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莲花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莲花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18 02:07: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莲花的读后感大全

  《莲花》是一本由庆山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莲花》精选点评:

  ●无知青年的妄想

  ●写在水中的字。开在夜里的花。住在心上的人。(ps:十年纪念版封面最美不接受反驳!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52956211

  ●虽然一开始被定义所谓的青春疼痛文学,但谁又不曾路过青春,它是每个人一生不能忘记的重要时间。与《夏摩山谷》相比,《莲花》是追寻生命意义的开始。

  ●出版十多年后才找来读 安妮宝贝已改名叫做庆山

  ●一口气读完,矫情肯定是相当矫情。

  ●据说是AB阿姨最好的一本书,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粗来:AB阿姨最巅峰时期就是成年版的郭敬明。因为是成年版,所以多给了一颗星。靴靴

  ●情感的迸发,自然是因为你内心深处有个故事被安在这里,安的自然、随意。文字的好坏,除了文字工作者,一定会有依趣的簇拥者去评说它的“一二”。有些文字可能仅仅是因为恍恍惚惚间,扎向了你内心的深渊处,那座长满青草的坟墓。那个或记忆或幻想的只有你自己知道的秘密,它也许是你一生的藏匿,但却极其美好,有时它只是你的莞尔一笑。一个细细的故事。

  ●虽然很多人唱安妮宝贝的反调,但是这本书的确让我觉得感动。

  ●我们往往认为结果比过程重要,但当你完成了过程,结果如何真的重要吗?:“没有恐惧。是的。因为恐惧没有任何用处。路就在前面。需要走过去。不可能停下来。也不可能往回走。恐惧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可以勇敢面对这不完美的世界吗?

  ●结构不错。但庆山太重复,主题太小众,眼界太不开扩。

  《莲花》读后感(一):从成熟和不成熟的角度看问题

  安妮宝贝的书应该是大学时候看的,但是我现在才拿到一本。用两天时间品读了一下,觉得什么呢?安妮宝贝对场景的把握十分有力,真的有那么几个瞬间几个形容词,就一如怦然心动的样子。但是故事本身的情节并没有太过于精彩,但是感情色彩的渲染让人觉得恍惚间回到了自己的青春。

  如果我真的是大学时候看的这本书,那么我可能会觉得很是牛逼。那种桀骜不驯,放浪形骸的生活让人觉得那就是人生,那就是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烦恼的一往无前,抛给世人风言风语,只愿找到自己内心那块纯净的池塘。

  但是美好是美好的,这些假设都是建立在不负责任,畏惧成长和性格懦弱之上的。我忽然想起我高中的生活,也是一样的无所畏惧,以为以自己纯真的心就可以碰撞世界的圆滑。殊不知走向社会以后,这些故事一变在变,让我在这个漩涡中不可自拔。一如女主人公陷入有婚姻的爱情无法自拔,一如男主人公不负责任的两段婚姻。这些其实对这个社会来说,根本就是一种伤害。人与动物的区别最大就是在于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欲。一个太放纵,一个太刻薄,最终都是十分可悲的人物。

  话又说回来,我现在深入其境的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能有同情的一面。就如回到自己十三岁的时候,那个两小无猜,那个无惧无畏的日子。这些故事只是把他们做了延续。我坐在世界的另外一端看着这个不谙尘世的举动,又突然觉得特别的无奈何彷徨。每个人心中都有猛虎,控制住就可以细嗅蔷薇对么?

  我最终也没有明白书名为什么是莲花。在最后的几页有莲花的解释,但是我始终看不到一种诞生,清除污垢,在黑暗中趋向光的样子。就是那么平淡的故事和幼稚的想法,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波澜不惊,也许这就是安妮宝贝的风格吧。

  我唯一能够想起来的,无非就是书中提到女主人公似一头小兽,贴切让我难以忘记。但是始终名字我都没有记下来。

  也许这本书会让我遗忘。

  《莲花》读后感(二):琐碎

  这本书我读了7遍,也伴随了我7年时间。它伴随着我的爱与恨,痛苦和自省,沉浸的孤单与大量的沉默。再版已经不是最初那个样子了,安妮宝贝的笔名也早已改为庆山。

  每次读这本书,都像是在检阅自己。每一次我都悄声和自己说,不要害怕,你不是苏内河,你的人生不必如此动荡不安。

  这本书引领我第一次踏上了西藏的路途,并因为这段路途和一个爱人相处了将近7年。这是一个痛感的开始,遗憾的是却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在这6年多的时间里,我看到了自己对感情需索的激烈,看到自己无法弥补的缺失。我坚信有些损伤确是永久的,不知这信念、还有一些类似的价值观念究竟是一早存在于心,还是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或者更确切说,我认同作者对一些事的诠释和观点,非常认同。

