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師也喝酒?》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上師也喝酒?》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10 04:24: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師也喝酒?》的读后感大全

  《上師也喝酒?》是一本由宗薩蔣揚欽哲諾布 / Amira Ben-Yehuda著作,台湾橡实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師也喝酒?》读后感(一):当心,具足上师做的一切有可能都是考验

  这本书应该是被我underline最多的一本之一,每段话每个章节都值得再读很多遍,上师与弟子之间这个关系,真的很微妙,它因由宗教信仰而建立,但关系的维护却是因着看不见摸不着的很多因素,虔诚,见地,信心,等等。相互的考察真的就是一场心灵的较量,而如果你赢了,最终你可以证悟,和上师合一不二。这个过程很困难,却充满了刺激和惊喜。当你步入到下一个阶段时,回望这来时的路时,你会感激这段刺激且惊喜的旅程

  《上師也喝酒?》读后感(二):你选择上师,你就是主宰。

  「有些上师就比别的上师能让你在心灵上更加振奋。有时候你从一千个其他上师那里,听到的同一句菩提心的开示,从你的上师口中说出来时就别具意义。」

  上师与弟子之间的深层缘份完全超越单纯的逻辑与理性。

  这是一本追随上师的指南。但这本书会吓退所有胆小的人。

  如果一个人对佛法的理解停留在小学生的层面,是不应该放纵自己去读这本书的。

  一切关于佛法的问题,我们只应该与上师去沟通。凡夫对于佛法的一切交流,真的一开口,就都是狭隘的偏见和误解。

  (这本书太牛逼了 我必须得认真想一想该怎么写下我的感受 不能着急 我要慢慢写

  《上師也喝酒?》读后感(三):如何积聚福德

  如果获得证悟需要依赖福德,你也许会想:“何者为先?上师?还是福德?上师不是应该教导我们如何积累福德吗?”答案是:我们有很多不需要上师就能积累福德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很简单的方式来积聚福德,例如祥和待人、不欺骗、不杀生、不说谎以及其他普世的善行。我们也可以藉由朝圣、供香、供花、点灯等来积聚福德。我们可以一边积聚福德,一边祈愿:愿能找到引领我们抵达证悟的上师。

  因此,与其在寻觅上师的闹剧中浪费时间,不如去点香或供灯。你可以升起祥和的念头,例如“愿一切众生都有净水引用”,或“愿此刻迷路的众生都能找到方向”。也可以将你的祈愿升级,思维“愿一切众生证得真谛,愿一切众生远迷惑”。最终,这些行为会创造出善缘,让你能够遇见对的人。

  69【福德】

  《上師也喝酒?》读后感(四):上师也喝酒

  上师也喝酒,书名听起来就很逆袭。当然这也是宗萨仁波切的风格。

  金刚乘其中有一个不同于大乘佛教的教义是,把上师置于首位,其位超越佛法僧。

  所以,若是要修行,首先确认是否适合走金刚乘这条法道,对上师相应法可以升起无比的信心。其次,考量承担风险的能力,选对上师可能解脱;选错上师万劫不复。

  然而,不论怎么选,似乎一切都与福德业力有关,无关乎选择。

  《上師也喝酒?》读后感(五):抱歉,金刚乘不是我的菜

  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把这本300多页的书翻完了。有些部分是跳过去的,因为看了书的第一部分,我就发现自己其实不是金刚乘的信徒。

  虽然印象很粗疏,但我觉得这本书说清楚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金刚乘到底是怎么回事。用我自己的话来概括,宗萨仁波切其实说的很明了:金刚乘是果乘,而声闻乘和大乘是因道。全书所有的论述都是围绕这个点来展开的。

  俗话说,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这是因为菩萨对因果律的深刻体认,知道如是因必有如是果,所以跟目光短浅的凡夫不同,从源头开始就提起念头,从而不被业力牵着鼻子走。但是这本书不是这个意思。我的理解,宗萨的意思是说,声闻乘和大乘告诉信徒的是成佛之因,只要这些条件成熟了,俗人自然就成佛了。而金刚乘则直接告诉你,成佛就是成为跟上师一样,上师就是佛,如果你跟上师完全相应,那你也就是上师,也就是佛。两者的修行途径是完全不同的。

