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锦集

2021-04-08 03:37: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锦集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本由[法]罗曼·罗兰 (Romain Rolland)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18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约翰·克利斯朵夫》精选点评:

  ●十分书

  ●可以说只有这个版本能够配得上这个译文, 也只有傅雷译本配得上罗曼罗兰的笔锋, 只有这个笔锋配得上贝多芬式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也只有约翰克里斯朵夫式的英雄主义配得上是真正的人生

  ●断断续续读了四十五天三十个小时,这书装帧的真好。写不出来什么书评,但是走过了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总觉得要说点什么,这一生的力真好啊。以后还要再读一遍。

  ●读了一个多月才读完这本书,这个月也仅仅读了这本书,可以说是艰难前行。 这么大部头的小说,可能读了后面就把前面给忘了,可是,一些感动和指引已经渗透在了整个过程中。 生命就是永恒的痛苦,就是永恒地战胜痛苦。一个历经了所有苦难而心静如水的人才算真正体悟了生命的真谛。 爱,热情和光明是战胜人生苦难的强大力量,一个心中拥有爱,热情和光明的人,定能爬过苦难的荆棘,走出痛苦的沼泽,最终到达幸福的彼岸! 一本读着痛苦,却值得一遍遍回味的书。

  ●总共四大本全看完了,刚看到第四本的时候去了北欧二十多天,第四本是回来后才看完的,不算中间隔断的23天,估计花了20来天左右。这部巨作写了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他在人生不同阶段对人生以及对法国德国意大利的艺术和社会的思考。不是看一遍就能体会到所有的精髓。作为一部小说来说其实欠缺点小说情节的千针万线还能条理清楚的穿针引线的感觉。总体上很像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的哲学类小说,注重的是人生哲学的思考,不注重小说情节的考究,这次只看了一遍,以后再仔细研究吧。

  ●内心挣扎的时候,总能给我力量

  ●包装和插图赛高!

  ●罗曼罗兰太可怕了,他把人生的一切看透,并将其发散浓缩在这部鸿篇巨著中。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是属于所有人的,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它都是超一流的。这本书是真正意义上文学的顶峰,也是作者献给人类的财富。不是诺贝尔文学奖成就了它,而是《约翰·克利斯朵夫》成就了诺贝尔文学奖。

  ●拍案叫绝,完全点燃了我阅读所有的激情,我永远的朋友,也是我永远的圣经;作者又理智又幽默又热情,完全像他书中所体现的那样德法意三国思想之精髓的融合;当然作者的文笔更是细腻生动又幽默;尊重所有人所有的民族又特别尊重人性(包括那些生活不得不带来的偏见自私与恶习);看的时候我经常被带动的又笑又想着果不其然的狡谐,天真自私但是又那么富有爱与创造,是永远流动的鲜活血液,是生命力,特别天然风流但又蕴含了多呕心沥血的匠工,我一定会收藏齐法文版英文版中文版,而且从未对那件东西势在必得过的我如果有生之年我能得到作者原稿,让我倾家荡产我也在所不惜

  ●真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传记类小说,语言十分细腻优雅,用精细而精确的笔调,描摹了一位艺术家的一生,极为动人。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一):《约翰·克利斯朵夫》

  克利斯朵夫是音乐奇才,但是生不逢时,当时的德国对平庸的音乐过分宽容,以至于处在平庸的艺术中丧失了发掘伟大艺术的能力。克利斯朵夫在成长中自己去经历爱情、友情,用一次次热烈的言语去表达他的热忱,他拥有灵敏的感觉力和鉴赏力,总是能够发掘与奇特的声音、形象,他亲近的每个人都是那个社会中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或者是有点小瑕疵而不致于融入平淡社会的人们。他对自己的音乐触感了解得更加深刻之后,开始质疑他所生活的世界,大多数人对音乐的鉴赏力其实根本提不上鉴赏,那只不过是随大流而已,人们乐于听到他们所熟悉的音乐乐于看到他们所熟悉的音乐家,丝毫不容忍打破常规的音乐的萌芽,甚至用尽一切力量把非主流的音乐与音乐家打击得厉害。克利斯朵夫极力创造的骄傲的音乐却不为大众接受甚至被当众批判,他也对所有过分平庸作不配名的音乐家大肆批评,对整个德国社会的处于音乐潭子里不敢呼吸的人们下了挑战书。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二):颂赞生命 颂赞死亡

