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经典观后感有感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是一部由David Delrieux执导,Julien Boisselier / Hélène de Fougerolles主演的一部法国 / 瑞士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精选点评:
●法语渣撸生肉…用心感受一下吧…
●令人惊异的是,生活中最大的希望和最大的失望,会无缝地杂糅在一部电影里。如果还有选择,是否还会尝试呢?也许幸福过就够了吧
●3.5。上升,上升,然后坠落!整体气调不济,总觉得法国人拍嘛,不该还拍成这种美国感,包括这海报,美剧范儿太重了有木有。PS:小白鼠什么的其实可借鉴雷乃的拍法;书搭迷宫那场挺有感,然法庭群鼠一幕惊艳不足。漫雪无人的十字路口+1。
●好久没有为一部电影这样流眼泪了
●“迷乱的眼睛可区分为两类,而且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不是自光明进入黑暗,就是自黑暗进入光明。”
●看没字幕的法语片就是自虐啊~片子对原著的改动以及缺少原著中的心理描写让变聪明的查理看起来就像一个十足的混蛋,不大能接受查理把阿尔及侬杀死,但是结尾还是很伤感
●看着挺难过的 ca fait mal au coeur................
●il y a deux choses dans le monde, la sensibilite et l'intelligence.
●故事是根据同名的美国电视剧改编的吧。呵呵,可以听到julien说中文,很有意思。
●大眼睛的法国男人!!!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观后感(一):科技下的智力与情感
从最开始的CNRS,科学对Charles的生活开始进行“智力化”,似乎拥有智力都是每个正常人的生活。而影片开头可以看到除了一些Charles听不到的嘲笑以外,很多人对他都很友好,他每天的生活也很简单,很幸福。
一个人,一只小白鼠,是不是也有另一种隐喻。培养和锻炼中,我们逐渐变成了另一种程度上的小白鼠,或者说每个家庭都成了一个CNRS,希望将孩子的智力训练至190.而在这种训练和科技药物控制下,人的个人情感则变得失控,让人难以忍受。如果说这里涉及到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可能以前的Charles给人简单的感觉更容易有更多的朋友。戳穿领班的安排,或者将Alice 的父母搞得很难堪,似乎都是他不会考虑太多的事情。很多时候bookworm的形象都是geek。而阿尔吉侬下的Charles则将这种情况推进到极致,让人可怕、可气、可恨,唯恐避之不及。
我是实验室的老鼠么?你们给我加大计量让人难以忍受!他的反映似乎都是一种对智力科技推崇的愤怒,同时也是一种在他们实验下的必然结果。
Algernon死了,被Charles用抱枕碾死,而恢复原态的他又用花和自己勾勒的笔迹来祭奠这个小白鼠。追不到Alice,走到十字路口,走向何处?法国人最爱玩。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观后感(二):另一个角度看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被海岸诱惑去看了电影,不写点什么说不过去了,呵呵)
昨晚看了电影,也看了小说。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评价,小说里的查理是个值得尊敬的人,电影里的查理是个值得同情的人。
法国电视二台参与了电影的拍摄,另外一家合作单位不知道是不是瑞士的公司。外景地在日内瓦,我四年前去过一次,还能认得出湖上的喷泉与火车站前的小街。
就象海岸说的那样,小说已经被改编过好几次,后来的编剧们大概都是想改出一些新意吧。原作和“重见光明三日”在精神上有共通之处,书中的查理实在是个善良可敬的人,即使他意识到几位研究人员的动机也许并不那么纯良,他也仍然愿意为这项研究贡献心力,期望着能够帮助有着相同困难的人们,特别是在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之后。我不想说这个结局是个悲剧,尽管他并不是那么令人高兴,应该说是有些悲伤,有些同情,更多的是钦佩。。。
电影里面的查理是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傻瓜。影片想考察的是,一个傻瓜飞跃成天才的心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穷光蛋暴发成百万富翁的故事。