  从佛教的义理上说,金刚乘的理论没有什么大问题,消除二元分别本来就是佛教追求的最高真理。但宗萨也说了,理论和修行是两回事。正是金刚乘的修行方法让我很有疑惑。

  第一,或许是凡夫的我执太重,我实在是很难理解完全消泯二元的对立。特别是在世俗世界,不可能没有区别。你不能说我的就是你的,共产主义就是骗人的玩意。在这个意义上看,希望跟上师完全合一的所谓修行,在我看来就是洗脑。洗脑就是要完全抛弃世俗世界的看法,完全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有些上师甚至会鼓励弟子这样做。从我的立场来看,无法理解,也不敢兴趣,所以对金刚乘的修行这么多年来我都没有兴趣。我的理念可能还是跟儒家有些接近: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超出我们理解的范围之外,但不能因为无法理解就不活了。在世俗的世界里,同样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这个人生有很多价值值得我们珍视。我不批评别人的想法,我只是说佛教的出离、解脱等等一套说法对我不适用。

  第二,因为金刚乘强调灵性的解脱,所以他们眼中的世界和生活跟俗人大不相同,所以二者的冲突就在所难免。书中有很多例子,讲到上师采取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办法来教导弟子。说实话,我对这些所谓的教导抱着深深的疑惑。从香港的银行辞职去印度果阿的街上卖明信片就可以帮助人获得解脱?那么解脱就是完全抛下现代生活的方便而回到古老落后的生活方式吗?宗教总是强调一个人觉悟的重要性,可是我要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果不能觉悟,那他还可不可以过好日子?如果可以,我觉得这个宗教就是好的。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圣僧。

  第三,藏传佛教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分辨活佛的真假。所谓朝阳三千散养仁波切,并不完全是玩笑话。宗萨也承认这个问题。由于金刚乘更多的是内在的证悟,很难像其他宗派那样通过一些外在的标准来判断,这就更加增加了难度。一个不守清规戒律的和尚,我们可以直接判断他是个假和尚,但一个沉溺与性爱的上师,我们却无法证明他到底是在欺世盗名还是真正的双修。作为一个保守主义者,我认为,当我无法判断的时候,宁可保守一点,也不要轻易上当。

  第四,对我来说,这本书当然还是很有价值的。当我们把一些道德作为社会的基本规则的时候,其实对自己也形成了束缚。不是所有的束缚都是好的。这本书里用了很多篇幅来说明,为什么金刚乘可以把性爱作为一种供养。在世俗中,这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但看看金刚乘的做法,其实也启发自己,性本来是人最根深蒂固的本性,只是后来人类社会把它涂上了一层禁忌的色彩,而把性作为供养其实上是揭开了这层面纱,让人直视事物的本质。我不是主张性放纵,但从根本上说,性放纵也是一种自由,性供养也是一种权力,跟其他的事物并没有什么不同。解放思想,最难的就是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思想已经被束缚了。从这点上讲,我觉得金刚乘的实践是有启发性的。

  第五,书中讲到的“大任运觉受”,据说米勒日巴也曾经漫步虚空,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可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自由转换。这或许是人的潜能,但那又怎样?佛陀就说过,不要被神通迷惑。坚忍大地,你非要说是虚空,那我也没有办法,但我还是宁可生活在踏实的大地上。所以对我来说,这些所谓的证悟并不是我想要的。

  第六,那我想要的是什么呢?其实也就是世俗的幸福,宁静度日就好。书的最后一部分说到人死后中阴身阶段,金刚乘是最有效的修行路径。看到这里我就笑了,不就是怕死吗?死亡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无论是儒家或者道家,其实对于死亡都没有佛教那种大恐怖心,当一个人没有恐怖坦然面对的时候,反而能够解脱。

  第七,我要感谢宗萨仁波切写了这本书。看完一本书,发现这本书的东西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比一本投我所好的书更有意义。这本书真的很好。我很钦佩仁波切的坦诚和诚恳,在这个末法时代,能够实事求是的上师真心不多,如果金刚乘适合自己,那么宗萨仁波切真是一位好上师。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上面所说的全是属于个人的观点,完全不针对其他人。如果有什么冒犯的地方,第一我表示很抱歉,第二,你也可以想想,万一这也是一种示现呢?

