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读后感精选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是一本由方悄悄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读后感(一):即使我一无所有相貌平平,也会想要好好爱。
“你自卑过吗?”
换个问法,
“你有没有因为一个人,因为一个他,觉得自己不值一提、一无是处?”
你收起了自己的莽撞和勇武,却发现温柔无处安放。
你关好自己曾经受伤受挫的胆怯,一步步试探过去,却发现最后是一团空气,软软的、绵绵的、像极了幻觉,却实实在在是一场真实的错觉。
我特别喜欢看悄悄的小说,一口气读下来,有曾经仰望最终擦肩而过的爱情,有曾经不顾一切丢下自尊只为成全的爱情,还有那个因为遇见爱情,而变得小心翼翼、怯生生的、双手揣在口袋里,借着夕阳灿烂的余光,透过树影看又远又近的你。
悄悄小说的姑娘都收入不高,看起来也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工作和履历”,很多还挺糟糕的,她们没有活力十足对爱情不顾一切的高歌和追捧,也没有赤名莉香那种爱到一百分的饱满,甚至都没有言情小说里必备飞蛾扑火的女主角。
她们更像是一个身处感情囹圄里却提醒自己保持清醒、在追求宠爱和独立里小心翼翼地拿捏着进退,有时候甚至是一个旁观者,只看,不评价、不表态,只由这段情像夏天阵雨前的乌云遮天,自有时间给出答案。
很多时候我看悄悄书的评论,喜欢的姑娘们都在反复强调一个感受:“细腻、充满明媚,给我们一直爱下去的理由。”
在爱情这场考试里,我们从来没有复习资料,也从来没有标准参考答案,我们都是用一次次谨小慎微的试探、一步步往前伸手触碰,一天天的期待、失望、兴奋中循环往复。
我们看了那么多完美到无可挑剔的爱情故事,难免觉得自己是个爱情里的逃兵、不折不扣的loser,而悄悄的书给我最大的意义就在于:
“即使我相貌常常,即使我才学平庸,但我在用双手为我自己打拼那根本不值一提的未来时,有人可能在背后默默呵护我,有人甚至曾经给过我无限温柔的眷顾,也有甜蜜曾经垂青过我。”
是啊,虽然我们可能永远不够好,但不代表我们不会爱,没有爱。
这样的女孩子,为爱情妥协,才是最不愿意让人看到的难过。
也许未来有一天,这些对爱情真挚的追逐都像夸父追日一样渺小而幼稚,但是一旦回忆里裹挟了温柔,这段回忆就有可能成为甜蜜的芝士,温暖未来可能出现的无限的漫长寒夜。
平凡如我,很想拿到命运派发的那颗糖。
谢谢悄悄。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读后感(二):隐隐约约的甜
殳俏说过:甜分两种,一种是隐隐的甜,一种是吼吼的甜。方悄悄的小说里洋洋洒洒着流动的大抵便是这前者:隐隐的甜。正如她自己坦言的那样,她写的是女孩们在城市里工作和恋爱的故事。读到《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这一部,我一边看着那些工作和恋爱故事,一边对自己说:喏,这就是甜了。
扉页上藏着少女主任的甜蜜心思:献给陈奕迅。可能是整本书中甜度指数最高的部分吧。众所周知,方悄悄是陈所长的迷妹。
翻过扉页,是七幅不甚精美的彩色插画,对应书中收录的七篇故事。每一幅画上都截取了一小段清新而美妙的原文,说不上是剧透还是什么,总之是蛮引人瞩目的。特别是对书画爱好者而言,更是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吸引力。
七个故事,读起来,有一种日剧般的温柔敦厚气质。有一点忧伤与惶遽却又没有完全绝望,还在勇敢地做着最后一丝努力挣扎的城市女孩,纯粹、纯真、纯净地生活着。卖力地想将墙壁漆成绿色的林佳美,奋力卖床垫的毕业生林佳美,银行职员林佳美,抑或是穿梭在水族馆喂企鹅的林佳美……其实是每一个用力生活的我们。一个希望落空了,就用下一个来填补。一段旅程失败了,就去开启另一段崭新的旅程。永远充满爱与希望,永远积极向上。偶尔沮丧惶恐,被生活拖进灰色的墙角,但是不是要踌躇不前,而是鼓足勇气,用尽力量前进,哪怕只是向前一小步,也总会走到阳光明媚的地带。在那里,有金色的阳光照在脸上,有新的信心和信念等着我们。
