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打开文学的方式》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打开文学的方式》读后感摘抄

2021-04-11 00:58: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打开文学的方式》读后感摘抄

  《打开文学方式》是一本由王敦著作,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开文学的方式》读后感(一):一本烂书

  该书太多随感性的个人讲解,充斥不少废话、痞话,论述故弄玄虛,云山雾罩,没有深入、细致的学理支撑。大篇幅地引用名家阐释,有凑文字之嫌。这样的引用,不如我们直接读原作去了,何必看你的二手贩卖。说是教打开文学的方式,但论述缺乏操作性,读完一地鸡毛,仍不能掌握打开文学的方式。这种烂书,哗众取宠,不伦不类,文学读物中三流书藉

  《打开文学的方式》读后感(二):乱,浪费

  不懂,写的乱七八糟,浪费时间和精力,出版社能出版真是奇迹,替纸鸣冤,像饕餮盛宴后如厕的产物,这一句足可以说出我的心声,我想找作者退钱行么,哈哈,不去去看些有用的书籍,至少可以留下点思考……………………………………………………………………………………………………………………………………………………………………………………………………………………

  《打开文学的方式》读后感(三):文学在你心里打开

  文学的魅力,从来都在于“烟笼寒水月笼纱”,氤氲着一种朦胧的美。过于实在的是科学,追求“授人以渔”的是技术,文学培养的是一种感觉,一种修齐治平的韵味。如果你一开始追求的就是工具性的,那我不建议你读这本书,你去看看看什么职场十大攻略、心灵鸡汤之类的更好,那个很直白。如果细看了这本书,你觉得不“干货”,而且没什么收获,那我其实只能说你其实根本就没有静心过。这是个浮躁的社会,不要因为自己的浮躁而污染了文学的殿堂。只要你细细看,你真的可以发现“打开文学的方式”是什么的,不要因为浮华遮蔽了双眼,而自己找不到方向。

  《打开文学的方式》读后感(四):平心而论

  

16年第一次接触到王老师的《治愈系》,在喜马拉雅听了整本,顺路找到豆瓣上来。那年暑假我正准备上大学。几年过去了,再来发现居然成了这样,震惊之余对王老师的遭遇感到十分痛心。评分会让一些读者错过这本书,这是十分遗憾的,对其他不了解这本书的读者也是不公平的。 个人感觉这本比治愈系难读一些,有点像《小说面面观》,不沉下心来不行,读者必须与作者一起奋斗。第一遍若有所悟,第二遍熟悉后更流畅,再看一遍获得更多灵感…… 《打开文学的方式》的作者像E.M.福斯特一样,闲谈如家话,让理论“说人话”,但又绝不简单,需要脑细胞。读的时候中文系本科生会心一笑。这里是《文学理论》,这里是《语言学纲要》

  《打开文学的方式》读后感(五):可惜不是你,打开文学的方式

  许多人都企图解开文学的奥秘,知道别人应当如何阅读文学作品,自个儿也看了好几本,多不得门径。犹豫了许久还是买了,文学的解读就是个魔咒,期望解开。最后的结局就是,又增加了一层魔咒。

  个人不喜欢这种耍“贫”式语言,让人感觉作者很矛盾,想讲点高深套路,但是又要讨好读者。文风上就是不文不俗,半文半俗。文本细读一再提及,应该是核心,但是引文居多,实践偏少,多耍嘴皮子了。在解读理论和解读实践上,与孙绍振、王先霈这些学者相比,还是少了扎实和可操作性;而在语言上仅仅是使用了诸多网络语言,以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却做不到通俗。这应该是大学里面的学术氛围熏陶下的学者要走走大众路子的尝试,结果就是媚俗。

  《打开文学的方式》读后感(六):打不开文学但可以打开系带胸衣的方式

  读了作者大作以后,勉强读懂了以下几个方面:

  1、作者是伯克利的高材生;

  2、作者有个爷爷叫米勒;

  3、作者可能是个粉丝众多的网络写手;

  4、作者下一部作品大概率是自传,进一步介绍他童年时期的书法作品,以及他儿子的童年趣事;

  5、Man poetically dwells on the earth.

  ——摘自Hölderlin "i hate being cited largely and repeatedly"

  搞了半天半,累的满头汗,文学还是没有打开。也许像我这样看到“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这样的大词就犯怵的人,就不是这块料,索性作罢。

  可是我到底花了30大几块钱啊,tenga的硅胶蛋不也才这个价吗?

  所幸看到了作者广播中关于该书装帧的系带胸衣奇喻,于是在不断的缓缓解开又悠悠系上的体验中过足了瘾,值回了票价!

