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同一堂课经典语文①》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①》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3 03:04: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①》经典读后感有感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①》是一本由张大春 向阳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锁线双封图书,本书定价:65.80元,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①》读后感(一):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尽情翱翔

  

因为历史的缘故,上学的时候我特爱学文言文,先是来一个庞大的预习工程:把读音弄懂,然后强行记忆,做到倒背如流培养语感,然后再去字斟句酌,理解含义甚至歧义,然后再找来古文观止,找找作者其他作品以及古今中网同流派或思想相近的作品,慢慢回味。等到老师讲课时,相当于把课文复习了一遍,印象更深,也更加沉浸于古人的智慧中。

因此,别人在刻苦学文,而我总喜欢在古人的思想世界中翱翔,虽然身困教室、宿舍、食堂等方寸之间,却也十分惬意。在今后的求学乃至工作中,这类学习方法让我受益匪浅。于是乎,当我翻开这本《同一堂课:经典语文》的时候,心中不免很多感慨,原来曾经自己受益学习方式,竟然和名师大家们的思路有相似之处,如果早读过类似的书、掌握更好的方法,自己何至于学得那么辛苦,说不定还能腾出些许时间读更多的书,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上飞得更高。

学习和事业一样,都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样才能看得更远,摘得更多知识的果实。以书中张国立讲授的《论语》为例,他以“乐、孝、仁”为主题,摘取了《论语》中的代表句子,之后的《讲课录》以司马迁《史记》对秦汉之争中鲁国的气节为切入点,展现了诸子百家尤其是孔子的原始儒家对当地的影响,然后讲述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形成过程,再展开讲述孔子思想特点,并同时和西方思想作对比,也介绍了一些相关热点话题作为思考,最后讲到当代的文化自信,逻辑严顺、娓娓道来,贯穿中西古今,涉猎之广度和深度,让人肃然起敬。再加上主讲人极高的美誉度带来的人格魅力,展现了“温良谦恭”的君子之风,更贴近了课本表达的主题,沁人心脾。

这就是知识的魅力,你对知识和教师的美好憧憬,《同一堂课:经典语文》几乎都能满足,加上设计精良、排版用心,让人感受到了低调含蓄又自信的传统美学的感召力,如果能像书中的孩子如此身临其境地汲取知识,哪能不产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语文之美,在于韵味,在于节奏,在于想象,沉浸在语文的世界中,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是主题先行,除了认识几个字就是学习所谓的主题思想,从而丧失了对文学的感悟力和想象力,让教育的真正意义蒙尘。

书中有几句话特别打动我:语文本质上是全科教育,所以需要有技艺的老师。戏剧、音乐、舞蹈、甚至魔术,都可以是理解语文的技艺。当然相对应的,这些技艺也是理解语文的技艺。我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已有的观点和思想,而是通过美好情感的熏陶,更好地同天地、同众生、同自己相处,同时释放自己的天性,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尽情翱翔。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①》读后感(二):听名人大家教语文:我以前上的还是语文课吗?

  

如果让给学生讲《论语》,你会怎么讲?是先认字,还是先背诵?还是逐字逐句翻译,帮助学生们听明白这些之乎者也的大概意义?试着回想一下学生时代的语文课:默写生字,朗读课文,根据课后要求背诵重点段落,然后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至此完成一篇课文的完全“解剖”。在你读过这本《同一堂课经典语文》之后,你可能会反思:我以前上的还是语文课吗?

这样的语文教学,显然是呆板枯燥没有生机的。那么优美的文字,居然变成了干巴巴的生字组合,学了一首古诗,背诵了几篇名家名篇,仅仅局限于词汇量的增加,显然偏离了语文课的本意。作为最能启发学生智慧,培养良好人文素养的语文课,向来在老师、学生包括家长心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能不能通过有限的时间,发挥语文课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中的最大效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名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在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也在研究,在华语小说家张大春、南方报业集团旗下“南瓜视业”CEO向阳老师主编的这部《同一堂课经典语文》中,语文课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堂语文课的老师并不唯一,有作家江南,有演员张国立,有拳击手邹市明,有魔术师刘谦,有大学教授于丹,有电视节目主持人孟非,有京剧艺术家王佩瑜,有童话大王郑渊洁,有歌手品冠,等等;担任老师的国家地区也不尽一致,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老师们的“多元化”选择,让每节语文课都充满了不样的味道。而之所以选择各行各业优秀代表担任语文课教学,固然是让学生们开拓眼界、发散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与这些名家名人近距离接触中重新审视自对职业的选择、对价值的追求。