  《上師也喝酒?》读后感(六):凡夫怀疑的习性无法停止,但如果想追寻真理,到了某个程度就必须做出结论。

  朋友今晚跟我诉苦他的失落,最后他跟我说了一句话:你有上师,我没有。

  我听完愣了一下,然后只想苦笑。

  似乎所有人都认为,寻找到一位上师,决定跟随这位上师,决心听从上师的指点,从此开始修行。这整个过程一定是轻松愉快、云淡风轻的。

  可是,这怎么可能呢。

  五一假期,我跟随上师去朝拜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游客很多,走出寺庙后,我竟找不到上师了。身上没带手机,我缓慢的散步张望,口中小声念着心咒祈祷快些找到我的上师。一位穿着藏地僧衣的师父坐在长椅上,把我叫住,问我在念什么。我回答后,他问我是自己一个人来的吗?我说和我的上师一起来朝拜的,只是现在走散了,我又没带手机,联系不上。 这位师父把手机借给我让我去打个电话。电话没通。于是我坐在这位师父旁边,与他聊了聊。师父问我去过西藏吗,让我有机会去色达看看。后来师父加了我的微信,然后用手指着后方,说我上师他们就在那边,已经回来了。跟师父道谢后,我回头去找自己的上师。

  那天回去后,晚上在上师房间里,我跟上师说我遇到了这位藏地的师父。我说跟那位师父聊天,我觉得好轻松啊。回来的路上我就在想,为什么跟这位师父讲话,我就那么轻松自然。而每次见到上师您,我却那么紧张呢。一开始我想不通,后来我想,我之所以见到其他师父轻松,而见到我的上师紧张,是因为我更重视上师您,我认为您有能力带领众生证悟,而对于其他师父,我内心没有这种期待。

  上师耐心的听我讲完,之后没有说太多。

  我开始观察内心,竟发现,原来我是喜欢这种紧张感的。

  曾听说在佛前许的善愿最终都会实现。去年春节前,我带着净水、水杯、水果、酥油灯,去寺庙烧香。我在正殿的佛像前摆满了水果供品。燃香后,我跪在佛像前没求任何世间成就,不求财,不求感情,不求健康,不求一切,我只求诸佛菩萨能让我拥有更大的能力,去追跟随我的上师精进的修行。因为这一世对于我,修行是最重要的。

  结果今年,竟有了很多见到上师的机会。二月除夕的下午去见上师,大年初二再次参加上师的活动。三月也参与了上师的活动。四月在上师成都的道场做了几天义工,后来在北京叫上自己的一位朋友去见了上师,四月底又去跟随上师朝拜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回想自己从第一次与上师见面 ,都今天...每一次见到上师,内心都没有一刻是真正的平静。紧张感永远伴随着与上师的相处,每当坐在上师面前,我就开始坐立不安。

  连上师都时常提醒我:你是紧张吗?你不要紧张。

  可是,不紧张,这怎么可能呢?

