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乘风破浪》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乘风破浪》读后感1000字

2021-04-09 01:18: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乘风破浪》读后感1000字

  《乘风破浪》是一本由韩寒 主编 / 《乘风破浪》剧组 著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乘风破浪》读后感(一):人海茫茫,终会相遇

  电影上映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各大媒体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乘风破浪》的宣传。韩寒的团队还特地的为这部电影出了一本电影拍摄全纪录,不可谓用心不深。之前网上盛传《乘风破浪》没有《后会无期》那样用心,是一部快餐式的商业电影,只因为他从拍摄到后期只用了三个月。但是电影的好坏不能用筹备的时间长短来评判,否则空有十几年的情怀也难满足观众挑剔的心。

  《乘风破浪》读后感(二):“男人致死是少年,赤心不改真英雄”

  “男人致死是少年,赤心不改真英雄”——这句话预告片的结尾,这句话打动了我。看了书,看了预告大概可以想象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小镇,赛车,姑娘,韩寒一直都热爱这些元素,而至今他都是少年。

  他永远是少年的模样。从新概念作文的“韩寒”到公知“韩寒”,从岳父“韩寒”到导演“韩寒”,我一直在成长,我也曾以为韩寒也会有一天老去,而看到书里他说的话,仿佛忽然间又见到了,那个写《通稿2003》的少年,依然张扬不羁,依然心怀赤城。这是韩寒,这是我喜欢的少年。

  彭于晏、邓超、韩寒、赵丽颖、李荣浩这几个名字出现在同一本书里竟然毫无违和感,我想这大概只有韩寒能够做到。看的出大家都在认真演戏、认真拍电影,台前幕后,每一个人都尽力做到自己的最佳。彭于晏是个大男孩,邓超很仗义,韩寒是少年心,赵丽颖是小镇姑娘,李荣浩演的反派却又有点搞笑,蛮期待的。

  《乘风破浪》读后感(三):你说人生艳丽,我没有异议

  关于韩寒的文学作品,看的并不多且年数太久,印象中也就看过《他的国》,开头的第一章就逗乐了我。有时候感觉影片《后会无期》和《他的国》之间有那么一些相通,都发生在亭林镇,生是它的老百姓,死是它的小精灵。文字不做作,刨去学术化刻板的文字,看着还有点意思。最喜欢的就是没有续集,在书中的人物在一个阶段中结束了自己固有的生活展开了新的明天之际,戛然而止不废话。说来《后会无期》,是在我18岁生日第二天上映的,乐颠的拉着一众发小,一直到听完朴树《平凡之路》的片尾曲才离场。这部影片还是一如既往韩寒的风格,重情重义的温度,缓缓进入内心。泛起一丝伤感。《后会无期》值得我花25块学生票的票价,那天高考成绩没发布,少年仍不知愁滋味。而如今新的影片《乘风破浪》将要上映,2017年,我又要开始准备新的人生的征程。如果说韩寒的小说陪伴90后的人在2000年以后的成长,那么韩寒的影片则是带着90后的人们在2010年之后反观过去的成长来做一个回顾和反思。

  《乘风破浪》读后感(四):因为他是韩寒呀

  终于到了可以说“我是看你的书长大”的年纪,但这句话对韩寒说的话,似乎还是略显得怪异的。因为这么多年过去,他虽然为人夫,为人父,但却始终如一个少年一样,他的初心似乎从未变过。

  不管是他的书,他的访谈,还是他的电影,都保持着他一惯的风格——幽默而深刻。从《零下一度》开始,我才知道,啊 原来书是可以这样写的。他写的长篇一向故事性不强,所以本来对《后会无期》也并不抱期待。但看完电影,才恍悟——噢~电影也可以这样拍。是的,很韩寒!