  看完第一册。克里斯朵夫,敏感,高傲,善良,倔强的克里斯朵夫,正经历着他青春期的蜕变。他和萨皮纳灵魂深处的爱情,描写的那样真挚感人,静默之间流动在两个人心中的情愫,怯怯的,深情的,又是温柔的。克里斯朵夫的思想丰满而热烈,亲人朋友爱人,他都渴望爱和被爱,但苦难失意时刻折磨着他,始终支撑他的是音乐还有灵魂深处自己还不得而知的一线光。最后高脱弗烈特的话,是春天来临之时的惊雷:“……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竭尽所能。”

  2019.2.13 读完第二册。克里斯朵夫在法国的狂风骤雨中横冲直撞,在苦难中,形成一支新的精神巨流。他慢慢的脱离躯壳,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开始奔向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3.10 读完第三册 生活艺术友谊爱情 唯有爱 才能使我们热烈的生活着。

  3.20 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作。读完四册,深深感受到作者创作作品之时的热情和痛苦。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再步入老年,那些思想上的激烈抗争,内心的痛苦挣扎,精神上不屈的奋斗……最终,都化成河流,缓缓流淌,为即将到来的日子。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三):看似窄却无比深邃的河流

  记得在《文明之光》中这样评价古典音乐,他说那是一条窄却十分深邃的河流,虽然传播和受热爱的范围不广,但它却源远流长,几百年来仍不绝于耳。我觉得这样的描述很美。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著作在青少年时代已经接触过,但那时候跳着阅读了几个篇章觉得索然无味。一方面是译者蹩脚,另一方面(更大的原因)是自己那时候的心智过于幼稚,无法与它产生共鸣。

  如今快步入三十年大关,再捧起这本著作,在开头就被深深吸引和感动了,不得不说傅雷先生的翻译太美了。读着读着,也不禁记载了很多令我特别触动的地方。但很可惜,书中至少三分之一的内容仍然让人难以理解,其中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对我们这种异国读者来说很难跨越的文化的鸿沟——思想、信仰、审美都与我们不同。有时书中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在咆哮,但我却不知道他在愤怒什么。第二,是人生阅历不够丰富,难以产生共鸣。这是一本值得多年之后再重读的著作,届时的体会定会更富有层次感。

  附***

  下面记载一些我特别欣赏、触动的内容:

  1. 笔者在卷七的序中说他所创作的不是小说、诗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对此十分认同也很佩服。我最喜欢的是他所刻画的孩童时期——“全然流动的情感”、“骄傲的寄托”——都太生动、丰富了,读起来十分愉悦。

  2. 满载生命力的火焰伴随着创造而生,创造即消灭死。

  3. “感激是像果子一般应当及时采摘的。”

  4. 人生难得不糊涂——仿佛有种莫名的力量硬是要把你引入深渊那么几次,你还特意避免一切能够挽回的机会,兴冲冲地往下沉。

  5. 法兰西偏激的革命狂热——“战争与牺牲”。

  6. 笔者也频繁提到男女的差异,其中对女性的剖析、怜悯,更为重要的是对她们的期待让我很在意。

  例如亚诺太太所说的“女人总是不大幸福的。男人不大想到这些,他们能为了思想为了活动而忘掉一切。男人使自己变成残废,反而觉得快乐。可是一个健全的女子临到这种情形是要痛苦的,把自己压掉一部分是违反人性的。女人有好几个灵魂,男人只有一个,而且更强,往往是粗暴的,甚至残酷的。”,她还说“男人没想到他们自私的程度,他们无意之中给人很大的痛苦。”

  例如权威的暗示对女性的影响:“只消告诉女子,说她能够支配她的肉体和意志,她就可以做到这一步”。

  例如对女性解放的期许:“更完全、更富有人性的妇女”、“她们对于世界上重大的问题不再表示冷淡了:那种冷淡根本不合人性,因为便是一个最重视家庭责任的女人,也不应该不想到她在现代都市中的责任。”