  修行的道路如果真的轻松,对我来讲也就毫无吸引力了。

  我从来都不喜欢选择容易的道路,我也从不追求安全感。

  修行这件事,更是如此。越残忍危险的手段,越令我着迷。因为我只想让事情脱离常轨,完全超越单纯的逻辑与理性,迅速的摧毁我一切世俗的观念。而只有上师,拥有这份能力和责任。

  我历来散漫随意,性格冷淡,遇到再紧急的事我也毫不在乎,无论多重要的人我也不放在眼里。这是我一向的习气与傲慢。

  而自从寻找到上师,我开始不由自主的认真对待与上师的每次相遇,我用心去听上师的每句话,牢记上师重要的开示,我学着用小心翼翼的态度更恭敬的与上师相处。

  这一切对我来讲都是新鲜的、从未有过的经验。

  对修行的期待,对自身的失望,对上师的虔敬,对我执的沮丧,对轮回的困惑,对考验的重视,选择密乘佛教,是一场冒险。进入这场冒险的旅程,需要具备足够的胆量,去依赖另一个人。只有不寻求保护网,不要方向感的人,才不会被密乘的修持吓到惊慌失措。

  这半年有幸能多次见到上师,一路上看到上师弘法的艰辛,内心的复杂感受难以付诸语言。每一次与上师的见面和告别,我对上师的虔诚、敬佩、崇拜都不断的增上、丝毫没有退失。

  遇到上师,我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佛法不是一个面容祥和虚弱无力的老者伪装出修行人的模样讲着不痛不痒的心灵鸡汤。佛法不是让人内心平静、心无杂念像冬眠畜牲一样愚痴的去发呆静坐禅修。我的上师让我知道,一个人嘴上讲的再好听,掌握的理论再多,引经据典,读过的佛经再多,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一个毫无成就的佛法研究者。看了再多佛教的书,没有经过长久的实修,也只能是一个无法对治自己烦恼的无能凡夫。

  只有见到上师的那一刻,我才明白什么是佛法。真正的佛法不是让仁慈的师父满足自己的欲求、真正的修行也不是让自我感到舒畅。最严厉的对待也许是最彻底的仁慈。真正的具德上师也不会鼓励你素食、环保、简朴、非暴力,让你做个好人。

  真正的佛法是一种强硬直接、扭转人心的力量,纠正所有误入歧途的人。

  研究佛陀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定下的行为准则,并忠实的沉浸于当时古老的氛围里,这是种不切实际的浪漫想法。完全忘却了早期规范的时代背景。

  而金刚乘是不择手段的玩弄你一切先入为主的假设和固执己见的观念。

  在密乘中,闻、思、修、研究、分析等,是一般方法,最终,只有在自心离于参考点、文化执着与价值观,并且离于逻辑、辩证、条理、推测、理性与假设等包袱时,对真相的了解证悟才能生起。

  而只有上师能带领我们直至证悟。

  很庆幸我遇到一位真正具德的上师。我的上师知识渊博,精通佛法理论,一切关于佛法的问题,上师都会解答的清楚细致。不仅如此,上师的言行举止让我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佛法的修行者。上师带给人的力量,是凡夫无法模仿的。我一向认为佛不止需要表现出慈悲,真正的佛还需要具备勇气与智慧。而我的上师,就是我心中最勇敢、智慧、慈悲的佛。

  五月一号告别上师,我在心中发下重誓,从今以后,我这一生,关于佛法的问题,我都只会跟我的上师交流沟通。我不会跟任何毫无见解也没有实修经验的普通凡夫去讨论佛法。我将生生世世追随我自己的上师,我将永远不会跟凡夫居士去学习佛法、讨论佛法。因为在有关佛法的一切问题上,除了我的上师之外,其他人都不够资格对我的修行作出指导和判断。

  毕竟每个凡夫的心,都是散乱放逸、烦恼粗重、情绪汹涌的,只凭借粗略阅读佛教经典书籍,是不会生起丝毫智慧的。

  这也是金刚乘为何如此重视上师与弟子的关系。在金刚乘,上师是唯一重要的,上师是内心证悟的根本。因为只有具备清净传承、经过长年实修的上师,是真正没有垢染的佛。上师们有能力去度众生。而凡夫之间只能是互相消耗彼此纠缠。

