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北笔记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南北笔记读后感摘抄

2021-04-09 02:55: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北笔记读后感摘抄

  《南北笔记》是一本由贾平凹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元,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北笔记》精选点评:

  ●他的散文的好几无异议

  ●原本可能只是不同的山水不同的人相通的房子相通的县城,并没有比上海的多出什么来。但现在这些淡淡悠悠的人间烟火气,让人真想去成都 火焰山 石砭峪 大洼地 太阳城 张良庙…这许多个地方通通走一遭哇!!

  ●现在写游记的书那么多,感觉写本书高出一筹的原因,一是在于作者对自身生长的文化土壤的深挖并提炼吸收 形成了自成一派的艺术表达风格,二则来源于作为资深作家所有的敏锐洞察力和一个知识分子,闲人而修炼得来的境界吧。这些都是没法模仿的。

  ●编辑把它当散文,我却摇摇头把它定义为随笔。一本书记录了陕西的各地风情,印象很深的是商州地界。作者的北派写法,很粗犷,但是细读之下却有一种莫名的感触,一种古风在文字中流淌,陕西人的性格也藏在这些文字中。

  ●呈现了历经千年的大西北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风沙尘土,有繁华有败落,让我们感受到大西北的厚重与轻盈以及那种不被历史淹没的坚强。看完了那篇《定西笔记》,想要去西安看看的冲动油然而生。

  ●游记随笔,语句优美。 感觉随便挑一篇都能作为中学语文阅读理解文章。 要有一定的阅历和地理知识储备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自愧共鸣不多,打个四星。

  ●记录着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和人民的发现和关切

  ●看饿了

  ●贾的散文,好的无异议,想从椅子上站起来拍手叫好!

  ●枕边读物

  《南北笔记》读后感(一):或气吞万里 或绣花如蜜

  ●南北笔记

  ·贾平凹

  写游记散文,能如贾平凹一般饱含如此深情厚意且都是真情实感的作家不多,他是大西北的代表作家,生于斯长于斯,在厚重的文化土壤里生根拔节,笔法粗旷中有细腻,笔下之景,或苍美古朴,或俊秀清爽,或破败沧桑,或贫穷孤寂,西北的风土人情跃然纸上,仿若亲自去走了一趟。那些俗的浑然的农民是原生态的,他们的语言是带着韧劲儿的,是浸在农耕生活中的,是人生。

  编者周立民说得好“好的文章社会用字为准确的语言,将大千世界人生百态,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这便是了。那意象紧密的古拙中不乏机巧的散文手法,只此一家。如《寺耳》一篇,令我心悦不已。文辞如郦道元《三峡》之简美,意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之回味无穷。其间,《通渭人家》《黄土高原》等篇目,都是含着泪读完了的,阅毕不禁仰天长叹“这便是人民的艺术”。那种感动,更是打到了我的情感通点。

  《老西安》这个长篇目是撩动着我的故乡情怀的。西安太厚了,他却不是讲历史讲辉煌,细细密密地从民间小逸事,从帝王陵,从老照片这些角落讲起,能气吞万里,也能绣花如蜜。

  《南北笔记》读后感(二):旅游指南:一起来感受厚重西部的神奇

  提起西部可能大家第一印象都会是不发达,这也难怪,发展的迅速也让人们的思考变的懒惰,先入为主也就无法避免了。这本书正是贾老游玩的散文集选编,谁说经济差点的地就没有诱人之处吗?反正我不信,看了贾老的这本“旅游指南”之后。

  你听了我的介绍可能会觉得这像一本游记,不,不全是,我可以感受到贾老温柔而又坚实的笔触,他把他的心,真的陶醉在了每一个地方,每一处的人,每一处发生的事,眼光犀利,描写的同时又把这片地域的发展历史和未来撒在纸上,那些我们忽视过的地,真的散发着它们独特的魅力......

  编者挑《南北笔记》作为整本书的题目真的是妙,贾老不就是认认真真在记录每一个城市的笔记吗?

  西部的城是独特的,那山,那河,那水,那人几乎就找不到第二个与之相似的。首先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南北笔记》里的神奇之物。黄陵的咋有那么多柏?那如老人一样的屈柏是人们“欺负”的对象,还有那笨鸟先飞的从石缝里生长的石缝柏,长的是如此坚实,就像踏踏实实的人一样,还有那“骄傲自满”的山顶柏,其实其他柏都比它高和壮.......还有那神奇的龙潭,周围的瀑布竟是柔柔弱弱的,连绵不绝的,在那片山上的潭水里荡舟,是那样的惊险,也是那样的神奇,果真是出了乌骓的神奇之地......

