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美食三昧》读后感摘抄
《小津安二郎美食三昧》是一本由[日] 贵田庄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津安二郎美食三昧》精选点评:
●幸好是借的否则真的是太亏了,跟小津没太大关系,对餐厅的介绍也非常浅尝辄止
●都特当真 当真就当真吧
●做成手册就好了。
●小津安二郎的美食指南,内容较为简单,指南而已
●不知为何比关东篇好很多。京都真是卧虎藏龙之地,一定要再去一次呀!
●根本就是广告...
●《关西篇》看起来比《关东篇》更有特点一些,大概是因为关系的城市更有特点一些吧。京都的古典特色,大阪的市井氛围,神户的异域特色。嗯,小津的品味也不错~
●图片不过瘾呐 这个套路or情怀 我是要吃的
●希望能照着打卡。
●喜欢生活的人怎么会不爱美食呢?书的纸张不错,难怪卖的贵。
《小津安二郎美食三昧》读后感(一):跟随导演小津安二郎体会日本关西风味
小津一生共执导54部影片,多享有国际声誉。
入选英国《视与听》杂志“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十位导演”。
《东京物语》被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旬报》评为“最佳日本电影”。
在小津的电影中,围绕餐桌吃饭是最常见的场景。
代表作《秋刀鱼之味》《茶泡饭之味》直接以食物为名
现实生活中,小津也是绝对的美食专家。
《小津安二郎美食三昧》读后感(二):沉稳又切实的关西美食风情
这本依着小津安二郎电影和手记而着实去探访的美食手记写的很妥帖很沉稳 更因为作者是关东人的原因 在关西一路细细品味美食 个中东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也细细剥开 充满趣味;小津本人也常年住在北镰仓 在关西拍电影的时间也不是很多 但却有自己的坚持和嗜好;关东关西文化十分不同我们早有所知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对鳗鱼刀工处理方法 关东因源于江户武士 是从背部切鳗鱼 避开关西人那种公家的腹切这样的武士大忌。
作者探访了京都、大阪、神户三地,自然以京都美食的精致、昂贵力压其他两地。那难得的甲鱼料理,鸡肉料理,牡丹锅,太牢油烧,鲭鱼寿司,小雀鲷寿司等,这些从街道坐落,店铺风情,菜式做法吃法的细致描述,让人过目不忘。相对而言,大阪的篇章除了有争议的鲸鱼料理外,我似乎只记得寿喜烧乌冬火锅了~神户则充满着浓浓的西洋异国风情,而日本的洋风,却是独树一帜的,它本身和昭和时代留下的特殊时代感不可分离,让人直接体味到了有着时代感的西式料理。
北大路鲁山人写料理总是浮夸,吃上河豚就鄙视起其他一切风味——而此书却上至精贵的京怀石,下至市井的什锦盖饭,都给予了发自内心的由衷赞赏~~让人好想即可动身关西,体验别样的岛国文化,体验昭和电影的那种画面感。
《小津安二郎美食三昧》读后感(三):还是小津
读完关东篇接着读的这本。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本更丰富,更有情味。作者说他不是关西人,只是因为小津常到关西拍戏,也喜欢关西的美食才写,还是因为关东太熟悉,反而没什么可说?
