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和凤鸣》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和凤鸣》经典观后感集

2021-04-15 23:31: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和凤鸣》经典观后感集

  《和凤鸣》是一部由王兵执导,和凤鸣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凤鸣》观后感(一):难以抚平的历史伤痛

  听一位老奶奶讲述她的一生。讲的很长,讲的天黑了,看不清面容。开灯,接着再讲。那逝去的男子在她的讲述中再次复活,栩栩如生,在动乱的年代,他对她说"为什么要斗我的小娇娇啊!",让观者无不心酸心痛。两人在不同的农场劳动改造,从此天各一方。男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能再见妻子一面。妻子赶去后甚至都没见到他的坟冢。政治运动,让一个普通人家破人亡,心中的伤痛一生无法抚平。拒绝遗忘的和凤鸣,让我知道了那个年代的悲惨故事,他们在苦难中的感情也让我震动。也许片长有点长,但比不上他们遭遇重击的一天。老人生动深情的讲述足以打动观众。真实就是最震撼的,这段历史也不该被遗忘,一个普通中国女人的一生,她的名字叫和凤鸣。

  《和凤鸣》观后感(二):看过

  和凤鸣就是兰州人,所以对她的口音很熟悉,她的母校也是二十七中。当时的工作单位是甘报社,都是非常熟悉的地方。对她的诉说特别容易投入进去,在看似平淡的诉说中,感受她情绪的起起伏伏,慢慢的最后就会形成一个非常强烈的情绪,对那个时代苦难形成非常具象的体会。

  她诉说那个时代的苦难,冤屈,饥饿,分离,奔波,死别。她说,在那个痛苦的时候,我们的爱情特别的甜蜜,是别人无法理解的。又痛苦,又甜蜜。她请假去看他,下雪的夜晚就她一个人,那时她没有想过别的,一心就想去救她的爱人,哪怕他此刻奄奄一息,但只要她在身边,就可以活过来。根本没想过还有可能会遇到狼和其他的风险。结果去了夹边沟,她的爱人已经在一个月之前就故去了。在这样的遭遇面前,我们遇到的都不值一提。

  《和凤鸣》观后感(三):荒芜中发光的

  “我们特别珍惜这种感情。”

  “苦难中的甜蜜。只有我们能感受得到。”

  “这一夜我们过得既痛苦,又甜蜜。”

  “我靠着他坐在一起,十几个小时,也没有说什么话,那时候火车慢。”

  “ 他很不放心我。”

  “我看见他一个人站在站台上,也没有招手,也没有说什么话。我心里觉得非常的痛苦。他全想在我身上。在他的心目中,我就是上帝,我就是他的太阳。一旦他离开了对太阳的皈依,他会坠入黑暗的深渊。”

  “从前我们可以说悄悄话,可以说外界不允许说的话。现在我们天各一方,我们心里的痛苦还能向谁倾诉。现在我们已经落入社会的底层,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向亲爱的人倾诉的权利。”

  “他们可以随便聊天。但是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和你说一句话。”

  《和凤鸣》观后感(四):《和凤鸣》超140字影评

  距前面因《铁西区》而记住王兵,已经过去快三年。这一部的资源很罕见,找到后也躺在云上几个月。

  敏感的、少有人谈的话题,会有很大吸引力,这是王兵的切入角度与投入方向。其实不需要技术。呈现原汁原味的初始化素材,也是王兵的优势。《和凤鸣》没有太大缺陷,几乎一个构图讲下来,观影十分疲惫。老太太逻辑清晰,是应该成为人上人的,然而……在记录时代的荒诞无稽中,影片免不了一面之辞的嫌腥,制作空间也过于狭窄——要在一个维度里做出维度,闪转腾挪,费尽力气,给观看者大脑的空间也极狭。我现在很怀疑导演是否具有构建复杂、完整电影结构的能力。

  你问我伤心吗? 伤心。

  你问我要翻吗? 无力。

  你问我要overthrow吗? 不能。

  无论是劳改营还是农场,翻译都是camp,多么讽刺多么尴尬。最广大人民是国家的土壤,politics是更加复杂的事物——框架、骨骼、影响土壤酸碱性、捏塑土壤,无论用什么比喻,都令人心痛,也催人奋进。想去研究一下任何能量实体形成初期的特征。

  《和凤鸣》观后感(五):几句闲扯

  一 片长

  片长超180分钟,分两次才看完,中断的原因很惭愧:睡着了。

  二 镜头

  超长时间固定机位镜头,据说是王兵导演的特点,可是我恍惚觉得这就是把拍摄素材原封不动搬到银幕上来。

  全片没有任何讲述人以外的素材镜头,貌似干净,实则削弱了后世存在代沟的观众对片子的理解和认识。导演或许成功炫出了他的个性或曰思想,但对于片子本身的主题表达有害无益,是为以辞害意、胶柱鼓瑟。

  三 所谓客观

  所谓客观冷静的记录,是否排斥拍摄双方的互动?