  《乘风破浪》还没有上映,但看了预告感觉应该还不错。作为一部喜剧片,他应该是合格的。而这本书,作为这部电影的全记录,是值得每一个喜欢阅读、喜欢电影的人收藏的。我们会在电影里看到很多人,但很多时候,我们只会关注那么两三个人,无非也就是男主女主反派,那么其他人呢?其他人的作用是什么?那些特效镜头是怎么出来的,他们在表演的时候经历了什么?台前幕后的他们又是什么样的?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开始看这本《乘风破浪电影全记录》。

  最喜欢的是孙强,很多人可能不大熟悉这个名字,但你若喜欢韩寒很多年,你会在很多报道中发现这个名字。他是韩寒的领航员,也是影片中男主的领航员。我们平时看到的韩寒是轻松随意的,但在他的讲述中,能发现韩寒的另一面,一个仗义的韩寒,一个隐忍的韩寒,一个顶着巨大压力也会微笑的韩寒。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剧组的每一个人都付出了许许多多无法估量的努力和汗水。我想,等看完电影再来看一遍书,也许能了解的更深刻吧。

  《乘风破浪》读后感(五):不奢望人生风平浪静,只愿作品乘风破浪

  记得两年前《后会无期》上映时,就觉得韩寒的电影风格很独树一帜,公路风格,很文艺很复古,又带点小幽默,你似乎无法用某个类型来界定它。但仔细想想,它又像极了韩寒的文字,却没有他的杂文那么犀利,有点散文那样慵懒的调调。

  韩寒也不亏是玩文字的高手,《后会无期》中产生了许多红极一时的金句: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作为文艺青年“顶礼膜拜”的翘楚,以至于至今《后会无期》在豆瓣上依旧保持着超过35万人打分,平均7.2分的中上评分。

  当看到《乘风破浪》的卡司阵容一一曝光后,不得不感慨韩寒挑男人的眼光真不错,邓超加上彭于晏,都是有质感又带点文艺气质的男演员。花衬衫,老照片,高腰裤,又是一群年轻的面庞。当得知邓超与彭于晏饰演的是一对父子,我就知道这是今年不得不看的电影。

  有意思的是,同样从作家转型为导演,韩寒和郭敬明在电影创造上依旧保持着天然的“对立”。

  自贡小城出身的郭敬明,把目光聚焦在上海大都市的繁华和名牌加身的闪耀。上海出身的韩寒却热衷于赛车、公路和三四线小镇,你最常看见他的是一条破牛仔裤和一脸的灰尘。

  韩寒很喜欢被大都市人鄙夷的三四线小镇,他在书中说,“从审美的角度讲,中国的小镇是能在世界上立起独特的审美体系的,但中国的城市不能。”

  ”穿着西装说的那些话,都是我不喜欢的。都市、白领、爱情,是我最不喜欢的电影。”巧合的是,这恰恰是郭敬明《小时代》电影系列最鲜明的元素。

  可想而知,当《乘风破浪》在竞争激励的大年初一上映时,又会掀起多少舆论,说不定还会被影评人拿来与郭敬明的《爵迹》比较一番。但就如韩寒自己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所说的:

  自己的生活从未奢望过风平浪静,只愿作品能够乘风破浪。

  《乘风破浪》读后感(六):电影幕后的故事

  大年初二的早上,本打算带孩子去玩万达海洋球的我,到了万达广场后才发现来的早了。既然还有时间总不能无聊的空等浪费时间,那就选择看场电影吧。国民岳父韩寒执导的新片《乘风破浪》昨天才刚刚上映,到处都是关于这部电影的宣传牌和海报。这个我倒是很想去看的,因为年前恰好有一本关于这部电影介绍的书籍在手边,不过因为繁忙没顾得上看。但是今天是带小淘气来万达的,总不能让他自己去看《熊出没.奇幻空间》吧。想想还是先满足孩子吧。

