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100字

2021-04-11 03:05: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100字

  《柏辽兹回忆录》是一本由[法] 埃克托尔·柏辽兹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6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一):注定夭亡的幸福,他其实甘心沉溺

  18~19世纪,欧洲文艺鼎盛的时代。这个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兴起。席卷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怎样把音乐从僵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就在此时,柏辽兹出现了。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二):自负又情绪化的柏辽兹,注定成不了他自己内心的那个音乐巨擘

  柏辽兹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三):音乐家的艺术人生

  埃克托尔•柏辽兹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四):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

  文:薇薇爱阅读

  埃克托·柏辽兹(HectorBerlioz)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浪漫乐派,1803年12月11日出生于法国南部小镇拉科特-圣安德烈,1869年3月8日逝于法国巴黎,终年66岁。

  看过的回忆录一般都是作家写的比较多, 也有一些是关于二战的回忆录, 印象深刻的是讲述在纳粹统治下的波兰的一本关于如何营救自己身边犹太人的回忆录。 对于作曲家写的回忆录还是第一次读。

  从小对于那些站在交响乐团前面,拿着指挥棒的人感到无比的敬佩, 指挥一个乐团的演奏不像一个人演奏一件乐器那么容易。这些人在一起配合, 演奏者各自的乐器发出是声音汇聚到一起, 变成了人们听到的那一场音乐会的全部。

  柏辽兹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指挥家,作曲家。

  他十几岁尝试作曲,而后在医学院学习的时候,表现出对于音乐的热爱。 21岁根据韦伯的《自由射手》的启示,创作了清唱剧《穿越红海》。随后在排练中,放弃了将它搬上舞台的想法。

  随后他有创作了多篇乐曲。 同时通过这本书大家还看到了当时欧洲的文化情景。 柏辽兹喜欢从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这也契合并影响着当时音乐家对于选材的偏好,他的管弦乐序曲《李尔王》,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喜歌剧《比阿特丽丝和本尼迪克》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剧作。

  柏辽兹在创作的同时, 也在为杂志报刊写评论,为了填补他不定时的收入, 早在刚刚开始创作受到挫折时,家中就传出要断绝经济来源的消息。 之后为了自己是生计,维持着创作中为杂志撰稿的工作。

  作为一本回忆录, 柏辽兹给大家展现了他一生的生活经历, 其中也有避重就轻的情节,也有一部分删减的内容。 但是对于人们对柏辽兹的了解还是更加清晰明了的。 对于人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柏辽兹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五):音乐文人柏辽兹

  音乐、美术和文学分是艺术界不同分支,在中国,文学界大师辈出,美术界也可数出许多伟大的画家,唯有音乐一道,不仅名人稀缺,就连作品能够传世的也可说是寥寥。这些现象与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取向有着莫大关系,在西方,音乐美术的重视程度并不逊于文学,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也同样是画家或是音乐家,当然也有些音乐家、画家同时也身具文学才能,比如埃克托尔·柏辽兹。

  埃克托尔·柏辽兹是一位乡村医生的儿子,并非出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反对儿子搞音乐,他说:“任何种类的平庸艺术家都不比普通人更杰出。”也许这正是这句话,成就了一个独特的法国第一浪漫主义音乐家。柏辽兹在音乐界继承并开拓了贝多芬时代,他对浪漫主义音乐影响深远,他的《幻想交响曲》指明了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作道路,可以说是后来的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的样板。而他的文学天份在书里表现的是冲动和平静,是严肃和激情,是苦难和狂热,是一个真实的自我像世界发出的声音。

  法国人贝·皮沃与皮·蓬塞纳所编的《理想藏书》将埃克托尔·柏辽兹的《回忆录》列在音乐类图书的第一位,罗曼·罗兰亦为通过本书进行考证写下了《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柏辽兹》。作为音乐家写自传的先行者,这本《回忆录》所代表不仅仅是柏辽兹在文学领域也具有的独特能力,更是在这庞杂的五十五万字中体现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艺术而不惜战斗的狂热的心,他与社会斗争,与陈腐的观念斗争,与世俗的大多数人斗争,包含热血,而又充满庄重。

