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因死而生》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因死而生》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21 00:57: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因死而生》的读后感大全

  《因死而生》是一本由谢宛婷著作,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死而生》读后感(一):《因死而生》——在人生旅途的终点,我们该如何说再见?

  

我想,我从未对“死亡”有过深刻的思考,仿佛这个字眼离我还很远。我知道,每个人的路都有走到尽头的时候,亲人、朋友,还有我自己,或早或晚,或有些准备、或措不及防,我不知道,在那一刻,我们该如何说再见?

《因死而生》是安宁绥和照护医师谢宛婷在工作中的经历和点滴感受,她以最朴素的文字描写出一幕幕生命的遭逢,叙述着一个个血泪交织的真实生命的故事。在医生们对病人进行临终关怀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在这里,我们会看到饱受盐酸灼伤食道之苦、几次企图自杀的水姨、癌症复发和转移、同时忍受着插入鼻气内管痛苦的王大哥、车祸后严重脑出血一直昏迷的国峰、面临肾衰竭危险的初奶奶、呼吸衰竭的庄伯伯和他颅内出血的女儿……我想,当你流着泪看完他们的故事,也会和我一样问自己,面对无可避免的死亡,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死亡,是那样的近,近得我们可以感受它的冰冷,我们是否还可以温暖那些即将离去的人们的心?

也许,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安宁疗护,那就是谢医生和她的同事们一直努力在做的事。安宁疗护也称临终关怀,旨在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通过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以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

我们知道有些人为了坚强地活着,吃了太多的苦楚,甚至用尽了全部的力气,而当他们再也没有勇气和力量继续承受的时候,当他们决定决定放手,只为获得内心片刻的宁静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谁会愿意缴械投降呢?在生活中,哪个人不是与命运抗争了一辈子呢?可当一个人渐渐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控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无力呢?除了面对身体失能的失落、也许还有拖累家人的负疚、期待自己还有用处的渴望,以及那种似有似无的对生命的期待。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面对亲人会有永远都说不尽的爱与道别吧,谁会舍得真正的离去呢?会希望这一条路没没有尽头,可以一直走下去吧。但我们总要学着告别,与亲人告别,也与自己告别。我们只希望在我们说出“再见”这两个字的时候,心底不再有遗憾。

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被尊重,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所有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以怎样的状态离开这个世界,以及在生命的最后一程选择怎样地度过。安宁疗护,给病人——一个生命,最大的尊重,给这生命爱的陪伴和鼓励,跨越悲伤、愧疚、焦虑、孤独和无助,为他们做出最好的安排。

当人生的起承转合写到最后那一笔,“安宁”两个字,可能是所有人最终的期盼,也是最温暖的慈悲吧。安安地陪伴,安宁地离去,也留给这个世界最后一抹宁静的色彩。

  《因死而生》读后感(二):《因死而生》:生命的终止是另一种新生的开始

  

正如作者谢宛婷所说,《因死而生》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死之书,而是一本生之书。

这些故事虽然出自一位临终关怀医生的笔下,发生在安宁缓和诊所之中,但却讲述着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法让它退回到某一个瞬间,也无法阻止它的步履不停,或许我们无能为力去决定怎样过完这一辈子,但能够在临终前得到安详而满富爱意的解脱,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如果不能再继续好好活着,那么至少可以好好死去,也让家人可以好好地面对爱与死亡的无解之题。

这样想来,用“因死而生”四个字作为这本书的名字,真的是恰如其分,将往生者从孤独与挣扎的深渊中拽离,让在世者不会为至亲至爱的离去而崩溃。一个人生命的结束并非他人生的终止,总还带着更深的意义和念想,与家人一同走下去。

而临终关怀医生所做的正是这样一项充满着爱与泪的工作。

“死亡”两个字向来是一种忌讳,孩子无意之间的提及都会被大人们勒令赶紧说声“呸呸呸”来赶走晦气,仿佛哪怕只是提一提都会离着那永久的分离更近一步,更不用说有朝一日真的面临生离死别。

