯的另一部代表作,爱情的无限可能性、无限形式与哥伦比亚的历史融汇其中。我喜爱它更甚《百年孤独》,我以为它是马尔克斯最好的作品。

《族长的秋天》是一部文学实验性质很强的作品。马尔克斯尝试了不分段写作,以及省略标点和部分词语。也许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地位,但阅读体验极差,我没读完,很不喜欢。

《恶时辰》和《爱情及其他魔鬼》两本我可能是读过的,不过没什么印象了。说明至少不大坏,没有伤害我对马尔克斯的好印象。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杰作,结构和技法都很独到。

《枯枝败叶》是很特殊的一本书。它是马尔克斯的第一本小说,可以被看作是《百年孤独》的小样。张公子说马尔克斯的写作是用小作品攒出杰作,《枯枝败叶》是重要例证。做马尔克斯研究,《枯枝败叶》十分重要,但普通人阅读似乎可以略过。

《礼拜二午睡时刻》和《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是两集很不错的短篇小说,闲暇时可以翻翻。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是非虚构新闻写作,它展现了马尔克斯在本职工作记者上的能力。

《番石榴飘香》是访谈录,了解马尔克斯的重要窗口。

我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病患者。有段时间喜欢照着作者名字买,特定几个作者的书看到有优惠活动就买,于是踩了不少累。而马尔克斯可以算让人安心的一位。

突然跳出来也这么一段很不高明的马尔克斯,是因为这几天读了一本小册子《我与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十多位中国当代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写的关于马尔克斯的种种。有好几篇还是挺有意思的,算是阅读马尔克斯的有趣的参考。

拿了诺贝尔奖后,莫言的地位就有着拔乎其萃了。这本书的开篇也是莫言的《故乡的传说》。莫言主要写了马尔克斯当年对自己的冲击,让他对小说有了新的认识,并激发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还没读完《百年孤独》就压制不住欲望,不断书写。莫言最后说,“我在三部长篇小说《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的创作过程中,大踏步撤退,向民间文学学习,向中国传统小说学习”。《檀香刑》和《生死疲劳》,我是看过的,总觉得里面有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我更愿意说这两部小说,是中国化了的马尔克斯。

王安忆的《一堂课: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非常有诚意的文章。文章没有太多的个人色彩和故弄玄虚式的炫耀,诚恳而踏实地讲解了《百年孤独》,并且给了族谱。我以为是阅读《百年孤独》的有益的辅助。

陈众议的《保守的经典 经典的保守——再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可能是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篇评论。国内谈马尔克斯,总是或无意或有意地淡化它的现实意义,淡化它的左翼色彩,淡化其中的拉丁美洲历史与苦难。这篇评论强调了这些,无疑是勇敢而及时的。

其他几篇文章也是类似的主题。大约是文学评论,作家自己在八十年代读马尔克斯的历史,以及马尔克斯对自己写作的影响,生动展现了马尔克斯对八十年代中国文坛的炸裂影响。

如今我们正处于全方位重塑民族自信心的波澜壮阔的时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真正地被大范围的信奉。但我还是想说,人类的基本情感和审美情趣是共通的。

我总以为,弘扬传统,不能是简单地重复,更不能是封闭,人类的文艺作品是在交流中前进的。比如,莫言说他如今在向民间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学习,但我总觉得,他是在将中国传统文学与拉美文学融会贯通。再比如,我总觉得简单模仿古人(特别是文人画)的国画作品很是有几分无趣,但如果加入些毕加索或达利的色彩,就特别能打动我。我希望看到与世界连接的不断发展的民族的文艺作品。

本文已发布于本人公众号“卷卷和他的朋友们”,欢迎扫码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