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读后感摘抄
《家国天下》是一本由许纪霖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5.00,页数:4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国天下》精选点评:
●通篇反复讨论,反复引用,35万字就是为了一个论点。看着累啊
●政治思想史。有启发。
●真的当作一本学术专著来读就输了!
●这书既不值这么多分也不值这么多钱,论证逻辑乱七八糟,前前后后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句话,感觉只读导读就行了。PS:后来发现这书就是他近几年几篇较有影响力的期刊论文的合集与整理,我说怎么章与章之间的衔接那么生硬,好多话前后重复,原来本身就不是按专著的写作方式弄出来的……这样偷懒真的好么
●没有读完,字大行稀,索然无味,把思想史写成这样也真是味同嚼蜡了,一篇文章就能讲明白的问题非得写成三十多万字的书!
●看得出来是一部不甘寂寞并常年奔跑于各种“学术会议”之后用空洞词汇凑成的所谓“前沿的”“学术专著”。
●2018.1.4 阴
●挑了几张读 觉得 。。我正需要呀。 这个方子好 喝得爽
●文字流畅,功底深厚,但是略显拖沓,且行文多有重复,本书再精炼一点就更好了。
●弥补空缺,值得一读
《家国天下》读后感(一):还好我没买
家里书放不下了,图书馆一借,长嘘一声还好没买,正是太啰嗦了,不是学术专著,整个吊书袋家里书放不下了,图书馆一借,长嘘一声还好没买,正是太啰嗦了,不是学术专著,整个吊书袋家里书放不下了,图书馆一借,长嘘一声还好没买,正是太啰嗦了,不是学术专著,整个吊书袋家里书放不下了,图书馆一借,长嘘一声还好没买,正是太啰嗦了,不是学术专著,整个吊书袋
《家国天下》读后感(二):RBMM
午后上完课,想看这本书 按哈贝马斯理论,现代社会分系统世界和生活世界。系统世界是一个以市场和权力为轴心的世界,生活世界是非功利的、人与人情感自由交流的世界。而目前我们时代里的混淆,是系统对生活的无孔不入,让人疲累。中国尤其麻烦,是儒家作为生活世界的伦理原则,侵入到政治领域之中,在平等的契约空间中拉关系,在严肃的法治秩序中讲人情。同时,又作为系统世界里的三纲五常渗透到生活里,充满了本质上无道德的道德做派,实际里没尊重的表象客气。只为小家,不思天下,就仿佛成了最为稳妥的犬儒识相。
《家国天下》读后感(三):《新京报》三月推荐
我是谁?我们是谁?家国何在?天下何在?近些年来,围绕“怎样爱国”和“何种爱国主义”的行动和讨论,时刻都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而从未远离过。
历史学者许纪霖回到历史长河中,历经十年完成《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探寻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家认同”所受到的冲击和转变。严格而言,古代中国人的所谓“中国认同”,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认同,而只有文明的认同或者王朝的认同。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认同,即中华民族认同,其出现不早于晚清。晚清时期,个人开始了从“家国天下”中抽离,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当国家强劲崛起时,又使得家与天下失去了对其的规约,国家权威至高无上。
《家国天下》是许纪霖在思想史内的深耕之作,从中国历史上提出了个人、家、民族与国家的复杂关系演变,对读者而言,是拨开当下热闹的迷雾,而重新认识自身与民族和国家关系不多得的汉语学术著作。
《家国天下》读后感(四):高力克对话许纪霖札记,杭州读书会札记
《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2017年4月3日杭州读书会,高力克对话许纪霖札记
关于“认同”:我是谁?我们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许纪霖说在黄金时间(晚上6:0-0-7:30)反反复复看杭州、浙江各电视台时发觉:关心“国”、“天下”情怀的节目几乎没有,大多在关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个体到陌生的城市,有“脱嵌”感,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原来的社会关系网
在新的城市生活,有“再嵌化”的过程,开始新的社会角色丛、建立新的交游及社会组织等关系网
自由是不好承受的生命之重,自由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何规约个人的欲望等,建制好的社会组织
以及个体、社会组织、国家都可能走火入魔(比如如果国家主义至上、像二战时的德日等),国家之上还有文明
有“家”“国”“天下”情怀的文明关切情怀才是合格的现代公民
从爱自我、爱家人、爱邻人、爱社区、爱生活的城市开始,推己及人,国家之上还有人类、地球、天下,要有公德心、思行公理
房价的推高,一个侧面看是新城市人想在新的城市立足,需要动员家庭的能量来参与竞争
治学,做中国历史不能不做世界历史、否则难深了中国,做世界历史不能不做中国历史、否则难有好的中国问题关切
看一个社会优劣的标准之一:看这个社会怎么对待最弱者。
《家国天下》读后感(五):不如回到家国天下这条老路
对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论述得很好,引用大量的晚清民国及西方思想家的论述,把一个看起来有点大的题目讲得挺接地气,很有启发(确实也解决了一些困惑)。
经过漫长的哲学、政治思想变迁,中国发展到晚清,受到西方文明、武力的冲击,如何发展,抛弃家国、天下,拥抱共和?认同社会达尔文,天演论?放弃孔子们教我们的义理,改投边沁的功利哲学?还真不是好做的决定,论战是必然的,但其实还是纸上的战争,政治家的决策才真正影响家国的存亡。其实我们能试的方子基本也都试了,大部分确实不行(或者在那个时代不行)。
所以不如回到家国天下这条老路?赋予家国与天下以新的更高的境界,老瓶装新酒,家国还是权利体,只是权利来自于人民,天下还是价值体,只是价值来自于普世价值;对内构建宪政(威权下的),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多元、允许“他者”看起来也许是中国未来发展路向。当然,知易行难,国内事务已经纷繁复杂,更别提国际关系,并不是简单一个新家国天下搞得定的。
感慨晚清与民国期间那帮学者的见识,中国还处在他们的同一时代,那么敏锐、那么自信,提出的思想放在现在丝毫不过时,随抄2段:
杨度“今日有文明国而无文明世界,今世各国对于内皆是文明,对于外皆野蛮,对于内惟理是言,对于外惟力是视。故其国而言之,则文明之国也;自世界而言之,则野蛮之世界也。”对内讲文明,对外帝国主义,这不是美国如今的写照吗?击碎的是我对历史上美国的好感。
“严复在欧洲思想之中发现了连欧洲人都未曾清晰意识到的富强的两个秘密:一个是“充分发挥人的全部能力”,另一个是“培育把能力导向为集体目标服务的公益精神”。”其实这两条用在任何组织都适用,成功的企业不也必须要有这两条?
虽说看的时候觉得全书组织不是特别好,前后章互相覆盖的东西偏多,有点象论文集(不同论文间的互相引用),但总体上瑕不掩瑜,算得上是我最近阅读体验很好的一本政治思想史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