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卢·里德的柏林》的影评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卢·里德的柏林》的影评大全

2021-04-08 23:46: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卢·里德的柏林》的影评大全

  《卢·里德的柏林》是一部由朱利安·施纳贝尔执导,卢·里德 / Fernando Saunders / Sharon Jones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卢·里德的柏林》影评(一):关于Lou Reed's Berlin,立此为志。

  很喜欢Lou Reed。

  很喜欢这个片子。这个摄影,这个味道,这个剪辑。

  每多看一遍,便多一份喜爱。为什么我们那么多的Live拍得那么屎呢,拍得那么电视台转播的晚会?

  我一定要为我喜爱的音乐人拍一台完美的LIVE。十年内一定要完成这个理想。立此为志。

  《卢·里德的柏林》影评(二):唯美的画面

  今天淘碟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片。之前没听说过,只是被封面给吸引了。本以为是一部讲摇滚乐团的纪录片。但是实际上只是演唱会而已。

  有点失望,但是这位美国表现主义画家Julian Schnabel拍出的画面实在是漂亮。

  《卢·里德的柏林》影评(三):Berlin

  皮肤皱巴巴,挺着啤酒肚,戴着远视(近视?)镜的娄里得爷爷风采依旧。

  看的多伦多电影节最后一场。其实电影就是一张LIVE DVD。老娄在布鲁克林的某被精心布置过的仓库同布鲁克林少年合唱团一支小型管乐队表演了他73年的专辑Berlin.

  老娄嗓子特好。很有表现力。摇滚青年们看一看学习一下吧。

  《卢·里德的柏林》影评(四):金龟子闪亮的彩色羽翅

  这不是你消遣时听的音乐。

  我差点犯了错误把它删了。事先我边忙活边放松过了一遍,没觉得悦耳。好在事实上我没有像嚼木糖醇似的嚼嚼就吐了。也许是老李的音乐中某个音符的持续振动叩响了我阖上的腰门,于是乎从头听到了尾。虽然没有剧烈的化学反应,虽然很遗憾不能明白歌词,但我确信我已随老李上了船,顺他的河而下,沿途的风景和心情也只有动容者和动心者各自揣摩。

  精致宏大一如歌剧,各种乐器彼此之间亲密的呼应。当我刚陶醉于旋律的某个花蕊,节奏突变,被抛向空中,在有些别扭的节奏中寻找新的甜蜜落脚点。老李似乎有意慢一拍,有意停顿一下,有意鼓噪一下,有意迷失一下,折腾下你现实中的胃,让你洗心革面,开始适应,这条不安分的河流,明白你不过是一叶扁舟,于是乎你开始潜入,勇敢地拨开水草,蹬腿,捕捉细微的音律变化,趁着秋色迷人。

  于是乎,我想起了午睡时分那被逮着的金龟子,在枳橘林里振翅逃串,又被棉线轻轻拉了回来。喔,那闪亮的彩色羽翅。

  《卢·里德的柏林》影评(五):谈论老李时,我们谈些什么

  ——简评《Lou Reed’s Berlin》

  文/老丁

  有美国乐评人在对Bob Dylan表示尊敬时曾这样说——相当于是一个演奏五弦琴的保罗·萨特,套用这个说法,Lou Reed(被中国粉丝很亲切地译为老李)就是手持电吉他面无表情语调呢喃的爱伦·坡了。Lou Reed,在一向放荡不羁的“刚左乐评人”莱斯特·邦斯都要供奉为“不论在音乐与心理学方面都是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先驱领导者之一”,而后者带着朝圣的心态采访他时,看到的却是一个“脸色苍白,双手不停地颤抖,有如住在疗养院里的艺术家,他的太太和随从们随时满足他各种不同的需求与奇怪的念头,其中包括对一种叫Johnnie Walker Black威士忌永不满足的渴求……我将永远带着他留在我脑海中的最后一幕,他像一袋马铃薯一样掉到椅子上,永远摇头晃脑地吸吮着他那欲求不满的苏格兰威士忌,让自己的身影消失在阴影中,看起来就像一位在电话亭里讲电话的聋哑人士。”这个描述其实是出《Berlin》唱片之前的Lou Reed,那时候的“朋克教父”不过30岁,但看起来似乎已经命不久矣,大家都知道,混乱的私生活、毒品和酒精在摧毁他。