  也许对他本人来说,这样一颗浪漫理想主义的心,永远不该被时间抹杀,这样一段痛苦而又幸福的人生,值得一生去回忆。在埃克托尔·柏辽兹的回忆录中,他记述了自己如何从学医走上音乐的道路,他也书写了在音乐道路上遇到了挫折和磨难,当然也包含着那些成功与喜悦。此外回忆录中还书写了柏辽兹的几段感情生活。大约长于艺术的人都是些感性浪漫的人,他们能够敏锐的感知生活,同样的对于感情他们也一样敏感。感情带给人们喜悦,感情带给人们悲伤,感情带给艺术家们以灵感。这些波折的爱情造就了柏辽兹的生活,也成全了他的音乐之路。

  柏辽兹的回忆录写了他的一生,而他的一生却并非都死回忆录中所描述的那般,在回忆录里,柏辽兹有避重就轻,有刻意的删改,也许这不是刻意,而是在他的回忆中,那些经历就是如此。一代伟大的音乐家由别人的文学作品汲取了力量创作了精彩的作品,而他留下的作品不知又能激发出何人的想象,谱写出怎样的新篇章。

  ��6}/�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六):艺术家

  每个作曲家都了解如果忘记一个没机会记录下来的念头会有多么地愤怒和绝望。

  ——埃克托尔•路易•柏辽兹

  埃克托尔·路易·柏辽兹,生于1803年年底,是法国著名作曲家、浪漫乐派的主要人物。柏辽兹一生致力于标题音乐创作,并创造“固定乐思”的创作手法。代表作有《幻想交响曲》、《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管弦乐《罗马狂欢节序曲》《李尔王序曲》《海盗序曲》,歌剧《本维努托·切里尼》、《阿尔瑟斯特》、《特洛伊人》,传奇剧《浮士德的沉沦》等。所著《配器法》被世人推崇为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典范。

  这本回忆录是一本柏辽兹的自传,从出生写起,囊括了他这跌宕起伏的一生。从他的叙事风格来看,确实有一种浪漫的气息,仿佛是一个以自由为立意的诗人,站在行云流水中回望他的一生经历。柏辽兹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但他的一生却是在贫困饥寒中度过的,老年时又不幸丧妻丧子,终于悲惨地病逝于巴黎。但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及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

  柏辽兹是法国最有代表性的浪漫派作曲家和优秀的指挥家之一,他在评论工作中也显露出卓越的才华。但是,柏辽兹的一生是在物质生活困难和精神上极为悲惨中度过的。但是他留下的东西确实没有任何遗憾的!1803年,柏辽兹生在一个医生家里,小时家住乡下,农村的生活给他留下深刻 而难忘的印象。他自幼并未受过专业音乐教育,只是喜爱吹笛子 和弹奏六弦琴。柏辽兹最早接触的是教堂音乐,他不信神,但教堂音乐那种宏伟的气派和极其深厚的表情力量深深地打动了他。

  他最著名的曲子《幻想交响曲》就是为了他的爱人所写,从乐曲中就能够感受出其中强烈而又委婉的爱。柏辽兹的情感能够得以表达,这也得力于他阅读的那些文学作品与诗歌,尤其是维吉尔的诗。在他的青年时代,曾与多位作家有过交往,这也使他的见识得到了广泛的接触。他本身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不甘愿走父母给他规划好的人生道路,这应该就是艺术家该有的脾气吧。

  这本书所展示的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位音乐的大技师。激情与朴实的交织,用令人惊叹的手法再现了那个时代。在现代,艺术的范围不在狭义,作家不仅仅只是一名作家,更是灵魂塑造艺术家,书中以艺术家为主导,音乐艺术家、灵魂艺术家等。这是本艺术的写实回忆录,从另类的角度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艺术,更展现了当时艺术的盛况激情。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七):一篇华美的乐章

  他是一位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法国音乐家,而且还具有高超的文学才能,他就是埃克托尔•柏辽兹。这是一部西方音乐家柏辽兹自传的作品,是一本非常厚重的大部头的著作,以长篇地记述了代表一个时代的伟大的音乐家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心灵思路。

