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卢梭到尼采》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从卢梭到尼采》读后感锦集

2021-04-08 02:34: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卢梭到尼采》读后感锦集

  《从卢梭到尼采》是一本由(美) 弗兰克·M.特纳 (Frank M.Turner) / 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卢梭到尼采》精选点评:

  ●西方思想史的入门书籍,比较客观且易读,实用了。

  ●bravo!比《社会学主要思潮》好啃多了,不过follow up工作量有点大。从卢梭到尼采,这旅途本身就是一种信仰了。

  ●写得好,翻译的也认真。近代西方思想史的一个很好的综述。把之前看得好多东西都串起来了。

  ●挺好的。(读到最后一章的时候确认了自己看完这本书的动力果然就是来自这里)

  ●思想的反复就像时尚一样不断轮回。个人和集体,理性和感性,主人和奴隶。人到底该如何存在,还是最终都是虚无?边界之处,都是悲剧。

  ●此书讲述18、19世纪的欧洲思想史,引文丰富,话语客观,既是欧洲思想史的入门,也是一门通识课程。

  ●本来以为是逐个介绍从卢梭到尼采的各个哲学家的,结果其实是评论了从卢梭到尼采之间欧洲社会上的各种政治社会哲学思想。虽然已经是二手资料,遇到不熟悉的人读着还是有些累的。作者水平很高,如果对这一段历史颇有了解再来看想必大有裨益。

  ●入门读物

  ●个例引出总体。反正这本书我爱不释手。边写边做笔记。不过好想有人从上面拎一下我。本门外汉感觉还挺入门的(?)

  ●哲学的脉络 卢梭康德叔本华瓦格纳尼采都有了烟火气 不再只是他们自己专著里那种正襟危坐的样子 神学宗教、形而上学到实证主义 一步步的形成如今的社会基本价值观 还有那些艺术的意义和女权的发展 干货很多 引人深思。“宁可让人追求虚无 也不能无所追求”

  《从卢梭到尼采》读后感(一):欧洲之后再无欧洲

  从法国大革命到一战前的欧洲是生机澎湃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余波未息,工业革命、科学革命的浪潮又随之而来,将旧世界拍的粉碎。这期间,欧陆思潮之流变也如激荡的三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本书作为通选课的综述,试图沿着这一段时期,给读者点明思潮流变的主线。把握宏旨已不容易,篇幅所限必然不能面面俱到,许多极为重要精深的思想也只是蜻蜓点水带过。

  作者试图不加主观倾向,尽量还原每个时代思想家所处的时代,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思考。我水平有限也不就此班门弄斧,就谈谈两点我的感受吧。

  1. 几乎每个时代都鄙夷前一个时代,而推崇更前一个时代。诸如文艺复兴时期会极力鄙夷中世纪的迂腐,而推崇希腊罗马之自由。而维多利亚时代又会反复,开始推崇中世纪的质朴而鄙夷文艺复兴的造作。大概临近时代的缺点会留下刻骨的伤痕,而模糊了面貌的古代反而显得华美吧。不过无论是鄙夷还是推崇其实最终谈的都是当代的问题。那么随着冷战落幕,19世纪列强争霸的伤痕逐渐愈合后,当代人们是否会鄙夷后现代的颓唐放纵,而推崇维多利亚时代各民族的蓬勃进取,甚而民族主义高涨(感觉已经发生了)?What will happen after the end of Pax Americana,真是一幕让人又担心又期待的大戏。

  2. 虚无主义、理想主义与人性发掘之轮动。古希腊的智者派就是虚无主义的,将相对性推到极致。而苏格拉底、柏拉图确定了至善-至高形式的绝对地位,以此作为世界的终极目的。而后的伊壁鸠鲁学派等就开始走发掘人性的路线。欧陆近代思想似有近似的轮回。卢梭的社会契约同样几乎也是虚无主义的,只确立了乌托邦式的契约形式却并不指明契约所基于的社会土壤。今天欧洲多元主义的困境就是当年其理论弱点的体现——面对不认同社会契约的异质,既然无高下之分,无法驱逐,也无法同化(卢梭好像当年认为是可以驱逐的),最终只能带来社会契约的崩溃。尔后德国古典哲学又将绝对意志找回来。本书终于尼采与弗洛伊德,以尼采呐喊着人性之癫狂与非理性结尾。