据说,《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是方悄悄的第一篇小说,而悄悄在写作与发表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悟是:不可放弃。不可放弃写作,也不可放弃生活,即使在最沮丧的时候也要坚持下去。
方悄悄的小说可能并不会教会我们什么,但是却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在那个决定命运的关键时期发生时,我们尽管都没有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是我们多多少少能够找到爱,以及活下去的理由。而爱与活着就是最好的理由。
至于方悄悄在小说标题上提出的这个问题: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答案并不重要。
总之,这本书有点甜,我很喜欢。因为企鹅那篇的缘故,以及其他一些理由,我特意跑去极地馆看了一下午的阿德利企鹅。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读后感(三):我不是百分之百的异性恋
看《异性恋》的时候,我总是会不小心在林佳美的身上发现一个突然间的自我
她这个人,相貌平平、不善交际,也没有什么突出的一技之长,住着不用付租金的房间,大概还按月从父母那里领着生活费。20岁上下的普通年轻人是不是都这个样子啊,无缘无故就会露出一股窘相,不至于好吃懒做但也绝对谈不上什么积极进取。后来佳美认识了室友小光,小光贪玩,爱吃宵夜,四处打着零工,是一个喜欢女孩的女孩。两个人都半斤八两过生活的时候最容易亲近起来了,好像战友或者狱友似的,要么一起苦中作乐,要么一起原地躺平,总之只要有个伴儿,做再荒唐的事情都觉得心安理得。可是苏珊娜来了,苏珊娜是小光喜欢的人,她有点迷人还有点小狡猾,还有一个很大布衣柜,显得格格不入。朋友的朋友尚且都能称作敌人,那对朋友喜欢的人产生敌意真的再正常不过了吧。苏珊娜来了以后一切开始大变样,不务正业如小光居然也说出了“人总不能在这样的地方住一辈子”的话。佳美大概多少有些被刺到,如果是我,当时心里一定会赌气想:是啊,我就是还没想过要离开这里。好,你们都要走了吗,留下我一个人在这当废物。
现实而吝啬的张志勇攒钱买了房子,替小光代班认识的外卖小孩豆子带着照顾自己的宠物狗小豆子和老爸回家,一起卖电话充值卡的王淳和刘健赚钱去穷游,宁愿为爱付出一切的的小光帮苏珊娜顶罪坐了牢,大家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这栋房子,只有佳美最后留下来把客厅里那面墙漆成了绿色。
想起来一个稍微狗血一点点的小事,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南方的陌生城市,没什么朋友,对同专业的女生木木有了好感。木木也喜欢女生,并且她很擅长让女生们喜欢自己的那种人,擅长和人友好而暧昧。后来…木木喜欢上了我的一个有男朋友的室友,我们三个人之间关系就变得很微妙,不过大家心里都清楚谁也不会和谁在一起的。和佳美的故事不一样,最后我和我室友成了很好的朋友,很少再提起木木。
人是这么容易产生依赖性的动物,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真的很重要吗,重要的是我想有人陪。2016年我过的特别那啥啊,其实哪年也都好不到哪里去。最近身体不舒服,样样事还都要身体力行,去医院拍CT自己扶着腰跑上跑下缴费挂号,出门买饭疼的站在路边哭,真委屈。可以有人互相依赖互相依靠的时候管他是不是百分百的异性呢,机会难得,难熬的时候有很多,希望大家都有人陪。