  封面的装帧设计,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采用了内藏玄机的折叠设计,特别有新意,并且有三款个性设计随机发送。如果你有兴趣,展开书封,即可看见柏辽兹三种人生样态之一,有中国古老式竖排字体,清晰而醒目,有的字体形态如同小河流淌,又如音乐的五线谱的婉转,无限延展。也许你展开的,或许也是你的人生,请读者你打开看看,是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吧。

  从《柏辽兹回忆录》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柏辽兹不仅是一位音乐家,而且文学方面的才华也是非常精彩的,洋洋洒洒六十万字,他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他的人生经历。

  这本书被法国《读书》杂志权威遴选之《理想藏书》音乐类榜首,不仅得到喜欢他的音乐的爱好者的欢迎,也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追捧,自出版以来倍受读者的喜爱。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生于1803年12月11日,法国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浪漫乐派代表人物,出生于法国南部小镇柯特•圣•安得烈。代表作品有《幻想交响曲》、《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等。1869年3月8日柏辽兹逝于法国巴黎,终年66岁。

  柏辽兹对浪漫主义音乐影响深远,特别是他的《幻想交响曲》指明了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作道路。为后来的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做出了样板。他的管弦乐序曲《李尔王》,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喜歌剧《比阿特丽丝和本尼迪克》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剧作,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劫罚》的灵感来自歌德,管弦乐序曲《海盗》,中提琴和乐队作品《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取材于拜伦的作品,歌剧《特洛伊人》根据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自撰脚本等等。

  柏辽兹另外还写了一本经典著作《配器法》,被称为是这门艺术的第一本和最重要的一本专著,除了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之外,柏辽兹也创作散文和音乐评论,并且受到广泛的称赞,他著有自传,如他在自传中所说,就如同一本小说一样曲折精彩。

  柏辽兹虽然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他的一生却是在贫困饥寒中度过的,老年时又不幸丧妻丧子,终于悲惨地病逝于巴黎。但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及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

  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音乐与文学的佳作,字里行间流淌着美妙的音符,令人陶醉,令人感动。让我们更多低了解他的音乐创作过程,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成长经历,都是在这本回忆录中展现出来。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可以让人们赏心悦目,不仅为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

  这本书值得音乐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的阅读和收藏。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音乐和文学作品,如同欣赏着他的一首首华美的乐章。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八):音乐家柏辽兹的书单

  柏辽兹是19世纪的法国作曲家,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这本回忆录从他出生开始写起,交织着炽热的恋情,起伏的音乐事业,记载了他同文艺相伴的一生,其风格就像十九世纪的浪漫派作家们那样,落笔温柔,情感细腻,犹如一首浪漫舒缓的乐曲。

  这部回忆录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柏辽兹的文学性创造一方面得益于音乐对他的感性熏陶,一方面与他从小接触的文学作品有关。跟随他的回忆,可以看到许多他曾经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还有接触到的华美乐章。

  在第二章里,他写道:我每天却都要用心背诵贺拉斯或是维吉尔的诗篇……我在认真咀嚼了拉封丹和维吉尔的作品之后,维吉尔的诗中洋溢着的美感却使我再也不能专心致志于我的海洋之梦了……是维吉尔最初打开了我幼小的心扉,点燃了我那星光闪烁的想象之火。谁能知道有多少次,当我在父亲面前背诵《埃涅阿斯纪》第四部之时,我激情洋溢,心潮澎湃,以致声音颤抖,终至戛然而止!