  不过这一轮动中,伟大的内在化确实在步步为营的进行着。当代的我们无论走在哪个阶段,只需与自己和解即可得救。

  毕竟这个民族主义与AI摇旗呐喊的世界中,无论怎么看人类都没得救了。

  《从卢梭到尼采》读后感(二):启蒙主义的总结

  这本书所讲授的这段欧洲思想史,是从卢梭开始,到尼采结束,这绝非偶然。尼采是卢梭思想的一个最深刻的批判者。卢梭既反对贵族社会,也反对资产阶级社会,他的解决方案是完全平等的社会,然而他所爱的是古代社会的公民道德,可那存在于完全不平等的社会中。他为未来规划的是一幅平等的图景,他对社会的描述,似乎是《圣经》讲的人类堕落的世俗版本。他后来又批判了那些一厢情愿自视甚高地认为自己在道德和经济方面都高于别人的人,认为就是因此产生了现代社会的弊端,因此想以绝对平等主义来拒斥这种问题。他也想树立起公共意志和公民宗教,认为人们应当甘愿为之付出生命。

  尼采彻底痛恨这种观点。他崇敬的是那些卓尔不群的古人。他从卢梭的著述中嗅到了柏拉图的气息,也嗅到了犹太-基督教之世俗化的气息。尼采的思想暗示了卢梭之激进其实是缺乏真正思想的勇气。卢梭把人类描绘成来自自然状态、特性未定而要亲手塑造自身特性的生物,他的观念核心,其实是虚无主义,但卢梭从那里折回了。在此后一个世纪的欧洲思想生活中,被尼采推到思想之前端及核心处的,就是卢梭过去埋下的虚无主义。对尼采而言,人性真是不定的。人必须要确定人性,而尼采发现他同时代的所有意识观念都无法完成这个使命。从卢梭到尼采8.7(美) 弗兰克·M.特纳 (Frank M.Turner) (英) 理查德·A洛夫特豪斯 (Richard A.Lofthouse) / 2017 /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从卢梭到尼采》读后感(三):大革命时期的欧洲思想史(大约1750年~1860年)

  从卢梭到尼采,一本书凝缩了近代欧洲的思想史,大约覆盖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也恰逢是整个欧洲,乃至西方世界的大革命时代。日益更新的科学大发现,不断地颠覆着,拓展着人类的认知,而人类也在不断的吸收,纠结,痛苦的总结着一切。比如像达尔文同学一样,一边不断的发现新的证据,世界并不像是宗教里说的,一切都是造物主最完美的设计,一边又尝试着把神的存在和进化论结合起来。他或许没能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但是却为后人开启了一了扇门。人类的进步,就像车轮一样前进,认识现象,总结理论(无论宗教或者科学),重新认识现象,再次总结理论,不断翻滚着前进。推动人类进步的根源力量或许就是内心的好奇,也质疑精神。这一点,我们的老祖宗也有不约而同的认识,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这本书很适合小白来看,作为一本启蒙读物,帮助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来理解这个世界。1750年~1860年是西方世界的思想观念和科学大发现时代,宗教思想不断的碰撞,算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一个百家争鸣的阶段,我们现代社会的思想,思潮,大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自己记得鼻祖。从某个角度,我以为,现在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意识形态,所进行的社会是杨,不过是当时的某一些理论的延伸,就像百家争鸣后的独尊儒术,在走向极致的道路上。

  借用狄更斯的双城记(1859)的开头来总结这一时期,这种感触或许当今的我们也感同身受。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突然想到从预期寿命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一时期对后世的影响,图中列举了英国,美国,日本,中国以及世界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来在19世纪中叶之前,只有英国的数据,大概成一个平缓的状态,人均寿命在40岁左右。而此后一百年间,人均寿命得以指数型急剧增加,延长到了70多岁。人类经过这一百多年的风云激荡(1750~1860),终于在迷雾中找到了一条道路,于是迅速发展,人类的预期寿命,也正是得益于此,得以大大延长。

人均预期寿命

  中国,日本的发展趋势很相似,都是后来居上,拿来主义,跨越式发展的典范。无需经历漫长的思想讨论,争辩,社会实验。从人均40岁到人均70岁也只需要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但是接下来的路,如何发展,或许很难有答案,正如预期寿命一样,进入平缓发展期,大家的增长速度都差不多,处于平行发展的阶段。

