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摘抄

2022-03-11 19:07: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摘抄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一):序

  读下来有种心伤之感。中国的皇位太诱人,政权更替,兴,民困,衰,民伤。一家一姓专治天下,衍生出许多政治弊端。蒙元的入侵让中华文化几近断流,朱明王朝把国民性格拖入泥沼,满清越发让国人奴化、油腻、虚伪并且呆滞。寄希望于后生之代,看到我孩子买东西要排队,上电梯站右侧,垃圾要分类,自助餐厅绝不带食物,我相信那句:教育好一个母亲就是教育好一个民族。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二):有意思的历史读物

  作为一本图书来说它是成功,按照中国发展路线来逐一梳理中国文化之变化,一点点深入分析中国普通群众在政权下的改变。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串联起来非常有意思,但是却并不是严谨的历史研究读物,所以阅读的时候还是要多思考多动脑。

  针对图书本身,排版的易读性不错,也多亏作者的文笔让阅读感受非常好。纸张不是非常好和这个定价来说也还是非常的搭了。

  总的来说挺推荐大家看看这个读物,一来可以反思作为中国人的自己,二来可以多点餐桌故事也还是很不错的呀。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三):无题

  国民性的渐变其实是国家政权改变带来的副产物,也就是上层决定下层。今天看到马东介绍的民国初时国家的识字率是在百分之五左右,所以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化风貌就是这百分之五决定的,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就是乌合之众,即使现在识字率提高了很多,不过整体的趣味喜好分布基本是没变的,所以,当许知远说他觉得这个时代越来越粗鄙化时,马东就告诉他,你属于那百本之五,就不应该看到或者听到那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只是现在技术的发现,使表现自我的成本大大降低,所以那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的声音起来了,你就烦恼了。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四):专制是父权的演变

  本文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专制社会的基因在农耕时代的父权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在父权社会中强调的是服从,稳定。在海洋文明中经常有弑父的神话,这就是反抗父权的象征,在骨子里希腊文明就是尊重个人,违反父权,强调个人作用与契约的。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五):这本书有标题党之嫌

  起了这么大的一个标题,结果就写出个中学历史的水平,而且作者观点有明显的前后矛盾,比如43页结论说“春秋战国是中国人最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时代”,到了242页又说“百家争鸣的必然结局正是思想专制”“先秦学派没有思想宽容的意识,他们一致认为自由思考是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再比如前面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上升时代,后面又说春秋战国时代不是中国上升期的开端,而正是中国历史下陷的开始,实在看不懂作者想表达什么。还有一些观点不能认同,比如用秦始皇给王翦60万大军的事例想说明秦始皇用人不疑,然而王翦出征时故意向秦始皇要求物质回报正是想打消秦始皇对自己的怀疑,诸如此类观点多有以偏概全之处,总体感觉比较失望。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六):中国历史是部专制主义越发精密的历史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书笔记

  先给5颗星吧。之前没有读过这类书籍,于我来讲知识点很密集,加上几乎丧失殆尽的文言文知识,书中的古文直接忽悠没有读了,但是依旧读得很慢,以后有机会再读一遍。

  中国历史是部专制主义越发精密的历史,环境越专制,里面的人民就越发呈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国民劣根性,比如奴性、缺乏自尊心、麻木不仁、顺民性格、保守、愚昧等等。宋朝以后的中华民族,因经历两次外来侵占,外来的少数民族做了主子,基本上传统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美德荡然无存了,表面上的仁义道德,都让位于实用主义,中国人越来越流氓化。不当流氓的人被专制制度给彻底淘汰了,这里也能看到进化论。

  作者认为民主发源于希腊,而在中国丝毫没有踪迹的原因是地理因素,中华民族定居于黄河平原,定居势必引起因循守旧、保守的性格。而希腊对应的航海、贸易,富有冒险、开拓精神的人能获得更多的财富,航海的都是年轻力壮,脱离了家长制、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讲契约精神。看到这里不禁有些悲哀起来,就算没有元、清的统治,中华民族的后续的统治者们吸收前代的教训,专制也只能是向前发展,最终的结局也是一样,断然不会有民主制度。

  到了今天,中国人仍被宗法血缘、家长制、集体主义、专制主义戕害着。具有的现代公民意识差得远。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七):中国人的劣根性?