  之前读这本书,总是不自觉地会热泪盈眶。看到善生和内河的痛苦,他们的激烈、屏蔽真相或是勇往直前,最后殊途同归。看到那些美丽的句子,那些细致的描绘,内心满足,贪婪品味。因那些字句似乎就在脑海里,在潜意识深处,却在此刻,在眼前被圆满表述。

  我没有关注过安妮宝贝为何更改这个笔名。她的书,基本上再之后写的我也没有再读过。因为我确信这里就是巅峰了,写作的意义在这里已经圆满,如果后面还有什么,也只是锦上添花。

  我深知内河那种不喜欢自己的感受,也理解善生那种理智的冷漠。我一直在寻找自我救赎的方式,我想自己地感受能够更好一些,尽管有一些缺失无以弥补。

  我想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会更好的。现在的我,已经没有那么激烈。尽管还是需索感情,也增加了更多的冷静与理智。

  实际上没有人是单独的苏内河与纪善生,就像每个人都自带有十二星座的特质而非仅仅一个太阳星座能够交代一切。生命是需要整合的。善生和内河仅仅是两种极端的对峙模式。他们的需要同样是每个普通人的需要,未必需要都如他们这般惨烈。

  再读莲花,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屡屡流泪的少女。记得善生的话,人的欲望,为何不可自控。记得内河的选择,她是如何直面真相,将自己投入体验。生命有这般虚妄,但并非每人都可如修行之人那般清静从容,只是要自己负担的责任对的起做出选择的心便是好的了。

  必须接纳残缺。因为那是你的一部分。

  《莲花》读后感(三):殊途同归

  殊途同归——读《莲花》有感 一直想读一读安妮宝贝,这个曾经在大众文化与金庸、琼瑶一同大行其道的颇具争议女作家。十年前正是她最火的时候,我没有读过她的作品,而于一个作家而言,作品自诞生即有生命,愈是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一个从未读过她的作品的读者应该最先读哪一本书,她回答:《莲花》。于是,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它读完,这是一个认识她的入口,想借此打开一扇门,可以一览安妮文学的广袤天地。当然,这也是一位读者对其的第一印象,不论外界风声如何,它承担了读者是否会继续阅读作家其他文的风险,爱与憎,褒或贬,是相逢恨晚还是大失所望,都早早地定下了格调。 故事的主人公如此:一个长年流落在高原静默等死的女子——庆昭,一个终结旧日繁华生活准备出发的疲惫男人——善生,还有一个活在男人记忆里被叙述在心中不可忽视的故人——内河,三个人而已。 庆昭是一位患有重病的年轻女作家,在我看来,也是安妮的艺术化缩影。善生被她身上琢磨不定的脆弱而坚定的流浪气质所迷惑,他不准备跟随她,也并不蔑视她。他们是结伴而行者,一起去墨脱,寻找故人,又何尝不是寻找另一个自己?他们知道他们可以一起上路,但他们注定各奔东西,奔赴各自的生活。 在他们结伴徒步在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旅途中,庆昭表现出反常于柔弱女子的坚韧,她常常走在善生前头,而善生则是城市人少有的过人的耐力。他们习惯了在黏湿的空气里在瓢泼的雨水中被蚂蟥爬地满身都是,额头被吸吮着鲜血,他们知道自己随时会葬身于塌方和泥石流,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担心死后尸体会不会被发现,以至于想象到浑身沾满了蛆虫。 在大众看来,安妮的文风是颓废的,一种多愁善感、忧伤敏感的无病呻吟,至少前期如此。初读她的语言,觉得断句太过频繁,若不知道这是一个作家手笔,还以为不懂中文语法,病句连篇,但一枚硬币你看到了反面也应同时看到其正面,她的文字有魔力,有灵气,如她的文笔有生命力。撇开其作品的题材不谈,从小处说,我觉得她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巨蟹座女人具有的一种身在漂泊、心却恋家的不安全感,一种很隐秘很敏感的天分。基于这点,我认为她或者说很多作家写作的最初目的并不是分享故事给别人,而只是纯粹为了表达自我,书写文学。为什么这么说呢,读她写的东西我总觉得和读意识流是一样的体验,弱化了情节,重视剖析灵魂,通过人物繁华而绵密的独白展现出来,或犀利淡漠或颓废忧伤,但都是那么的优美。而那些真正和别人分享的东西少之又少,读者都喜欢听故事,抑或说她的小说不像是小说而更倾向于散文随笔,不错,是作家自己的纪实被艺术加工后而成的唯美文学作品,这样的东西是单纯而私密的,好似一个人的日记,它更多的是自省,只是以虚构的名义展现在读者面前,是故有人惊艳其才华亦有人批判其不入流。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多少年前《红楼梦》《金瓶梅》被视作禁书,《追忆似水年华》被伪文艺青年束之高阁,通俗文学与经典名著并非那么泾渭分明,因为那是文学与艺术一致而永恒的归途——殊途同归。 在庆昭与善生交心的过程中,庆昭透露了她小的时候和一位右臂被截肢的女伴的经历,自那以后她明白,“必须接受生命里注定残缺和难以如愿的部分。要接受那些被禁忌的不能见到光明的东西。在这个世间,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靠近的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占有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陷。”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已认识到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无奈与淡然接受。在男人心中,她如一束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超脱。男人会把庆昭与内河联系在一起,尽管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女人,但都有相似的流浪漂泊的气质,抑或说这种气质是善生眼中渴望寻找的深处的自我。 这个故事本就简单,有过交集又分别,人生旅途之必然。内河写信给善生,是的,两个女人同样有着吸引善生的写作爱好,她说:你如何来界定一个人生活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属性,还是放任自流,或者哪一种更接近幸福的真相。生命各有途径,不管他终抵达的目的是卑微还是荣耀,这是力量的控制带给我们的界限所在。请原谅我。原谅我们。也许我们终究将都获得释然。……而庆昭回顾那段相逢与陪伴:我与善生,内河,不过是路途上注定的失败者,但是我们却必须拼尽全力,走过此道。生与死在此地根本不具备任何意义……人生油灯将尽,而夜色无垠。 结尾处庆昭在“拖儿带女”的生活里洗净铅华,别人问“我”自己的偶像归于平淡有何感想,“我”很欣慰,因为她的选择很好。“你想,当任何一个人,不管这个人是男是女,是快要四十岁,还是刚满十五岁,是正在读高中,还是已经读完博士,都在看一个年轻女子的小说,她被误解误读的可能性会有多少……任何一个写作者都是寂寞的。” 是的,任何一个写作者都是寂寞的。