  《打开文学的方式》读后感(七):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笔记~

  首先要清楚这本书的受众定位——

这是一本什么书?通俗地讲,可以理解为关于文学的“打开方式”的书,由文学研究专业人士,写给社会上对文学有不同程度的爱好、好奇和钻研的读者。如同书稿原副标题“文学解读讲义”——它是建立在笔者多年来先后在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授课的基础上的。

  大学里开设通识课的必要性就毋庸赘言了。只不过,一些课堂的尴尬之处就在于——两种极端吧,太水,或者太高深——大概是那些年里我上到了假课,碰上了假老师。结果就是违背了通识教育的初衷,选课纯粹是为了修学分。说起来,通识课往往才最考验授课功夫呀。同理,通识读本很重要(“牛津通识读本”也算一桩功德了~),也很考验写作者面对一般大众读者的表述能力。

  作者在此书导言中说——

“我尽量努力想去做的是,不论面对专业还是非专业的读者,都不在已有的理论套话里面打转,而是掰开了揉碎了,深入浅出地把解读之事,说得全面且清楚。我认为,文学专业话语如果与日常语言脱节,拒人于千里之外,是一种失败。”

  此志可嘉。那自然也要接受读者如我的检阅啦。于是作者退散。摆在我眼前的,就是《打开文学的方式》这一文本,等待我去打开/解读它。

  《打开文学的方式》读后感(八):我这本书遭遇了网络暴力,特此说明

截选自豆瓣上一个相关帖子。

  亲爱的读者,我我本人和我的书遭遇了网络暴力。特此说明。

  事件源起的详情在这里:

  https://www.douban.com/note/647479567/ ( 《反省2017.11.24-27我在豆瓣的遭遇(附截图)》)

  那些针对于我本人的网络暴力,也延伸到对于这本书的评分、书评等上面,那些网络暴力语言的言辞和格调,对来这里看书评、写书评和参照评价的读者造成了干扰。

  我作为作者,向您致以深深的歉意。

  作者王敦,2017年12月9日

  《打开文学的方式》读后感(九):见自我 见天地 见众生

  刚拿到王老师的新书,估计我是成书以来第一批读者吧。看了王老师的这本书有点热泪盈眶的感觉,这本书将长久以来只能活在西方文艺理论、符号学、精神分析等大部头的理论扒了个清透,以前什么这啊那啊的理论书籍看了不老少,听老学究也讲了不老少,真的不知道学了啥。书分三编,从如何“打开”讲起。这本书看似浅白,但是没有科班背景,读起来还是有些高度的。非常适合我这样的科班白痴阅读,好比练武功,别人开窍比我早。我练到头啥都不行呢,结果这本就是内经心法啊!读了这本书,再碰什么高难的词汇心中大概也有一二了。

  王老师对弗莱的“封皮”说演化成夜行火车真的震撼到我。我们就像身处夜行火车中,面对着火车雾气蒙蒙的车窗玻璃,这玻璃其实就是我们文化自身,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这车窗外的万物景致本身并无意义,我们是透过文化系统来认识万物,从而赋予万物一种符号系统。而车窗玻璃又在许多时候扮演镜子一般的存在,我觉得这个比喻绝了。夜里火车飞驰,你在车窗玻璃前看见自我影影绰绰。你又透过文化认识了自己。这种解释通透又形象,我自己觉得就是见天地 见自我 见众生啊!

  人,诗意的栖居。哲人的话其实在这本书里一点都不难理解,而且能真切地把握到哲学的魅力。

  这本书给我受益良多,粗浅乱写下自己的感想。

  还有讲一下排版,排版很舒服,对一些术语和概念的解释很及时很到位,而且有中英文做参照,一看就是学者范,但这个学者范是感人的学者范,这本书没有拿腔拿调的你们这些渣渣都听我说的感觉,有的就是平易近人怯魅的叙述,把那些装模作样的话语拉下神坛,解剖给你看,这是一种令人感动又深藏不露的学者关怀。是真正为大年纪学生考虑的善良。这种境界也是作为老师的高境界。王家卫的见天地见自我见众生在王老师身上也有体现哦,有些老师只能见自我,看不到学生的需求,传不了灯。王老师能见众生,传灯大众,实在是造福之事。

  这个评论有帮助吗?

  《打开文学的方式》读后感(十):故地重游,渐入新境

  原本是为了回顾五年前的“文学概论”课程买下这本书,心想着“正好借此机会回顾多少遗忘的文学理论”,“找回中文系第一年,对理论高度敏感的自己”。两天里读完,这才多少感受到老师身在理论裹挟中,而力图回归作品的努力。

  中文系学生难免会在专业课与其伴生氛围中跳进理论里打圈圈,甚至有不少老师亦以带着孩子们在理论中打圈圈为乐。理论本身自有其核心逻辑与归纳功能,也因此具有力量,但当作为学生的我们流连于“获取理论”的骄傲中后,逻辑的你追我赶与理论的物质外壳渐渐被放大,互相盘绕生长的逻辑也渐渐与作品分道扬镳,于是论文们也渐渐有了“六经注我”的“借文本发挥“”的味道。

  王敦老师的书一如既往地通过紧贴网络语言、高密度运用西方经典与本土素材,一再“引诱”较少接触文学理论的读者启卷,并尽可能将道理解释得浅白直接,从这种亲切的“入门”口吻中,我隐隐能看到躲在书后的作者略带儿童式狡黠的憨笑。但一气翻到后面,新读者也许会有“受骗”之感——引文中对文学机理的探讨,远非稀松平常的浅显问题。想把这一部分弄个水落石出,非得钻到理论书和大把小说中鼓捣一番不可。

  对新读者而言,作为一本“故作萌态”甚至偶尔“没溜儿”的“文普读物”,它说不定会让你像五年前的我一样,思考不少从未虑及的新问题,并让你在“我靠”声中发现“小说还能这么读!”甚至开始笃信,“原来,文学就该这么玩!”

  而就我自己——一位曾被“解毒”过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在“打开”之余,也为我指了一大段路。文中忽明忽暗的引述,已足够我自己整理出一份可供长期细阅的图书目录,朝文学作品与理论作品们再吹号角,持续深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