当然,这些名人名家也十分重视这次语文教学,并没有简简单单、中规中矩地完成分配给自己的那一课。他们结合自己成长经历,用心备课、精心授课、尽心结课。他们把每一节课都看作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升华灵魂的思想之课来看待,他们竭尽所能把课堂设计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在高度参与中体会到语文的乐趣。比如邹市明讲语文,无须过多的语言,他本身的成长经历就是一堂生动形象的励志课。这种行胜于言的教育更能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

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同一堂课经典语文》的课堂并不局限在教室,更多的是在户外,在古迹,在舞台。不同的场景转换,不同的上课体验。相对于传统环境的课堂,开放性课堂更能多维度刺激孩子们的感官,让他们更大程度上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些课堂,遍布中国内地大江南北,甚至有的课堂还设在了台湾和日本。这种跨国课堂带给孩子们的思想震撼与教育,是无法替代的。担任语文老师的这些名人大家,有的以前曾从事过教学工作,具有教学经验;有的则是第一次上阵,免不了有点忐忑。但从《同一堂课语文经典》的电视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位老师都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张国立老师居然带领学生们现场玩起了脑筋急转弯。这个在本书中没有体现,但在电视节目中却可以重新领略这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当然,《同一堂课语文经典》中的这些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照搬,单是邀请名家讲课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作者编写这本书的意义固然有创新语文课教学形式的考虑,但更多的是对语文课教学的一种启发、探索与创新。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都凝练在文字之中。学好语文,理解好文字背后的历史,把自己从内到外培养成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中国人,应该从学生时代抓起。这也许就是本书的终极意义。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①》读后感(三):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何谓经典,不如学会如何解读和利用经典

  

现如今只要提起语文的学习,往往不再仅仅指汉字、拼音、造句、作文等传统模式的学习,而是加入了“大语文”的概念。

何为大语文?其实这“大”就大在相对于传统的语文课来说,它所需要的阅读量和学习范围更大了,让“语文”这两个字不再仅仅是一个科目,不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是将之摆在了一个更加宏大、长远的位置之上,让语文的学习和积累可以帮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以此积淀文学素养,体悟语文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与此同时,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视,在考试中也渐渐被体现出来,想要在考试中取得好的语文成绩,靠死记硬背已经完全不行,不仅对阅读范围和速度要求更高,古诗文部分的比例也大大提升,仅小学时期就要完成124篇古诗文的学习。

可以说,大语文的时代正全面到来。

那么,既然语文考试的模式已经发生变革,语文学习的方式更应随之一同革新,语文不再只是背背背:背生字、背诗词、背句子、背课文,甚至还得背优秀作文模板!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可以更好地诠释和解读经典语文,更是能够事半功倍地让孩子们从中汲取更多知识,学会思考方法,了解典故渊源,建立语文思维,从而学以致用地融入到日常的语文学习当中去。

张大春和向阳主编的这本《同一堂课经典语文》,对于苦恼于语文学习的孩子们来说,不失为一堂精彩好课,30位名人老师,34堂经典语文课,听张国立在孔子故乡讲《论语》,与濮存昕一起在云南坝美的洞天福地读《桃花源记》,看刘谦如何通过魔术讲解成语“疑邻盗斧”……

30位“代课老师”各有不同的“看家本领”,将自己的所学以更为生动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孩子们,把职业和领域中的相关内容,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将课桌搬到了山间、长城、孔庙……让孩子们可以切实地感受文化之美、爱上语文之美。

譬如濮存昕老师在为孩子们讲《草船借箭》这一课的时候,就想到了自己的专长——表演,于是,他产生了为孩子们排一出戏的想法,让他们通过戏剧表演,更真实地去感受书中的人物,让他们意识到:我就是这个角色,不是平常玩耍的自己。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们以己度人,以人度己的思考方式。

而就濮存昕个人来说,他和《草船借箭》的渊源可谓非常深厚,在他的表演生涯中,演过曹操,演过周瑜,还演过诸葛亮,所以对于这部戏,濮存昕是成竹在胸的,他为每一个角色都找好了最适合的小演员,带着孩子们在坝美村的“万年树”下进行紧张的排练。

一场戏排下来,磕磕绊绊也有,哭哭笑笑也有,但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演出之后,孩子们不仅收获了参与表演的成就感,还知道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譬如古人见面时常常互相拱手,而且是左手压右手,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古时打仗的时候都用右手拿刀拿剑,压住右手,就是互相尊重,表示友好的意思。”

原本丰富有趣的知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念几遍,然后告诉学生:这段话要背下来!那么恐怕本来喜欢语文的孩子也会觉得索然无味而渐渐失去兴趣。对比下来,像《同一堂课》这样的语文课堂,是不是特别精彩?