因为死亡是一条无法回头的路,就算家人牢牢拽着不肯放手,也赢不过终会来临的死神,如果家人无法放下自己离世的撕心裂肺,那么临终之人又怎能走的安详呢?于是,临终关怀医生这项职业,就变得更加有意义。

作为临终关怀医生,谢宛婷见证了太多生离死别,但她并不仅仅是一个在别人的故事里留着自己眼泪的旁观者,她切身处地地走进了每一段故事当中,甚至有很多病人的呼吸机、胃鼻管,都是她来亲手关上或拔下来,她让自己真正地成为这些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一个可以以爱和温柔连接起生者与死者的角色,然后悄悄关上死者身后的那扇门,让那些离去的生命可以带着安心和尊严谢幕,也给生者以难以言喻的安慰和力量。

她将自己见证的这些故事凝结成书,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临终关怀这项职业,也从这些生与死的故事中收获爱与感动,体悟生命的美好。

谢宛婷医生在书中说,病人交在她手上的,是双重的生命:

“一个是来到安宁病房之前就已经逐步消逝,但渴望尊严的末期生命,这是从形体上可轻易观察到的。一个是逐渐无法与外界联结,但充满个人自主图像的心志生命,这是从形体上观察不到,只有我们心里有这个病人时,才会出现的。”

这样的感悟是出于医生对病人的关怀和责任,更是来自于病人对医生的信任。

不难想象,谢宛婷医生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重述这些故事的,四个篇章,二十六个故事,都只是她经历过的一小部分,也是芸芸众生的一个侧影。

这些哭着笑着,在不舍中放手的故事,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掠过,有感动,有唏嘘,也有心疼,譬如《铁达尼号》这一篇中,那个问医生“怎样知道爸爸快走了”的孩子,医生并没有带他回避“死亡”,而是教他学会直视死亡,他们带着孩子阅读濒死症状的卫教单,带着孩子触摸爸爸的身体同时解说着那些文字所代表的着怎样的现象,带着孩子远离恐惧的死亡陪伴经验。

所以当他平静地说出:“医师,我爸爸的呼吸不一样了,你可以去看看吗?”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反应竟是松了一口气,至少,他对爸爸的离开不会充满恐惧,他想让爸爸回家,但也可以正视他的离去。

托尔斯泰在《天国在你们心中》中曾这样写道:“害怕死亡的人,正是由于死亡在他们想象中死亡是空虚和黑暗,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见真正的生命。”

其实没有谁不惧怕死亡,无论是自己的消失还是家人的离世,都是心中难以磨灭的一道伤痕,让离去的人得以“善终”,死亡,也可以是一种深邃的幸福。

  《因死而生》读后感(三):在安宁缓和医疗的照护下,让生命不留遗憾的离去

  “安宁缓和医疗不只是一门医学,它还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更是一种生命的艺术。如何让人好好的活到最后一刻是安宁照护人员一生的悬念,但还是有太多人误认为我们是催熟死亡的死神,希望这本书可以让大家从安宁照顾人员那从不放弃的勇敢与爱,还有力求最好的治疗于照顾的殚精竭虑中,对于接受安宁缓和照护这件事变得坦然并且放心。”

  生老病死人生四大事,但最让人们讳莫如深的就是“死”字。但是人就终难逃一死,一定会面对人生这一终极的过程。怎样更有尊严的离去,怎样让人生的最后这一段路可以安然平顺,是现代社会必须要关心并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死亡过程大多数都是在医院进行,医疗救治也会进行到最后一步。当病人已经完全失去自主意识之后,延续生命的概率变得非常小的时候,还会有很多相关的抢救或生命维持系统在进行着。医生这时候所能做的,要么直接宣布抢救无效死亡,要么是请家属签字放弃生命维持系统,无论哪一种,对于病人和家属都是非常痛苦的。