  既然一时间过不了看电影《乘风破浪》的眼瘾,那么先找些关于这部电影的相关资料来看吧。于是回家后就把这本《乘风破浪》翻出来看了。

  韩寒这位作家对我来说其实不是很熟悉,除了他的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以外,他所写的书籍我也仅仅只是看过一本《长安乱》而已。虽然《后会无期》也算是一部比较有争议的电影,但是看完后我还挺喜欢的,至少从头到尾它带给我的欢乐比郭小四的那几部电影要多得多。

  电影《乘风破浪》是韩寒执导的第二部电影,讲述的是赛车手阿浪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选择当赛车手的决定是对的过程中,莫名被卷入了一场奇怪的经历之中。书籍《乘风破浪》则是整个创作团队从导演韩寒到主角、配角、制片、摄影、剪辑等等多个工作人员从筹备到杀青整个过程中,分别亲笔撰文写下的对这部电影的记录与感受。各种剧照、花絮穿插其中,虽然这是一部喜剧,但是整本书的讲述有哭有笑、有血有泪,更多的是参与者对这部电影的人生感悟。对韩寒新电影好奇的人,不妨可以先看看这本书一睹为快,已经看过电影并有更深兴趣的也可以翻翻去寻找电影幕后的故事。

  韩寒自出名之始,就是一个争议不断的人。不过这也恰恰证明了他的成功,只有小人物才会默默无名。《乘风破浪》这部电影一经上映便同它的导演一样饱受争议,褒贬不一。有说韩寒此次拍出电影新高度的,也有说韩寒文采已尽只能靠拍电影赚人气的。不管网上的评价如何,看完这本书后,我还是决定抽空去把电影《乘风破浪》看完,不为别的,只因为想看而已。

  《乘风破浪》读后感(七):"跨国山河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

  韩寒的书籍和电影一直有些悲壮,不论是早期的《像少年啦飞驰》、《三重门》还是电影《后会无期》,故事的主角们,性格都是有些拧巴的,就像朴树的《平凡之路》里一样,既有沸腾不安的心,又挣扎于黑暗里无法自拔。

  你说不出这些主角的性格是积极还是悲观的,因为现实早让很多人像温水烫过的青蛙丧失了激情,可是当捏起肚子上的褶子,当命运哂笑着往你的脸上吐一口口水,心里还是有些什么让你不甘的想跳起来,想夺门而逃。

  一个总是习惯在路上的人,会迷恋上这种无法确定方向的感觉,就像匝一口烟,狠狠的呛到肺里,整个身子都楞的清醒起来,人会上瘾。韩寒的身份一直多变,作家、赛车手、导演、商人。但在这几种身份里,唯有赛车手最合韩寒不羁的心,在弯曲的赛车道上漂移,把风都甩到后面,身体在加速度里都失了重量,所有的烦恼都瞬间蒸腾。

  如果你喜欢跑步、登山、潜水、跳伞。你会喜欢上这种身体驾驭自然和速度的感觉。韩寒的电影不论是《后会无期》,还是这部即将上映的《乘风破浪》,都有一种阅尽沧海的看破。我们跨越山海,乘风破浪,终有一天在各自的路上后会无期,遥祝珍重。

  从这本摄影记录中可以看出,这部喜剧作品建立在团队之间的信任之上,韩寒在其中说了很多感谢的话。书中的剧照可以看出他们的拍摄过程本身就是充满乐趣的,一部喜剧作品在制作的时候如果制作者不能亲身体会到这种快乐,那么它无论如何都不会成功。

  《后会无期》一拍摄出来后,有人解读了很多原电影里的情节,甚至觉得每个镜头都有隐喻, 而根据乘风破浪的电影故事梗概:“赛车手阿浪一直对父亲反对自己的赛车事业耿耿于怀,在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过程中,阿浪却意外的卷入了一场奇妙的冒险。他在这段经历中结识了一群兄弟好友,一同闯过许多奇幻的经历,也对自己的身世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个电影应该包含了对亲情的反思,对梦想的追求,以及对友情的肯定。我们每个人都曾经被否定过,但是只要身边有那些依旧在支持我们的死党,顿时就能从泥沼中爬起来,重获新生,找回自我。

  《乘风破浪》读后感(八):乘风破浪会有时

  没办法,学生时代的思维,看到这本书,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乘风破浪会有时,下一句竟然也忘了!