  维吉尔是古罗马诗人,代表作有 《牧歌》、《农事诗》、《埃涅阿斯纪》。 现有杨宪益译《牧歌》一书。介绍道:《牧歌》是维吉尔早期最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拉丁语文学的典范,充溢着浓郁的古罗马田园风采;杨周翰译《埃涅阿斯纪》,共十二卷。

  第三章写道:我曾经从父母的图书馆中偷走一部弗洛里安的田园歌集《埃丝黛尔与内莫兰》,私下里阅读了无数遍。弗洛里安的资料没有找到,此书注解写着:(1755-1794),法国作家,文学院院士,作品有《寓言》、歌集《爱情的欢乐》。他曾创作过许多意大利歌剧剧本。

  第四章写道:在这一时期,我从《传记集》中读到了格鲁克与海顿的一生。格鲁克是18世纪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伊菲姬尼在奥利德》、《唐璜》。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代表作有《小夜曲》、《吉普赛回旋曲》等。

  第七章提到了与德·夏多布里昂的书信交往,夏多布里昂是法国18世纪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阿拉达》、《基督教真谛》、《墓畔回忆录》。其中《阿拉达》、《墓畔回忆录》可找到译本。

  第十八章写道:我在《哈姆雷特》的演出中所感受到的东西令我惊恐慌乱,于是,刚一走出它的阴影,我便正是向自己承诺,绝对不让自己再受到莎士比亚激情的煎熬……莎士比亚在巴黎取得了成功,受到所有新文学流派——由维克多·雨果、亚历山大·大仲马及阿尔弗莱德·维涅领导——的鼎力支持……在看过《哈姆雷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场演出之后……这里除了耳熟能详的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外,看到了两位后世文豪之名,雨果与大仲马。

  第二十六章写道:我还必须指出在我生命中重要的插曲之一,即当我第一次读到热拉尔·德·奈尔瓦尔翻译的歌德的《浮士德》的法文译本时所获得的奇怪而深刻的印象。 《浮士德》是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创作的长篇诗剧,是一本杰出的文学巨著,奠定了歌德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第三十二章写道:我却能够同一位与恰尔德·哈罗尔德共同朝圣的伙伴肩并肩地待在一起,而我也能够从中体验到快乐……恰尔德·哈罗尔德是拜伦作品《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的主人公。这是一部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是一位“拜伦式英雄”。 拜伦塑造的一系列“拜伦式英雄”具备一些相同的特征,他们性格孤傲,不满现状,具有反叛精神,但找不到出路,以悲剧为结局。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作除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还有 《唐璜》。

  第三十六章写道:这是西班牙公使和他忠实的桑丘·潘沙……桑丘·潘沙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人物。《堂吉诃德》在我国有许多译本,近来印象较深刻的还是杨绛先生的译本,读她遭遇十年文革的经历,里面提到她的译稿《唐吉可德》的命运,不禁感叹,这是时代悲剧中的大写人生,大写的女子。

  除此还提及了《奥赛罗》,《安提戈涅》,《红与黑》,不过从柏辽兹的文字来看,他提及的剧作主要是歌剧的形式。除此,柏辽兹回忆了许多歌剧,名曲,题目所限,这方面的内容就不提及了。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九):有一个少年曾在此许诺成为一个作曲家

  我对于音乐家的回忆录都抱着一种轻微的不信,毕竟在我心里,音乐家都用自己的音乐作品说话,谁会像他这样絮絮叨叨从幼年开始写下自己的一生,直到读完全书我才恍然:如果每个音乐家都能够记录自己的一生,对我们来说将是多么珍贵的注释,没有人比他们自己更了解自己的音乐,没有人比他们自己更有解读权。

  全书以莎士比亚《麦克白》的经典段落为开头,仿佛已经揭示了柏辽兹为音乐与爱情耗尽狂热一生的弧度:

  生命不过是浮光掠影,转瞬即逝,是一个可怜的喜剧演员,于粉墨登场之际,在舞台上举手投足,傲气四溢,然后便悄无声息。这只是痴人说梦,虽充满狂喜与暴怒,实则毫无意义。

  年少时柏辽兹因为教堂音乐带来的震慑,诗歌文学带来的火花,和贯穿一生深埋灵魂之中的初恋,令他的音乐阀门打开,他对自己的嗓音颇为自信,对自己在初学乐器时所表现出来的天赋和熟练度很是自负。遣词间自大的令我几乎读不下去的柏辽兹很快让我读出了他性格里的忠臣,纯真,和坚韧。

  父亲想要他学医,母亲也无法理解他的音乐追求。柏辽兹的父亲说过这样的真理:“任何种类的平庸艺术家都不比普通人更为杰出,而如果看到你竟然混迹于一群无用的人当中,那对我将是一种致命的痛苦,一种彻底的耻辱。”