  在我们这个对于死亡不能坦然面对的民族,很少有人能在意识清醒的时候就把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规划安排好。毕竟社会在进步,相关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安宁缓和照护或者叫做临终关怀已经出现在医疗系统之中。让病人更好的更有尊严的走完自己人生最后一段路,是他们的职责和义务,当然这也少不了病人和家属的配合。这注定是一段不平凡的旅途,一定有着各种各样的让人断肠的故事!台湾奇美医院缓和医疗病房主任谢婉婷,就是这样一位照护医生,她把她所经历了这些故事整理出其中一部分,有了这一本书《因死而生》。

  这是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离我们而去的故事。他们是不幸的,他们都经历了长期病痛的折磨,他们的身体都已经油尽灯枯,无法再有生的希望;但他们也是幸运的。有了安宁缓和照护,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怎样更好的离开人世,让自己不留遗憾、更有尊严的失去。“好好死,就是好好生的终极表现”。自己可以选择离开的方式,不但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于守护着的家属的解脱。

  毕竟安宁缓和照护是最近新出现的,很多人还是无法理解,无法真正的接受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离开方式,怎样更好的和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是每个照护医生最难的职责。这需要照护人员在病人和家属之间建立三方良好沟通的桥梁,让三方都能体会到爱,让理解成为最自然的流动。

  这本书由一个一个感人的故事组成,让我们见证了这些鲜活的生命怎样在安宁缓和照护下离开,让我们了解沟通怎么在这之间进行,也让我们感受故事中的爱,病人与家属之间的爱,病人与照护人员之间的爱。有爱可以让病人更容易接受死亡这一现实,更没有遗憾的离去。但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什么样的的抉择才是更好的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放弃还是坚持?这是病人家属或照顾户人员主要面临的第一项抉择,当生命的最后一刻即将来临的时候,医疗维持要进行做到什么程度?这是要由多方沟通决定,这本身就是一项艰难的决定,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决定也都不一样。《能不能,多呼吸一刻》中,让我们看到了王先生和王太太的爱,当然也明白了,医疗系统的最后一刻的坚持,更多是来满足病人或家属的某一种愿望,但这种痛苦又无助的医疗到底有没有必要进行下去,痛苦的坚持到底为了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当这种决定由病人做出,家属也许更容易接受。如果是家属做决定,就可能出现更多的过度医疗,即浪费医疗资源,又增加病人痛苦,而这样做更多的仅仅是为了满足家属“尽心”的愿望。就像黄伯伯的儿子一样,为了心中父亲的爱,一定坚持到最后一刻。这种死亡之前的抉择,本来就是一项真正的难题。

  第二个关于死亡的难题是在哪里完成自己的告别仪式,家属和病人会有着完全不同的需求。病人更喜欢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亲人的陪伴下离开;但现在这种仪式更多的是在医院,在各种医疗器械的陪伴下,病人独自走完自己最后一段路。即使在安宁缓和照护下的病人,家属还是更希望病人在照护中心走完自己最后一段路。毕竟,死亡过程也是一个专业的事情,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而在家中各种条件都无法充分的完成这一任务,家属的畏惧心理可以理解。但相信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病人这一需求会慢慢得到推广并接受。病人可以在亲人的环绕下离开,对于病人更是一件幸福的事。

  也许我们距离死亡还很遥远,但这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还有我们身边的那些我们最爱的人,他们也许更靠近死亡。了解死,是为了更好的生,是为了更好的活着。看一下这本关于死亡的心路历程吧,让这些真实的案例,给我们预先完成这艰难的一刻,提前准备着,迎接早晚会到来的那一刻。