谢谢方悄悄老师。我们是平凡的姑娘,但也有一些不平淡的故事。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读后感(四):给女孩读的书,给女孩读的推荐~
悄悄新写了一本书,讲在城市工作的女孩的工作和爱情故事。适合即将工作或者正在工作的女孩读,细节处有诸多可以共鸣的地方。
悄悄一直用第一人称写小说,我猜想她会把生活中见到听到的一些片段,加上小说的笔法,改成「我」的故事。我一直很喜欢悄悄笔下的「我」。这些「我」的特点大概可以概括为冷静负责,善良且一直站在正义的那方。
悄悄的「我」基本都有高速运转的大脑处理系统,这点在戏剧冲突时非常重要,小说里很多天翻地覆的场面都来自主人公的不够冷静,读悄悄的小说都会感动于主人公的领悟能力,在还没开始焦躁前情绪先被抚平,我喜欢聪明的女主角。负责也是悄悄主人公的一个显著特点,不管遇到怎样的事,主人公都会处理好工作那块,读着能深刻感受现实却也很受鼓励,毕竟一早就有人唱过,「忘掉爱尚有多少工作失眠亦有罪」。而关于价值观,三观是一个伪命题,没有正确答案,而读者的利益得失感常常会跟着书里的「我」走。但悄悄的「我」从来不自私,会做出维护所有人的权利的决定。女主人公拥有不随心所欲的大局感,让我很是服气。作为一个走出校园的成年人,我想了很久写出这几个特点,觉得都是一般爱情小说里少见且很难拥有的人性光芒。以这些鲜明的人物性格为支撑,加上不同职业不同境遇的人物设定,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爱情故事。
悄悄写的虽然是爱情故事,但主人公的主旋律还是生活。她们或许会迷惘会泄气,但始终是自己的权衡,不管出现怎样的男主角,都未能改变这一点。就像悄悄自己写的后记——
「春去秋来,我们仍然好像没有到达哪里,但是,也并没有死,也没有放弃。一个希望落了空,就用下一个来填补;自己知道自己在哪里改变了,这种改变并没有带来他人眼中的成功,却仍然可以让我们时而伤感,时而欢欣。找到一份新工作,慢慢与同事熟稔,还有能力渴求一样食物,还有能力喜欢一部新剧,开始在网上寻觅自己要看的书,把一条裙子放进购物车。不安当然还是有,但是抵挡住不安,积聚起自己有限的力量,一点点地前进,最终会到达哪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慢慢地有了这样的信心。」
这大概也是我离开校园这几年的一点感受吧。前几天练习面试,讲到店铺的slogon,我说了下大白话版本,但老师还要问原文。就感觉很羞耻。→「其短岁月,不再与梦想错肩。」最开始这是大一时汤汤的签名。近年来,「梦想」带来的动力越来越小,因为目标本身不再是考证升学这样通过努力可以某时某刻一下子实现的东西。人的希望越来越抽象,只是每次看到这句话都还能感受到来自更年轻自己的热忱,也知道自己面前有一条应该去走的路。于是我努力走下去。
或者有哪一天,或许就是现在,会发现自己正稳稳走在十七岁时憧憬过的人生轨迹里。这就是梦想实现的模样,这是最最好的事情。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读后感(五):准“败组成员”进行曲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裸辞一个月之后开始找工作的阶段。而且找的并不顺利。
心里还是很排斥上班,觉得厌倦朝九晚五日复一日又留不下任何痕迹的生活,但是心底又很清晰的知道:无论如何,还是要上班。而且渐渐的,一种没有工作的焦虑感,任凭我怎么开导安慰自己,还是一点一点的笼罩了我。
悄师说,她写的,是城市女孩的普通生活。
说起来很惭愧,虽然已经毕业了第四年,之前也在一个说出来都会觉得很不错的外企待了好几年,我始终没有找到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感觉。今年豆瓣阅读征文“职场”类——我对这个主题几乎无话可说。我看职场文,也总像是在看别人的故事。
很多时候怀疑,我到底在城市里干什么?
