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药丸》经典读后感有感
《小说药丸》是一本由[英] 埃拉·伯绍德 / [英] 苏珊·埃尔德金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盒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60+别册112p,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药丸》读后感(一):有病没病来颗药丸
常规的认知都是有病了才会吃药,但是,时代变了要得病先吃药,有了病才可以算得上文艺青年。那要吃什么药才能得着正宗的文艺病呢?答案来了,那就是吃药啊,吃一种叫做《小说药丸》的书里开具的“药丸”就行了。你就不会发愁你长的像林黛玉气质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而愁苦了,一旦吃了这个“药丸”保管你得了普鲁斯特的哮喘,还能患上卡夫卡的幽闭症,也不乏有机会得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羊癫疯。等等,只要你想得到这本书给的“药丸”就做得到,这里面的开的书单绝对是包得文艺百病,一吃一个准,是文艺青年居家必备之良药。
《小说药丸》读后感(二):书单之书
趣味性远远大于可读性。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一年。创意真是极好的,我在考虑以后的读书总结是不是尝试着这个方式呢? 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好玩有趣的小说,攒了一大批书单。但是这本书上推荐的书目真的不好找,什么时候有大神出一本中文版的《小说药丸》呢?
趣味性远远大于可读性。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一年。创意真是极好的,我在考虑以后的读书总结是不是尝试着这个方式呢?
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好玩有趣的小说,攒了一大批书单。但是这本书上推荐的书目真的不好找,什么时候有大神出一本中文版的《小说药丸》呢?
《小说药丸》读后感(三):Books cure all. 那么就从这剂蓝色的小药丸开始吧!
上个礼拜三下午,大概三四点钟的时候,我在医院二楼的专家门诊室,外面的走廊里吵吵嚷嚷,我用我所能达到的最快的语速,花了大概五分钟时间,向面前的医生解释了我的病情。
“我想我可能有焦虑症。”然后我又补充了一句,“我妈也这么觉得。”并回头看了看坐在一边的我妈。
“好,我给你开点药,你回去先吃着啊,两个礼拜后的今天来复诊。”医生头也没抬地在我崭新的病历卡上刷刷地写着。
最多不过十分钟吧。这和我想象中的心理咨询一点都不一样。
然后我僵尸一般跟着我妈付费、取药,看到清单末尾我的医保卡上余额显示为“0.00”。然后我又独自去取车,付了21块钱停车费,大脑一片空白地回到了家。
啊,我正式是一个患上焦虑症的人了啊。
已经一个多月没有收拾过的餐桌上胡乱摆满了各种水果袋子、快递盒子、还有医生刚刚开给我的黛力新以及一大包助眠药。
那个装着已经寄到了好多天的《小说药丸》的亚马逊的快递袋子也混在其中。没有什么机缘巧合,我在纠结犹豫是不是自己再自救一把、不要立刻变成一个依靠药物维持正常理智的人的时候,决定把桌子收拾一下。
TW,只有把家里收拾整洁了,脑子里才会整洁吧。这是我最近了解到的生活小窍门之一。
《小说药丸》读后感(四):小说史即是人类的精神文化史
原先认为,小说这类的虚构的文学,仅仅是众多书籍的一种,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它的价值还不如纪实文学、历史类书籍以及技能科技类的书籍。但是,现再越来越发现,由想象力虚构出来的小说,可以占到所有的书籍种类的半壁江山,因为人类依赖于想象力才能够创造出新的东西,而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只是人类众多想象力的一小部分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纯文学类的书籍的确是占据着人类精神食粮的大部分。
小说,就是意味着故事,这些故事由作者娓娓道来,落在纸面上供读者细细把玩,小说家们把一切都准备好,供读者们大快朵颐。这其中可以包含任何因素,让故事变得有趣、丰满、发人省醒,恐惧、惊骇,令人觉醒,欢喜,回味,惹人怜惜。一部优秀的小说就是一个上帝创造出来的新世界,读者拥有着上帝视角,查看这个世界中的人物、事件,对比自身的处境与感受,而有所收获。这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只要你跟着文字向前推进,精彩恶小说必将带领你的心灵进行一次深层的旅行与冒险。
