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巴黎伦敦冒险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巴黎伦敦冒险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0 01:57: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巴黎伦敦冒险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巴黎伦敦冒险记》是一本由乔治·奥威尔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80,页数:201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伦敦冒险记》精选点评:

  ●当纪实看的,读完才发现是小说,对落魄、贫穷和法国佬的描写非常惊心

  ●大部分是记叙,偶有议论,论人穷了会如何,要不要在政策层面帮助流浪汉?论洗碗工、论论阶层与隔阂。论论伦敦巴黎区别。论论有钱是什么意思,钱是啥。有几笔记录了一个喝醉酒就演讲,不醉酒就温文尔雅的共产党人有点意思。题目弄成冒险记,是对还是错,要是有意体验底层生活,倒真是知识分子的冒险。要和奥威尔说的一样有大学文凭也得洗碗,那就是沦落记。另,彼时英国救济站救穷人(付费居住)也救流浪汉(不付费居住),有乞丐罪;奥威尔的英国国族感,英国人不同他国是勤劳的,英国人应该有尊严感,男性应该结婚等等(此些描述可和他的政治小说一九八四的部分描述参照看)。

  ●在巴黎当洗碗工 在伦敦当流浪汉 奥威尔笑死我 冒险哪有什么逻辑 现实的穷才一以贯之

  ●“贫穷也回赠了你一样东西:完全不再想以后的事”

  ●总是有一些警句令人警醒

  ●可读性强,没有营养

  ●叙事与议论穿插进行 写了洗碗工和流浪汉生活的体验与对这两类人社会价值的反思 要是想想奥威尔亲历过贫穷真的感觉挺了不起的 但就作品本身而言没有像他其他作品那样给我太大冲击(6.10 济南)

  ●奥维尔能够写出1984这样的经典之作,是因为他在真真切切地经历社会,无论是在巴黎的打工经历、伦敦的流浪汉生活,还是在缅甸的英属警察生涯、西班牙的战争,幸好人类社会中有人看到了那么多阶层、那么多的变化,用笔为我们记录了一段珍贵的记忆。最喜欢书中的画家佐拉,喜欢他遗世而独立,在贫困交加中不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后续有机会,将奥维尔全部著作阅读完毕,看看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而塑造了何样的精神价值观

  ●翻译得不一样,不过我也没看过原文。例:“她向人炫耀她怎么可能不知道巴尔扎克呢”为“她问我是否知道巴尔扎克”

  ●enmmm......可能书中的贫穷不能让我触碰至心底。

  《巴黎伦敦冒险记》读后感(一):最底层的生活

  奥威尔的家境并不算差,然而,在走出校门之后,他选择了写作,于是到了巴黎。

  此后,奥尼尔经历了一段穷困潦倒的日子,按照奥威尔传记所说,这更像是奥威尔的自我放逐,是与奥威尔家庭所处阶层很不相符的一段经历:在巴黎,穷困到几乎身无分文,只能去餐馆做洗碗工;好不容易朋友介绍个在伦敦照料智障的工作,结果到达伦敦却被告知雇主外出,无奈之中奥威尔度过一段流浪汉的困窘日子。

  《巴黎伦敦冒险记》作为奥威尔的第一本长篇作品,正是奥威尔自己对这一段日子的记叙,因此,这是一部类似报告文学的自传性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译林版译作《巴黎伦敦落魄记》更为恰当。

  真实而触目惊心是这本书的特点:这本书很真实的叙写了当时巴黎社会中酒店侍者、洗碗工的生活,叙写了伦敦流浪汉的情况,读来触目惊心。贫困、饥饿时时威胁着这些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在无希望的生活着。

  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本书只能算非虚构作品,社会学意义或许大于文学价值。整本书不论从结构上,还是人物塑造上,都受到题材的限制。奥威尔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也显得粗糙肤浅。

