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决战之后》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决战之后》经典影评集

2022-04-02 15:18: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决战之后》经典影评集

  《决战之后》是一部由李前宽 / 肖桂云执导,古月 / 李法曾 / 黄凯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决战之后》影评(一):丰富而生动的力作

  这部电影很好看,因为很丰富,很生动。

  历史总有局限性,看这样的电影,犹如在看两段历史,一段有关于50年代,也就是电影故事;一段有关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就是电影的视角。

  同样丰富、生动。

  《决战之后》影评(二):比较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89之后,国家内部也开始进行反思。

  这种电影的出现,就代表着一种进步的体现。

  唯一遗憾的是,红色电影原本是中国最擅长的题材。这改革大潮,过于片面的否认了全部。导致中国电影直到现在,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普世主旋律。可惜,可叹。

  《决战之后》影评(三):后来的故事更加深远,鲜有人问津

  在大家记忆里大多是“成王败寇”,武断地把他们扔进了历史的大海,可从一个信仰到另一个信仰,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将军到一个战俘,然后成为一个普通的公民,这无疑是一次新的生命。

  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将军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手上沾满了鲜血,敌人和同胞。他们曾信仰“三民主义”或是效忠蒋某人,从万人之上掉下神坛成为俘虏,信仰的破灭,现实的落差给人的打击是巨大的,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深渊。

  真理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我党没有特殊的手段,只是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用宽容的态度、务实的行动,积极争取思想的转变,抓了真理就不怕辩论,也不怕误会,时间都会给出答案,恰当的方法和适合的环境加速了我们的改变。

  《决战之后》影评(四):台词

  1、毛泽东:消灭一个肉体容易,改造一个灵魂就困难喽

  2、杜聿明:打胜了就是人民领袖,打败了就是人民公敌,这种书我就不读,看书也强迫,哪朝哪代像GD这样

  3、人家成为座上客,你却做了个阶下囚

  4、武汉的白崇禧,对徐蚌会战冷战旁观,他甚至希望共军把诸位消灭掉。道理很简单,他逼蒋下台的条件就更成熟了,这是军事呢还是政治,党国不忘没有天理

  5、有本事各自退回三十里,再打一次

  《决战之后》影评(五):是非成败转头空

  2012年,两位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和主演李法曾受邀介绍了创作思路。点击链接可见

  李前宽回顾《决战之后》 李法曾讲述影片拍摄过程

  《决战之后》筹拍与央视《三国演义》同时。李法曾是原定的诸葛亮演员。李前宽认为杜聿明是个儒将,要他演才合适,硬是从三国剧组抢人。李法曾也说,《决战之后》是他从影这么多年来,最喜欢的一部。所以退居94版的演员遴选一职。

  电影拍好后,适逢杨振宁回国开会,导演和主演请他观看。起初杨振宁对李法曾淡淡的,越看越入神,看到杜聿明在功德林说“我对蒋介石是尽到了责任,可是对我女儿……”那段,嚎啕大哭,一把攥住李法曾的手就不放。导演那天衣兜里刚巧有个手绢,赶紧递过去。这部电影是得到了主角亲属高度认可的。

  《决战之后》影评(六):一些后续

  

陈长捷,天津守备司令,59年第一批特赦后任政协上海秘书处文史专员,68年不堪鞭打自杀,去世前曾说,何必被早早特赦,监狱外不如监狱内。

王耀武,74军军长,59年第一批特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67年某日批斗会上,看到特务头子康泽被人打得半死,落下心病。后心脏病发作去世

廖耀湘,九兵团司令,61年特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解放军军事学院教员,68年批斗会后心脏病发作去世

宋希濂,华中剿总副司令,59年特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80年去美国,93年去世。到美国后亦未对大陆有过怨言

邱行湘,94军5师师长,59年特赦后任上海政协委员,后被打为“现行反革命”,96年去世

文强,脱党后任军统策反处处长,在功德林拒不认罪,说脱党是因为无路可走。75年最后一批特赦,2001年去世,终年94岁

王陵基,曾任第七绥靖区司令官,59年特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67年因年老体弱,无法承受虐待而去世,终年83岁

  《决战之后》影评(七):决战之后

  本来没想到能找到这个电影,但我们的豆瓣还真是伟大的,竟然收录了这部电影。原来在家上学的时候看过几眼,前几天看了孙红雷主演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又勾起了看这部书的想法,终于在56的视频上找到了。