这部小说药丸,从噱头上,他的宣传中饱含着能够治愈现代人们常见的失恋、便秘、自卑、同性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与话题,这种带着快消品的戏谑,内容却饱含着作者精挑细选的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有趣作品,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小说百科全书。收纳在这本百科全书的目录,我只读过罪与罚、百年孤独、红与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海底两万里等很少一部分的内容,作者吊人胃口的作品简介和对症下药式的劝解,让这些书对应的关键词成为对其感兴趣读者按图索骥的重要参考,也能够快速说服读者买下此本图书。这是书中尝试新快消形式和标语口号带来的营销的胜利。
书中提及的小说,涵盖了现代人面临的通病,诸如同性恋和早泄等原先不齿的话题,作者同样以关怀者的角度将有关小说纳入其中。这小说史其实就是我们人类的精神史,是不同人看待世界和自身、问题与感受的不同解答和尝试,充满趣味。长大以后,很少能够有充足的耐心去读完一本400页以上的小说故事了,即使是悬疑类的能扣人心弦的小说,也是跟着剧情和线索快速浏览,很少能够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这种吃甘蔗的读书方法正式由于快节奏的生活节奏和焦虑的实用主义心态影响产生的。作者说的是有道理。好的作品,可以供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境遇情况下多次阅读,并有多重体验,所以购买你真正喜爱的书,制作你自己的身份标志性书架,是一件值得的事情。
《小说药丸》读后感(五):《小说药丸》:读书少的人看不了
打开蓝色包装,翻开这本书,大致浏览一遍,我就知道,这本书有些人看不了。
这本书就类似于《观影指南》,你不仅要看这一本书,还要看很多很多的书。而对于很多把这本书作为年度或者季度图书来读的朋友们,看过之后反而会起到反效果,异常的空虚不适。
随着我读书和阅历的增多,我越来越发现人与人之间,首先要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任何人和任何人之间是不同的。
诸如“你怎么能不喜欢……”“你居然不爱看……”这种问句和感叹,不仅显得粗鲁失礼,令人尴尬,更加暴露了说话人的狭隘。
每个人都有不喜欢的权利,就如同应试教育里你不可能喜欢每个学科,或许你是那个喜欢所有学科的人,但很多人都有自己不喜欢的科目。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就可以理解了,“阅读快感”这种东西,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有些人只是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已,有些人只是想追逐流行而已。
而有些人读书,则是因为“阅读快感”,阅读令其欣快,令其舒适。这种人几乎无书不读。他们的信条就是“世上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小说药丸》专门治疗这些人,其效用就相当于“药典”,“药品说明书”,小说作为药丸,能够治疗他们的“快感缺乏”以及一切。
而没有“阅读快感”的人们,看着一部砖头厚的“药品说明书”,心中估计早有一万头神兽呼啸而过了。
尽管大家都不愿意承认自己读书少,但这本书确实读书少的人看不了。
这是事实。
如果你读钱钟书觉得其太过“掉书袋”。
那这本书就是用来“掉”的“书袋”,打开能看到铺天盖地的书名和简介,但是那些巧妙的简介在作为谈资的时候并不能掩盖你没读过这本书的事实。(参照《如何巧妙谈论一本自己没读过的书》)
相反,你很容易因为简介的内容太过于涉及细节,而引起他人谈话兴致,最终导致败露。
不过,这也不要紧,你只需加上一句,“可惜,当时时间紧迫/借的书本/朋友来访……令我没能读完这本书,它的结局/高潮/中心思想……是怎样的呢?”
巧妙地反客为主了不是?(手动机智)
但是,我很不确定缺乏“阅读快感”的朋友,能够在铺天盖地的书名和简介之中清醒地坚持读到最后一页。
刚巧,最后一个症状是自私,药丸是《飞越疯人院》。
而后记中最后提到的一本书《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寒冬夜行人)》,都是我喜欢的作品。
怎能不给个“力荐”~
《小说药丸》读后感(六):来本小说,包治百病
伟大而高寿的哲学家丰特奈尔深谙读书人的心,他说:“再大的忧伤也敌不过一个小时的阅读。”匿于书本中,感受无需取悦任何人的宁静自然,本身就能抚慰心灵,遑论著书人分享的知识和阅历,莫非这也是丰特奈尔的长寿秘诀?