  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当前的中日都从欧洲借鉴了很多近代发展的成果,不同程度的和本国国情相结合,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混血,因此会更有活力,和竞争力。而欧洲似乎只能在自己的这一条路上走下去,难以接受融合新的思想观念,而变得保守,或许会落得下风。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国崛起,或指日可待。

  《从卢梭到尼采》读后感(四):读书笔记(梳理回忆用)

  从卢梭到尼采(弗兰克 ·M.特纳)

  ·达尔文与创造论

  ·说达尔文的科学职业生涯深深植根于宗教文化,其实也通适于维多利亚时期大多数科学家。影响达尔文的宗教气氛不是一种狂热的福音派复兴或圣经崇拜。 ·赫胥黎胡甚其词地夸大所有的宗教批评:“灭绝了的神学家,就如同大力神旁的被卡死的蛇一样,躺在每一个科学家的摇篮里。” · 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期,自然神学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的作用。它是英国的精英统治着们稳定社会现状的工具之一。自然神学提供了思想的联结——将自然秩序同英国社会秩序联系起来。 ·19世纪上半叶及其之后,自然神学在新兴的英国科学界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似乎能让许多科学家相信让们的工作和劳动直接服务于上帝,鼓励上帝敬畏上帝。 ·两个原因对自然神学产生了影响:对自然秩序的新的科学认识,其次是对上帝的新的神学理解。 ·马尔萨斯在《人口论》的结尾两章中提出了一种简明的神正论:“邪恶存在于世界中是为了带来行动,而不是创造绝望。”他的神正论就像一条小小的思想绷带,缠在他的自然秩序观的血腥暴力上。 ·在科学上,他希望能够把这位造物主从物种起源问题上撇开,从生物学的追溯中撇开。在道德上,达尔文却希望将他的理论应用于“找寻一个神圣的免责庇护,也是找寻对自然主义的共同起源理论的支持。” ·自然神学、地质考察和马尔萨斯提出的严酷的自然观困扰了达尔文。这种道德困境使他不满于一直都自鸣得意的自然神学和特创论。 ·达尔文想要维护的造物主或神,是佩利笔下理性、仁慈的上帝,但达尔文只能先阻止这位神与自然直接接触,才能维护这位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或精神客体的存在。因此,为了对上帝对待人的方式做出解释,达尔文事实上不得不将上帝从他观察到的道德败坏的自然界中分离。贵为神祇,只有与自然秩序中的挣扎与痛苦无关,这样一位神才配得上人类的信仰。

  ·对艺术家的崇拜

  ·艺术家被看成是身兼社会批评家的角色,像卢梭。有些是为社会制定法律和道德观念的立法者。 ·数十年来,投身艺术的人都在努力为艺术找到存在的理由,让他们能够在贵族赞助日益微薄的世界里站稳脚跟或者找到一个更高尚的新说法。让贵族或其他有钱的赞助人愿意支持艺术。 ·就诗歌来看,诗人们新的文化要求是一种策略,他们靠此能说服在出版文化世界里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读者,让他们珍视诗歌的价值。 ·至迟从文艺复兴开始,人们开始把大画家与大诗人同才华横溢、神来之笔相关联。他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比别人吸纳了更多的感受,能比别人做出更深远的联系,能让想象力和感情比别人更广阔。

  ·康德之后的两代哲学家,试图寻找出路,摆脱康德哲学把他们推进的牢笼。他们认为康德哲学把他们带入了一种人性与物性悬隔永分的无望境地,人类心智永远无法穿越表象而达到本体。为逃出康德困境,有些学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转而求诸新的艺术哲学和想象力。而后德国出现了三条美学路径:一、费希特、谢林。二、弗里德里希、席勒。三、施莱格尔兄弟。他们共有的一种倾向:抬高文化价值,提高艺术家身份。

  ·诗是最美好、最幸福的心灵的最美好、最幸福的瞬间的记录,仿佛是一种更神圣的本质渗透于我们自己的本质之中,诗拯救了降临于人间的神性,以免他腐坏。

  ·民族主义

  ·1848年民族主义者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们的理想由从普鲁士及奥地利帝国压迫下流亡在外的人传播到了欧洲各地。 ·马志尼和泛斯拉夫民主主义的理想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尤其影响了伍德罗·威尔逊。 ·不管哪里的民族主义者,其问题的核心都在于少数民族的状况。在民族主义概念背后的,虽然并非必然,但往往都是平民主权论,主张民众的素质而非君主的素质决定了民族的特点。

