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

2021-04-24 00:11: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

  《生命是什么》是一本由[奥]埃尔温·薛定谔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一):生命是什么

  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不一样所以看法也不一样,生命其实也很简单不需要太复杂,简简单单就是幸福,生命,既是斧头也是雕塑,既是征服者也是被征服者。

  生命跟宇宙一样充满着正能量,包罗万千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二):我想到了改进教学方法的尝试

  薛定谔七十年前写的,对生物物质基础的展望。

  我好歹是学生物的,看看分子生物学诞生之前人们的推测和论证,他们的关注方向,很有意思。

  可是薛定谔还是多少以为意识是某种实体,这比叔本华二三百年前的理解没有任何进步。他提到了荣格,然而我甚至觉得他并不理解荣格所谓的心灵是什么范畴。

  老子说“知者不博”,我不明觉厉。

  这些大物理学家写的东西都是非常好的,讲解个什么知识体系总让我以为比教科书成功。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试图给出的解释是,他们一次讲很多,这让接受者接触到更多的联系,更有整体感,更有某种目的性。

  所以我提出一个试验改革教学的方法:

  第一章先将整本书的内容一口气讲完,之后再缓慢地细展。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三):生命是什么

  先说明一下这个版本的翻译有点糟糕。出现很多地方翻译不准确,造成了额外的阅读困难。 应该说这本书进行了一次非常大的跨领域的整合。从物理学到生物学到哲学甚至包括心理学。

  书中描述了在科学家眼中的人,从遗传机制与突变到新陈代谢再到意识与感官的作用机理,以及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对以上描述的不同了解。

  作者对前人的科学观点用普通人能懂语言进行描述与分析并进行讲解。如何站在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生死意识与感官。当然这本书如果对于文科生来说或许读起来比较难难受,书里讲到很多统计学但是和数学分析方式,这让我觉得很难受。(我不是文科出身,也觉得晦涩)

  作者确实承认了科学这个泛泛的概念对于很多领域的局限性,像宗教,心理学,包括人做梦的原因等等,都有很多力所不及的地方。这相比很多盲目的科学崇拜者牵强的去解释问题理性的多。

  换个角度来说,这本书也验证了义务教育的好处,因为我现在在这本书中看到的科学家和他们的理论很多都是在义务教育的时候初步领略到的。

  没有哪一门学科是完全单一存在,不与其他学科发生关联的,这也是我在读这本书时体会到的,即使是哲学这种极为抽象的学科也与物理学有深刻的关联。或者从某个角度说,哲学在提出假象,物理学在验证这些假象。当然,这只能说是发生在他们发生关联的地方。

  埃尔温薛定谔最后在本书说到,知识的获得方法不是通过理论,而是通过观察,因为单纯的理论没有感官的参与。而感官又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人与人之间想要相互理解,或许真的需要相同的感官与相同的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吧。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四):换个角度看生命

  本书是量子力学大师薛定谔的科普名作。关于大师专业之外的专业,生命。

  关于薛定谔,其实大家听到最多的是薛定谔的猫,以及那个颇有禅宗味道的结论,不知道波的状态,猫的生死也就未知,所以猫处于一种不生不死的状态。其实本书是薛定谔热爱思考、一以贯之的结果。薛定谔的猫本来就是个思想实验,这种思想实验其实是有很深的传统的,例如比萨斜塔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也是伽利略的思想实验,真实情况中观察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反而是不容易的;有名的相对论的起始也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所以本书虽然是一个外行(术业有专攻)对于生命的思考,但是却也有着大师水平的认真和严肃态度。

  当然薛定谔写作本书的时候,很多化学和生物方面的知识尚没有达到我们现在的水平。比如,关于共价键人们刚刚开始认识--只是最简单的氢气分子的共价键,但是在整体上,薛定谔的认识是没问题的,形成分子的原子之间的结合力远大于气体或液体状态中分子之间或者原子之间的结合力,这构成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遗传物质可以看做分子。在基本知识缺乏的情况,大师的远见是框架性的,穿透了时空的限制。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读过的阿基米德的传记,写传记的作家说,现在的时代一个小学三年级孩子的数学知识足以让阿基米德吃惊,但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新知识却是很多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大师们总是有其相似的地方。

  生命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化学或者物理知识的范围,但是也不应该忘记这种复杂性是以化学或者物理知识做基础的。我曾经听说一个学化学的学生去面试生物物理所的研究生,那个教授一脸嫌弃地说,生物反应的复杂跟化学不一样,需要直觉。----这恐怕就是一种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态度了。而本书则能教会我们--认真的思考没有边界。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五):那崭新迷人的世界并未看到

  这本书也是王立铭大神点名过的,再加上薛定谔的名头,但是读过之后并没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也没有非常想要拿起笔去记录去学习的冲动,或许是自己的基础课程理论储备不够,也或许是老薛在每个领域的涉猎并非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完全没有读王立铭的另外两本《上帝的手术刀》和《吃货的生物学修养》来得猛烈,可能再过十年,回头再看这本书,或许会有别一番的体验吧。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六):感悟生命