查理,一个三十好几,智商六十的傻瓜。他在中学里有一份清洁工的工作。邻居,同事对他都还不错。说实在的,在瑞士这样富足的社会中,特别是日内瓦又是法语区,对于一个完全“无害”,没有任何威胁性的傻瓜,人们一般不会吝啬自己的同情与友爱。
可是查理的记忆深处,还是渴望变的聪明。有一天,这个机会来了。查理接受了特殊的治疗,六个月内,他的智商从六十跃进到一百九十,拥有了等同于数学、生物学双博士的学力,学会了汉语,还弹的一手好钢琴。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否想到了国内几所高校里少年班,理基班的学生。我觉得影片要考察的一个重点就在这里。一个人的心理发育是不是能够跟得上他的智力成长。这方面的反例,各个学校多多少少都有一些。
我们来看看随着查理智力的进步。究竟发生了什么。当一个原先的白痴突然能够和你谈论气候和人口的关系,能够指出你工作中的不足的时候,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保持心态的平衡(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是一样)。当查理由于阅读的喜悦而忽视同他人的交流,当他毫无顾及的称呼护士小姐为俗人的时候,查理自己的心态也明显在滑向不能为他人容忍的深渊。再看看查理对着Dr.Brugere发脾气的那一段。那些对话十足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对母亲的逆反心理的表现。这是治疗的副作用么?当然是的,虽然不是生理学上的副作用。可以说,即便没有后来加大注射剂量带来的不良后果,查理的前方也不是光明。
影片里面多次提到intelligence和sensibilite。“Quand j'etais plus jeune, j'etais trop sensible et pas assez intelligent. Aujourd'hui c'est le contraire.”查理也许是个比普通人更加敏感的人,可是由于智力的缺陷他无法表现出自己的感受,甚至感受不到他本来应该感受到种种感情。可是,当他的智力足够发达,可以打开感情的阀门的时候,潮水般的感情冲击让他无从适应。。。把女主角设定为钢琴课老师也是为了表达这个主题的必要,生物学、语言代表逻辑,是依靠智力可以掌控的东西。音乐代表感情,是独立于智力的存在。
影片的结尾是全片中稍微有些亮色的地方,当然我的理解可能有些拔高的痕迹。影片关于治疗的设定和小说里面稍有不同。从片中的解释来看,对查理加大注射剂量的原因是因为艾尔基农有些退化,加大注射剂量後似乎恢复了正常,代价是人变的疯狂,有攻击性。。。摆在查理的面前似乎有两个选择,天才的,不容于人的疯子,或者无能的,等待施舍关爱的白痴。是要人们怕我,还是要他们爱我?查理杀死了老鼠,表现了他对自己从前的生活的憎恶,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要回到从前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讲,你能感觉到那么一丝牺牲的味道。
再稍微想开去一些,影片似乎还可以和一个更一般化的主题挂上钩:科技的进步带来更大的力量,人类有没有能力去控制这种力量。虽然我一向不喜欢这个主题被人拿来作为攻击技术文明的借口,但是似乎很有那么一批文化人颇以此为乐。
总的来说,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按照影片中的原话,查理追求的只是象一个普通人那样生活。我不是说这样不好,这种描述同样含有现实主义的成分在里面。实际上这就是当今社会的潮流,普世化的价值观么,提倡个人的价值,追求“小”叙述。按照这个定义,这部电影拍的并不差,很多地方非常细腻。但是和小说比较起来,你能感觉到这几十年来社会思想的变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许有一天,我们又会发掘出一些从前的老古董呢。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观后感(三):评《献给艾尔基农的花》
这一篇小说读过两遍之后,大概就再也忘不掉了吧。庆幸我的智力正常,能够把这篇很久以前在《科幻世界》上看到的文章牢牢记住。于是当我看到骡子上有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之后就迫不及待的下载了下来,法文,没有字幕。好在少年时6年的工夫没有全部丢光,——幸好那时年轻,而且,正常人的记忆倒退没有那么快。就挣扎着看下来了。
