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脊椎之軸》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脊椎之軸》读后感锦集

2021-04-15 01:4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脊椎之軸》读后感锦集

  《脊椎之軸》是一本由夏宇著作,作者自印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777,页数: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脊椎之軸》读后感(一):终有一天会消失

  

还没有完全读一下,就来推荐的书。因为夏宇的这本书没有不推荐的理由。

33首短诗,基本都在8行以内,是名副其实的短诗。最轻的一首:南风吹过没有壳的身体肩膀很小被发现了。

2008年诗人经历了一些无法释怀的事情,于是有了2009年长达1600公里的徒步朝圣之路,诗人在纸片上写下沿途所见现实风景和脑中浮现的幻影,在旅途终点,诗人烧掉了身上的衣服和沿途的这些字纸。

诗人又花了十年的时间,把这些捡回来,于是在2020年有了这本《脊椎之轴》。

这本再次展现了夏宇在诗集装帧上不疲的形式实验,没错,在那本透明诗集《粉红色噪音》之后,夏宇又出了一本不用油墨的书。

33首2000个字,制成铅字,一行一行诗句是靠师傅手动压在牛皮纸上。一百磅单光牛皮纸的纤维因受压而撑张,字立体起来,一凸一凹,正面是正面的诗,反面是反面的诗。

春天出版的《脊椎之轴》广告词说:当空气中的微尘与水分渗入纸张,摧毁打凸的张力,字将逐渐摊平,默默消失,逐日逐分逐秒,我猜,十几年后吧,你会得到一本几近空白的诗集。

这是一本你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的诗集,因为它一直在消失的过程中,你还不能老是摸它或者翻它,因为那样它可能会消失的更快。多么像是人生的譬喻。

诗人夏宇在谈到诗歌时,说她曾经听过一句话:诗歌表达的是我们不可能拥有之物的本质,它最终的意义在于一切时刻都不可能,诗集就是企图去拥有你不可能拥有的东西。

  《脊椎之軸》读后感(二):脊椎之肘

夜晚铲屎

坟之雨刷

再慌也游荡

抒情之和

厚意勿扰

月光悠悠

半生如镜

蓝风吹过没有壳的city

生女为食

提供出路

律例对良人如电

疯了疯了,老李继续旋转

跨过了边界

同熊说话不多

一大群公马仰头失明

拴住的绿,房里的旅,那女无法描述

它正在冰封,它正在变风

趁虚而入死水

虚里冷淡无圣墟

我不要以树枝为证

碧雾行走,沿路一语,兴奋议论

注:读《脊椎之轴》,尝试语音转文字,因普通话不标准,以及犯鼻炎,导致转出的文字多有错误,选出错误的句子,稍加调序,得上数行。以期践行我之一哲学:我猜测我旅行;我误解我抵达。

  《脊椎之軸》读后感(三):与夏宇重逢

  

《脊椎之轴》最后,一些印出黑色的文字,夏宇说明这本诗集的来历:「《脊椎之轴》三十三首写给二零零九年一段一千六百公里的徒步旅行。二零零八年秋天遇伤心事无法应付,零九年心生极端,想把身体丢到荒山野地,转移注意力。」这是开头。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是这组诗的眼。

之前在书店见到这本书,塑封着,外观像延续着她对书籍装帧设计的观念艺术实验,没有买。前几天X突然介绍给我一期《文学放得开》,香港的电视节目,这期讲夏宇,提到她最近出的这本诗集。我在高中时买到一本《二十世纪台湾诗选》,带到学校读,她也就读到了。我们当然会爱上夏宇。她可能更爱一点,书送给她了。说来和夏宇的徒步旅行几乎同时。

已经很多年了。

买一本读一读吧。

她把这些诗印出来,是怎样的心情呢?——读过一遍之后我不禁想。诗都很短,不是她最迷人的那种,有些甚至粗糙。但已经不重要。对这本诗集而言,「印」成了重要的事,几乎比「写」重要。因为这些诗的字词在纸上没有油墨,只有凸起——用铅字和机器压出的痕迹,类似盲文。年深日久,日晒风磨,连痕迹也会变淡乃至消失吧。它就成了一本空白的书。

这是怎样的心情呢?

在当年旅途终点,她把这些诗连同一些衣物扔到火里,以示新生。之后,又在笔端找回来。这是循环往复的第几回?在这样的写作中,我看到、感到(真正实感到)一种新的、轻盈又沉重的、写作本身的可能。悖论式的,一个玩笑,一个哑口无言的表情。但是竟然又像一个温暖的微笑——不太像夏宇的表情。但是心中有些梗塞的东西似乎随之消解了。

抚摸纸上的字迹,仿佛尚未破碎的灰烬。也不必燃烧——已经烧过了。至于烧不掉的,或是可烧可不烧的,就交给时间吧。

2021年1月23日 深夜疾走后

  《脊椎之軸》读后感(四):文字之外

  

《粉紅色噪音》可以在浸浴時讀

《詩六十首》的封面是刮刮卡

《脊椎之軸》則需要把凸出來的字抹上顏色

如果說夏宇自己玩的這些詩集有什麼共性,我想,她在告訴讀者,文字除了文字還有文字之外的許多。

凸出來的字會讓人想到什麼?硬幣、盲文、還是《始平公造像記》?似乎它們必須躺在堅硬質地上,就算如此,這些凸字還是最易消亡的,可是夏宇卻把凸字放在最脆弱的紙上,故意使之消亡。

書的質感和觸覺第一次高過了視覺,滿紙純白,似乎從未存在,又似乎一直在那裏。鄧小樺老師在最近的《文學放得開》里提到,「這就是夏宇,因為你觸摸過,便會與物件有很不同的關係」。

據說閱讀的方法是把手指塗上色,然後掃掃…掃,慢慢使字顯現,讀一行便掃一行。想起小時候喜歡把紙放在硬幣上,用鉛筆的石墨去拓,最後往往把手指搞得髒髒然,如果用那時的手指在這本書上抹出一行詩,效果一定比唇膏棒。或者,乾脆就讓風讓空氣讓時間去「掃」。

突然想到,這也許是對旅程的一種隱喻,前路其實已經寫好,旅人的工作便是讓前路顯現,但是前路是什麼?沒有人知道,只能自己去「掃」。可是前路不是已經寫好了嗎?那麽「未知」在這裏便顯得有點荒謬。人嘛,就是喜歡前路,覺得前路未知,可是也不喜歡到達,一到目的地就回頭走…… 把詩燒掉或者任其消亡,終究不過是一種激烈的反抗,不如抱著修行的態度去走,也不求什麼救贖,就這樣走……

夏宇 2020

……「當年對應天上璀璨銀河,地球上的徒步朝聖之旅足跡漶漫;風行水上,推波助瀾,行至渙散,渙奔其機,渙有丘匪夷所思,原來是三十三行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