  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上学的时候,如果说没看过韩寒和郭敬明的书,那谁还能没听过呢,对于我来说,读小说或者读书的话,我还是更喜欢郭敬明的,没办法,我属于希望唯美文艺派别的,一直到现在,我对于华丽的文字、唯美的画依旧毫无抵抗力。

  可是,看电影的时候呢,是不一样的,因为文艺的电影会让人感觉到乏味,空间的想象力会比较差,更容易随着电影的情节而向前。

  现在,郭敬明和韩寒又都开始拍电影了,那我呢,作为一个怀旧的人,自然而然的抵抗不了怀旧的欲望,就去电影院了,从郭敬明最开始的《小时代》系列到《爵迹》,甚至电视剧《幻城》等,虽然画面很美,可是真心不怎么看得下去,渐渐的消磨掉了我最初最美的记忆。

  但是,韩寒的电影就不一样了!我不知道是不是跟我当初看的韩寒的书比较少的缘故,我总觉得韩寒的电影比他的书更加耐看一点,从之前的《后会无期》,我也是在电影院看的,到今年的《乘风破浪》,都格外的让我感到欢喜,虽然有时他的态度文字偏激,但是除却看人以外,只看作品,韩寒的电影作品还是相当不错的。

  说了这么多,那这本《乘风破浪》电影拍摄全纪录怎么样呢?这本书写的都是电影拍摄背后的故事,包括题材、选角、演员的一些想法以及幕后人员的一些想法等等,让我们更加全方位的了解这个作品的出处、过程和最终诞生,出现在大众眼前的模样。

  其实,看这本书很快,读得快些两个小时就结束了,读的慢些也最多半天就能结束,这本书带给了我们感官的享受,像所有的记录电影的书一样,有许多的照片,各式各样的,似乎是让我们得到了独家剧透一般,因为看这本书的时候,电影还没有上映,其次,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去了解作品的背后所隐藏的故事,了解作品里的角色,了解演员对自己的角色以及对他人的角色是如何看待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在电影中看不到的,读完书去看作品,并不会影响故事脉络发展,因为没有开始和结局,只是局部的一个看法。

  或者,可以看完电影来读这本书,也是蛮有意思的,因为你可以看看他们和你是否想的一样呢?或者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乘风破浪》!

  《乘风破浪》读后感(九):他曾是少年,他仍是少年

  回想起来也是蛮神奇的,我的整个“青春”都完美避开了韩寒,没有读过一本他的书,高中时唯一买过的《独唱团》随便翻翻之后便在校园文化活动上转手卖掉了。所以我完全不懂粉丝们所追崇的他所引领的那个时代的潮流,对来我说仿佛平行世界的另一边。

  两年前顺手帮朋友买了一本《告白与告别》,给他之前自己先看了眼觉得有点意思,趁着《后会无期》电影还在映就去看了,之后好像突然懂了属于他的独特气质:文艺而不装,幽默而不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跟外面的妖艳贱货不太一样”。于是一时兴起看了几篇他的文章,关注了一发他的微博,觉得这个人真是个少年啊,秉性真挚,犀利敢言。

  依稀记得看过一个报道韩寒作品畅销的网络新闻,发布时间是2006年,底下有网友评论“且过十年再看”。粗粗一算,到今天正好现在十年过去了吧,韩寒很久没写书了,但是赛车冠军还在拿,并推出了第二部电影作品,却并不是之前发布会公布的《天空制造》或《三重门》,而是插票加入的《乘风破浪》。制作时间紧迫这个点从定档开始一直饱受质疑,当然我也有疑问,我们都习惯了觉得“某某大师耗费数年精心打造”这样的标签贴上才是好作品,大上快干就是粗制滥造,不过看了这本书里导演本人的说法,突然就觉得这些都不重要了。

