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放熊归山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放熊归山读后感摘抄

2021-04-08 00:1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放熊归山读后感摘抄

  《放熊归山》是一本由[美] 约翰·欧文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放熊归山》读后感(一):宁要坟墓,不做奴隶

  

【加】约翰·欧文 著 陆汉臻 译

小长假的最后一天,读完了这本《放熊归山》。因为看到村上春树的推荐,去读了约翰·欧文《独居的一年》,很是喜欢。这本书同样来自村上推荐,而且村上曾亲自操刀翻译了该书的日文版。英文原版首次出版于1968年,欧文时年26岁,这一本正是他的处女作。2021年3月,中文版终于首发。

第一部,一本两个年轻人搭伴骑上摩托去冒险的“公路小说”;

第二部,双线叙事,“动物园的一夜”与“二战期间欧洲各国之间的恩怨以及裹挟在时代漩涡中的小人物的命运”交替展开;

第三部,“残酷青春”,成长的路上的遇见———与公园偶遇的同伴心血来潮来一场所走的摩托车旅行,与路遇的女孩陷入爱情后私奔。。。成长的路上还有残酷的离别,同伴在一场事故中死亡,与心爱的女孩因为动物园里的一场闹剧嫌隙渐生之后各分东西,不知终究是否还能再相见。。。

全书终

第二部由于对欧洲史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爱恨情仇不太熟悉,再加上令人挠头的巨多外国人名,看得有点迷糊(Kindle版居然没有X-ray)。除此以外,是我喜欢的小说风格,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意味深沉的隐喻,还有时代大潮下的种种造化弄人。。。老特鲁默埋葬了一个又一个同一个家族里的两代人,不禁让人联想起《活着》里的福贵。活着,不易。

  《放熊归山》读后感(二):宁要坟墓,也不做奴隶

  

村上春树在他亲自翻译的日语版《放熊归山》的译后记中写道:“欧文的作品具有一种抓住读者的能力”,这句话在我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断在我脑中浮现。以示公正,在看完之后,我才给出结论——真的,它抓住我了。

小说分成三个部分,可简要将其归纳为希基与格拉夫的公路旅行、希基的日记与格拉夫完成希基遗愿。第一部分,两个维也纳大学的大学生相遇相识,一起骑着摩托车开始了没有规划的疯狂的公路旅行——骑上那只野兽,将世界甩在身后。然而途中充满波折,希基在一次意外中丧生。第二部分由希基笔记里的“前史”与“动物园观察日记”组成,以穿插排列的方式,将希基家族在二战期间及之后经历的种种与希基逃跑期间为准备释放动物园里的动物而进行侦查记录的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暗含着一种关于二者联系的隐喻。第三部分则是格拉夫在阅读完希基的笔记后决定完成他的遗愿:去解放动物园,放包括熊在内的动物归山。

作为欧文26岁时完成的处女作,《放熊归山》将叙事文本中的符号系统化,像一盘饕餮盛宴——Road story,“垮掉的一代”,二战后的精神危机,身份认同,反战思想,半无政府主义…… 这些符号糅杂在一起,但并不显得冗杂,因为欧文运用了很聪明的叙述手法,将三个章节分开布置。

有意思的是,欧文作为一个美国人(后加入加拿大国籍)在描写二战前后的奥地利时,并不显得生涩,相反,他对于种种细节、各个流派的描摹细致入微到了让人惊讶的程度。而当读者困顿于离我们较为遥远的这段历史时,欧文仿佛能读懂人心般的立刻收尾,让希基笔锋幽默的动物园观察日记来让气氛轻松下来。就在这样严肃的史实与风趣的讽刺相互映衬之中,读者逐渐明白了二者间的联系——希基的无厘头、疯狂与不可一世的热忱并非从石头缝里蹦出,而是酝酿于整个民族的伤痛与创伤之中。倘若没有这一部分的呈现,希基充其量有的不过是唐吉坷德式的一腔孤勇,但有了这一部分,人物的动机一下子鲜明起来,行动的背后也有了更大的逻辑。

动机有了,剩下需要的便是热忱与勇气。希基与格拉夫告诉我们,如果这个世界不够好,就去创造一个好的;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被什么定义,就自己去下这个定义;如果逝者已逝,就去追寻未来。我相信,正是这种极大的要去“打破”,要去“创造”的热情打动了村上春树。