我在悄师的小说里看到自己,这是我这么喜欢悄师、喜欢她的小说的原因。
我遇见过一些阿美、阿蓝、刘小君。毫不费力的就能感觉到她们与我的不同。敏锐,蓬勃,不用像我一样努力分析,凭直觉就能在一些关键时候做出更有利的决定——那简直是一种天赋。而我则一次次因为与生俱来的懒散和说不出的一些什么,走向了相反面。在序言中悄师提到“败组”,我常感到,自己就在不知不觉的滑向那里。
譬如说辞职吧,目前并没有显示出能找到更好的公司和更有趣的工作的迹象。经历过的一些感情,也都很潦草很不像样,以至于爱情小说也写不好。
提到写爱情小说——自从我自己努力开始写之后,才越发感觉到悄师写的有多好。
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我都非常喜欢。与她的上一本书《看了高兴的爱情故事》相比,悄师说更“整齐”。我作为一个外行的感受是,上一本书也是灵气四溢的,但有的篇章里可能还稍显散乱,但是这一本书,将灵气锻造成了厉害的法宝(不好意思最近重看诛仙)。每一篇都非常非常厉害,而且一样好看。
到底怎么把书写的这样既好看又厉害的呢?勤奋固然很重要,我悲观的认为还是天赋……悄师说《世界上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是她的第一篇小说。我非常吃惊。因为这是我开始崇拜她的入坑作,当初在豆瓣阅读看到这篇小说的时候,可以说惊为天人。竟然是第一篇。那不得不说她从一开始就显露出了非常厉害的写作才华了。一个不知道谁是房东、不用交房租、看似谁都可以进来住的的房子。光是想到这种设定,就已经太厉害了。
小说中的佳美,最后还是毅然搬出了这个房间。因为没有房租的房间,就像不用承担责任的爱情,不需要上班的人生,都是看似美好但是却会让生活陷入无序和混乱的东西。那不是我们这种心灵软弱的人可以承担的。
我就是在自己前些天午睡到三四点才醒来的那刻,意识到我必须尽快重新工作了。
悄师对于没有按照世俗的法则获得成功的那些人、搞不清自己要什么总是在消极抵抗的那些人,始终怀抱一种最大的善意,没有一丝势利的气息。那些灵气四溢的句子,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忽然出现,但又毫不突兀,带着一种悲伤的温柔,说不上到底是安抚人心还是令人更加心碎。但是确实又充满着“无论如何还是要活下去”的奇异力量。这无疑是悄师的杀手锏。
“我摸着他的头发,想对她说些安慰的话,是那种真正安慰的话,不带有任何敷衍,充满了诚挚,那种人们一直想要说却至今没有人成功说出过的最温柔的话,只要一经说出,就可以抹去所有的疲倦,愈合所有的伤口。”
——是怎么写出这种句子的呢?
在每一个故事里,你都能确确实实感到那种悄师说过的“小号一样的性格”。即使在潦草的恋情中,也能更多的记住被爱的瞬间;虽然迷茫和逃避过,最后还是用自己不那么抗拒的方式生活了下来…
就像一个败组成员互助分享大会,听完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你终于也握紧了拳头,对自己说:好吧,那就让我也来试一试吧!
那就试一试吧!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读后感(六):小确幸和不确定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最后一个字,脑中便升起happy together的前奏,忍不住搜出来接着听下去,突然间,这篇文中隐隐不可说的悲伤沿着歌流淌出来,也许是因为通过了黎耀辉和何宝荣的加持,也许是因为唤起了我不想记起的某段回忆,这悲伤刚蔓延开又于未落泪处戛然而止。
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一所莫名其妙免费的住宅,聚集了几个萍水相逢的过客,唯一称得上事件的,就是住客小光顶替开车撞了人的苏珊娜进监狱这件事,可就是这样一个设定,生生让作者写出了一种玄妙的荒诞感,好像我们这些读者与第一人称的林佳美一起置身于一个水池中的空泡里似的,是的,我们深陷其中,可的确,我们也置身事外。
对于其中的人物,印象最深刻非苏珊娜莫属。她并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自私,冷漠,“充满了毫无责任感的女人味”,明知自己的性取向却依然招惹小光这个女同,让深爱她的小光深陷囫囵又毫无负罪感,可她偏又是那么得明媚丰饶,像是她那个豪华的布衣柜一般,颇一登场就hold住全场,让看到她的每个人都不自觉地认为:这女人真是有滋味极了!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对旁观者而言,小光爱上她才似乎有情可原。
故事的主线小光出场并不多,对待主角林佳美的态度也没有很多让人误会的地方,感觉她们俩还没来及发生什么的时候,苏珊娜就出现了,以至于后来林佳美对苏珊娜隐约的敌意,连她自己都没有发觉。可能所有能察觉这一点的读者,都能从林佳美身上看到一点自身的影子,我想起流行于同志文体里的一句话:我只是爱上一个人,而我们刚好是同性而已。
这句话很符合理想主义者心目中对“爱情”的定位:爱正是应当超越一切甚至性别的。那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倘若林佳美是个理想主义者,大概也会早一些明白自己对小光的心意。
文中有一处让我每次看都会起鸡皮疙瘩的段落这样写道:“然后,她对我微微一笑。我这辈子还没有见过这样的笑容,那像是飞鸟、像是一朵花、像是深海里闪闪发亮的贝壳,像是一个更美好的生物在用这样的微笑说话。 如果要翻译成人类能懂的语言,那就是:我爱她。”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仅仅从文字中就能获得这种感受的机会是屈指可数的,可见这一段文字带给我的体验是多么珍贵,在一片鸡皮疙瘩中我只想感叹:同样是文字,作者如何能把玩得如此精妙呢? 怎么就有这么强的掌控力,将一个琐碎的故事讲得这么清楚又生动的呢?怎么就行云流水般没有半点冗余呢? 一切妙不可言的体验都可以被称之为梦,而谁又会对一个梦较真儿呢?