  《上師也喝酒?》读后感(七):要小心,不要拿人类的道德来干预金刚乘的智慧,否则你就是拿金子换干草。

  「有些上师就比别的上师能让你在心灵上更加振奋。有时候你从一千个其他上师那里,听到的同一句菩提心的开示,从你的上师口中说出来时就别具意义。」

  这是一本追随上师的指南。但这本书会吓退所有胆小的人。

  这本书的作者,是给窦靖童剪头发的宗萨钦哲。

  宗萨钦哲仁波切,他喝酒、赌博、谈恋爱、一个接一个的换女朋友。

  宗萨钦哲仁波切,出身显赫的佛教家族,拥有优越清净的传承,跟随依止伟大的上师。可这位仁波切似乎不像清教徒般虚伪,他去大学演讲时坦率承认自己也曾疯狂爱过一个父母是嬉皮士的女孩。

  这位宗萨钦哲仁波切,他在演讲时不到五分钟提了六次嗑药。当着香港佛教徒的面,说自己对嗑药的经验很有好感。

  这个尊贵的转世活佛宗萨仁波切,面对媒体说自己下一世会选择转世成一位妓女,请各位弟子到红灯区去认证他的转世。因为他认为妓女都是度化众生的菩萨。

  所以这本书的内容,显然也会与书名一样令人胆战心惊。

  所以如果一个人对佛法的理解还停留在小学生的层面,是不应该放纵自己去读这本书的

  在汉地,过了明天就是新的一年。我想必须在今年,处理好关于修行的事。这篇书评不该拖到第二年写。

  因为明天要去见上师。

  佛说一切无常,这话有道理。几年前的我想不到,我会在今年除夕跑去见上师。之前被人嘲笑我是叶子脑袋记性差,而如今,上师送我的书,我记住半本。上师三个月前,说他年底回来会考我。所以明天我将在上师面前,把整个外四加行的内容背一遍。我祈祷自己一切顺利。

  佛教说依法不依人。但金刚乘看重上师与弟子之间建立的联结。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凭借凡夫的根基,绝不能理解佛法字面之外的真正含义。所以我需要上师。所以我寻找上师。所以我选择将生命放在上师手中,让我的傲慢和我执从此坐立不安。

  选择上师,并决定追随上师直到证悟,这过程会充满刺激与毁灭性。佛说过依法不依人,但在金刚乘,上师就是法道。在所有的佛教法道中,密乘最冒险。金刚乘对于我执与情绪的处理方式极度危险,甚至是不择手段。只有那些有足够胆量的人,才敢于去依赖一个人,才能够去追随一位上师。

  金刚乘的弟子与上师之间的关系也绝不会单纯。我们都有期待与恐惧的习气,背负着不同的文化和个性。只要一个金刚乘弟子还被贪恋或道德判断这类外在障碍干扰,就需要上师。在证得实相之前,绝不该罢休。

  上师曾说,佛法能教会我彻底摧毁对世界的所有错误见解。所以真正的佛法很激烈,因为轮回是战场,菩萨是勇士。通向证悟的道路上,需要具备极大胆量。尤其是藏地的金刚乘,仅仅是不带偏见的去观察和了解,都需要十足的勇气。真正的佛教并非清教徒似的道德系统,密乘佛教会先玩弄你先入为主的假设和固执己见的观念,之后将它消灭。人们似乎认为佛教只能是祥和、淡然、平稳、正念、非暴力、吃素、相信轮回,那仅仅去看一眼藏传佛教皈依境的唐卡,这种人就会被吓到呆滞。事实上佛教徒的气质就不该是看淡一切的。因为佛教并非基督教,不认为人有原罪。佛教也不相信有造物主在安排一切。佛教认为我们接触的外界环境和我们的身心喜怒,都不是无因无缘的。佛教认为我们经验感受到一切,都与业力有关。业力就是因缘果。印度教相信宿命是注定的,人只能选择顺从与祈祷,被业力耗尽。但佛教却认为,人可以通过操纵、干扰此刻的“因”,去影响破坏之后的“果”。所以释迦牟尼是宗教史上最叛逆猖狂的人,他不是老气横秋、有气无力的佛系废物。释迦牟尼是出身高贵的王子,享尽一切世间荣华。可他却观察到轮回中充满无常、忧愁、痛苦、缺陷,当他认清轮回中一切美好都没有丝毫稳定性,于是我们的佛陀小王子悉达多,勇敢的抛妻弃子、不顾父亲期望、不理会亲友非议、放下尘世琐事,走出奢华的皇宫,走进树林中,终日端坐树下冥思苦想,为众生寻找一条从生老病死、无常痛苦中获得解脱的出路。佛从来都不是消极懦弱的。王子虽没有继承父亲的意志,去战场上扩征领土。可王子在出家前,每时每刻都在与自己的内心作斗争。