英国作家埃拉﹒伯绍德和苏珊﹒埃尔德金更是将阅读(小说)视为疗愈的药丸。因书结缘的两人博览各种有趣的小说,筛选其中“药效”显著的作品,且经过了五年“临床治疗”,这才有了《小说药丸》这套神奇的书。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问题对症下药,在亦真亦幻的世界中让小说人物替我们探路,保准药到病除。
《小说药丸》的装帧跟药盒如出一辙,打开蓝色外盒,映入眼帘的是药味浓郁的说明书,成分、性状、适应症、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等一应俱全。裸脊锁线的白色正册,目录索引可查询病症:既有便秘、打呼噜这类生理问题,也有购物狂、拖延症这样的心理困扰,连羞于启齿的相思病、床笫之惑都有药可医,真可谓居家旅行必备良品。
就不同病症,作者时而和风细雨循循善诱,时而辛辣调侃当头棒喝,算是替应景又经典的书单锦上添花。有些小说主人公是我们行动的范例,让人有所启发;有些则是反面教材,预先洞见恶果也好悬崖勒马;还有些与我们身处类似情景,不予置评,随心境而归,默默伴我们度过无所适从的孤独时光……总之人生的缺憾,《小说药丸》都替我们想在前头。
但最后,作者教我们明白,真正能够医治我们的不是小说,而是经由阅读过程、经由故事的点拨渐渐平复的心,从中释放的力量才是解决生活之困的药丸。譬如在“被孩子耽误人生”这一条目下,作者推荐我们阅读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磨砺》,被负担所困又忘我奉献的母亲是多少怨怼又欢欣的父母的真实写照,没什么羞于承认的,作者直言,“原来绑住我们的不是孩子,而是爱”。
作为一盒药丸,本书也有副作用,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一栏注明,“偶见过度沉迷此书引发的废寝忘食等”。不过更常见的问题可能是被作者种草太多小说,加深好书读不完的焦虑感。列有特殊病例的别册上倒有“觉得世上的书怎么也读不完”这一条目,可是开出的药方是“坚守‘非好书不读’原则”,小说可根据《小说药丸》中的书目来。这个死循环真是本书最大的BUG。再想想,这毛病亦是读书人的乐趣所在,畅怀阅读,永不担心无书可读。
就这样读到地老天荒,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用书里的故事砥砺我们的人生,把我们的人生阅历读进书本中,无论岁月短长,我们完全可以像生活得多姿多彩的丰特奈尔一样,快乐丰沛从不寂寞。
——丙申年读埃拉﹒伯绍德、苏珊﹒埃尔德金《小说药丸》
《小说药丸》读后感(七):不知道读什么书,有它就够了
【本文首发在微信公众号:夏夏夏天的书影音记(shuyingyinji),欢迎关注,一起来玩儿~】
某宝都开始点亮双十一的红包,可双十一值得剁手的不止有买买买的口红和衣服呀,还有书呢。可如果你不知道要买些什么书,或者在你想看会儿书的时候但不知道看什么,而别人推荐的书又觉得未必好看,那今天推荐的书值得拥有。 久闻这本书的大名,本来打算双十一跟其他书一起剁手的,可上周施老师提议要送书,就立马想到了它,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颗药丸啊,治愈你不知道读什么书不知道买什么书的顽疾。 《小说药丸》是由两位小说的资深读者,剑桥大学英国文学专业毕业生埃拉.伯绍德和苏珊.埃尔德金,根据自己大量的阅读经验联合撰写的一本书,书称:“人生疑难杂症全收录,对症下药,一盒起效,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怎么更好地介绍一下这本书呢?就是每一本书都一个核心主题,而我们有时候想读某一方面的书时但又找不到此方面比较好的书,作者根据经验(我猜纯碎是为了好玩儿)把书分成了很多不同主题(其实一个主题对作者而言就是一种“病”),再根据这一主题推荐书单,比如开篇的第一个病例:“唉,21世纪”,作者介绍病情是这样的:“现代人对本世纪独有的不适感,来自期待和现实的落差”,然后开出了两种药丸:伯努瓦·迪特尔特的《小女孩与香烟》和加里·施特恩加特的《爱在长生不老时》,后者说“倘若从知晓未来生活必定绝望,我们就该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角度去看待当下的话,那么我们的确就不该再哀叹21世纪了。” 