刚开了个头,就在不停的扯智力和记忆一类的东西,其实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关于智力的。小说用的是日记体的写法,一个智障的年轻人,接受了一项治疗,能够提升他的智力。这项研究起始于对一只名叫艾尔基农的老鼠的研究,埃尔吉农在接受了同样的治疗以后智力大幅提升。从他开始接受治疗开始,这个名叫查理的年轻人于是开始记日记。读者可以看到,从一个连逗号都不会用的低能儿开始,他的思维越来越清晰,渐渐的,他的能力开始超越常人,甚至超过了替他做手术的医生。他开始学习,在学习中他越来越热爱知识,体会到掌握知识的乐趣。正当一切都在向圆满结局进行的时候,艾尔基农的智力退化,最终死亡。查理看到了自己的结局,他选择了用剩下的时间努力完成工作。于是,在他的日记里,我们又看到他一天一天退回到那个不会用逗号的查理。即便如此,在他不再“聪明”之后,他依然记得能够看懂书,掌握知识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而且,他记得在艾尔基农的坟上献一束花。
仅仅是想象改善人的智力并不足以使这篇小说成为雨果奖和星云奖的得主,小说的意义更多的在于探究一个人的智力与能力和它生存的社会之间的关系。我喜欢小说的原因很多,很大的一部分是因为这篇里没有扯到太伟大或是崇高的感情——一个傻子,傻的时候快乐过,聪明的时候也快乐过。小说里让我最伤感的地方是查理由聪明变回傻的过程,那种意识到自己江河日下却无力挽回的无奈。聪明人是幸福的,但是不聪明的人一样有自己定义幸福的方式。从愚蠢到聪明又回到愚蠢的过程,对查理来说远不止一次特殊的经历。当然,每个人读小说都会有不同的感想,但我想,无论什么样的感想,都会集中在“人的认知能力”这个出发点上。
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失望的原因。首先,改编过的电影不再有日记体小说那样的震撼力。这虽然有些吹毛求疵,但确实是电影的巨大缺陷。电影的表现手法与生俱来的缺憾就不多说了,电影的内容偏离原作也远了些——这是让人受不了的。在电影中,查理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控制来维持他的智力,而不是小说中的一次手术。这个设定为电影里的人物塑造打下伏笔,也使得电影偏离小说更远。最主要的是,电影中的查理“变聪明”除了他的学习能力增强之外,更多的偏重在他对感情的认识上 ——个人认为,虽然这达到了电影煽情的目的,却让故事不可救药的落入俗套。原作中,查理对他的老师有过一丝感情但完全淹没在他对知识的渴求之中;而电影里,查理爱上了他的钢琴老师,并开始了一段感情,知道要去探望他的母亲,又被种种矛盾的感情所困扰。不知道这片子是瑞士拍的还是法国拍的,如果是法国拍的,法国人是真的被好莱坞的浪头打到趴下只能随波逐流了。这就是我最无法忍受的:小说中最值得思考的东西,是人的认识环境与社会的能力的提高或降低,对他自身的人格有怎样的作用;到了电影中,这个“认知能力”被偷换成了“感情”这样一个肤浅而泛滥的概念。“变聪明”了的查理并没有用自己的能力去努力认识世界,反而被他的感情所困扰,让人觉得完全是一种浪费。还有,“变聪明”的查理突然意识到他自己是和艾尔基农一样的试验品,而杀死老鼠并且决定停止治疗。(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毕竟法语只能理解70%左右了。)又是一个大大的好莱坞俗套。最后,当查理回到“蠢人”的时候,留在他记忆里的是对爱情的美好回忆,而不是小说里的对知识的美好回忆。简直让我哭笑不得。电影里加入一些现代元素无可厚非,感情——作为一个健全的人的感情,显然是小说里完全没有explore到的。但这个突破口,很遗憾,不大合我的胃口。我眼中的查理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如月树所说,他的爱自始自终,献给了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自己选择倒退的查理,与小说的精神相距甚远。
小说是五六十年代的作品,放到当代背景未尝不可,但是当代人的理解竟然还不如四十年前的作者,反而自作聪明的加入肤浅的“感情”元素,实在是对原作大大的不敬。后来发现小说改编的电影和舞台剧作品早已有过数出,或许我只是碰上了一个肤浅的版本而已。但很不幸,如此新的作品落入如此老的窠臼,怎“遗憾”二字了得。
http://helenewoo.spaces.live.com/blog/cns!F99A49F4BC71141C!367.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