  ***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四):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册)

  第一册分为三卷,第一卷“黎明”叙述的是小约翰克利斯朵夫从一个只会啼哭的婴孩成长到一位可以作曲并在公爵王室面前演奏的小少年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罗曼罗兰对一个婴孩初生人生的好奇的描写,他对自然、人文等各种各样的事情都饱有着新奇和兴致,˙这恰恰是长大后将这些习以为常的成人所忽略的。书里写道“克里斯朵夫坐在睡着的祖父旁边,他和云低声谈话,或者留神那块被大云吞下去的小云,他怕那些跑的飞快,或者是黑的有点儿蓝的云。他觉得它们在生命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怎么祖父和母亲都不注意呢?它们凶起来一定挺可怕的。幸而他们都要过去了,呆头呆脑的、滑稽可笑的、也不歇歇脚。孩子终于望的眼睛都花了,手忙脚乱的,好像要从半空中掉下来似的。”但是小克里斯朵夫发现,一个人长大以后,对什么都不足为奇了,那时他神通广大,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于是他也装作大人,把他的好奇心藏起来,做出漠不关心的神气。但是孩子怎么能够 藏得住呢?他依旧对一切新鲜的、美好的事物饱含热诚和罗曼罗兰对儿童的心理把握与文字表达使人能够“感受”到童年的那种好奇,好奇大人,也好奇世界万物,并愿意付出他的能量去感知,解答自己的问题。就像书中所写的“这小生命中间,有的是过剩的精力,欢乐与骄傲!多么充沛的元气!他的身心老是在跃动,飞舞回旋,教他喘不过气来。他像一条小壁虎日夜在火焰中跳舞。他全心全意的相信幸福,拿出他所有的热情去追求幸福。主人公幼年时期的故事提醒我审思自己的生活并且审思自己的专业,对自己来说,一定要把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阔,而不是在圆锥形的胡同里,爬到了顶尖却远离开阔的世界,除了书本、论文,我们还需要关注更多的人生体验。同时还要审思我们如何去理解一个孩子,一个萌芽的生命他是以何种不同于大人的方式聆听自然之声、观察蛐蛐和云朵,我觉得更需要给孩子的是一种不带功利性的支持。 再接着往下看,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成长之路就像他走入幽长的走廊里,需要推开一扇又一扇的大门,而打开大门后迎接他的是什么,只有他自己亲自地经历后才知道。他推开了第一扇大门,却因为身份和地位受到了同龄人莫大的羞辱,而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大人们逆来顺受的姿态,他在亲情之爱与伟岸形象坍塌之间纠结,他又在偶然之间推开了音乐的大门,恢弘的音乐使他为之震撼,但是枯燥的练习和急于求成的训练让他在不断的反抗和屈服中挣扎,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舅舅是一位伟大的生活哲学家,他总能在小克里斯朵夫最迷茫的时候帮着他打开新的大门,不要为了写作而写作,屋子里的音乐就是屋子里的太阳,音乐要谦虚,真诚。书读到后面就真的能够发现克里斯朵夫的音乐是他诚实的内心。这位舅舅不仅仅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引导者,他更是罗曼罗兰借用舅舅的角色告诉读者的话:要能够从你去做的事情里,看到你的心。克里斯朵夫的人生之门越加沉重,他面对了至亲至爱的祖父和父亲的死亡,面对了被世俗质疑后的友谊的破裂,还面对了贫和富对爱情的阻隔,这些悄无声息的、细碎的苦难足以让一个孩子失去前进的力量,而此刻的主人公在我心里的形象又变成了罗曼罗兰的教诲,他希望读者的 生命能够在受苦受难中依旧保有力量。 克里斯朵夫仍然在推开一扇又一扇门,他有了新的朋友 ,他依旧渴望关心也向他人施予爱,但是迎接他的苦难一次比一次更加猛烈,甚至于他的信仰和人格被玷污,他陷入自我否定和怀疑时,这位伟大的舅舅再次为这位苦闷挣扎的少年给予了力量:舅舅说道:孩子,这还不是人生最后一次呢。你得对着这新来的日子抱着虔诚的心。别想什么一年十年以后的事。你得想到今天。别用暴力去挤逼人生。先过了今天再说。对每一天 都得抱着虔诚的态度。得爱它,尊敬它,尤其不能侮辱它,妨害它的发荣滋长,便是像今天这样灰暗愁闷的日子,你也得爱。你不用焦心。你先看着。现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将来大地会醒过来的。你只要跟大地一样,像他那样的有耐性就是了。你得虔诚,你得等待,如果你是好的,一切都是顺当的,如果你不成功,你还是应当快乐 。干嘛为了你做不到的事悲伤呢?一个人应当做它能做的事,竭尽所能。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遭遇苦难的人,也是一个一往无前的人,我们在通往未知的路途中失败悲伤在所难免,身边的人更是,在我看来这本书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是一本能够了解生命的书,也是能够感知到生命力量的书,更是体会到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