  感悟生命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但生命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活着的时候,似乎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生命是强的还是弱小的?生命是高尚的还是龌龊的?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因此,可以证明生命是多彩的。

  “滴答!滴答!”一颗颗水珠从石缝中涌出,这是一个生命的起点。后来,水滴越积越多,形成了一个小水滩,但这是,太阳出来了,小水滩一会儿变成了蒸汽,消失在空气中,但它没有放弃,仍然鼓起勇气,“滴答!滴答!”,一滴小小的水滴又从石缝中冒出,慢慢地形成一股水流,慢慢地,变成一条小溪。一个新的生命开始了,小溪唱着歌向前奔去。我觉得生命像条河。

  有一个人一不小心将一颗树种掉在了一块砖缝中,过了一个月,石砖被小苗顶了起来。那小小的苗里有着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那种力量就是生命的力量,可以掀翻盖在自己身上的石砖。下了几场雨,刮了几阵风,小苗长大了,它伸出枝丫,向四面展开。不久便开了花,清香四溢。当花儿落了的时候,树上结果了,这就是付出有了收获。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它变成了参天大树。我觉得生命像棵树。

  生命是百米赛跑,有成功也有挫折;生命是一朵鲜花,有艳丽也有凋落;生命是一杯酒,有香甜也有苦涩,生命是一种品味,有欢乐也有痛苦。生命是一片清新幽静的芳草地,时时刻刻期待着你去栽下美丽的花枝!生命是一张巨大的白纸,分分秒秒渴望你去勾画精美的图案,渴望你去谱写绝妙的诗篇。生命就是家人对你的期望;就是每天起来看见的阳光;就是每天遇见不同的事情;所得到的快乐与悲伤;就是当微风吹过自己的脸颊;就是在无人的旷野奔跑;就是每天学习不同的道理,领悟做人的真谛!就是遇见自己的真爱,与他共度此生!人脑的容量是无限无限大的,但人心小的却只能容下一个人!但如果没有真爱的话,那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呢?我们应该去珍惜身边的一切,要“惜福”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期是奉献给家人的,而中年是奉献自己的儿女的,老年是与自己的最爱共度余生!!人的一生要做到6个字就很了不起了,“知性,感性和理性!”我觉得人是个很可爱的动物!所以生命很好,可以呼吸,可以看见阳光,听见悦耳的音乐,可以喝到最原始的水,可以对自己的最爱大声的说出:“我爱你!”生命是美好的,生命是快乐的,生命是珍贵的!

  生命是你生活的园地,是你展现的舞台。生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宝贵道不尽,它的绚丽说不完。只有认真去感悟,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信心战胜失落,信心战胜忧郁。让我们呼吸着青春的气息,沐浴着青春的阳光和雨露,把握住知识的小船,使它不因成功而搁浅,不因失败而颠覆,感悟人生,感悟宝贵的生命吧!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七):薛定谔跨界

  宅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把读了开头一直收不了尾的两本书,狠狠地收了收尾:一本是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另一本是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

  溥仪的书,就不多说了,越读越憋屈。后半部分为了苟活的各种心焦力竭,真是情何以堪。我宁愿去读李后主。同是亡国之君,李后主“乱头粗服皆好”,溥仪只是可怜。跑题了,拉回来。

  1

  《生命是什么》被奉为经典名作,影响了众多后辈诺奖得主。作者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在1943年,跨界聊了聊如今特别时髦的分子生物学。

  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凡学生物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与生物毫无干系的我,是如何读起的呢?

  记忆有些模糊,大致路径似乎是:某天,饶毅教授做客《锵锵三人行》,那天的话题是希拉里与川普的美国。饶毅教授耿直热血,说到激动处,竟然与另一位嘉宾争吵起来,不欢而散。直觉告诉我,饶毅教授看似固执己见,却拥有一个纯净而有趣的灵魂。好奇心驱使,去慕课(MOOC)搜到饶毅教授的北大生物学课,鬼使神差地听他讲了几个小时的孟德尔和染色体。

  遇到饶毅教授,北大生物系的学生真幸福——是我直接的听课感受。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饶毅教授,教书且育人,那种久违的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情怀,隔着屏幕传过来,立刻圈了粉。《生命是什么》,是饶毅教授在课上推荐的读物。

  薛定谔的猫,如雷贯耳,但是物理学家薛定谔写了本生物学经典,还是头一次听到。好奇心驱使,下单,开读。

  忍不住要吐槽一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这个译本,哩哩啦啦读了5个月,读的不爽,一半的原因要归咎于译文译的不到位。真的是应了那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么晦涩的叔本华,瞧瞧韦启昌先生,译的多么漂亮!

  又跑题了。回来。

  2

  前半部分,译的其实还好。很多内容在高中生物课上学过,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读来,并无太多新鲜感。薛定谔的伟大在哪里呢?