关西主要指京都大阪神户,美食还基本是小津是记录的京都的京都料理和甲鱼料理、大阪的鲸鱼料理和乌冬面、神户的西餐和中华料理,还记录了大阪寿司、腌菜、和式点心等当地特产。
因为没去过日本,虽然看了很多的小说随笔,但是对关东关西还是没有什么概念。儿子明年想去日本交换,不知道会到哪个城市哪所大学。那时候肯定要去的。以后可以按图索骥。
很佩服作者认真细心的态度,一家一家认真走访,详细介绍沿革特色,位置菜单大概信息,也更佩服这些小店,有些只有十来席,也能够生存这么久,也不扩张。
不过看价格,关西比关东贵很多啊。好几家都是几万日元一餐。
我们羡慕他们的是认真随和安静的态度吧。
我只要读日本的散文都觉得美好,但是读到小说又觉得他们心思幽深,可怕。
记一下
关东关西文化不同,体现在鳗鱼刀工上就是: 关东因源于江户武士 是从背部切鳗鱼 避开关西人那种腹切的武士大忌。
《小津安二郎美食三昧》读后感(四):望梅止渴——小津安二郎美食三昧
为了节省家里菜,早餐面包或者粥或者饼,中午饺子或者方便面;晚餐炒饭居多。现在只感觉整个味觉淡如水。超级想吃肉,吃肉,吃肉。哭。
不是有句话叫望梅止渴么?在看完山茶文具店后,便将之前的小津安二郎美食三昧关西篇拿出来读,算是缓解一下低落的情绪吧。
他的第一本书是关东篇,主讲东京的美食,只恨当时去东京时没有接触到这本书,否则一定会按小津导演的介绍一一寻遍。不过呢,在旅游的途中,随便进一家就吃,也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潇洒,就点像“浪客美食家”的感觉。
他的第二本是关西篇,主讲京都与大阪美食。京都日本古城,所以书里介绍的随便一家店都有百年历史,而且店面都是独占一地的木制结构的和风小屋,真心赞。
书中的第一家就提到了瓢亭的怀石料理。(此前去东京本来准备尝试怀石料理,只因要预约便放弃了)
怀石料理原为在日本茶道中,主人请客人品尝的饭菜而已。而怀石来自于禅道;为了在长久听禅中抵制饥饿,肚子抱石一块,称为“怀石”;后来就有了给听禅僧人的茶点,再后来有了最负盛名的怀石料理。以上都是百度解释。
书中说瓢亭有自己独创的怀石料理——瓢亭玉子,用料是煮过的鸡蛋和鲷鱼生鱼片,其中雕鱼生鱼片会根据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切法才能最好的发挥每一个部位的美味。比如背部要“薄切”;鱼肚要“斜切”,更有嚼劲;鱼尾要“细切”。虽然不明白,但感觉好厉害。日本人就喜欢于细节处体现精致。
书中说怀石料理的吃法很简单,盛着料理的器皿一道道摆上名为“折敷”的木质方盘,除了茶碗蒸,所有的菜品都要在木质方盘上吃完。茶碗蒸吃完后,要把碗放回方盘,盖上盖子。只要按照店员端料理的顺序将菜品吃完便可——突然感觉这有点像和风法餐,前菜,汤,主菜,甜品。在武汉吃的王品牛排和在台湾吃的西堤,就类似于这种,每道菜精致无比,可是等到主食上来的时候,我的肚子已经装不下去喽。
书中还提到了新三蒲的鸡肉汆锅。所谓的汆就一种烹饪方法,先把原料切配好,在旺火上待水烧开,放入原料,水再开时加进调料即成。据说新三蒲的鸡肉汆锅其汤料十分重要,据说有独门秘方,店家不会向外人介绍。只知道鸡肉慢煮半天左右,直到肉煮得烂熟为止。在放到豆腐,卷心菜等配菜之前,先喝浓白的汤。
这颇有点像近几年在武汉流行起来的的猪肚鸡,用猪肚、鸡、药材以及胡椒等熬煮的浓白汤。在吃里面的猪肚以及鸡肉之前,一定要先喝上一碗汤,据说此道菜据有去病强体,养生保健之功效呢。——但是其实我呢并不太喜欢这类料理,感觉清淡了些。
看了关东篇后再来看关西篇的话,感觉少了些许新颖,书里介绍的大多数料理其实在关东篇里也有提到,只是同一种东西做法不一样而已。正如寿司有江户和大阪之分,天妇罗也有关西这一说。看看这些,还是觉得我中国饮食博大精深的多了,除了地域性在口味上的甜咸辣偏好外,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独特食谱,不到那个地方是无法尝到那样东西的。
书中在关西的土特产店里提到了一个鲫鱼寿司,还蛮有意思的,看它的制作方式(要将鲫鱼放在近州米蒸好的米饭中,泡上两年发酵而成)便觉得出来的东西一定以臭闻名,就像瑞典的鲱鱼罐头,中国的臭豆腐和臭桂鱼一样。臭豆腐和臭桂鱼我都是能接受的,以后有机会便想尝试一下这两样。