发现这本书对“病症”分的有些琐碎,也可能是因为现代人的病症太多了。既然是凭经验下药,难免有疏忽的地方,根据一些主题推荐的书有失偏颇,但如果苛求的话,哪有100分呢。 小说能不能治病,暂时还存疑,但是小说绝对是拯救情绪和打发时间的良药。读小说,尤其是故事性比较强的小说,很容易掉入故事情节而忘了时间,等读完一本小说已经忘了之前是为什么事情而烦恼,拥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满足的几个小时,哪怕再投入到生活的水深火热之中放佛也长出了勇气呢。 读书本身没有任何功利心,对我来说,书中既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可贵的是它是我最佳的消磨时间的方式。 作为一个已病入膏肓的无事不出门星人,刷手机真是又伤眼又无趣,看电视真是又狗血又耗时,不如发发呆看看书听听歌,逗一下“豆豆”。(吃饭睡觉打豆豆,“豆豆”是想调戏一下好朋友的时候) 最后想说,书,还是要自己读的,通过自己的阅读之后,就像发现了一条绵绵不绝的线索,通过一本好看的书,就会找到无数本想读的书,书与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读,总会碰到。 再次感谢施老师送书,像似收到了一个挖不完的宝藏,晚安。
《小说药丸》读后感(八):??病友快来,该吃药了!|小说药丸
我们对中医始终保持将信将疑的审慎态度(至少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中医的玄妙在于,一切皆可内视,一切皆可调停,作为医学它过于玄妙,作为哲学它又过于具体。这么看来,从业多年的老中医兼具正经和调皮的特性——现实让我们对中医缺乏真诚的尊重,也让中医从业者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变成原教旨主义的仙风范儿,要么唯唯诺诺求全一个西医架构下的科学证。
“真的行吗?”潜台词是,实在不行,还是要辗转一下西医的。如此,安全感多了落脚处,两手抓总不至于旁落变成两手空。
《小说药丸》就像两个中医郎中开出的药方。内服外敷,身心俱怡。看起来颇有疗效,但是疗程实在长,效果实在慢——各种药品和药名对多半患者而言不啻于天书,犹疑之余,又不得不保持“万一有效呢”的幻想。
它宣称对人类各种心理恶疾颇有疗效,其姿态几近于夸夸其谈,但它言之凿凿,就像一名江湖传说的老中医,信服他,才能对症治病一般。
翻开书,砒霜、朱砂、雄黄……应有尽有,谁说每一项药品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调调呢?有些恶疾根深蒂固且终身随行,剂量不如猛一点,以毒攻毒也是一种悠久自然的智慧疗法。比如治疗矮个子的自卑,你用《铁皮鼓》,自然是没错的,但患者首先得克服自卑和自矮的心理,才能变成人生的赢家;又比如治疗“不幸已婚”,安排描述一本从婚姻出逃而获得自我的小说,绝对是釜底抽薪,其效果无异于刮骨疗伤;再比如用《麦田守望者》去治疗青春期的焦躁,那是让病人永远无法度过青春期,并沉迷如水边的纳西瑟斯了。
当然,卖相略平凡,像板蓝根、夏桑菊一样的药品也必不可少,毕竟小病小医,就算不治病,也可以养身——是药并非三分毒,但闻保健沐身心。《傲慢与偏见》对症傲慢,《远大前程》对症过度进取,《英国病人》对症婚外情……老中医说得都对,反正这些忝列“世界名著”系列并按精装套装书卖的书,一翻再翻也没什么错啦。
佛家讲究发心,《小说药丸》的两位剑桥毕业的高材生作者的发心便是好的。她们预设并准确地描述世界和人心的崩坏,心理隐疾和文学作品的关系,通过这百科全书般的药方问诊和查对,不同的药丸之间还可配比使用,实在是医者仁心。不仅如此,两位作者的科研覆盖面很全面,服务意识也颇先进,所以贴心提供了“特殊病例”的疗法,还有《自诊指南》,若你是一名孜孜不倦且颇具主观能动性的患者,那极有可能健康加倍,福慧双至了呢。