这种梦幻般的文风无疑是我最喜欢的,正是因为想要享受在这种荒诞中不肯落地的漂浮感,所以我根本不想追究为什么文章标题是世界上到底有没百分之百的异性恋,或者是“我”和苏珊娜到底爱不爱小光,或者是王淳和刘健到底是不是同性恋,等等这些问题,我只想像听一首半懂不懂的外文歌一样,慢悠悠地品着它,在作者恰到好处的俏皮话和小卖弄之间晃荡,心里充满着一种好似正挠到了痒处一般的满足感,就妥妥地足够了。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读后感(七):半封情书
“最痛苦的时段早已过去了。”——最近我一直这么安慰自己。
国庆的时候我有几天心情很糟,和远在霓虹的渊渊语音,她在点外卖,我和她说一些少女心事。时间过去有点久了,但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渊渊说:“老顾,我希望你快乐。”直到现在,我想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是觉得很感动,每当我心情出现波动,我都会想到这句话。而这样的一句话,是在八月的风波中,我父母都没告诉我的。
大学以及毕业后这几年的感情还有生活经历,我总觉得整理整理可以写一本书了,看悄悄的书的时候,好像隐隐能窥探到自己的影子。可能也是无法否认,虽然一直以来都想要做一个“特别”的人,但是更多时候,人跟人总是有些许相通的。是这样的,我总算承认了。
那就择日不如撞日吧,一些共鸣,展开讲一讲。
昨天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同事问我:“哎呀,是哪个同性送的吧!”“恩,是的啊,是我的真爱!”
看完书,我跟山老师说,我觉得自己以前很勇敢,现在也要继续勇敢下去。山老师回复了什么我不太记得了,我只是很记得自己当初的反应:“你们这些臭男人,懂什么呀,这个世界上最懂得爱女人的,只可能是女人。”那时候我看完《小姐》,也是一模一样的想法。
不像听Wyman的歌,所有的心事都被一一扒开,反而像是一股暖流,把一个个心上的窟窿缓缓填平,温柔又悄无声息。
那个漫长的八月已经过去快要两个月了,说起来也并不算很长的时间,但是因为太多事情时过境迁,总觉得好像是一个非常冗长的仪式结束了一般,现在隐隐还会觉得辛苦,觉得松一口气。很多人问我的想法,我的感受,也有人会惊讶于我的平静。我总说:“哈哈哈哈日子还是要过下去啊!”“哈哈哈哈反正就这样啦!”“哈哈哈哈我现在很开心啊!”然而昨晚在书里看到:“大家都听好了!王勇的第二个孩子就要出生了!”这句话,我的脑子“嗡”地一下,背后好像有一双手推了我一把,要我上前去紧紧抱住这个女人,然后一边痴痴的笑,一边掉眼泪。
不用怀疑,我没有怀孕。
只是那种被猛扣心门的感觉,又酸楚,又快乐。
我现在住在浦西,每天下班会坐公交车经过静安寺,车里会有上海话报站,还有许许多多阿姨妈妈,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爷叔们,一起讨论着他们的家长里短。一路上都点满了华灯,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感觉自己被彻底浸在了上海里,浑身都是上海的“味道”。跟以前坐地铁感受太不相同了,地铁里总是标准的普通话播报着进站的车次,忙忙碌碌面无表情的上班族,他们的头恨不得低到手机屏幕里面去。
每一种都是生活,只是我太喜欢现在的生活了。就是那种方圆500米有全家(上海还是全家更多)的,是城市一部分的感觉。
林佳美描述自己曾经的沮丧,说:“当时很伤心,觉得自己怎么也成为不了想成为的人了。”