  解放战争结束后,被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们,是怎样的结局呢?思想改造,对这些高级将领是否适用呢?看过了“红岩”,为国民党的残暴战栗,为革命者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还坚持办报纸开展各种活动的浪漫精神鼓舞,当当年监狱的双方互换了角色,看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监狱生活,别有一番趣味。

  这些高级将领们刚走进我们的红色监狱时,有的战战兢兢,有的桀骜不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适应了这种监狱生活,参加劳动,学习,改造,甚至在春节组织了自己的联欢会,场面甚是搞笑,也有一部分人继续坚持他们的“顽强斗争”,像第十二兵团司令官,竟然在监狱里搞起了“永动机”的研究。这些性格各异,操着各地方言的高级将领抗日功臣,上演了一部部幽默场景。

  看这部电影,又去了解了一些相关人物的生平,对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日贡献有了一些了解,这些被俘的军官,有一些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候,在抗日的战场上,也曾奋勇杀敌,为抗日做出了重大贡献,就算是在监狱里对日本战俘也是恨得咬牙切齿,只是最后的政治之争,将他们送上了人民的对立面。看这部电影,了解相关的历史,相信大家会对那段历史有一个更立体的认识。

  《决战之后》影评(八):生动又温柔的好电影

  好长的电影。好电影。罕见而有趣的题材切入角度,电影本身也拍得很好,主旋律却在许多细节挺细腻,一些幽微的细节拍出了不同的人性,有着敏锐的观察,整个电影的情绪色彩也是流动变化的,从开头的惴惴不安想自杀,到后面的内部冲突、互相埋怨,幽默风趣的一个个插曲(有的真是神来之笔),民族感情,到见到新中国的开阔,对自由的向往,重获公民身份,受到尊重的百感交集,观众跟着一起情绪跌宕起伏。看完后再品味,整体核心是温柔的,一直注视着人本身。

  除了大家津津乐道的复盘会战,煤山战,广西方言梗,让溥仪不要打扰同学聚会(2333) 我很喜欢杜聿明被要求回顾昆仑关战役的虚实交错部分,你也是值得自豪的有功之人!那里挺感人的。(虽然我觉得那段回忆的战斗部分拍的恨烂()

  去种树,半夜打雷下雨,担心的爬起来,担心自己刚种的树。

  这部电影本身功力扎实,电影技巧娴熟,就电影艺术而言也是上乘之作。包括前面说的虚实交错手法,还有很多镜头运镜。说英语,被请教菌字怎么写后,目送那个战士走过长长的隧道,配上旁白,那个镜头情绪烘托得很到位。

  不喜欢的地方,主要是劝他们接纳日本战犯,但是我觉得这点非常雷。对那些参加过抗战的人来说不能接受不是很正常吗!不主动攻击就是情分了,看到他们在台上表演难以忍受是非常非常正常的感情,不需要矫正。不过电影里也只是稍微劝说一下,也没有强制,后续也没有表现他们”改正“。所以电影本身是中立态度,只是把这段往事表现出来吧。

  全剧除了最后镜头的那句旁白略显说教有点败笔,其他地方挺自然的。比现在拍主旋律的表演刻意、尬煽情好太多倍。

  《决战之后》影评(九):那年的别样主旋律

  《决战之后》影评(十):你方唱罢我登场

  铁骨铮铮不服输的杜聿明毛泽东的表弟“葛大爷”文强海南人郑庭笈吼洗澡,哈哈哈,“第一组死(洗)完,第二组死(洗)。”“国民党”的屁股。功德林“抗日”,取得小煤山大捷。其实根据沈醉的回忆录,还可以加以下情节就完美了。

  山东省代主席的牟中珩会理发,沈醉会理发就是他教的,但是刮光头不行,曾扩情的头皮就被老沈刮破过。哈哈哈。 东北九省司令长官、杨振宁的老岳父杜聿明,会操作缝纫机。 特务头子康泽,为治风湿,“研究”蜜蜂痛蛰关节法。 国民党国防部陆军副总司令汤尧,会唱京韵大鼓,讲相声。 某军长(沈醉隐其名)患淋病,看女医生闹笑话,因为建国后淋病实例教材少,自己成了活教材,整天被卫校的男女实习医生找来当“活教材”用。哈哈哈,真想知道这个某军长是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