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食器之美》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食器之美》读后感100字

2021-04-20 04:39: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食器之美》读后感100字

  《食器之美》是一本由[日] 高木教雄 / [日] 石井宏明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器之美》读后感(一):种草之作 不光只有美

  著 安康小确幸

  极简设计

  《食器之美》读后感(二):视觉的饕餮盛宴

  看完整本书,会很想要得到哪怕是其中一件小物件。可,虽说他们是小物件,却都是由设计师考量其便捷等多方面思考而来。能得到哪怕是一件,都会爱不释手,像宝贝一样珍惜吧。

  书中分为两个章节:餐桌器皿和厨房用具,一共六十六件食器。有较大的需要双手端起使用的锅,也有小到两指就能夹起的碟子。具欣赏和实用为一体,让我这不会做料理的人也被深深地吸引。

  《食器之美》读后感(三):看似简单的专业书

  简单的看了一下这本书的短评,大多读者觉得这本书很简单,东西也就看看,照片很美却不懂里面的设计。作为一个产品设计师,左边的一段介绍和评价已经足以,可是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确实只能管中窥豹吗,像是看一本简单的城市旅行攻略,觉得有一定吸引力,却也没有那么引人入胜。

  简单来说,好的产品就是看着漂亮,用着舒服。而大多数产品宣传中,那些天花乱坠的描述,只是宣传的噱头,当然也是营销技巧。像此书这样,平平淡淡说出产品的造型工艺,其实才是最好的。可是往往这样的介绍,却对普通的读者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如果你喜欢这本书中的某个产品,其实不妨搜搜看这个产品的设计师,作者在左边的描述中都有提及。设计师的风格会体现在他所有的作品中,而这种独有的精神,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食器之美》读后感(四):食器之美在于用

  拿到书不消半个钟就翻看完了所有图片,像是看了一本简约纯粹的食器邮购手册,略感失望。闲下再搭配高木教雄的文字细看,才发现其中之美。

  有的器物妙在使用时的简便,有的优在算计好的分寸。例如,+d的浮箸其设计重点在于无须筷架、也不会碰到桌面的前端设计;OXO的倾斜测量杯则是在内倾斜的面上带上刻度,可以让人在倒入调味料时不用停下再次确认分量;AUX的定量黄油切割器更是针对市面上常见的200g黄油而设计,可利落地将黄油均分,每块大小刚好适合涂抹一片吐司。还有耐用、便于收纳、融入环保理念等等,每一件食器其实都“内有乾坤”。

  通过人工的赋予让器物更具实用感与美感,这是设计的迷人之处;这些器物也唯有在使用中才会完全散发自己的光芒。一本书不足以展现,但或许通过它,你会找到自己最得心应手的那件器物。

  《食器之美》读后感(五):精致生活从食器开始

  吃饭,是人生在世最美妙的事情之一。吃到美味的感觉,对吃货来说不啻于一场浪漫的邂逅。而吃与吃不同,粗糙的生活仓促地吃,优雅的生活精致地吃。如何精致的吃?首先要有赏心悦目的食器。有了好食器为前提,才能有心情品味美食。这就叫做“吃得有质量”。

  在生活节奏愈发快速的今天,更多的人将“吃”看做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态度。如何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学会“偷得浮生半日闲”,是每个饮食男女的必修课。于是,抱着对精致生活生生不息的追求,我阅读了新经典文化推出的《食器之美》。

  书中一共展示了六十六件设计大师精心打造的食器,既有极简时尚的西方现代之作,也有古朴温润的东方手作好物;将温暖与自然的元素融入冰冷的工业设计,让“器物之美”进入日常生活。用得越久,越能感受到它们悠长的韵味。

  这是一本美轮美奂的图册。每一张精美绝伦的食器图片,都搭配一段诗意盎然的介绍。

  比如五寸深面碗——白瓷面碗表面隐隐浮现着条纹装饰,天目和青瓷面碗则借助釉药本身的变化,展露出更为丰富的表情。外形不矫饰,方便使用,这正是森氏设计所追求的境界。

  《食器之美》读后感(六):《食器之美》评论-8分

  十二年前,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我有一个理想,就是想去厨师学校学一学,其实并不是想当一名厨师,而是觉得喜欢,觉得是一项必备的生活技能,最好还要稍稍精益求精一些。但这个理想并没有实现。