我也有过很多很多这样的时候,但是时间过去,慢慢发现,自己虽然没有成为曾经想成为的人,可是也慢慢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没有特别好,但也没有变坏,只是很努力地在物质或者精神上想要进步一些,来给自己更多的满足感。
所以看到后记的时候,会心一笑了。
我是看到渊渊的推荐才想看这本书的,实际上我觉得自己受她的影响很大。我很喜欢她,虽然我们情谊的开始是很奇特的,但是哪段感情又不是呢?这么多年以来,渊渊给了我很大的能量,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沟通很少,事实证明我那段时间是最最麻木的时候,后来生活的车轱辘向前转,就到了现在了,我们还是很少女,又忧愁,又快乐。我觉得渊渊是那种在我最沮丧的时候掰直了我的脊梁骨,告诉我你还是要往前走的人,其实山老师也是的,我最爱的两个天蝎座都是用这种办法爱我的。真好,你们两个简直就是我的充电宝。
看悄悄的书,也是这样的感觉,没有被太多甜如蜜的桥段齁倒,倒是像入秋之后一床薄薄的棉被,所有的疲惫与不安,忧伤与敏感都被包裹地刚刚好,就着凉如水的夜色,混着沁人的桂花香得以安然入睡。坏情绪都被治疗了,鼓起勇气,明天可以好好上班。
合上书是这样的感觉了,活着真好,可以努力地爱,认真上班,勇敢地大步往前走。
是这样的,真好。
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半封情书了。谨以这篇不像书评的情书献给一直以来不断给我充电的渊渊,还有一直鼓励我读书上进乐观开朗勤奋努力的山老师。还有谢谢这本书的作者,方悄悄。
哦对了,我证明,渊渊本人真的很可爱!
爱你们!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读后感(八):三角铁的鸣响
小学的时候——虽然我们是很老的厂矿子弟小学,但是也有音乐课,也会有视唱练习和乐器演奏。
当然,不是什么正经的乐器。每年的音乐课本后面都有一篇乐谱,由老师风琴伴奏,学生们用铃鼓、沙锤、串铃、三角铁这样简单的打击乐器配合,来做一段简单的节奏练习。
说起来,我看到真真正正会演奏乐器的同龄人(电子琴什么的不算),是上中学以后的事了。我考上了上市里唯一的重点中学,还参加了合唱队为校庆排节目。有一天下午因为教室没协调好,表演小提琴合奏的女生也来了,八个女生穿着西服,从盒子里取出小提琴,齐刷刷扛在肩上。现在我还记得自己当时,掩饰住羡慕的心情而装作司空见惯的模样,是被那种帅气震到,可又莫名地不是滋味。
当时说不出但现在可以表述明白那种感觉:那就是阶级差。
一直很努力、成绩也很出色的我,始终无法像她们一样,从小学习一样昂贵的乐器,经过枯燥的练习,演奏出高傲而流畅的乐句。
跟那样优美、严肃的乐器演奏比起来,我们小学时候那样的器乐课,可以说是小儿科到不像话了。
可回忆中,每一次乐器课带给我们的快乐,却是欢呼雀跃、货真价实的。
先一周的课上老师就通知我们下周要上器乐课了,用这个来威胁我们,一定要讲纪律,不然就取消。
说起来音乐老师也是个倔强的少女,最恨我们在音乐课上不讲纪律,或者偷偷做其他科的作业。有时候把同学的作业本从窗户扔出去,有时候就撒气道:“那你们自习吧!”自己跑到操场上跟体育老师玩。秋冬的时候她喜欢穿一条大红色的针织裙,在操场上上下翻飞地跳绳。我们在教室里唱着歌想让她听见,派出去打探消息的男生却很生气地回来:“你们不要白费力气了,她根本不喜欢我们班!她喜欢上体育课那个班,从来都不骂他们!她太偏心了!我们到校长那里去告她!”