  然而就是在2007年的某一天,一个65岁身穿休闲夹克蓝色牛仔裤的精神矍铄的老人,出现在中国河南焦作一个叫陈家沟的地方,这次他没有“沿着荒凉之地行走”,而是用手里的照相机一路拍个不停度过了“完美的一天”。一向不把西方媒体看在眼里的这位老人还热情地接受本地媒体的采访,并称自己“我来陈家沟是为了完成一个心愿”,老人在6年前已经多了一个身份——中国陈式太极拳的学童。也就是这一年,一部叫《Lou Reed’s Berlin》的电影入围了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电影的导演是曾凭借一部《潜水钟与蝴蝶》摘得金球奖最佳导演、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的朱利安·施纳贝尔,主演当然就是这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老人,刻苦练拳已经使得他的身体由从前的较差变得强壮,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活力。是中国的太极拳让他有足够的体能再次站到了舞台上,把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进行的一连五场的公演一直持续到欧洲,而他的表演实况,被剪辑成了这一部弥补诸多乐迷遗憾的电影。

  《Berlin》这张唱片之于Lou Reed,肯定不像《Transformer》那样名气大,也不会像《Sally Can’t Dance》那样讨巧的好听。许多人把这张概念唱片看成是一部摇滚歌剧,在莱斯特·邦斯看来,这是一张丰富但又沮丧的唱片,不断重复地唱着一对有受虐倾向的海洛因吸食者的自杀、绝望以及死亡的挣扎,是摇滚乐对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回应。就是这样一张充盈着角色意识场景感和戏剧结构的唱片,歌词写满了柏林这座城市底层社会的抑郁和混乱,充斥着暴力、毒品、乱伦、淫乱这样的社会图景,有着共同的调性和氛围设置,本身就是舞台剧和电影的好题材。然而因为《Transformer》挟David Bowie和华丽摇滚的威风在商业上的太过成功,《Berlin》推出后反响却极为平淡,除了莱斯特·邦斯把它称赞为“1973年最恶心的杰出作品”外,主流乐评界和市场反应都非常一般,因为外界等待的还是让《Walk On The Wild Side》这样能大家伙儿一起合唱的曲子。Lou Reed大失所望。因为他早有了一个庞大的周边计划,已经设想过把《Berlin》搬上舞台,眼看着世人不解风情,Lou Reed一怒之下玩起了自我封杀,在此后的现场演出中几乎完全不涉及《Berlin》的曲目。

  好在时间老人并不苟同于大众趣味,柏林墙也更不是历史的丰碑,在岁月沧海桑田的冲刷磨砺下,作为歌手的Lou Reed逐渐被人遗忘,他的名字更多被“教父”、“先锋艺术”、“丝绒革命”这样的语词包夹,他本人似乎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除了《Berlin》的历史价值逐步被发掘之外,一代又一代的摇滚乐手或者乐迷对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经典唱片以及《Perfect Day》这样的歌曲前赴后继。但是Lou Reed老爷子近几年都做什么了,又出的几张新唱片也越来越专属于某些特定群体,属于大众符号的Lou Reed只剩下过去。好在太极拳起了作用,六十而耳顺的Lou Reed某一天醒来突然一下精神抖擞,何不好好玩一场呢,30多年才唱一次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吗?

  凭借着他在艺术圈以及摇滚界的声望和号召力,一众乐手和制作人聚集麾下,当年的制作人Bob Ezrin担任音乐总监,是啊,还能有谁比他更了解《Berlin》的创作过程,并且他还监制过为大的《The Wall》,多么让人激动的组合。摄影师是曾经拍过《Bob Dylan:No Direction Home》和《Neil Young:Heart Of Gold》的仁兄,制作人是曾经策划过《Leonard Cohen:I’m Your Man》的Hal Willner,他作为这次演出的主弦乐编写者。当年一起参与《Berlin》专辑录制的吉他手Steve Hunter回来了,双贝司的组合,背后还站着一个35人组成的大乐团,其中包括一个管弦乐队和童声合唱团(这当然是必要的)。合音的行列中除了灵魂歌手Sharon Jones,还有Lou Reed的爱徒“哭腔派”的胖小伙Antony,其中一首《Candy Says》还由两人对唱,一老一少一瘦一胖一沉着低沉一温柔颤抖很是摇曳多姿相映成趣。