  这本书非常符合我的需求,原因有三:其一:我需要有关食器餐具的资料和灵感,开阔视野,陶瓷类别是首选,其他的也可以,总会有些益处的。其二:摄影的表达方式是我非常熟悉的,有亲切感,书中的图片拍摄质量不错。其三:我对美食的欲望不是品尝,是制作的过程和展示结果的喜悦。

  书中介绍了大量的食器,每页一样,文字不多,简单明了,配图精致,一目了然。这是标准的日式表达风格,这些食器的设计主要来自日本和欧洲,都是行业当中主流的设计师或者是设计公司,也有一些是设计大奖的作品,很长见识。

  材质方面五花八门,除了常见的陶瓷、木、金属、塑料、玻璃,还有漆器、珐琅、硅胶等,也有一小部分第一眼从图片上,根本看不出来它的具体用途,必须根据文字的介绍才能具体了解。所有的食器,我都在淘宝上进行了查找,有半数还是可以具体买到的,也会看到明确的价格。

  中国人的生活里,在饮食方面,还是略显滞后和粗糙了,精致度差的比较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品质的重视程度,只能会越发的提高,这些食器,在中国的餐桌上,还是受到了观念上的巨大限制。

  近来研究陶瓷实用餐具,上周做的“一轮插”,今天做了几个碗,明天准备素烧,每天都要进步一点点,都要掌握些新东西。昨天突发奇想,想要来一套“年夜饭”手工餐具系列,靠拢中国文化元素的切入点,参照日式民艺陶瓷的打法,结合淘宝商品的搭配组合样式,工程浩大啊,希望明年的年夜饭,能真的实施完成,努力!

  《食器之美》读后感(七):惜物惜福

  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正好在家整理东西。处理掉了许多旧衣物,扔掉了几十个很久不用的、充满茶渍的旧杯子,从厨房整理出数百个塑料袋无处安放。父母、祖父母这一代人喜欢囤东西。节约是美德,这种生活思想深深影响着许多人。

  记得大学的时候,因为专业是法语,法国留学回来的法语老师潜移默化地展示给我们许多法国人精致的生活品位,其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就是"东西在于精不在于多"。昂贵的、质量上乘的衣物包包只需几件,反复穿反复利用,绝对经得起时间和品质的考验。热热闹闹满柜子的廉价货其实累加起来也要花不少钱,最后在重要场合一样都拿不出手。尽量不买东西,尽量买品质高的东西。惜物惜福。

  在这个观念上,日本人最会推成出新,这两年逐渐流行起来的收纳、极简书籍也风靡了亚洲,如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无不在向世人诠释less is more这个主旨。

  好了,东西我都扔光了,如何才能选择到更好、更值得的物品?

  于是他们紧接着出了一系列培养美感的书籍,如松浦弥太郎的《好物100》,还有这本高木教雄编著的《食器之美》。也许你觉得这些书是个人品位,甚至质疑它们是产品目录,可是生活美学家精心挑选的物品,其实是在认认真真传授一种生活美学。日本人习惯关注朴素和本质的细节,这个特性存在于他们的艺术性行为之中。小到做一只杯子,大到盖一所建筑,不喜欢泛泛而谈。默默把微小的事情推动到足够深度。器物有时也是一种冥想。

  因为平时中意饮茶,所以书中我最喜欢的两款物品都是茶具。

  一款来自于我最喜欢的设计工作室nendo的作品"peel",为茶包而设计的茶杯,非常细心地考虑到饮茶者挂茶包的需求,杯缘故意设计成微微翘起的造型,便于缠绕茶包线,标签不至于滑落到被子里。

  eel from nendo

  《食器之美》读后感(八):盛放食物的不是器皿是心情

  总觉得日本人的生活如此精致。一花一物,都藏着万千世界。昔日读松浦弥太郎的《日日100》的时候,便被他有趣而精致的生活态度所感染,觉得书中的每一样小小的物品,都是对生活大大的爱和热情。而最近读了高木教雄的《食器之美》,觉得他更是将对生活的爱发挥到了极致。

  《食器之美》和《日日100》的风格很像,都是简单的文字介绍配高清的实物照片,但《食器之美》更专注于厨房器皿。好的设计可以让生活更美好,好的书亦是可以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到好的设计。书中介绍的66种食器,虽然形状、颜色、材质、用途都不同,但却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充满了设计感。