  《因死而生》读后感(四):因死而生: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人活一世有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有必要牵挂。人活着的时候就好好生活,到真正要离开的时候就会了无牵挂,坦坦荡荡。或许,这就是生命的奥秘所在。 作者谢宛婷说,《因死而生》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死之书,而是一本生之书。是啊,离开是一种洒脱是一种释然,面对死亡这个话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本能的抗拒,但作为临终关怀的医生,他们却不得不整日面对死亡,和死亡比肩而立。

书封设计

谢婉婷作为临终关怀医生她见证了太多次死亡,但是生命的逝去却没有消散她生活的希望,反而让她愈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她渴望更多的人注意到临终关怀这个行业,她希望尽自己所能让大家看到一些不一样的医生角色的光亮和温暖。 在作者笔下,我们有幸莅临了很多人生命的最后时刻———饱受盐酸灼伤食道之痛苦难忍企图自杀的水姨、癌症复发并转移、无奈插鼻内管苦不堪言的王哥、车祸后严重脑出血一直昏迷不醒的国峰、被肾衰竭困扰岌岌可危的初奶奶、呼吸衰竭的庄伯伯和他颅内出血的女儿…… 走进他们的故事里,我们都会情不自禁的流泪,我们会不断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更好的面对死亡。生而为人我们不可避免的要经历生老病死这一因果轮回,但是在生命的尽头我们总会不可避免的遭遇一些疾病的痛苦,那种想要离开却被家人不断鼓励的绝望让每一个人都心碎。

世界上第一座临终关怀病房

谢宛婷医生在书中说,病人交在她手上的,是双重的生命:“一个是来到安宁病房之前就已经逐步消逝,但渴望尊严的末期生命,这是从形体上可轻易观察到的。一个是逐渐无法与外界联结,但充满个人自主图像的心志生命,这是从形体上观察不到,只有我们心里有这个病人时,才会出现的。” 是啊,每一个即将离开的人选择了安宁病房其实就是为了一份疏解,他们其实早已经看透了生死,但是面对家人的不舍他们还是有些许的难以承受,他们害怕因为自己的离开让家人背负太多的痛苦。

病房

看完《因死而生》让我不由得想到在《人间世》纪录片中孕坚强妈妈张丽娟的故事。在癌症晚期的张丽娟却坚持要让自己腹中的胎儿尽可能的多待几天,因为这是她能为孩子做的最后的事情,因为这份等待她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当她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上,为孩子录制了十八个生日祝福后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离开或许是遗憾但是却把一份牵挂留给了自己的家人,但是爱人却也痛苦万分,难以忘记已经逝去的妻子。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张丽娟这样的人,她们正年轻或已经衰老但是却不得不面对生死这个残酷的话题。当下,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每年离世的人群中,恶性肿瘤患者多达300多万。面对死亡,如何为生命末期的病人提供妥帖照顾,避免有创性救治,减少病人痛苦,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越来越得到社会关注。

护士与患者

在高达几万的医疗花费和病人的痛苦之间,在家人的殷切希望和病人的痛苦之间,放弃治疗是一种洒脱,从容的接受离开是一份坦然。作为家属,我们都不希望自己花费了钱财最后亲人还是离我们而去;作为病人,已经饱受病痛折磨良久,已经明白自己命不久矣时只渴望自己好好的享受为数不多的日子,但是家人的心安和期盼却成为了他们选择安宁病房最后的阻挠。 其实,坦然的放收或许也是一种选择。一个个故事背后包裹着太多的温情,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故事。一年前,奶奶突然摔倒导致深度昏迷,连夜送往医院住进icu,看着生命维持系统在奶奶身上运转我们每一个人都难以接受,心痛不已,但是我们不舍得奶奶就这样离开,默默坚持了一个多月,看着奶奶因为抢救而不断受煎熬的身体,我们选择了让奶奶离开,拔掉生命维持系统回到家不久后奶奶便坦然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原来,放手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

孤独的老人

谢婉婷医生的《因死而生》带领我们直面死亡,让我们看到了死亡前最后的曙光,更让我们关注到临终关怀事业的伟大之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