我们也许不能骑着野兽环游世界,不会打开动物园的大门释放野兽,但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变成野兽,或者说,释放内心的野兽。

“宁要坟墓,也不做奴隶”,这是在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希基也许死了,格拉夫的轰动之举也许并没有圆满收官,但别忘了那头珍贵眼镜熊,或是那头凶猛的亚洲黑熊——它们就在你我心中。

  《放熊归山》读后感(三):“宁要坟墓,也不做奴隶”——对自由的向往

  

这本书是欧文26岁的处女作,虽然受好评,但是销量和影响一般,直到后来《 盖普眼中的世界 》才一炮走红。这也是我读过的欧文的第四本书。

这本书跟我之前读的,也是欧文在本书之后的作品相比,更具有一点魔幻和现实交错的感觉。村上春树说本书是他读的第一本约翰·欧文的小说,其实我觉得这本可能也是欧文的风格跟村上最像的一本。稍微有点不同的是,本书在结尾的处理上,是留给了人充分的想象力的,也是一个比较温暖的结尾。而村上的书,读完之后,往往需要一两天来从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和迷惘中恢复过来。

其实我一直觉得小说的写作是需要天赋的,有些人写的东西,看了十句就不想再看了,有的人写的东西,看完就知道一定能够拿奖。欧文是我读过的小说里,最有天赋的作者之一。这种能力,真的是天生的。

某些方面,譬如作品大的架构的搭建,情节的设计上,可能付出一定的努力,也能够取到颇为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写作的细节上,还有想象力的发挥上,真的是努力也可能没有什么效果。

欧文最擅长的就是展示自己在细节上的描述,还有情节上的构思。往往在简短的几句话中,可以透露出一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来。

他会非常精细的描述一个画面的细节,譬如在写一个人时,他可能会把穿的衣服、脸上的各种特征、身体的各种姿势全都写出来,明明白白、仔仔细细,仿佛这个人就活生生的站在的面前。譬如在写一处风景时,他也会像描述一副风景画一样,从左上角开始把各个细节都描述出来,直到右下角结束。

这种能力,恐怕只有极度富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达到。而有想象力的人,才能写好小说。我觉得厉害的有两类小说家,一类是肯福莱特这种,依靠大情节取胜的;一类是是欧文这种,大情节和小细节都能非常好的把握的。

其实肯福莱特和阿瑟·黑利可能有点像,都需要对历史或者现实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得作品与历史和现实有非常好的符合度,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加工,形成自己的作品。他们是为了写作而去研究。但是欧文跟大部分的作家一样,虽然作品里有很明显的自身经历的印记,但是并不是刻意的去从历史中进行加工。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也就是希基和主人公一起随性旅行冒险,后来主人公去实现希基解放动物园梦想的两部分,读起来还是比较顺畅痛快的。

第二部分是希基去动物园侦查和希基家世交叉展开的部分,可能会使人有些疲乏。毕竟对于一个不太了解欧洲二战史,尤其是巴尔干半岛各民族冲突的人来说,有一些难以消化。但是细节弥补了这些,情节盖过了不解。

其实就我个人理解而言,我认为这里面是有一定的隐喻的。希基对于动物园里动物们的探索,表明了动物们所受到的管理员的虐待,它们是不自由的,并且是被迫的,但是他们是渴求自由的。而战争中的人民,也是不自由的,也是被迫的,但是同样也是渴望自由的。

第三部分中,主人公去实现了希基的遗志,给了动物园的动物们以自由,但是在此过程中,也被迫将暴力的象征,亚洲熊放了出来。动物们在获得自由后,遭遇的下场却是被人们用各种方式杀害,成为餐桌上的食物,成为各种标本,只有一对稀有眼镜熊冲破了重重阻碍,回到了丛林中。

而希基的父母,还有祖辈以及其他人,却一部分在战争中被迫无奈的死去,一部分在战争结束后又被迫无奈的死去。虽然战争结束给了他们名义上的自由,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只有希基和养鸡场主人活了下来,但是最后希基也在解放动物的过程中丧失了生命。

“宁要坟墓,也不做奴隶”,这也是本书所表达的一种年轻时的对自由的向往。也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来。