  书中所介绍的食器并不局限于日本本土品牌,而是放眼于世界,只为像我们展示那些不着痕迹地融入我们生活的美。最贴心的是,在书籍最后的索引处,作者附上了商品名称、设计师、厂商、品牌,方便读者喜欢某件食器可以选购。这是一本关于食器的有趣画册,亦是一本“种草集”。

  拿到《食器之美》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刚搬了一次家。虽然只是从学校的宿舍搬到单位的宿舍,但打包起来的纸箱却有十余个。搬家公司的师傅帮我搬纸箱的时候,我请他格外注意其中的一个包裹严密的纸箱,因为那个纸箱里面便盛满了我自己的食器之美。

  因为长年住在学校,远离庖厨,所以我收藏的食器大多是杯子。即使是简单的杯子,也有不同的用途。咖啡、果汁、啤酒、红茶、奶昔、白水……不同的饮品,自然需要搭配不同的杯子。玻璃、陶瓷、木头、塑料……不同材质的杯子,捧在手中,自然有不同的温度,不同的心情。

  闲来无事,摆弄一番,满满都是回忆的味道。有的杯子来自于去过的咖啡店,有的杯子来自于品牌专卖店,有的杯子来自于旅游景点的纪念品店,有的杯子来自于街头巷尾我和它的意外相遇……

  有一只生肖杯我已经用了好多年,杯子外面的花纹已经有些磨损,但仍是舍不得将它收起。那是当年我过生日的时候,朋友挑了很久选出来的礼物。陪我一起经历了太多的时光,上课,考试,工作,旅行,总有它的身影。

  有时候会羡慕那些已经不用再漂泊的人,因为她们可以尽情地去选购那些她们喜欢的食器,不用再担心空间的大小,不用再担心搬家的波折。似乎每个女生的心中都有一个装满食器的橱柜,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材质、不同用途的器皿,代表了不同的心情。

  器皿盛放的不是食物,是爱。

  盛放食物的不是器皿,是心情。

  《食器之美》读后感(九):遇见更好的自己

  很久很久以前,每一件器具,哪怕只是平常的再平常的一个碗,也是有灵魂的。

  每一件器具,都是手工打磨而成,都携带着一份心意。

  在匠人师傅的手里,经过百转千回,方才来到这个世上。

  来到你我身边,在大千世界中起落沉浮,浸染上人间烟火袅娜之色。

  无论是质朴的陶瓷,还是通透的琉璃,亦或繁盛的珐琅,都呼吸吐纳着一丝人气。

  那一丝人气,便是工匠师傅的点滴用心专注。

  因着这点点滴滴的用心专注,即便是生冷的物件,也温暖起来。

  每一笔描画,每一次揉捏,每一次估量,都带着一丝丝隐约的欢喜。

  物件是死的,人心却是活络的,总是忍不住倾注一份心意一点念想。

  传下去,或者在世间流转,冷眼看人间烟火,犹自等待一份懂得的欣赏。

  这样的器物,便是鲜活的。

  它不言语,却是一份无法忽视的存在。

  存在到,让你一看到它,就忍不住想要把玩叹息:

  这世上怎么就有那么懂我心意的人造了这么可心的物件来呢?

  这些个独具匠心无声胜有声的东西,总是让人觉得,生活可以更美的。

  自己,也是可以更好的。

  书中推荐的七七八八的物件,除去灵巧机变的,更爱古拙大方的款式。

  随手一握,便是称心如意。

  简单,朴素,实用,完美的手感,仿佛生来就是为了这份职责存在。

  再好再高贵的东西,若是不能在平常日子里随意的使用,便也没有什么价值。

  尤其喜爱其中的一款面包刀。

  沉默的武士,冷峻,锋利,沉稳,霸气侧漏,绝对镇得住场面。

  手感却又是那么的贴心,丝丝缕缕,密密实实的让人沉迷。

  还有那独一无二的奶油刀,相信一旦拥有,必定爱不释手。

  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款古拙的焖制米饭的陶锅。

  这种对传统的尊崇和鲜活的用心传承,实在让我感动。

  每到这时就忍不住想,我们老祖宗的好东西都哪去了呢?