  当家族意志和追求梦想的方向相反时,柏辽兹坚持了自己的意愿,哪怕因为被迫断了生活费来源,哪怕因此流落在巴黎街头。他崇拜格鲁克,在见识了格鲁克的音乐后。

  “他是一个梦想航海的年轻人,只见过在群山环绕的湖泊之中的一叶扁舟,但在突然之间却乘坐着三层巨轮来到茫茫的沧海。”

  “一旦进入这艺术的圣殿,便再也脱不开身了。”

  柏辽兹在巴黎独自一人的求学之路,有过多次碰壁,每一次碰壁的打击都让他的生活更为窘迫,让他与家人之间的鸿沟更加巨大,在此期间甚至还有曾经资助过他的朋友自杀的消息,都令柏辽兹更为孤独,但他没有因此远离音乐,而是过起了修士般的生活,他饥饿地坐在塞纳河畔,望着夕阳落在瓦雷里昂峰后面,拜读最新的文学作品,并在心中为它们谱曲,这就是他的晚餐。他深入挖掘,毫不犹豫地毁坏掉自己认为差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指挥水准,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比自己能更加准确地诠释作品的内涵。

  我曾经总是想当然地以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只需要参加参加舞会,觥筹交错的贵族社交里,他们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创作出作品,却从未意识到每一个时期的音乐家都需要跋涉过异常艰难的路。

  而柏辽兹的这条路里有与自己音乐理念不和的对手们,也有歌剧院荒谬体制下对艺术的篡改与扼杀,还有法兰西音乐学院作曲比赛的有趣而又令人无奈的暗箱操作,举办一次个人音乐会所需要花费的大量资金总是让柏辽兹一次又一次的破产。

  但这条路上,柏辽兹也曾最终获得了作曲大赛的大奖,去到罗马的法兰西学院进行游学,在大自然之中作曲,游历欧洲诸国将他的音乐公之于众,和所有的音乐家们合作,还有那些和柏辽兹站在一起的朋友们,李斯特,帕格尼尼,门德尔松,魏玛大公,海辛根王子,每一个帮助过柏辽兹的名字在他的回忆录中出现都让人觉得鲜活,十九世纪的欧洲文艺气息变得触手可得。

  回忆录的结尾以一段静默又真挚的爱恋告终,与开头的梅兰回忆相互映照,仿佛淡化了音乐的存在,但“爱情与音乐这两股强大的力量,哪一个会令人升华到最高境界呢?··· ···这是个难题,但我认为可以这样说,爱情不能界定音乐,音乐却能激发爱情··· ···为何要将两者分开呢?它们是灵魂的双翼。”

  再伟大的作品,也包含了充满了作曲家年轻时的灵魂和贯穿一生的爱。掩卷以后,当我此后再次聆听《幻想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的沉沦》时,都会想起柏辽兹心中那辽阔高远的大海,他曾坚持要将作曲家在原谱上的意图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他彷徨挣扎和跋涉过的交响音乐的配器生涯,最重要的是,我将会在他的音乐里看到一百多年前梅兰乡村的山丘,葡萄架上爬满藤条,有一个少年曾在此许诺成为一个作曲家,将自己的乐谱刻在巨石之上,日出日落之时,这美丽地令人心碎的音乐终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柏辽兹回忆录》读后感(十):柏辽兹

  《柏辽兹回忆录》是第一本音乐家的自传,作曲家想表达自我欲望时总是会将其倾注于音乐,而音乐家埃克托尔・柏辽兹除了用音乐表达感与思外更是用作家常用方式写回忆录来让大家更加清楚地了解他。六十万字的长篇娓娓记述中,记载了他那艰难的学音乐路程,那个时代的音乐,那时的演奏师及乐队指挥,那时代的乐坛人士及他们的俊雅、思想、爱情……埃克托尔・柏辽兹他是位音,无论你是否听过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是否看过罗曼·罗兰写的《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又或舒曼、李斯特等人对他的评价,都应该再读一读此本回忆录,你会在柏辽兹对自已各种经历与想法的描述认识他或者能把听到的有关音乐与爱情串联起来。我们认为柏辽兹在回忆录中还是较真实地介绍了他自已与他的一生。