  作者的观点很明确:中国的国民性远比不上西方。

  最根本的原因:专制制度的荼毒。作者分析了中西方制度起源的缘由,我比较赞同。

  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适合农耕。农耕文明的最大特点是稳定,安土重迁。人群定居、婚配,就会形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固定群体。血缘关系,讲究长幼有别,单向的责任及服从。在民众心里埋下专制的种子。

  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多山靠海,不适合农耕。古希腊人的生存立足于对外拓展、掠夺。航海文明的最大特点是开拓进取,不墨守成规。人群的流动性很大,人与人之间往往是契约关系,讲究双向的责任和合作。在民众心里埋下民主的种子。

  另外的原因:异族的入侵。

  有句话说的是“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蒙古侵略者征服了中国,异族的“自卑性”让他们通过贬低汉人去维持统治的稳定性,这深深打击了汉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自尊。

  在元朝之前,知识分子地位较高,尚能极大地约束皇室的统治。经有元一朝,汉族知识分子的血性和傲气已经被磨杀殆尽,整个社会呈“流氓化”。

  其实本书过于主观,历史分析也过于情绪化及片面化。中国的国民性确实在某些方面不满足现代发展的需求,但我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气量(包括中国人对外来物的善良),或许也是西方永远也比不上的吧。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八):《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2》| 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张宏杰,清华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后,师从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先生。他原本是辽宁一家银行的普通工作人员,是中国民间最著名的历史写手之一。作品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等,本本畅销。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深入剖析中国国民性的书,与同类书籍相比,它没有满足于在抽象意义上谈论一般的国民性,而是在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下透视国民性演变的历史脉络,试图把握其中的规律,并且勾勒出这种演变历程和中国古代制度演进过程的因果关系,兼具历史的厚重感和纵深感。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中国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从春秋时代的贵族文化、魏晋时期的士族文化、宋元时期的平民文化、元明时期的流氓文化以及清朝的奴隶文化这几个发展阶段,每次国民性格的转换都和古代制度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九):exodus

  还没看完,内容实在太精辟,不写点什么不过瘾。

  张宏杰在书里说:“中国人的性格历史如同黄河,先秦是上游,清澈见底,汉唐是中游,虽泥沙俱下,毕竟有波涛汹涌之雄大气象,明清是下游,经常断流,奄奄一息。”

  中国的历史的进程也像极了在建水坝,每一个“强大帝国”的诞生就犹如修建了一个大的水电站,这些大水电站们灭绝了无数生命物种,而这些消逝的物种就像我们历史里逝去的公正,平等与自由...

  其实我同时也在猜想,张宏杰在写我引用的那段时有暗喻“黄河虽肮脏混乱污浊不堪,但最终会流向大海,流向文明”之意。我是希望如此,希望我们最终会流向大海。借用最近被井底之蛙们用烂了的一句话“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我也祝愿我们中国的青年能摆脱黄河里沉积的淤泥,只是尽力向着大海走去。

  附上萨满的一首歌《My Exodus》http://music.163.com/song/384396/?userid=597301911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十):从贵族到流氓

  本周看的张宏杰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古代的中国人与后来的中国人,似乎根本不是同一个民族,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历程如同跌宕下来的三叠瀑布,其落差之大,让人惊讶,源头的中国人,品格清澈;唐宋时的中国人,雍容文雅,到了明清,中国人的品质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无创造力。“五胡乱华”与“崖山之后无汉人”,不是一时口舌之快。

  从富有“贵族精神”的春秋战国,改变了纯粹贵族血统的秦国,流氓气息开始侵入的汉朝,狂放不羁不可再现的魏晋风流,雄浑伟健不可一世的大唐,文弱书生之风日盛的宋朝,踏断民族脊梁的罪恶元朝,流氓化上下盛行的元朝,世人皆为奴隶的清朝,打倒一切旧文化的五四运动,各种运动群众的群众运动……沿着这条脉络,中国人的国民性演变历程,如同瓜地里的藤蔓,在茂密的绿叶覆盖下,延伸向结出的瓜果。

  远古时期尧舜禹的禅让制,到启与益交伐,化国为家,权力由天下公器而成为一族之私有。春秋战国,富有“贵族精神”,贵族阶级以执戈披甲为荣,视冲锋陷阵为乐,秦国选择国君,首要条件就是勇敢:“择勇猛者立之”,社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风气浓厚,孔子游列国而不侍,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既有诸子百家供他们选择,又有“稷下学社”让他们“辩则明,比泽清”……到鲁迅、柏杨、龙应台,撰文反应、批判、痛骂国人劣根;梁启超、陈独秀、胡适,提出种种改良方案,到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或“训练民众”,或“狠斗私字一闪念”或试图塑造新一代中国人。可是迄今为止,那些国民性缺点,大部分还鲜活扎根在社会深处,而且在某些方面愈演愈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