百闻不如一尝。
看着这些,我怎么感觉越来越想要吃吃吃呢。
《小津安二郎美食三昧》读后感(五):生活家的美食书
不论是关于其电影美学、人生经历还是生活感悟,关于小津安二郎的研究都不少。这位优秀导演的脑袋里到底想着些什么?他人生经历的曲折与丰富的作品之间无不激起进一步了解他的好奇心。好在这位导演还是写文字的,无论是日记,随笔还是关于美食的手账之类,他都留下一些。对一个人的了解,还是从他自己留下的东西——作品、文字入手比较好吧。
小津是一个挺爱吃也会吃的人。在他的电影里、笔记里,总会有意无意提及食物。但是他无意去渲染,只注重人物或自己的体味——可能说到底,对他来说,食物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只有身临其境、亲身尝试才有意义。
这一点感悟,新近的小说改编的日剧《鸭川食堂》诠释得更清楚。有时候一道菜对一个人来说是一整段回忆,关于故乡、某个人,或某种经历。这种经验并不是日本人独有的——几年前我们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也曾体味过这一点。
这也便是《美食三昧》这本书存在的最大意义——小津乐于去品味的,究竟是怎样的食物呢?与之相应,这些食物大概给人带来怎样的味觉和心灵享受呢?作者贵田庄沿着小津《美食手账》等材料的记录,寻访他当年去过的馆子,在那些延续了多少年的老店的老菜谱里,找到了颇有味道的线索。
在这本关西篇里,作者寻访了小津在京都、大阪、神户等地工作旅行之余品尝过的当地饭馆、点心店。从昂贵的甲鱼锅到价格亲人的糖果点心、腌菜,这些吃食构成了一张网络,网住的是一幅一个兴致勃勃的东京客在关西四处探寻、大快朵颐、屡次满意而归的图卷。
作者贵田庄的文笔相当不错,观察和描绘都很细腻动人。这并不是说本书的辞藻华丽——其用词实际上很朴实,但朴实中带有浓浓的风味情调。比如在提到京都“畑角”的牡丹锅时,贵田这样写:
“这是一座十分典型的茶室式建筑,客人沿着右手边的小路走到店门口,掀开门帘进店。牡丹锅一般是在单间吃的,店里备有地炉,稻草烧成的灰和粗大的黑炭整齐地铺在炉中。
“店员话不多,将客人带进屋子,只问一句是否要吃牡丹锅。接着端上日式点心和茶水,再问客人要喝些什么。再过一会儿,便有大盘子端上来,猪肉和蔬菜摆得很精致,就像一朵怒放着的美丽牡丹。”
只这短短两小段,饭馆的陈设情调、服务风格、吃食的样貌都介绍了个大概,让人一下就想去试试了。
贵田是日本文坛著名的“小津专业户”,对小津研究很深入。根据一般经验,对一个研究对象具有如此强烈的兴趣和持久的坚持,是由于研究者本身和研究对象有某种心灵的契合。小津自己的语言也是简单,比如他的手帖中写神户的一家西餐厅:
“神户的西班牙料理卡门
从北面进入阪急三宫西口
西班牙风味陶锅鸡蛋很好吃”
又如他在日记中写一位小说家送他的特色吃食“炒壳”:
“里见送了炒壳给我,像水菜一样嫩,很好吃。”
在写给自己的文字里,小津觉得没必要仔细去描述美食的风味,单“很好吃”,已经记录了美好的感受。
作为一枚吃货,遇上懂吃的人带领,徜徉于难于发现的地方风味中,算是人生的一大美事了。这本书正给人这种感觉,好似遇到了一位老饕朋友,妙哉。
在卷首语里,贵田写道,这是一本“美食导览书”。它的确是,是一本按照小津提供的美食地图,寻迹、验证其今日的美味,还附上饭馆、店铺的地址、开门时间、价位等详细信息。对于将要去关西地区旅行的吃货们,这无疑是一本必读之书。而暂时没有旅行计划的读者,亦能在文字中获得美感和烹饪灵感吧!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小津就连随手记下的饭馆线索也能给人这样的感觉。小津其人真的是一位生活家。可能只有真的生活家,才能拍出小津那样平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电影吧。
【本文首发于“书入法”app http://www.shuruf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