  当然,最重要的导演的角色,则是总想首先把自己称作新表现主义画家的朱利安·施纳贝尔,几大电影节都给过他肯定了,还有就是顺路担任了舞台艺术指导。和Lou Reed钟爱中国的太极拳一样,施纳贝尔也是中国文化的粉丝,他直言舞台的背景设计创意来自中国的国画,Lou Reed是在一面由多幅清代中国画拼成的墙的烘托下演绎出《Berlin》中的歌曲。后来施纳贝尔到中国时还专门谈到“中国画之墙”的象征意义,他表示,这是他从柏林一家宾馆的墙纸上得到的灵感。他将几幅像是从《红楼梦》中走出的中国古代女子为主题的画拼凑起来,组成了一面巨大的背景板,并挂上一面来自柬埔寨的旗帜以增加立体感,“Lou看到这个设计时的第一反应是,‘哦,这是柏林墙!’”而在演唱《Sunday Morning》时,旁边也出现了打太极的场景。而投影出的短片则是来自施纳贝尔的女儿劳拉,据说内容影射的是唱片封面上的那对男女,而施纳贝尔还透露说其中还包括Lou Reed用DV拍摄他妻子的画面。

  看透了世事红尘的Lou Reed越发气定神闲,像一个说书人一样,在华丽的管弦乐和时而起伏的噪音吉他的交相辉映下,讲述着即使放在当下也照样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平等和家庭伦理导致的经济压力,年轻人对外界的疏离和逃避。除了《Berlin》的原始曲目,还加唱了《Candy Says》、《Rock Minuet》、《Sweet Jane》几首歌,在略显失焦的镜头感和微微摇晃的闪转腾挪中显得即兴而又原始。Lou Reed当年的本意是想对这座声名狼藉的城市做一翻矫揉造作的描绘。他把自己音乐家的角色隐匿起来而是以叙事者的姿态站到台前,想告诉大家这样一个故事,这里的两个年轻人经历的遭遇触及到男女间关系的边界,是关于爱与自欺欺人,关于梦与怅然若失,关于癫狂与退化,关于性与力量,关于为迷失燃烧的颓靡,关于为颓废敲响的丧钟。而这些都发生在柏林,而这些是不是都发生在柏林,而这些是不是发生在柏林,至少在现在看来,都已经不再重要了。这个也许是上世纪70年代的真实故事,在《Lou Reed’s Berlin》不是一种重现或者回味,而是一种普及和延伸。

  该片被导演施纳贝尔描述为“一幅Lou Reed的肖像,一部关于妒忌、愤怒和失败的寓言”。关于《Berlin》故事中的主人公,悲惨最终自杀的Caroline,她的原型是谁有无数的猜测——是当年即将与Lou Reed分道扬镳的妻子,曾经的音乐伙伴Nico,还是Andy Warhol工厂中的某个被遗弃的成员?更多的迷团留给聪明人去解析,而Lou Reed自己在专辑中扮演了冷静的观察者这一角色,与大众趣味不合作,但也不反抗;充满了野心,但是没有什么攻击性;他是一个枯涩干瘪的街头诗人,完全依照自己的口味和情趣报道了自己的一切所见;甚至他是一个别有用心图谋不轨的,心怀鬼胎的恶意的导演和演员,因为他执导的是一个涉及淫乱、毒品与暴力但又附丽了家庭伦理以及社会情景剧的马戏团。他既是导演和编剧,也会成为主角,他既是男主角也是女主角,既是丈夫也是妻子,甚至同时还是孩子,他因为受伤、失去亲人、不被接受、自甘堕落而与社会保持距离,他生活在现实中又死在现实中,他是除去某个故事一无所有的流浪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