  西部的城也是有文化气息的。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通渭。这是一个缺水的县,但心里确实干净的,看到他们精神的高贵作者都有些自愧不如,他们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县,更是一个重视文化的县,收藏字画是一种自古而来的风气,每一个都是这种传统的发扬者,爱字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渴求。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气息。丽江古城已经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非遗之地。纳西人的象形文字古乐在这里世代相传。这些早已失传的经典在这片神奇之地上继续生根发芽,真的是好山好水也能传播文化呀!

  西部的城还是热闹的,谁说西部就是地广人稀之地呢?那个三省交界的白浪街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那是交界,那也是热闹与繁华,每个人都想赚到钱,陕西人是落后的一个,却也是最踏实的一个。湖北人是最会说话和做生意的。但热闹之外更是和气。多么有人气的一个地方!

  西部的城还有太多太多,我提到的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贾老的这本《西部游记》还是需要捧读在手为妙呀!人杰地灵,世间百态尽在体味中。

  《南北笔记》读后感(三):笔记,定位 通渭,定西,我眼中的,

  不知道最近是不是看了不少书,现在感觉看散文,真的是种享受。就像我现在看南北笔记,这本作为贾平凹先生一段走南闯北的游记散文。虽是本随笔游记,主要记述贾平凹先生下到大西北,走进定西农村体验生活所写。在看之前我不知道,先生也去过定西。说起定西,我就感到亲切,之前曾在定西,因某些原因,待过一段时间。所以书中说通渭人缺水,生活也是缺水。那是真的,县城市里,都还好,最近定西政府搞的水利系统,还是可以的至少保证市民的生活用水问题。 但作为向老天爷讨生活的,农民来说,还是缺水,远离市里之外的农村,用水也是极度紧张。毕竟大西北的环境,造就这本干旱的黄褐大土地,更别说养花了。能在通渭看到牡丹花,我看到这,我自己都感觉在做梦。能在通渭这样一个极度干旱贫穷县里, 既然也有人能把牡丹花养的 极好的。不得不说花的主人也是个生活情趣的人,这样人都很漂亮,就像老话说的那样 人养花,花也是养人哩!! 通渭的干旱,你如果没见过,可能想象不出来!因为你没体验过,当然我也没体验过,不过我的同事,下过一次下面的村子,真的是跟在土里滚了几圈,她回来身上都是土。也许当时也是热 闷,结合这本书里所说,土路上都是厚厚一层黄土,踩上去,都会发出 噗噗的声音。 这样的地方,生长着每一代的通渭人,以及大西北可能都是这样,环境原因,就是造就不一样的西北人。缺水虽说是个难题,但也拦不住,智慧的勤劳人。解决问题之一,就是水窖,储水池,收集雨水,过滤 沉淀再使用。引流水,还有打地下水井,这些。现在农村应该比以前有些改善了,却还是种不起来水稻这些作物。所以在大西北吃到一顿米饭是不容易的,挺贵 量也少。这些都不是事!干旱的环境 种土豆 洋芋,特别有成效。种出来的土豆个头都特别大,洋芋多了,相应的美食也就被创造出来,洋芋擦擦,这个地道的西北风味小吃,抹上特别辣酱,嗯,特别爽口!!!我吃过,普通老百姓家里都会做的东西。。。 土豆 洋芋 ,我觉得通过油炸 翻炒就能激发味蕾,炸洋芋,新疆大盘鸡,这些都是我在定西百吃不厌的菜。。西北人大部分都是勤劳吃苦的庄家人,干完苦力活,就需要大量的碳水化合物,面条,在西北,定西,通渭最不缺的就是面馆,各式各样,什么炒辣条啊,炒面啊,臊子面啊,兰州拉面,刀削面等,特别多。至今回味无穷, 定西,通渭现在可能是通了高速公路了,之前没通的时候,都是大巴走的盘山路,特别陡。但就是这样,那的环境特别干净,生活节奏慢,很舒服,适合养老,,,, 说了这么多,都是我去过的大西北,定西。贾平凹先生笔下定西,通渭更带有诗意,那是作家的视角,很有意思 推荐。。。

  《南北笔记》读后感(四):行走,感受大西北的厚重与轻盈

  西部鄉土作家贾平凹,写的小说很魔性,但是笔下的散文却非常接地气。《南北笔记》是贾平凹的行旅散文,收录22篇文章,分为“经过豆沙关”“走了几个城镇”“定西笔记”三个部分。记录了作者亲自走访西部当地农民,深入生活底层,亲身体会最真实的凡人生活图景,揭开城市化发展的今天,整个大西部生存现状的冰山一角。