  ·种族与反犹太主义

  ·19世纪的社会政治思想充满了各种理论尝试,都试图发现并提出能解释人性和人类社会的确定性方法。马克思和他的后辈关注于经济之力及阶级。实证主义者受孔德的启发而关注于“人类发展三阶段说”,以及根据科学规律而建立的社会科学和社会组织。民族主义者关注民族国家的建立。其他思想家则敞怀拥抱由达尔文主义衍生的各种进化论和发展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种族思想的文化权威植根于18世纪以来科学的文化权威。

  ·瓦格纳

  ·他为了飞黄腾达而不惜自我吹捧、道德伪善。在很多方面,瓦格纳都是个浅薄的半吊子。他从周围的知识文化氛围中汲取了很多东西他的立场在改革、革命到民族主义、独裁主义、非理性主义之间游移。他为不当之情、不伦之恋大唱赞歌,而中产阶级也为此欢呼。但他的美学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的诗歌和音乐。

  ·尼采

  ·自然以及作为自然之一部分的人类,如期所是地存在着,无善无恶,没有什么在它之上或在它之内的更高价值。“没有道德现象这回事,只有对现象的道德解释。”

  ·尼采呼唤的是人类要从一种根本的美学立场来面对生活,正视生活的现象,依据内心来判断,外界没有任何权威的引导。 ·贵族定义之善的衰落,代表了民众本能压过了强健的古代贵族的本能,尼采以古希腊为强健贵族本能的代表。贵族价值评判推崇健康、体格矫健而擅长战斗和角力的人。它带有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对力量的认同。随着时间推移,它为一种民众的道德所取代,即那些教士的道德,那些否定世界的人的道德。基督教价值是来自于那些根本上无权无势的人群和阶级想要使他们权力最大化的需求,于是他们就把作为奴隶存在的价值设定得比贵族还要高尚宝贵。不仅如此,奴隶的反叛远未结束,19世纪的革命风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都让奴隶的反叛甚嚣尘上。

  《从卢梭到尼采》读后感(五):笔记

  从启蒙运动到20世纪初叶欧洲思想史的精华

  第一章 卢梭对现代性的挑战

  卢梭《忏悔录》-- 对自己一生的毫无隐私的忏悔反思

  《社会契约论》-- 前者为政治乌托邦奠定了基础

  《爱弥儿》 -- 为教育乌托邦奠定了基础

  现代社会具有某种属性,要么丧失人性,要么令人无法实现他的人性。

  卢梭既同宗教的观点不同,和哪些非基督教的观点更不相同。

  论文一:《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淳朴》

  论文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基督教讲人类从伊甸园堕落,而卢梭为基督教建立了一个世俗的版本。

  开篇讲述了平等分为两种不平等,第一是“自然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基于自然的由年龄,健康,体力和心性建立的不平等,另一种则是精神上或者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起因于一种协定,基于人类的同意而建立,或者至少它的存在为众人所认可。

  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

  卢梭是诚实的,--他的伟大模范就是斯巴达和罗马的战士。

  第二章 托克维尔与自由

  19世纪是第一次大战爆发,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是各种思想主义的盛行。这个时期,自由主义是被排斥和低估的,

  而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不同的是,自由主义没有乌托邦的愿景。

  19世纪的自由主义者并没有对实际社会着手,没有远景,同时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那种缓慢经济并不适用城市社会。

  阿历克西 德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

  他相信将人的个人利益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附加到公民生活中,来培养爱国主义和公民精神。

  他提出了“多数人的暴政”

  第三章 小密尔与19世纪

  小密尔早期的启蒙教育,他的抑郁以及他从抑郁中走出来的过程,不仅仅是19世纪最吸引人的故事之一,也不仅仅是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各自主张的理性和情感的在一个人身上斗争的故事,更重要的是

