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读后感锦集
虽然不是金融出身,但依然想起了那些惊心动魄、抢deadline的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转行做金融相关,发现这种冒险、刺激、成败一瞬间的日子的确使人上瘾与沉迷。 都说金融圈的人内心躁动的点位很高,确实是因为日日见识大起大落,练就了一颗宠辱不惊的心,才能让自己稳站食物链的顶端。 也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了金融圈的行事规则。最深刻的是由赌博窥探人性那一段,各个人物的形式风格跃然纸上,值得一读。
这家企业为什么失败呢?老板吴伟群还是有帅才的。这个问题值得总结。
为什么金融危机来临前,很多人会毫不警觉?就像书中的程霞们,已经有人提醒了918产品的问题,可是他们已经走火入魔了。
书里杨晓波和两位美女何芳笑和马楠楠的情感故事比较简单。
文字朴实,可读性强,对于没有私募和非标经验的我,内容非常饱满,全书的案例包括了房地产质押、矿产质押(明股实债)、定增质押、P2P项目股权融资等,有成功有失败,以管窥豹,通过这些故事对于整个私募行业有了具体的观感。不过作者更多着力在如何募资和签协议,不知是因为他从事的私募本质就是资金/通道业务,还是作者呆的时间有限,后期的投管退着力较少。另一个不足是作者笔下难免流露出的审美问题和性别歧视倾向,例如“红裙黑丝袜白色鱼嘴连衣裙,仿佛一个仙女”,和女生一旦咄咄逼人,就“肯定是一个嫁不出去的剩女”。整个金融业都在物化女性上真是一马当先,呵呵。
.S.
兄弟,背后的那几个写序的有点low了哈,你确定俞敏洪和王文学看过你的书?还是象征性的意思下随便写两句,这根本就是什么书都能用的序言。。。佟大为就算了吧,毕竟不是圈子里的人,把你的小说比做《华尔街》,这是哪出跟哪出呀。。。找点诺亚恒天的人也比这几个人强吧。。。
一个偶然的机会,于2018年5月下旬在北京朝阳公园书市展里面发现了这本书,买回后一个星期将其读完,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发人深省,忍不住在豆瓣上留下点痕迹。本人在房地产行业做财务,自己经历过与外部信托单位融资合作的事宜,与书中讲述的那段房地产项目融资情节极为相似。书中故事情节此起彼伏,引人入胜,人物刻画很详实,谈判细节特逼真。特别欣赏岳亦山的高情商和辛莹的卓越谈判力,当然这都建立在他们扎实的专业功底这个基础上。当然,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生感悟值得回味:比如"尚未得到,何谈失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过面具戴的太久就会迷失自我,真亦假,假亦真啊"······
读懂每一个细节需要一些基本的金融、财务知识作为基础,不错的金融行业入门书籍,值得推荐!
随着近些年货币增发、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较高的现实原因,货币资金流向更高收益的金融市场是必然趋势,而现有金融市场难有创新产品,同时在全民理财的理念下,“新坛装老酒”、为了规避监管的金融产品不会消失,金融风险不会降低,这必将使泡沫变得更大,只要是泡沫终有破裂的时刻。同时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脱钩,占用社会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产生了没有匹配的价值。这将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相背离。正如巴菲特所说:“潮退去的时候,就会发现谁在裸泳”。
终于看完了,作为一名想学金融的工科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想转行想的太理想化了,金融说到底,还是要为实体经济创造价值才有存在的意义,才有长久生存的基础,不然就全都是泡沫,只有一霎花火。可是现在中国金融行业貌似是太热了,而且热的不是地方,在太过华丽的梦境中,太多人沉醉于浮华,不愿清醒,不愿务实。而这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似乎无可厚非,资本是逐利的,人性是贪婪的,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市场总是不可避免地爆发危机的原因,之前看过的伟大的博弈里说的,“人们依然会进入这个市场中去,辛勤的低买高卖,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