  比如其中《通渭人家》一篇里作者写当地缺水。宾馆里没有水,只能去楼下上旱厕,洗脸水都是特供。诊所里,大夫训来打针的老头,“五个棉球都擦不干净”。河里没水是什么情况?“一只鸭子从已是一片糨糊的滩上往过走,看见了盆子大的一个水潭,潭里还聚着一团蝌蚪,中间的尾巴在极快地摆动,四边的却越摆越慢,最后就动了,鸭子伸脖子去啄,泥粘得跌倒,白鸭子变成了黄鸭子。”假如没有贫困,没有缺水的大环境,这段描写应该非常乡村,非常诗意吧。真实的现实是在长江边在珠江边,一直处在水多温润环境中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冏境。

  甘肃定西地区是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定西笔记》中“定西是真正的贫困地方,农耕氛围很重,在那里能看到齐全的传统农具,手工耕作的牲口牛、马、驴一应俱全,对传统农业保持得比较完整。中国好多地方虽然也贫困,但是农具、牲畜很多都没有了。”反映的是民间疾苦,人们的苦中作乐。

  《走了几个城镇》是作者沿着汉江走过的十几个城镇。像四川的达州县,街上干净,人多,街道窄,两边楼房密,无装饰。“人是一张肉皮包裹了五脏六腑,人都到这里来讨好生活,水泥的楼房就把人打了包垒起来。”连运鸡的车,鸡们的眼里都是惊恐。

  陕西的镇安县,也是山窝里的一个县,但和达州的“楼把山窝子挤得严严实实,楼顶与四边的山冈几乎齐平,风在上边跑,风的脚可以从东跑到西,从北跑到南,风跑不到街上去”有些不同,镇安“隔着一条县河,北边的山坐下来,南边的山也坐下来,坐下来的北边山的右膝盖对着南边山的右膝盖,城就在山的脚弯子里,建成了个葫芦状。”镇安雨细而碎,是烟雨;镇安的云是风云,“从山梁后迅疾刮过来,在城的上空盘旋生发,一片一片往下掉,掉下来却什么也没有”。镇安县跳广场舞的人多,一直跳过十二点。

  陕西与湖北交界的白河县,原本可能就是条河街,但因为停在这里休整的船和人多了,就慢慢变成了一个县。“现在是城沿着那座山从下往上盖,盖到了山顶,街巷就横着竖着,斜横着和斜竖着,拥拥挤挤,密密匝匝。所有的房子都是前后或者左右墙不一样高,总有一边是从坡上凿坑栽桩再砌起来。”对这个小县城,作者形容它是“真正的边城,它需要繁华,却如一棵桃树,尽力去开花,但也终究是一棵开了鲜艳花的桃树。”

  贾平凹的散文是写得真的好,其实若真到了作者笔下这些小县城,想象得出看来看去眼前无非是人、房子、街道、县城和小贩,并没有比别的什么县多出什么奇巧来。可能就像一场旅行临时的走马观花,能看出多少深刻的东西,就看运气和如何思考。贾平凹的眼光很特别,他并没有先入为主的以某种定论的方式评价这些城,也没有刻意地故作姿态地交待什么重大事件。作者笔下缓缓流淌的还是朴素而真切的生活,这些是在都市的快和疲惫节奏下反衬出的鲜活、真切和感染力。无论真实的此刻彼地究竟如何,但是从贾平凹的文字里,可以读到一种诗意的生存,贫困之外的悠悠生存,一种不被历史淹没的顽强。

  强势的经济发展,新兴的旅游胜地,还有各种如梦境奇幻的存在,世界这么大,似乎怎么看都看不够。可是,贾平凹选择从历史维度上观察这些大城小域的发展,观察关乎生存的国计民生----这种行走,这其中的社会意义已远大于文字记录本身。在万众聚焦关注大城市建设、都市国际化发展以及房地产一枝独秀的今天,这些边远老弱贫困地区的生活氛围、社会情绪其实更值得我们驻目。刚看完一部科幻小说,说的是地球大灾难幸存的人类都住到太空里,那个局限的封闭环境之中也分有富庶、贫困和病残区。在资源日益溃乏之时,富庶区想甩掉贫困老弱病残区,却没想到一场冲突下,这个太空的空气筏被破坏,所有太空人都面临死亡。在这里说起这个故事,其实大家都一样,无论你身处繁华大都市,还是定西这样的贫困地区,面临的终极问题都一样。在同一个生活圈里,我们都是共生的、共依的、共存的,在交融中相互促进,帮助他人其实最终都是在帮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