  所以如果认为软弱避世,心静如水就是修行,那是对佛教最无耻的侮辱。因为佛法是世间最叛逆的文化,它无时无刻都在抗拒抵触世间八法。这也是为什么,六十年代的美国,垮掉的一代后来的作家和诗人,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那群最散漫的嬉皮士,最终都虔诚的皈依了一位藏传佛教上师。

  因为藏传佛教在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始终都呈现出一副年轻、活泼、朝气蓬勃的面目。

  因为在金刚乘,你选择上师,你就是主宰。

  上次见上师,在上师面前我背了外加行第一个修法。上师认真的听我讲完,让我把后面的内容也尽快修完,之后上师跟我说:然后你要观察我。我也要观察你。

  所以在密乘中,绝对不允许,一个弟子不经观察,就随意依止上师。

  最终,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什么人可以引领你,可以让你解脱,可以调伏你的情绪,可以减少你的私心,可以增长你的证悟功德。因此金刚乘的弟子做决定时,必须清醒敏锐,训练好自己的分辨能力。

  上等根基的金刚乘弟子,不会通过理性来选择上师。

  可能经过彻底的研究与思索,决定以理性选择上师。但最终还是会靠着直觉与情感来做决定。

  当跳脱理性放手一搏时,真正卓越美妙的事情就会无可控制、毫无羞耻、尴尬的、勇敢的、压抑不住的发生。

  这就是上师与弟子之间的诗意。

  我们都是被情绪左右的。

  我们必须避免非理性的虔敬心。但在密乘中,终究我们连理性的虔敬心也都必须超越。因为理性的基础狭隘而主观,并且总是立基于某种假设之上。

  每次见上师时,我都是紧张的。第一次见到上师,我愣住很久。之后紧张的脸色苍白,上师还问我是不是晕船。

  但与上师的关系令弟子精神紧张,是件好事。被接纳的希望、被拒绝的恐惧,都是修行的一部分

  故意唱反调的头脑必须被拿来检视滥情的心。

  下定决定去请求金刚乘上师来指导你,冒着被拒绝的恐惧,还是坚持去做,这说明看到了上师的价值。光是这一点,就是一项重要修行的开始。

  究竟而言,这种修行的关系,就是非常个人化和暧昧不明的。但暧昧不明也是好事。因为一旦有了系统,就会造成毁灭和堕落。

  对上师的选择,就是看他有多少的能力来揭露我们的佛性。无论是直接或间接。

  许多人忠实的沉浸于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当时古老的文化氛围里,但这种浪漫的想法也是受制于时代背景。就像伟大的秋阳创巴仁波切并不遵守行为准则,完全轻视戒律清规。但他依然是伟大慈悲的上师。因为规范与行为准则,与真理无关。

  修行的重点是训练内心。

  要精明的选择一位纯正的密乘上师,你必须能独立思考,能沉着应付汹涌的情绪与感受,又能勇敢而开放的欣赏这些情绪与感受。

  金刚乘弟子寻找的是层次更高的密乘教法,是超越一般逻辑的东西。因此密乘上师所拥有的证书、文凭,都只能把事情弄得更复杂,因为它们都成了参考点。而修行追求的目标,就是毁掉一切参照点。