看完病之后,是神清目明,还是愈加昏沉,就看患者的造化,恰如中医讲究的Inner Peace,不仅要靠药力,还得靠念力。说白了,这是一盒永不过期的药丸,予服予取,不仅治疗现有的毛病,还可以走到疾病的前面,先服药,再生病。逻辑有错误?哦,或许。但是人生何处不生病?何处无困境?任凭文学医生功力深厚,你也得生一场或数场重病才能亲历其疗效之神奇吧。
预防者、猎奇者、滥用药物者除外。拥有《小说药丸》的你,可以保持随时住院,终生服药的好习惯。
阅读依赖若为重症——按两位医生的标准它实在应该列入医疗范畴——那我愿意手持这瓶药丸,发自内心地庄严回答:
Yes,I do。
《小说药丸》摘录:
出洋相
《小说药丸》读后感(九):??病友快来,该吃药了!|小说药丸
我们对中医始终保持将信将疑的审慎态度(至少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中医的玄妙在于,一切皆可内视,一切皆可调停,作为医学它过于玄妙,作为哲学它又过于具体。这么看来,从业多年的老中医兼具正经和调皮的特性——现实让我们对中医缺乏真诚的尊重,也让中医从业者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变成原教旨主义的仙风范儿,要么唯唯诺诺求全一个西医架构下的科学证。
“真的行吗?”潜台词是,实在不行,还是要辗转一下西医的。如此,安全感多了落脚处,两手抓总不至于旁落变成两手空。
《小说药丸》就像两个中医郎中开出的药方。内服外敷,身心俱怡。看起来颇有疗效,但是疗程实在长,效果实在慢——各种药品和药名对多半患者而言不啻于天书,犹疑之余,又不得不保持“万一有效呢”的幻想。
它宣称对人类各种心理恶疾颇有疗效,其姿态几近于夸夸其谈,但它言之凿凿,就像一名江湖传说的老中医,信服他,才能对症治病一般。
翻开书,砒霜、朱砂、雄黄……应有尽有,谁说每一项药品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调调呢?有些恶疾根深蒂固且终身随行,剂量不如猛一点,以毒攻毒也是一种悠久自然的智慧疗法。比如治疗矮个子的自卑,你用《铁皮鼓》,自然是没错的,但患者首先得克服自卑和自矮的心理,才能变成人生的赢家;又比如治疗“不幸已婚”,安排描述一本从婚姻出逃而获得自我的小说,绝对是釜底抽薪,其效果无异于刮骨疗伤;再比如用《麦田守望者》去治疗青春期的焦躁,那是让病人永远无法度过青春期,并沉迷如水边的纳西瑟斯了。
当然,卖相略平凡,像板蓝根、夏桑菊一样的药品也必不可少,毕竟小病小医,就算不治病,也可以养身——是药并非三分毒,但闻保健沐身心。《傲慢与偏见》对症傲慢,《远大前程》对症过度进取,《英国病人》对症婚外情……老中医说得都对,反正这些忝列“世界名著”系列并按精装套装书卖的书,一翻再翻也没什么错啦。
佛家讲究发心,《小说药丸》的两位剑桥毕业的高材生作者的发心便是好的。她们预设并准确地描述世界和人心的崩坏,心理隐疾和文学作品的关系,通过这百科全书般的药方问诊和查对,不同的药丸之间还可配比使用,实在是医者仁心。不仅如此,两位作者的科研覆盖面很全面,服务意识也颇先进,所以贴心提供了“特殊病例”的疗法,还有《自诊指南》,若你是一名孜孜不倦且颇具主观能动性的患者,那极有可能健康加倍,福慧双至了呢。
看完病之后,是神清目明,还是愈加昏沉,就看患者的造化,恰如中医讲究的Inner Peace,不仅要靠药力,还得靠念力。说白了,这是一盒永不过期的药丸,予服予取,不仅治疗现有的毛病,还可以走到疾病的前面,先服药,再生病。逻辑有错误?哦,或许。但是人生何处不生病?何处无困境?任凭文学医生功力深厚,你也得生一场或数场重病才能亲历其疗效之神奇吧。
预防者、猎奇者、滥用药物者除外。拥有《小说药丸》的你,可以保持随时住院,终生服药的好习惯。
阅读依赖若为重症——按两位医生的标准它实在应该列入医疗范畴——那我愿意手持这瓶药丸,发自内心地庄严回答:
Yes,I do。
《小说药丸》摘录:
出洋相
《小说药丸》读后感(十):小说药丸,还是要完?