  一味的向外面看,确实看到很多好东西,却把自己家里的宝贝忘个精光,这样真的好吗?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发自肺腑的欣赏爱护自己家的好玩意呢?

  我相信这本书出版的意愿是好的,现在不是都喜欢这样的小而美嘛。

  却还是忍不住要来说说几点遗憾:

  其一,纸张实在不能称心如意,或许因着纸张的关系,图片没能充分展现器物的质感和手感,纸面太白,文字有一种虚浮感。

  其二,万恶的腰封。我个人实在搞不懂腰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感觉就是广告专区,实在没什么用。

  其三,不知道为什么现在都是这样的精装,要在硬壳外面加上一张纸,个人觉得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要么就平装,要么都弄到硬壳上去,何必多此一举。

  其三,书的厚度,不薄不厚,属于比较尴尬的类型,说厚吧,一会就能看完,说薄吧,还有点分量,总之不是很趁手。

  不过若是如此这样炎热的午后,寻一处清凉之地,喝喝茶,闲来无事翻上一番,还是忍不住感慨,革命尚未成功,吾等同志仍需努力,大千世界,好东西多的很哪。

  《食器之美》读后感(十):生活无处不食器 美食不如美食器

  在“豆瓣读书”闲逛之余,偶然间在豆列瞄到这本高木教雄的《食器之美》,看到封面,甚是符合文艺青年的口味,便买了来。一口气读完之后发现如此高大上的器具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每个人有生之年总会有那么几次得偿所见,因为本来生活无处不食器。

  第一次关注食器,是小学学的一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虽然当时年少的我并未到饮酒年龄,但仍然天真烂漫地一直不停思索两个问题,经过夜光杯浸润的葡萄酒该是怎样的浓郁?能盛放美酒的“夜光杯”究竟为何方神器?经过十几载,终于达到饮酒年龄,葡萄酒品尝过一些,但多是盛在玻璃器皿里,放在夜光杯里的机遇却是没有。然而,虽不能尝到夜光杯的美酒,夜光杯倒是有幸在博物馆见了一见。时隔久远,我已经忘记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一次看到“夜光杯”的真容。犹清晰地记得闯进玉石玉器展区的我兴奋异常,久久逡巡寻找夜光杯的倩影,果不其然没有令我失望。不经意的一撇,仿佛世界都寂静无声,那一对精致小巧剔透圆润的白玉夜光杯静谧地安放在一排玉器摆件正中,四周灯光昏暗,唯有一束追光直射上面,我的双眼再也挪不开我心心念念的夜光杯。

  经过这一次与食器结下的不解之缘,之后我对食器开始偶尔地关注起来。翻开《食器之美》,第一页就看到——「世界一」美しい、キッチンツール,“世界第一”美丽的Kitchen Tool。再往后翻去,我没有急于对一件件作品的介绍进行详读,而是从头到尾像欣赏美术馆的艺术品一般,先对所有作品的图片品头论足,再将喜爱之物用便利贴标注,最后慢慢欣赏心仪作品的设计灵感及背后设计者的创作故事,唯恐先入为主的“大师效应”影响了我原本对作品的初始判断。

  点评一番下来,不免发现所爱之物居然是日本作品居多,不过细想起来日本本就是设计、创意、艺术结合出名的大国,书中自然收录了众多日本的作品,而且同为亚洲人,对具有东方特色的设计自然是本能的喜爱。在故意屏蔽掉作者的前提下,我挑中的第一件心仪之物,果然还是大师柳宗理的“白色酱油壶”。说起设计,就算没有深入研究,也会听过柳宗理的大名,这位天分极高的日本工业设计大师,最擅长将独特的手作温暖融入冰冷的设计之中。这只10.5cm高的熊本高滨烧白瓷,极具日本极简主义风格的特色,低调却不乏内涵,简洁平淡中又似有若无地展现出一只“飞鸟”的形象,以壶嘴为鸟喙,以鸟尾为手柄,线条流畅毫无棱角。虽是冰冷的瓷器,却毫无半点僵硬的感觉,一切融合的浑然天成,一只飞鸟跃然桌上,实在叫人拍案叫绝。酱油壶这样独具东方饮食特色的食器,只有东方才是体现他艺术价值的最好归宿。

  柳宗理 白色酱油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