但是这个老师,在上器乐课的时候却格外有耐心。提前一节课,让每一个学生都站起来,用手拍出正确的拍子,拍得最准的到讲台上示范。直到全班都拍得很齐了,下一节课她才会从器材室里借出来乐器,因为长久不用,那些铃鼓啊、沙锤啊,都散发着一股储藏室特有的轻微的霉味。
“让我先来试下都还能用吗?”她缓缓摇动着沙锤,好像在故意拖延时间似的,看得我们心里直痒。
那时候,她笑眯眯的样子,不禁让人觉得她其实也是很喜欢我们班的。小学的时候,得到一个美丽的女老师的喜欢,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其实都是多么重要啊。
虽然借出来的乐器只有五六样,实在少得可怜,音乐老师却偏偏在“公平”这件事上异常较真——她绝不会漏掉任何一个人。坐在最后一排的留级生,还有上节课刚被班主任点着脑门骂过“你是不是猪啊”的女生,都一定要保证他们有一次上台表演的机会。
总有人敲不对节奏,需要一次次重来,排在后面的同学都会焦急,“老师就要下课了!老师让我们先来吧!”
“那可不行啊。”她说。这时候,她反而一点也不着急,也不会生气了。踩着风琴的节奏,她轻声地喊着拍子,“1-2-3-4”,而且,总是很神奇,在下课铃敲响的那一刻,每个人总是能轮上一遍,时间一点不多,一点也不少。也许我记错了?也许我出于感激的心情美化了记忆中的桥段?然而,她分配乐器时那郑重的眼神,一边弹琴一遍侧耳聆听的模样,听见正确节奏时如释重负的微笑,还有她专注的、微微冒汗的鼻尖,我一点也没有忘记。
不过,我也发现了她的一个小小的私心。
她会给她最喜欢的孩子,分配敲三角铁。
其中就有那个她每次拒绝上课都会跑出去打探的男孩子。
他是个个子非常矮的男孩(爸爸妈妈也都很矮),平时也有“矮子”的外号,可是,个子小小的他,唱歌的声音却非常洪亮。
接过三角铁的男孩子脸红红的,也许是因为自己曾经说过要“去校长那告她”感到不好意思。其实他最最喜欢音乐老师了,孩子的心思多容易被看出来啊,她也知道得一清二楚吧。
而我呢,我也会分到敲三角铁的。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偏爱,因为——“你节奏感很好哦。”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不知道为什么,比得到联校统考的第一名还要令我振奋。
在我身上,也许有什么东西是超越——超越目前的生活而存在的吧——像“节奏感”这样无用的东西,某种与生俱来、被他人不屑一顾、却始终独属于我的东西。
于是我屏神静气,抓准音乐的节奏,适时敲响三角铁。
不管是被谁敲响,那声音总是那么清脆、悠扬,不会被任何嘈杂掩盖。
在小学顽童的简陋课堂里有三角铁,在交响乐团里也一样有。
无论是风琴伴奏的丹麦民歌《剪羊毛》,还是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勃拉姆斯,当那清澈、明亮的声音“叮”地响起时,就好像在灰蒙蒙的阴天里听见了云雀的欢叫,萎靡的精神也会为之一振。
我至今仍不能演奏任何乐器,而是阴差阳错地开始了写作。
写的并非什么高尚、高深的东西,恐怕也难博大人们的好彩。
要是能写些伟人、超人的故事固然可贵,可是我笔下的人物,所有的丰功伟绩也就是在生活中一座接一座地爬坡而已……“不可以说完全没有天分,但是天分着实有限。”有人这样对我评价,这评价也着实公允。
可是——“你节奏感很好哦。”
脑子里响起三角铁的声音。
不管被置于何种境地,也绝不会因为拿起它的那双手太过普通,就发出黯淡的声响。
一个三角铁演奏师到底有什么用?恐怕许多人都有此疑问。
然而,无论何时当他敲响那只小小的、却独属于自己的乐器,那清越的鸣声都令人久久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