说到这里不禁有些羡慕,羡慕现在的孩子们可以有这样好的资源、这么精彩的课堂来进行语文的学习,感悟传统文化。

其实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是语文思维。文字是文化的承载,读经典、学经典、懂经典,将经典真正融入到语文学习当中来,恐怕想要不喜欢语文都难。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①》读后感(四):一场公益的语文课,带来文化和语言的反思

这本《同一堂课 经典语文》实际上是一个公益文化节目《同一堂课》的同名书籍。《同一堂课》是一个公益的文化节目。其实我很喜欢看这个节目,因为我自己有一个孩子。我觉得这种寓教于乐的上课方式很有意思,但好像这个节目收视不太高,我觉得非常的可惜。

看这套书的时候,你其实可以跟节目一起来看。因为上课的其实都不是专业的老师,而是一些文化界和演艺界的名人,你会很好奇,这样的人上的语文课和普通的语文老师上的课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就拿这本书中,张悦然讲《虞美人》来说吧。

《同一堂课 经典语文》这本书因为是节目的书籍版本,所以它里面的文字是非常的口语化的。你可以想象得到张悦然在你面前对你说话、讲课。这是一种有声音的阅读体验。

张悦然在解释完《虞美人》的意思之后就开始讲述这首词的背景故事。我不知道现在的小学是不是会讲述关于作者的生平事迹,但是我想大概应该是不会讲的,因为这个对于考点可能并没有太多的作用。而实际上我们读词读诗,其实有时候读的都是其中的一些情绪。作者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抒发这种情绪,对于我们理解诗词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生命最后时间被人囚禁的时候写的。这首词的意念是非常悲伤的。但是这些悲伤的情绪跟小朋友又有什么关系呢?张悦然说,要让孩子们知道,难过的情绪是人类自然的情感流露,而自然的情感流露,除了说“我好伤心”之外,还可以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来传达。春花秋月是多么美好的事物,但是在李煜看来,这些美景和往事都已经离自己远去了,这种悲痛无人可以诉说,只能作词以慰自己。

其实知道这首词其中的意思,就已经能明白李煜当时苍凉、了无生趣的心境。李煜不用哭诉他当时有多么的惨,只需要用一首词《虞美人》,就可以让我们了解他的孤独和悔恨。

中国的诗词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就是因为它能够传达当时人们的思想,让古代的人与现代的人可以进行一场情绪上的对话。

当你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你已经明白这一些文化名人,他给孩子传达的不只是语文书上的考点,而是语境之美。他希望让这些孩子们懂得的,并不是说记住了这些可以考到多少分,而是希望孩子们能明白,我们现在学习的是中国华夏文明五千年来的精华。这些都是一代一代文化人的传承。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语言之美,也是与古人在进行一种隔空对话。

除了古诗词,张悦然的第三课讲的是一篇国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作者是欧亨利。欧亨利是一个美国的小说家。

《最后一片叶子》,我们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就是一个丧失生命乐趣的孩子对着窗外的最后一片树叶说,当树叶落下的时候我就要死了。而她的好朋友为了挽救她的生命,就画了一片叶子挂在树上,最终让这个女孩子重燃起了生的希望。

张悦然讲的两堂课,一个是中国的古诗词,一个是西方的一个小说。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两种文学形态,两种表达,但实际上他们所传递的情绪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情绪。

李煜传达的是悲哀的情绪,但是他在如此悲凉的环境之中,依然能够吟诗,说明了李煜对于自己将来还是有一丝希望的。而《最后一片叶子》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悲伤,实际上小说还传达了一种生的希望。

在这个节目中,所有的课文的书目其实并不是节目组来选择的,而是这些文化名人自己选择的。从中你可以知道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原来同样的一首诗歌,不同的人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你也可以更加地了解这些讲课的人,你会只发现他们之所以在某些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也是源于他们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

我一开始是为了孩子学习而去阅读这本书。结果我看了之后才发现,如果让孩子直接读这个书,可能会比较的累,还是应该让孩子先看节目之后再去读这套书。孩子可以互相的印证,反复地观看,对于孩子来说可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