  《巴黎伦敦冒险记》读后感(二):仅是些摘抄

  书中其实有很多让人眼睛一亮的句子,但是看的匆忙,记得也匆忙,最后只能这样了。

  钱成了道德的伟大标杆。

  实际上,一位接受了人家施舍的人总是恨施恩的人——这是人性的固有特性。有人认为流浪汉落得这个下场纯粹是活该,这种看法就像对瘸子和病人一样,有失公允。性的冲动,如果不放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说,就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类冲动,性饥渴就像吃不饱一样,令人灰心丧气。贫困让一个人受点苦这也就罢了,可是在身体和精神上对一个人进行折磨就会使他崩溃。毫无疑问,性饥饿在这种崩溃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完全不跟女人接触,性生活变成了一片荒漠,这会让一个流浪汉觉得他跟瘸子和疯子是一个层次的人。再没有比耻辱更能摧毁一个人的自尊了。

  霉运,总是会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悄悄地降临。

  人穷的时候就有了另外一样新发现,这个发现跟别的发现相比更重要得多。你尝过了无聊,卑微和饥饿的滋味,但作为补偿,贫穷也回赠了你一样东西:完全不要想以后的事。

  生活,充斥着忙乱,咒骂,疲惫和偶尔的狂欢。

  睡眠不仅是身体上的一种需要,还是一种奢侈的东西,它更多的是一种放纵,而不是放松。

  转机,总是不会那么轻易得地到来。

  冬季里无云的天空要比x酒店有处女膜的女士好找

  《巴黎伦敦冒险记》读后感(三):一本易读的小书

  上一次看乔治·奥威尔是高中的事情,对他的文风有些陌生了。重读早期作品,尽管翻译极为拙劣,所幸又寻回了熟悉的幽默感。

  这本小书的情节非常简单。巴黎阶段:丢工作、挨饿、找工作、工作、换工作。伦敦阶段:辗转于救济站,结识各色流浪汉、乞丐。一九三零年代的双城记。

  整体来看,书的结构有些微妙,大部分都是纪实文学的笔法,朴实而富有魅力。但当我怀着颇为轻松的心态看到一半的时候(抱歉我时不时误以为在看的是罗尔德·达尔),突然空降一节《洗碗工的社会价值》。按照奥威尔的观点,洗碗工和人力车夫等很多工作一样是无用的,设置它们的意义在于填充底层人民的时间,剥离其意识,将他们禁锢在一成不变的劳作之中。情节接续,直到结尾,作者又用一整节写下流浪汉所引发的思考,并且呼吁将接济站改为半工半收容的性质。按照法律的规定,每个接济站只能提供短暂的庇护,迫使流浪汉不断迁徙至下一个接济站;而这种在路上的白白跋涉,对流浪汉本人和对社会都没有任何价值。除了以上这些严肃的探讨插入得有些随性了,全书的篇幅设置也很任意。当年的奥威尔可能需要一个好编辑,少数描述甚至与前文重复。

  当然,本书仍不失为一本真诚、可读性强的佳作。书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仅用极少的笔墨突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对每一个人都施以同情和揶揄。这本书描述的是尊严尽失、穷困潦倒、忍饥挨饿,而在经历了所有这些之后,洞悉了社会更为残酷的本质之后,主角或者说奥威尔本人,反而更加有良心。

  为骗子老板打工期间,主角总在想在这个世界上是否还有同样糟糕的餐馆,但其他三个打工者却说他们在更脏的餐馆里干过。仿佛能想象一个这样的年轻人,生涩,对世界不顺遂心意的那一面知之甚少。而生活的冷峻幽默也可见一斑了。

  乔治·奥威尔告诉我们:

  ①在巴黎会说一门外语(如,英语)是有利于你找工作的。

  ②男性流浪汉比重大。在流浪汉当中,搅基很普遍。

  我很羡慕奥威尔,他到死都是一个热血青年。

  《巴黎伦敦冒险记》读后感(四):明知贫穷是块天花板,却不知道它的高矮

  乔治·奥威尔总能深刻的洞察社会,并把它们变成自己小说的情节,看似荒谬,细想之下又会发现,生活中确实每时每刻正在发生着小说中的情节,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看《巴黎伦敦冒险记》的时候,脑海中不断的想到前段时间被日本拍成纪录片的“三和大神”。文中的“我”住着每晚几便士的旅店,“三和大神”住着每天十多块钱的床位;“我”每天工作十几小时洗完碗领的钱都拿来买面包填饱肚子,即使多了几便士也拿来喝酒了,“三和大神”饿了就找日结工,拿了钱除了吃饭,多出的也拿来上网了;当“我”连几便士的房租也没有的时候就睡街头,当“三和大神”没钱的时候也睡大街。彼此略有不同的是,绝望的“我”还是想找个突破口,走出这个贫穷的怪圈,而“三和大神”则基本已经放弃了抵抗,因为他们已经看不到希望了。

  很多人都说三和大神是懒,不够上进,不够正能量,逻辑上来说这种批评没有毛病,也有人同情三和大神,认为他们之所以变成这样失去斗志,那都是这个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的,客观上来说也确实如此,他们的翻身机会已经不大了,区别可能是住10元一晚的床位,还是住几百块一个月的隔板农民房。

  小说中的巴黎和伦敦,与我们当今的北上广深何其相似,上流社会和底层人们通常可能出现在同一家高级酒店,高端人士在装修精美的包厢里享用美食,干练的侍者为了小费殷勤服务,为了养家糊口的厨师一边炒菜一边情绪不满,最底层的洗完工在骂声中默默的洗着油腻的碗碟,只为了晚上的一顿饱饭。

  社会结构就像金字塔,不管你是否承认,三六九等就在那里。在金字塔体系中,穷人想要往上爬一层,从来都不是易事。“我”如果不认识俄罗斯人伯里斯,可能连洗碗工的工作也找不到,如果没有伦敦的朋友介绍,“我”也可能饿死在巴黎,或是成为了伦敦流浪汉中的一员。不管哪个阶层,往下的通道随时都是打开的,往下就像滑梯,一旦躺在其上,滑落谷底的速度飞快,往上则像军训中的单绳攀爬,如果你没有特种兵的素质,或没人在上面奋力拉你一把,你几乎不可能爬上去。

  对大部分穷人来说,贫穷不仅是天花板,阻断了上升的通道,它还是一道道的墙,即使在水平空间上,穷人的活动范围也是有限的,他们只能把时间用在费时费力的讨生活上,对大部分人来说,阶层上的翻身基本无望,而需要担心的是不要再滑落到更加贫穷直至饿死的地步。

  其实不管穷人也好,中产也好,你只要捋一捋所有人的发展轨迹,真的是绝大部分人都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定下基调了。你的家庭背景,父母的财力、学识和关系,已经注定了你的天花板,古人早已看穿了一切,因此才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说法。很多鸡汤人士可能会反驳,拿出李嘉诚等富豪白手起家的故事来论证,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李嘉诚的老爸是小学校长,岳父是当年香港的钟表大王,特朗普老爸也是富豪,巴菲特老爸是国会议员,比尔·盖茨老妈曾是IBM董事、马化腾老爸曾是盐田港董事、马云老爸是浙江曲艺学会主席,凡此种种,只是有时我们不太愿意承认罢了。

  现实就是那么丧!不过尽管如此,再丧也不能否认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点虽然决定了天花板,但在天花板下能跳多高,走多远,还是少不了个人努力,所以我们可以同情三和大神,也可以理解三和大神的活法,但是否要做个三和大神,还是要考虑清楚。

  贫穷带来的天花板,其中的高低,外人不好判断,自己也难于看清,这才是贫穷最要命的地方。人们常常不是因高估天花板而迎来不断失望,就是因低估天花板而丧失斗志,而局外人能给的,要么是一碗鸡汤,要么是建议何不食肉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