文/
小说能治病,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有两位小说的资深“读者”,剑桥大学英国文学专业毕业生埃拉.伯绍德和苏珊.埃尔德金,为了专治我这种“天生不服”的病,联合撰写了一本书,叫做《小说药丸》。该书号称:“人生疑难杂症全收录。对症下药,一盒起效,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作者在序言里“蛮横”地写道:“我们开的药没办法到药店配,要到书店和图书馆找,或用电子书阅读器下载,因为我们是书目治疗师,咱们这行的药正是‘书’。药材包含巴尔扎克止痛膏、托尔斯泰止血带、萨拉马戈药膏。”听到这些“医疗神器”的名字,如我般的病人心里还真是没底。
居然还有位匿名读者反馈说,这本书治好了她的厌倦和近视,甚至还挽救了她的婚姻!真是越说越玄乎。也不知道这位读者的婚姻到底是啥状况。
满怀狐疑,我打开了这盒强效“大力丸”。嗬,病例真不少唉!从“矮个子、爱出风头、肠胃胀气”到“赌博、领养、注定失败的爱、罪恶感”,足足有好几百条,都能治。这是些什么病呀?就是人生百态嘛。我忽然担心起来,这个世界上不是病人太多了,而是会是小说家太少了。
先说开篇的第一个病例:“唉,21世纪”。书里关于病情的介绍是这样的:“现代人对本世纪独有的不适感,来自期待和现实的落差”。作家医生开出了两种药丸:伯努瓦∙迪特尔特的《小女孩与香烟》和加里∙施特恩加特的《爱在长生不老时》。我不了解第一本小说,可我读过第二本,是典型的反乌托邦的小说,爱情故事里充满了绝望。倘若从“知晓未来生活必定绝望,我们就该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角度去看待当下的话,那么我们的确就不该再哀叹21世纪了。药是到了,病除了吗?我想,患者们可以各抒己见了。
随着阅读深入,我发现小说药丸的治疗方式可分为三类:对症下药、凭经验下药和胡乱下药。
对症下药的疗效一目了然。比如你患有“害怕老年生活”综合症,就给你开一本简∙加德姆的《老废物》。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被人称作“老废物”的退休法官,如何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光鲜而有意义的故事。读完这样的小说,你一定会很振奋吧?变老怎么了?年老即是财富,不仅有物质,还有取之不绝的回忆。嗯,这类药丸有疗效!
凭经验下药这种事,多少有些不靠谱。有种病症是“被催生孩子”,然后书里给开出了这本书的药方:《凯文怎么了》。如果你要是读过这本书,我相信你的汗毛必然会直竖起来。母亲伊娃其实不那么想生孩子,在丈夫的催促下不得不生下凯文。凯文从小得不到母亲关爱,却倍受父亲溺爱。心性丧失的凯文最终走上了射杀学校师生,弑父杀妹的残忍之路……若是依照这个故事的戏码,可真不是生孩子早晚的事情,而是要不要生孩子的人生大问题了。像这样介于靠谱和不靠谱之间的药丸还有很多,完全得凭借读者的阅读经验和智慧来判断疗效了。
最有意思的是书里那些像“牛马医生”开出的药丸,典型的“博君一笑”系列。不过,也是这些胡乱下药的病例才更有意思。你知道“独裁”怎么治吗?读一本卡达莱的《接班人》。书里说,“不过,最受折磨的其实是独裁者自己。如果你在家里常摆出独裁者的姿态,请注意:没人想待在一个霸权而没有温情的家,最后无论出于嫉妒或愤怒,家人一定会推翻你的统治。”这段文字 貌似有理,可是我相信没有哪个独裁者会认为自己有病吧?而有时间服药的一直都是我们这些被独裁的人。书中为“离婚”开的药居然是哈尼夫.库雷西的《亲密》。难道不应该是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吗?我很不服气哎。
说来说去,这就是本娱乐之书,旨在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只要你看到作者选出的“十本最佳马桶读物”,里有包括贝克特、卡尔维诺、库切、冯内古特和翁达杰等世界顶级的小说家,你就知道作者不是认真的了。如果这就是小说药丸的话,那么小说真的要完了……
转载请豆邮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