  能启发你、引导你、唤醒你的,就是你的根本上师。

  制度不是绝对的保证,名声也可能是花钱买来的。所有寻觅上师的人,都应该超越头衔去寻找。如果你想追随一位有证书、有高阶地位的上师,那应该先检视一下自己的动机。也许你只是想找一个高不可攀的人来满足自己而已。

  与上师之间,直接的沟通必须存在。

  真正的上师会引导你去做禅定与修持,迈向解脱之道。而不是鼓励你以素食、环保、简朴、舒适、正念、非暴力等方式,让你做个“好人”。

  同样,如果有上师执意阻止弟子不要去帮助穷人义诊,却叫他到深山中闭关修行,也代表这位上师对因果的理解令人赞叹。

  对业力的了解,需要具有相当开放的心胸。

  好的上师就像父母,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让你建立起最好的习惯。若是上师能影响你、鼓励你不分心散乱,让你对真理、对空性、对无边际的概念产生强烈渴求,那么这就可信任的上师。

  在修行的最初,应该观察上师。但分析也有它的限度,愚痴之人怀疑的习性无法停止。如果真的想追寻真理,那么到了某个程度必须做出结论。如果一直分析一个人,就一定会找到缺陷。即便是佛陀,也无法令每个人满意。佛陀的堂兄弟提婆达多,就终其一生批评佛陀的所作所为。

  我们有分析的自由,但到了某一点,必须进入下决定,这需要勇气。这很可怕。因为分析,可以支撑你、提供安全感。理智的心将事情合理化,一切都检查过了,所以你感到舒适。但从此处开始,就必须一跃而过。

  我们无法用简单的方法来评断上师。因为,判断者的心,早就被各种先入为主的概念及各种期待与恐惧所污染了。

  必须质疑自己的判断能力。由于人生短暂,我们没有持续一直分析上师的奢侈,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听闻开示或接受指导,必须做出结论。如果你对某个上师没有强烈感觉,那代表你跟他没有什么缘分。虽然我们的情感薄弱,但还是胜过理性的逻辑。

  在开始追随上师时,某些恰当地怀疑是必要的。之后,便需要强迫自己去做另外一种怀疑:对怀疑本身的怀疑。因为,无论有多少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确认你的怀疑,怀疑毕竟还是你的投射,它可能都是基于你执着不放的偏见以及扭曲的感知。

  身为密乘修行者,通常都会尽量不提上师的名字。上师、本尊,都该完全保密。追忆上师,需要跟自己的个性及习惯作对。能够完全服从而不问任何问题,是非常特别的。不知口头上不问,在心底也如此。能够直觉地完全不问任何问题时,其中会充满极大的自由。

  我们都应忠于佛法,而非忠于社会一般的期待。

  金刚乘会将世俗上对于美丽与圆满的概念,都移除。但是去除了规矩与路障的阻碍,金刚乘可以异常迅捷的前进。

  金刚乘对于正确与错误、道德与非道德、纯净与不纯净之间的区分极少。我们的目标是要超越二元分别的思维。

  上师应该具有的力量并非世俗的权利,而是拆解弟子染污之网的力量。完全照本宣科,表现出完美的上师,很快就会变得可以预料。弟子就会知道如何隐藏缺点,也会知道上师会如何反应,完全不会有出其不意的状况会发生。然而,金刚乘就是要颠覆你。

  所以要小心,不要拿人类的道德干预金刚乘的智慧。若是如此,你就是拿金子换干草。

  证悟是上师与弟子之间关系的主要目的。因此,询问上师微小的问题,或寻求上师认同你所有的价值观与判断,都是浪费时间。所以上师的意义非常复杂。上师不是老师,与上师的智慧相比,普通的老师教授的知识不值一提。上师也并不仅仅是慈悲的恩人,世间意义上的恩德不足以衡量带给我的一切。毕竟父母也只是给了我一世的身躯,而上师教给我的永恒的智慧真理。选择上师也不是在寻找朋友。我永远都不会期待上师理解我。因为对我而言,上师是我雇佣的一位杀手,我恳求他肢解和摧毁我的自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