  无论原教旨记录主义的朋友们怎么说,拍摄者对被拍摄者的介入和干扰都是无法消除的。片子开头和凤鸣老人明显表现出对镜头压力的不适应,表达的顺畅受到影响显而易见。

  既然无法消除影响,何不耐心做些功课,编导和老人有些互动,帮助她把线索捋得更清晰一些呢?

  四 细节

  中文字幕极差,考虑到碟片版本龙蛇混杂,或许是版本的问题。

  画面噪点多,只能是设备和手艺的问题,这个实在不应该。

  五 其他

  一部电影,包括纪录片,要说什么、给谁看,这才是核心,套句烂俗的话说,内容决定形式。

  这个片子给三星评价,有一颗是因为选题。

  《和凤鸣》观后感(六):那段历史

  因为没有看完,实在不该我来评论

  但是似乎还没有真正看过的人讲话

  我就来说说吧

  在香港电影节上看的

  honestly

  影片本身有些沉闷

  三个小时

  镜头对着端坐家中沙发上的和凤鸣老人

  一动不动

  听她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段历史

  包括中间老人去洗手间/接电话/开灯

  全部一一记录

  很像我们熟悉的去探望老人的场景

  听老人在对面絮絮叨叨的讲古

  静静的听着

  也许在心里感叹

  也许对那些遥远的年代有些隔阂甚至厌烦

  也许还在打哈欠

  但是还是要听着

  因为他们就是历史本身

  错过了就真的是没有了

  关于内容就不多说了

  反右/夹边沟/右派/文革

  印象深刻的一处

  老人在讲述中唯一一次能感觉到眼光在闪耀

  是讲到那夜丈夫告诉她自己被打成右派两人相依而眠

  “那一夜我们的爱情开出了最绚烂的花朵”

  在整个讲述中这句话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但也许这一夜就是女人对早逝的丈夫的最绚烂的回忆了

  只能说

  人

  在历史洪潮中

  是如此无力

  唯一能做的

  就是

  活着

  努力的活着

  《和凤鸣》观后感(七):《和凤鸣》与《铁西区》:个人与历史

  三个小时如同一场漫长的噩梦,其中夹边沟的饥荒历史,残酷的揭发与批斗,六十年代西北城市的萧肃与荒芜,在和凤鸣的叙述中逐渐还原。王兵没有使用任何历史影像资料,没有提问和打断,摄影机机位自始至终没有改变。成片中大约只有十次剪接,极大地保持了叙述的完整性。从这一方面来看,《和凤鸣》与《铁西区》的风格非常相似。在《铁西区:工厂》中,王兵与工厂的工人也没有任何交谈。王兵在他的两部影片中的位置似乎是一个观察者,倾听者。他的镜头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了Bill Nicoles的"helpless gaze",即一种对所记录的事件无法改变的凝视,而在素材上的节制又使他的影片在展示人物命运上具有非常微妙的敏感度。

  两部影片开头的两个长镜头极为相似:在铁西区中,摄影机无声地沿着铁路向工厂深处行驶;在和凤鸣中,摄影机跟随凤鸣的脚步在暮色下的北方城市里行走。这让我们在镜头的纵深处浏览周围的建筑与景象的同时,期待着视线的终点有不寻常的故事发生。而事实上,除了冷酷的现实和回忆,什么也没有发生。在两部影片里,王兵都把镜头完全落在了真实的个体生命经验,个人命运被宏大的历史洪流所裹挟,产生了一种细索,悲鸣,和无助感。铁西区工厂所代表的国有体制的衰落,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一代人的惨痛记忆,在工厂工人一种类似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和凤鸣对自我命运的反思与叙述中,使镜头之外的视角感受到了这种宏大却同时情感微妙的叙事张力。

  《和凤鸣》观后感(八):此影片谨献给生活在革命时期里的革命者和被革命者。

  观影有感:

  影片开始,冬天,一位老人在无人的小巷里走着,镜头就一直跟在她的后面,然后随着老人来到一处破旧的小区,走进黑黑的楼栋,开门、进屋、坐下,就这样,这位叫和凤鸣的老人开始讲述她的故事了……

  片尾字幕是这样写的:此影片谨献给生活在革命时期里的革命者和被革命者。

  导演王兵说——

  我等到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去她家。把光锁定后,随着谈话时间的推进,内容、感情越来越激烈,而光越来越暗。她谈到她在极端艰难的时期想自杀。她买到了自杀的毒药,她的小儿子站在门口,叫她妈妈,妈妈,她并没有理会;她讲到她丈夫死了之后,她晚上躺在丈夫住的地方睡觉,她喃喃讲到她内心的冲动,那种特别激烈的冲动,对自我的询问;她讲到30年后又回到她丈夫死的地方去祭奠,看到的残留的坟堆,都让人动容。而光线在叙述中逐渐消失。等天全黑了,我们才全部打开灯。大家才看清楚叙述的老人的样子。仿佛我们都从一个漫长的噩梦里回到有光的现实。