  他说,最感兴趣的事还是创作本身,

  他说,喜欢一鼓作气,不喜欢反复修改,

  他说,希望在电影里尝试新的东西。

  哈哈,虽然不再言辞激进,形象变得温和恳切,但是果然他还是那个少年啊。想做就去做,淋漓尽致地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用尽方法去实现,这样的“极致”的态度,是属于少年的,是属于他的。现在我放着最新的预告片,听到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唱的《在雨中》,我想我还是相信着期待着,可能这不一定有多好,但是肯定是他全心的诚意表达。

  书中最后一篇文章,摄影师陈立言说,

  有人曾批评韩寒“青春期太长”,我倒是羡慕韩寒的青春期一直没有结束。他的青春决非彷徨与忧伤。他偏爱追忆,偏爱重塑废墟,偏爱让被时间夺去光彩的美好逝物复活。一个人如果精力富足,青春可以伴随他一直乘风破浪,对一切事物保持好奇心,并且剑拔弩张地去试验。

  是了,就是这样。

  突然有点遗憾,整个青春与他绝缘;不过也有庆幸,还好他仍是少年。

  《乘风破浪》读后感(十):陪伴很重要

  提起韩寒这个人,一定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喜欢他的人会非常喜欢,不喜欢他的人则会极度讨厌。因为他是一个有独特思想的人,从他的早期作品中都能得到体现,后来看了他的《后会无期》,这部电影拍的是他之前的作品的精华。而这部《乘风破浪》一改从前风格,成了韩寒的第一部喜剧片,他虽然本身是个坐着,也写过不少故事,但是他依然创作新剧本而不去改编原有的东西。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电影还没上映,这本书中记录的是影片制作过程中的拍摄记录。其中图片文字比例相当,是一本很实在的书。看这些剧照其实与影片完全是两种风格,尽管这是一部喜剧,但是在它制作的背后其实是很严肃的,虽然充满欢笑,但却一丝不苟。在书中韩寒感谢了很多人,的确,在这一路陪他乘风破浪的人有很多,一个人再怎么牛也不可能凭靠一己之力成功,这也需要身边人的信任与帮助。

  韩寒在书中说了这部电影的创作初衷,还有想法从无到有,直到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些有名的无名的演员和工作人员,他们阐述了对于影片的期待和热情,其实一部电影的成功并不只靠演员的演技,而是那些团队将他们表现得更完美,才使他们表演得更有激情。一部电影若想让观众喜欢,首先制作它的人自己就要喜欢,之前我参与制作的一部电影,虽然拍出来的影片在院线上映了,但是它的口碑实在很烂,叫什么名字我就不说了。首先制作那部电影的初衷就是没有创意没有激情的,一开始制片人跟我说他只是想要挣钱,他根本没想用心拍出一部好的电影。这样是永远不会成功的,只要用心拍好一部电影,那么看它的人就一定会多,钱自然就挣来了。

  我个人是很佩服韩寒的,小说杂文、赛车、电影、亭东、One App,每一样他都用心在做,每一件都做得让人刮目相看。我最开始认识他就是他的那本《三重门》,听说也要拍成电影了,在他身上我看出了一种成长,这种成长不是说明他以前不成熟,而是是一种向稳重方向的转变。

  总之这是一部十分成功的作品,无论是这本书还是电影。说到电影,对白方面,延续了《后会无期》风格的同时有了升级,轻松幽默,网络化而又不觉得低俗,这次更是在喜剧表达上完全放开手脚,从头到尾的笑点很多很密,有了充满年代感的故事做为背景,黑色喜剧特有的飞扬和癫狂变得更加任性自然,放得开,又收得住,张弛有度,穿插其中的情感部分犹如藤缠树,融合得恰到好处,合理地分配了笑点和泪点,既好笑又温情,心思细密,值得称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