  :寒假时读完写的。

  《莲花》读后感(四):书评|《莲花》:做生命的守护者

  《孟子题词》中写道,“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此事常被后世传扬,可见拥有眼光长远、用心呵护的父母多么重要。

  在庆山所写的《莲花》这本小说中主要讲述了两个因原生家庭变故而导致成长过程中发生巨大改变的女孩和男孩的故事。其实放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事普遍常见,我虽不是亲生经历者,但借着庆山所写的《莲花》这本书得到更具象的文字表述。

  说起《莲花》这本书的特别之处是它并不是只是讲述一个时期,而是以一个人的整个人生所受到的影响去呈现,就像一部纪录片。而我在其中得到的启发便是:做一个生命的守护者。

守护者之一:父母

  工作的地方遇到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她说女儿不敢怀孕,不仅是因为金钱,还有觉得自己都没有把生活过好等等一些原因。

  可是阿姨觉得即使是这样也不是大问题,毕竟她也是这样把女儿拉扯大的,难道就因此不生孩子了吗?

  过去与当时的男友也曾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只要力所能及即可,至于其他的并不在考虑之内。

  其实上面所说的都没错。但他们忘记了自己本身是否具备对眼前生活的确定性和自身精神层面的自知性。

  在《莲花》中男孩纪善生九岁时失去父亲,看似是母亲独立承担起这个家庭,其实他也被迫被母亲提早带入尘世,不仅要提前知道世间的苦难,还要提早作为一个想象的父性男子。

  女孩苏内河六岁前在海边村庄长大,成年后被寄养在舅舅家,而她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而这使得她从小对感情有过度的贪心和嫉妒心。

  这对男女孩看似境遇不同,但生命同时有来自亲人造成的伤害和残缺,同时因为亲人的不可察而不得不掩盖伤口,直到这个伤口再也愈合不了而走向生命的“终点”。

  当下这个时期,二十多岁的父母越来越多,观自内心,父母给予的重点不是金钱,而是你该如何去负责这个生命成长旅途中所需要的精神需求。

  这个生命,他来到你身边,尽管你是第一次做父母,可你也要知道你首先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携带者。你的脾性、心理、行为在最初对这个生命就是一个模仿对象,特别是当他有了自我意识后,他受到的影响会延续到他整个人生。

  庆山在《莲花》中写道,“有些人的生命若发生了某些事,便有一道门被永久地关闭。”所以作为父母并不是单纯的养育和教导,最重要的是你得有自身的一个无论是生活还是精神系统,你不会喜怒无常而让孩子觉得失去依靠,或是因为生活的困难(离婚、病痛等)而做出丢弃孩子这个举动。

  与其说《莲花》讲述了两个受伤的孩子,不如说是在告诉人们要好好看看自己,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一个生命的守护者。

守护者之二:子女

  我们这一生有很多种角色,但最重要的是这三个:自己、子女、父母。

  作为子女是人初始的角色,因为并未意识到要去塑造自己,所以在成年之前的这个期间是最重要的。当然,有些人很幸运在这一期间便有意识去找自己,但有些人却是在成年经历了些事才意识到有自己,更甚者有人一辈子也不知道有自己这回事。