  罗曼·罗兰总结柏辽兹的一生:是由爱情以及爱情的折磨所拼成的。柏辽兹天真地爱过,也许他被人虚假地爱过又或真诚地爱过,他的一生包括他的音乐都满是爱情的酸甜苦辣。他结婚,离婚,又结婚,但始终得不到幸福。他一见钟情的第一位妻子—亨丽耶特·史密斯逊小姐是扮演朱丽叶的那位女演员,柏辽兹曾为了她已近疯狂,甚至到了快要自杀的境地,《幻想交响曲》就是为她而作。罗曼·罗兰说道“他爱的是朱丽叶还是扮演朱丽叶的女演员呢”。

  我认为是前者,《回忆录》中柏辽兹对莎士比亚的崇拜与对其作品的喜爱是显而易见的,处处流露出来。例如96页中的句:

  不,不,不,我要说一千万个不;音乐家、诗人、散文家、演员、钢琴家、指挥家,无论是三流的,还是二流的,甚而是一流的,你们都没有权力去触及贝多芬或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并将你们的感悟与品味作为恩惠施予他们。

  在106页中告诉了我们他对《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喜爱与感情,介绍了亨丽耶特·史密斯逊小姐的登场!。柏辽兹当时如此惊呼“这个女子,我要娶她为妻,我要将这部戏剧谱写成最为宏大的交响乐”……在第一个妻子后有过情妇也有再婚,都是带伤感的感情,步入人生的暮年,当亲人或朋友,爱他的或不爱他的,一个一个离开这个世界时,他是那么地孤单,这时他想起了自已的初恋,在回忆录中也着重地谈这份感情,从十二岁起他就恋慕埃斯黛尔并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书中描写直到柏辽兹的老年依旧与70岁的她保持通信。这样一种在老年人身上依旧散发出浓烈的爱的膨胀。这更让我相信柏辽兹就是一直爱着自已脑里心中幻想的人爱着自已编织的爱情,他跟爱情去闹恋爱,让自已消失在幻象和伤感的阴影里,直到生命的结束,

  罗曼·罗兰称柏辽兹是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柏辽兹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他本身就是音乐,他不能主宰他那熟习的精神,反而成为这个精神的奴隶,凡是懂他的作品的人,都会明白他简直被他的音乐感情所占有,所消耗净尽。他的音乐是那么地壮观、梦幻、多层次、内容感情丰富。而柏辽兹其实并不是音乐神童,也不是一开始就具备配器的天才,柏辽兹他习惯于在歌剧上演时读总谱,他学音乐的路程走得艰难,家人也并不支持,家中一次一次断绝他的生活费用一次一次阻挠他往音乐家的路前行。在一次音乐竟赛前,柏辽兹病倒了,在《回忆录》76页中有描述到“在一个孤苦伶仃的夜晚,我的病痛达到了极点。若不是我鲁莽地将小折刀插入到我喉咙的深处,刺穿了那里的一个令我室息的囊肿,我早已死在了那个夜晚。”而他父亲似乎被他的坚强意志所感化,恢复了生活费的提供。通过读谱来学习是一种对他来说及有效的方法,他说,“就这样,我开始熟悉管弦乐队的运用,乐队的表达能力和音质,以及大部分乐器的音域与构造。我细心比较能产生某种效果的乐器和产生的实际效果,我发现了音乐表情与配器法这特殊技术之间的隐蔽关系……”在这此努力之下,他的作品成为他那个时代悦目的反映,他那强烈的激情,灼热的浪漫气质和沸腾的想象力,永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柏辽兹写过许多有关音乐和他本人生涯的东西,从他写的深刻评论文章和沁人心脾的《回忆录》看出柏辽兹是一个机智和拥有洞察力的人,而他的《回忆录》可以说是艺术家极少写过的感人著作之一,里面的篇章常常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感情。让我们认真地去品读这本书,去认识去了解这位伟大的音乐“鬼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