  成长于一种对意见不宽容或者没有观点碰撞的氛围里,会造成精神情感残疾的人。

  密尔从早期的功利主义到后期的对自由,精英主义的呼唤。

  《论自由》不单单是对自由的呼唤,更是对进步的阐述。

  第四章 主体性转向

  西方思想史的最重要的一个改变:就是把主权权威作为衡量所有经验,看法,伦理观念的标准。

  内在主观的感觉,经验,体悟成为最真实,最可靠的判定标志,来衡量某种观点或者道德价值是否真实,严肃,正确,17世纪,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18世纪“我感觉,故我知道何为实在”

  德国一位思想家--康德,是一位推崇理性的哲学家,他对人类实现自由的呼求不逊于卢梭,他是平和而思想深密的反叛者,可以说,卢梭挑战了启蒙运动的自命不凡,自视甚高的态度,康德挑战了启蒙运动的理想概念。

  他和牛顿同受哲学家大卫休谟的影响,他说,人类其实没有因果关系的习惯性联系,他们体验到的不过是前后相随的两个感觉之间的习惯性联系。

  1781年,康德发布了《纯粹理性批判》艺术,过去三个世纪里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第五章 中世纪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发明

  19世纪中世纪主义的复兴,哥特式建筑就是那个时间的风靡欧美

  第六章 历史化的自然

  1859年,达尔文发布《物种起源》即《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竞争中适者存活讨论物种起源》

  拉马克曾经认为因为环境的变异,物种才有了变异,这个跟达尔文有本质的区别,达尔文认为人类是偶然变异的,自然做出了选择

  第七章 达尔文与创造论

  达尔文在宗教范围内做研究,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造物主到底是否存在

  o,上帝是否存在?倘若真的存在,这个遥远东方国度里的人是否真的就是野蛮人?倘若存在,在这互联网的工业时代,他的意义在于哪里?

  第八章 马克思与先进的工人阶级

  马克思不同于德国另外的批评家,在于他的思想被德国民主党派所信封

  1848年《共产党宣言》和1867年《资本论》

  在当时的德国,不同的党派虽然信奉,然而真正的行动却是不尽相同的。

  然而马克思的思想对俄国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尤其对于列宁的实践,跟西欧则完全不同,也就是布尔什维克

  两方的第一次交集就是一次世界大战,列宁在1917年11月,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征服,由于该政变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以列宁主义的形式存在成为20世纪政治生活的一个基本事实。列宁政策的的其中一个方面,要求使得西欧的社会主义分裂为民主社会主义党和共产党。

  对马克思思想的探究是长期的,20世纪初期他发布的关于经济哲学的书籍开启了很好的一个时代,马克思在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以及19世纪40年代其他激进思想家的基础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革命观。

  另外一位对马克思影响比较大的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思想,他以自己的神学批判著名,1841年《基督教的本质》中,声称所有的宗教都是人类的活动,“神学的秘密不是别的,本质上就是人类学”

  马克思受这种影响,开始批判黑格尔的流派;

  另外,1844年写出来,1932年出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第九章 对艺术家的膜拜

  第十章 种族主义

  民族主义在19世纪至20世纪形成,所谓的民族主义就是希望统一民族构成一个政治体

  印刷文化会带来一种语言的稳定

  语言的力量进入到出版文化的世界中,之后进入到广播文化中,其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最开始18世纪在英国形成,19世纪又蔓延到欧洲,而且最开始的民族主义都是通过报刊来聚集力量。

  在书面语言之后,每个教育场所的传播帮助了这种力量的孕育和壮大

  参观博物馆就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体验,它会巩固一个人的文化,种族,民族身份的认可

  第十一章 种族与反犹太主义

  第十二章 瓦格纳

  理查德·瓦格纳把社会的民愤和对资产阶级生活的敌视与美学结合起来

  在歌剧,音乐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十三章 分隔俩性领域的意识形态

  沃斯通克拉夫特以及乔治·桑对女性的解放并没有取得成功,因为第一男性牢固的利益以及女人在经济上和心理上依赖男性;第二两位都是激进主义言论,本身在19世纪就很忧惧;第三是出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倘若改革,势必对家庭的变动,很多人担心。

  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女性的权利在逐步的改进,却还是渺小和微薄的。

  女性的解放较之于全人类的运动解放探索是漫长的。

  第十四章 信仰之今昔

  第十五章 尼采

  尼采第一个阶段的思想跟浪漫主义传统站在一条线上,这个阶段他和瓦格纳交往密切

  第二个阶段,靠近启蒙运动的主张,拥护批判主义,世界主义,民族主义。

  用理性批判理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