  所以,作为子女时的我们该如何去做一位守护者?不仅是守护,更重要的时候也要学会进攻。

  在庆山在《莲花》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些破损的关系,只能维持最初的残缺轮廓。以什么样的姿势被挖走,就以什么样的姿势始终需索,没有任何复原和试图填补。”

  作为子女时,父母的言行是你心中在乎看重的东西,无论是随口的承诺,还是因为气恼而说出的谩骂,都会成为孩子心中的一道亮光或伤口。

  在《莲花》中纪善生的母亲因死去了丈夫,不愿被世人看轻,于是为了这份要强心强行拉着不过九岁的男孩进入了这简单粗暴的世界,没有关心过这个失去父亲内心脆弱的男孩,反而让他学着大人般克制和理性,无法宣泄的内心以另一种方式搁置在男孩心中,那里一片漆黑无光,且随着岁月扩大到无边。

  你知道吗?这位母亲在用她的苦难去让这男孩不仅失去了本该的纯真和青春,还有去深切感受爱的美好和真切的机会。这是他的第一道伤口。

  然后是当男孩遇见了唯一同他般带着同样伤口的女孩苏内河,只因周围的人对这个女孩的不好评价,她也同样对女孩反感。看到这里时,我的疑惑是,除了学习,朋友也是读书时期的重要存在。这位母亲的关注点不是应该放在男孩从未带过朋友回家这件事吗?这是男孩的第二道伤口。

  看过新闻,也知道身边朋友的一些家庭。有些父母看重的不是孩子活得是否开心,而是孩子有没有让他们脸上有光。或者他们将自己未做到的事放到了孩子身上,期望孩子可以做到,却忘记孩子本身的意愿。

  书中纪善生其实察觉到了母亲这种做法的不对,但是作为子女,他将这份重担咬牙担下,怨恨没有日积月累,但身体的能量因那些伤口被不断被迫削减到所剩无几。

  “他想再次成为,成为内心深处那个骄傲落寞的少年,对世间冷淡无视。”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小孩,但是有些人的小孩是随着他长大一路伴随,而纪善生内心的小孩已经死在那些黑暗的伤口里了。

  我知道作为子女,很多时候我们是在被迫接受父母的情绪、作为,因为那时我们孤立无援,也无可奈何。但正因为身为子女,我们要知道那些语言和行为,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缘故,不要去过度担负在自己身上。如果此刻未意识到,没关系,等到你可以为自己做主,并想要解救心里那个小孩时,不要放弃他,你会找回他的。

守护者之三:自己

  看完《莲花》后,我脑袋里一直有个问题,如果过往的伤口,自己无法安抚或是修复怎么办?就像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足够或是正确引导的爱,长大后走入歧途,这到底是这个人的错,还是归咎在原生家庭上?

  在《莲花》里苏内河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护,这为她将来遇到感情时埋下了惊雷。一个不懂爱却渴望爱的人是激烈的,当遇见时便会不顾一切,世俗道德早已不在她脑海里,这是苏内河的禁忌,他人一踩就万劫不复。

  在看书时,人感到悲伤无力。特别是看到她被那个以为爱她的男人

  及他的妻子打倒在地、上手术台摘除血块、被关进精神病院以及最后去见临死的男人时,所有的对错在此刻都变得不重要,只有一句疑惑:如果你陷入无可治愈的病时,该怎么办?

  我一直觉得所有人到这个世间都有各自的使命,可是如果这份使命并不被世人理解,甚至可以说只是为了自己,只是为了度自己这个劫,该怎么办?

  如苏内河一般的人从出生便失去了导向,外人看她疯狂可笑,可她内心明确自己所思所想,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圆满,即使这份圆满自私令人嗤笑,甚至让自己遍体鳞伤,到底做不做?

  撇开道德层面,只讲自己。做了,也许一场空。不做,如行尸走肉。

  所以,我希望所有内心有伤口的人都可以自己找到解救办法,这个办法是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可是若只能拼得个头破血流才能明白,那就去拼吧,至少你知道解药在哪里,拿到了便停下了。可若是拿到了却仍然无法停止这份瘾,你要的便不是解药,而是致命的毒药。

  无论如何,自承其重。

  这一层接一层的守护者,都是不同的角色。因为我们不仅需要担当这些角色,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我们内心也有这种角色的变换,因为任何一个环节、一个人的出错都会影响我们的整个人生,可是如果我们自己去担当,那么这一轮的新养育便开启了另一种世界的大门。

  古时孟子有孟母帮助他找到利于成长的环境,更重要是孟子本身具备的才学,而今我们自己也是可以做这位“孟母”,去为自己找到适合的方式活着,守护自己的人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莲花的读后感大全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