  我的影片,不是为了证实一个事件,而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如果人对人完全失去信任,那我们谈论一切问题就会变得没有意义。世界唯一能够变好,那是人不断地要获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文化总是在它的进程中不断地,重新地,让人获得信任感。人的意识和文明的进程,总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矫正,知识也好,感受也好,情感也好,都是 在这样的变化中调整和矫正。我们不能总是用文本的方式去衡量的世界,如果连常识都不能相信,基本的经验和常识都不能去相信的时候,我们会活在虚无之中。

  《和凤鸣》观后感(九):他听地狱里的歌,我念破地狱偈语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1939- )说,他听到了地狱里的歌声……https://mp.weixin.qq.com/s/RpIgs6wedBDtEIl8T195uA。

  我得念三遍通行本《地藏经》都会收录的觉林菩萨“破地狱偈”: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苏东坡(1037-1101)曾书破地狱偈:

近有人丧妻者,梦其妻求《破地狱偈》,觉而求之,无有也。问荐福古老,云:“此偈是也。”遂举家持诵。后见亡者宝衣天冠,缥缈空中,称谢而去。轼闻之佛印禅师,佛印闻之范尧夫。

  若不是得觉林菩萨加持,有东坡先生鼓励,看完这部纪录片《和凤鸣》(2007),我很可能会被伤到元气。

東坡先生全集卷之六十六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14457&page=50

  2019.3.12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12e1c2047

  《和凤鸣》观后感(十):书桌

  片子本身其实就是一个3个小时的独白式访谈,和凤鸣就是老奶奶的名字,《经历——我的1957年》一书的作者,片子讲的就是她书里的内容,她独自坐在兰州家中的沙发上对着镜头回顾一生。

  最后她说了段写书,或者说是决定站出来的初衷,不论写书、联系组织难友还是接受纪录片制作。

  “我就觉得应该把这段真实历史留下来,所以我从89年退休以后我就开始写了。”

  “开始写的时候也是有很多阻力的,比如关心我的妹妹们就说,你写那些干什么啊?写出来也发表不了。有些关心我的朋友就说,你写那,你又要回顾过去的痛苦经历,要流眼泪,你的血的经历已经是够痛苦的了,你再把它回忆一次,再把它写出来,那样太痛苦了,你何必去写它呢?”

  “但是我就是想正因为我有一个痛苦的血的经历,我应该把这段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写起来顶多就是流眼泪,痛苦地回忆过去的种种吧”

  “但是我能写啊,我自己写我自己,我拿笔杆子也是很顺的啊,这段历史我们不写,谁来写?”

  3个小时的独白最后是老奶奶的夜间生活,她坐在客厅里看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接了云南的难友联系过来的电话,然后回到自己的书桌前,拉开橘黄色的台灯,继续书写。

  片子是07年上映的,拍摄的内容应该在07年之前,也就是13年前。

  她坐在书桌前的样子突然特别触动我,不论是国内还是日本,我家里已经很久没有过书桌了,只有电脑桌。其实是一样的桌子,只是用来放了显示器和键盘,主机放在桌下。在中国已经完全没机会要动手写什么东西了,基本全是电子化,日本偶尔还要回个信填个单子,一般也就是把键盘往前挪一挪够个放手的空间。

  在上大学前,我是住在外婆家的,每天吃完饭到睡觉前都坐在差不多大小的书桌前,打开差不多颜色的灯。名义上是写作业,但90%的时间都是在干别的,一边听磁带一边看歌词哼唱,从书桌里的抽屉里掏出各种东西消磨时间,小说、漫画、GBA,有时候就打开抽屉放在里面玩,外公开门来检查的时候迅速合上抽屉假装刚刚在拿东西,和现在的ALT+TAB回到桌面异曲同工。还有会拿出小灵通和在意的女同学发短信,一条条凑满字数字斟句酌,耐心等待回复。真的无聊甚至掏出一本辞海都能看的津津有味,有点像现在打开浏览器想查维基百科,结果一个个词条看下去一发不可收,掌握了奇怪的知识。

  虽然外婆家的房子还在,但我上大学开始,那个书桌是再也没用过,一晃也13年了。

  不知道和凤鸣老奶奶是否健在,还是已经作古,网上查了查,没有讯息。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接受信息、传递情绪、记录生活的方式,现在写东西也很少会那样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了,但写东西的大部分人还是很喜欢深夜里噼里啪啦的感觉吧,只是手中的笔变成了键盘,照亮文字的灯光来自于显示器。

  最近的病毒应该算是二战以来最大的全球性危机,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体制、文化、阶层、立场,各种东西都交织在一起,撕裂着这个世界。但文字在我看来永远是传递情绪最优雅的方式,它是沉淀和提炼过的,也是即兴和激情的,更是可以穿越时空被感受和理解的。

  形势再怎么焦灼和痛苦,现实再么让人无力和失望,我们也应该努力去表达和记录这个时代。

  他们可以不断删除,我们也可以继续创作,这一切不会是没意义的。

  2020.04.21 凌晨 滋贺大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