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分钟年华老去》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十分钟年华老去》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2021-04-13 03:31: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分钟年华老去》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十分钟年华老去》是一部由赫兹·弗兰克执导,纪录片 / 短片主演的一部苏联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分钟年华老去》精选点评:

  ●看不懂的我都以高分对待,谁叫我也算是个苦逼的文艺青年呢。

  ●表情。

  ●配乐真有意思

  ●标题党。。。

  ●表情真丰富,拍摄不容易

  ●我决定用这个名字去写部小说。

  ●一部用表情和音乐拍成的恐怖喜剧片

  ●把小孩弄成这样容易吗

  ●小孩後面的人好恐怖

  ●就让我们活在当下···

  《十分钟年华老去》影评(一):一个很好的构思

  我觉得画面里的小朋友的脸是影片里播的电影的内容。和《开罗紫玫瑰》里男主角Tom从荧幕走出来那样有趣,镜头可以一直呈现出镜头里的电影画面,一直不切,让叙事在里面完成,直到最后时刻才跳脱出来。本片通过几个观众过路的影子来表现了这一方法。还有一种是电影中的人与电影外的人产生联系,最后又全部表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镜头里(套中套)。或者更混乱的,电影里与电影外看似相关却并不相关,最后等我们去串联逻辑..............。但这种手法一般仅适合学生短片创作。

  《十分钟年华老去》影评(二):光阴像流水

  十分钟年华老去

  我对情节掌握的不是很清楚,所以就说一下我的感悟吧

  人生就是由有限个十分钟组成,一个又一个的十分钟带走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生命气息

  我不懂音乐,但在片尾,当大提琴的声音变得低沉而沧桑时,一个渐渐老去的面容缓慢而及时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有一种震撼的力量,年华流走的那种惊恐与失落突然涌上了我的心头。

  十分钟的感情和纪念和决裂,这些人生的碎片深深地触动着我。十分钟,足以摧毁一段美好的感情一个绚丽的人生。这部电影让我不由得想象自己的一个又一个的十分钟,读一篇文章,和朋友聊天,和家人吃一顿饭,听一首歌。。。十分钟,平凡却如此珍贵,以至于失去后用不可得。事实上,我么能有多少个十分钟能无怨无悔呢?

  突然就萌发了珍惜光阴的感想。不断涌动的湖泊般的水面像岁月诱人的外表,。可一旦到了生命的极限,十分钟都很奢侈,想到生命终了的那一刻,尘世的那些纷纷绕绕又何足挂齿?有句话叫“乐在当下”。

  过去不是最美好的,因为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未来也不是最美好的,因为我们还没有抵达,所以过好当前的每一分钟把!心情一直很沉重,也夹杂着一些释然,青春仍握在我手中,我仍有一大把时间可以经营。十分钟,年华老去。历史 现在 未来 都在上演

  《十分钟年华老去》影评(三):十分钟年华老去

  毕加索说:“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但是还没听过一个演员说“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表演。”

  关于表演,罗伯特·布列松的观点比较极致:

  对你的模特们说:“不要设想你们要说的话,不要设想你们要做的事。”还要说:“不要思考你们所说的话,不要思考你们所做的事。”

  布列松的“模特”就是别的导演的“演员”,他们的区别是:

  模特:自外向内的运动。

  演员:自内向外的运动。

  布列松继续说:

  不要演员。(不要指导演员。)

  不要角色。(不要研究角色。)

  不要表演。

  要使用模特,取自生活的模特。

  以其人(模特)代其表(演员)。[1]

  好的,布列松就说到这里。以他的“电影书写”理论来看,一个理想的导演,并不是要去指导一个善于表演的演员如何表达,而是寻找一个合适的模特,并挖掘和展现他本身具有的人的气质,以及这个气质的人会怎么想、怎么做。

  要做到自然、客观,这种程度上,电影接近了影像诞生之源:“记录”。

  2002年,以维姆·文德斯为首,众导演扎堆组拍的那两部短片集《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大提琴篇),可以说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今天要推荐的,不是这两部,而是启发文德斯们去做这件事的另一部:拉脱维亚导演赫兹·弗兰克拍摄于1978年的黑白短片《十分钟年华老去》。

  这部短片长约10分钟,只有一个镜头,镜头里是一群坐在木偶剧院看戏的孩子,以及十分钟里,他们表情的起伏变化。

  孩子是非专业演员的极致,也是布列松所谓“模特”的极致。孩子的表情变化,几乎等同于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因为表演的不存在,所以影像与真实之间没有层障,你所看见的就是真正发生的。观看和拍摄的方向是一致的:自外向内,从动作和表情抵达内心。

  反例是小丑或金·凯瑞式的表演,夸张的表情与动作,极力去复现一种虚构的、假想的情感——先有思考和预设,然后将其表达出来,拍摄和观看也到此为止,表象即可,至于是否能让人去触及真实性,那就是模棱两可的需求了。

  短片应该是使用了剧院现场的录音作为声音补充,在声音和画面上完成了两种语言的对位。有声电影的微妙处也在这里有一个精简地呈现。

  -------------

  赫兹·弗兰克(Herz Frank,1926.1.17-2013.3.13),生于拉脱维亚Ludza,去世于以色列耶路撒冷。比较有名的作品包括:《十分钟年华老去 Par Desmit Minutem Vecaks》(1978),《曾有七位西蒙斯Reiz dzīvoja septiņi Simeon 》(1989),《闪回 Flashback》(2002)。

  [1]摘自《电影书写札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