  《放熊归山》读后感(四):村上春树:《放熊归山》日语版译后记

  

这本《放熊归山》是我读过的第一本约翰·欧文的小说。虽然读它的具体时间我已经记不清了,但可以确定的是,那是在我写完《且听风吟》(也就是我已经出道)之后不久。那时,我前往位于品川区的太平洋酒店参加朋友的婚礼,期间为了打发时间,在书店买下了这本书,接着就坐在酒店大厅的椅子上一页页读了起来,不知不觉间竟沉浸其中,友人的婚礼都仿佛被我抛掷脑后了。

当初拿起这本《放熊归山》的一个理由是因为平装书的封底印着库尔特·冯内古特的荐书语(“有趣无比!”)。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欧文的作品在小说世界的存在感这一点上远远胜过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作品。从这一意义——即对于存在感的指向意义——来看,欧文也许对我的小说架构方式给予了重大影响。总而言之,我从欧文的作品中学到的(或者说想要学到的)并不是文风、细节、情景设定,也不是主题以及分号的用法,而是一本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所应该具备的某种力量。也可以称之为抓住读者的能力。

为了抓住读者——这里说的是超越文学同志会这一小圈子的,比较广泛的读者们——作家必须要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物理意义上的力量自然是要有的,但仅仅如此还不够,作家还要够幽默;有眺望世界的眼界;能做到适度的哀伤与多愁善感;有时暴力性也不可或缺。说得具体些……想想巴尔扎克就明白了。如果认为巴尔扎克充满了十九世纪的陈腐劲儿,那么如果能想到约翰·欧文,想要抓住读者的目的也能实现了。

当然了,我并不是要将约翰·欧文与巴尔扎克相提并论。我想说的是,至少在1960年以后,再没有哪个作家能像约翰·欧文这样真实且率直地相信小说的力量;不关心艺术类别、风格、流行与文学理论一类东西,而是专注创作他个人的小说世界。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深爱并赞赏欧文的小说。

构成欧文小说的一个又一个要素无疑是直接源于他本人这一内核的,读者能够沿着一条条线索回溯到这一内核。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活着的小说”。只有“活着的小说”才能够抓得住读者。

《放熊归山》是约翰·欧文的处女作,是在他26岁那一年出版的。尽管当时评价不错,销量却意外很惨淡。后来,《盖普眼中的世界》掀起一阵爆炸式热潮,加上之前的三个作品(大概已经是绝版了)以平装书的形式再次上市,才使得这本书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之后,《放熊归山》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尤其在德语圈成为了一部畅销书。

年轻时的村上春树和约翰·欧文

说实话,从小说的完成度来看,《放熊归山》比《盖普眼中的世界》和《新罕布什尔旅馆》略逊一筹。这本书的文章风格尚未完全定型,还存在一些看似多余的和一些明显是作者意气逞强写下的文字。除此以外,有些描写填塞得太满而使焦点模糊不清,有些表现不够直白,还有些比喻则太过陈腐。然而就算是这样,在《放熊归山》中,自然而然地充满着一种或许该称之为“思想(想象)”的东西,它令读者——至少令我——不由得感到紧张。虽然这一“思想(想象)”在欧文后期的作品中得到更凝练的体现与更有效的强化,可是无论怎么说,我还是被《放熊归山》字里行间之中生出的那一种让人喘不过气似的青年时期的“思想”所深深吸引了,尽管这种“思想”含有杂乱且未加处理的部分,但它反而更加真实地将那种焦躁展露无遗。

因为我想要将那一“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因此着手翻译《放熊归山》这本书。可是,实话实说,仅凭我一己之力实在无法翻译这么一部长篇作品,于是,在此期间我与柴田元幸、畑中佳树、上冈伸雄、斋藤英治、武藤康史五位老师联手组成翻译团队展开工作。我们的分工是这样的:按照顺序,首先由我优先按照原文的节奏来翻译,然后再由其他几位打磨、审校。在此对五位表示真挚的感谢!几位的真才实干加上团队合作,将一切不可能变为了可能。最后,还要感谢像“被放回山中的熊”一样充满力量的安元显编辑,如果没有他的帮助,也就没有今天这本书。

1986/4/21 村上春树

阿齐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