  “生命以负熵为生”,大约是这本书最广为人知的句子。

  在物理学中,熵(shang)用来衡量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一个系统越混乱,熵就越大。我们的宇宙就处在不断熵增的过程中(人也一样),最终将归于热寂(通俗的说法就是玩儿完)。

  活着的生命保持着低熵的状态。为了维持生存,生命必须持续摄入秩序,亦即:负的熵,同时向周围的环境排放代谢废物和废热。所以,“生命以负熵为生”。

  看不懂了吧。我也看不懂了。但其实不重要。

  我们只需要知道,薛定谔谈论遗传基因的1943年,世界处在二战的硝烟中,人类尚未了解遗传物质的本质。薛定谔将物理学融入生物学,以物理原理来解释生命现象,为生物学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一群物理学家纷纷跑去研究生物学,克里克(Francis Crick)便是其一,他和沃森(James Watson)正是受到该思路的启发,在1953年发现了DNA双螺结构,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

  总之,薛定谔不仅是个十分牛的物理学家,还是个十分牛的生物学家。知道这两点,就足够了。

  所以,生命是什么呢?

  薛定谔从分子的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以负熵为生,生命过程是一个熵增的过程。

  佛家说:生命是大大小小的原子分子在刹那间的聚散离合。emm……佛学与分子生物学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

  3

  薛定谔的亮点,于我而言,不是学术性的(太深奥了,搞不懂)。必须承认,读他的八卦比读这本书顺畅有趣多了。

  我的感叹,在于薛定谔的跨界。在于从物理学的角度切入生物学时的智慧闪耀。《生命是什么》的后半部分,是薛定谔对人类意识与客观世界的思考,他将思想之船驶入了哲学的海洋。

  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不仅专业精通,而且触类旁通,同时兼具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能文能武,薛定谔是这样的人,饶毅教授也是。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八):What is life?

  我并没有完全看懂全书。全书充满了量子力学的玄妙感,但生命正是如此玄妙的存在,生于物质世界而又看似违背世界规律的存在。

  全书分为两个part,part A是schrodinger以物理学家的视角分析生物的基础和本质。我并没有很深的物理知识,有些部分看起来比较吃力。感性地概括来说,schrodinger以科学家的视角试图去解释生命现象:遗传变异进化...最终认为生命是符合物质规律的。只看他的结论,我又发现schrodinger在DNA是遗传物质的理论创建之前就对生命有不少正确的认识。而DNA的发现者之一watson也的确深受此书的启发,而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此角度,此书担得起“里程碑式的科普经典”称号。

  art B 是作者有关意识和物质关系的思考。意识和物质都是存在于同一个世界上的(至少我是认为不存在一个精神世界),但他们的性质又有不同。从本质上看,意识似乎也不过是一些生物电信号,但他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又是十分独特的。如此想来“我”又是谁?知觉又是从何而来?这是一种对个体有意义而对群体无意义的something,玄妙而又难以说清。这个问题便也慢慢上升到哲学的层面。

  出乎我的意料,schrodinger并非坚定地支持唯物论,而是将其列为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或者不应该叫唯物主义,唯理论更为合适)。他也积极地将“梵我合一”(梵是客观,我是主观,这种学说是寻找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个我好像同意一点,有点阴阳相生的意味)等东方宗教观点加入到讨论中。从不同的角度,理和玄中探寻意识。更有趣的是,schrodinger从物理学的相对角度又解释了意识是超出时间的存在,这不会被时间摧毁。虽然推理过程我看到懵懵懂懂,但我赞叹于其推理。(似乎是认为信息传递是有上限的,max值为c。因此事件A的ct以外的事件B,和事件A可以说是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后面就有些看不懂了。)

  当我们从物理学家的角度和生物学家的角度来解释知觉时,我们又会发现到达一个点的时候似乎就不可继续了。当我们接受外界信号时,我们并非是直接接受外界的信息,而是通过接收器转换为了我们能够接受的信息。从此角度,这个世界似乎又是unfathomable的,与schrodinger自己提出来的自然是可知的,是客观的又矛盾了。

  那意识究竟是什么?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是统一的还是对立的?我看到最后也没有发现一个答案。但在阅读中有一种努力用理性探知感性和理性共存的世界的快感。(感性和理性是否是统一的,我也不知道。)

  摘录几句我觉得不错的句子吧:

  1.科学从来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它从不强迫人们相信任何事物,对客观事物作出合理恰当的陈述是科学的基本目的。

  2.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令人满意的世界图画,我们就必须把自己置于这个画面之外,这样才能使得自己成为一个与这个画面没有关系的旁观者。这产生了两个悖论:a.我们发现世界是“无色,冰冷,无声”的。既然我们摒弃了个人意识在世界的位置,那这些直接感觉又是从何而来的? b.把我们自己(包括意识)排除在外是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前提;而物质世界中没有意识,因此意识是无法作用或被作用于物质世界的任何部分。

  3.我的意识与我的世界是由相同的元素组成的;同理,虽然其他人的意识及其其他人的世界之间有着许多大量的相互参照,但是他们之间的组成元素也是大体相同的。给予我的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存在和感知互为一体的世界而不是其他。主体与客体在同一世界中,尽管物理学现在的实验一再证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但主客体仍然是同一个世界,因为它们之间的界限实际上不存在的。

  4.对意识来说,没有曾经和将来,只有包括记忆和期望在内的现在。

  5.“你不应该受到折磨,不应该忍受痛苦”。但是无情的自然却全然不顾,它的物种在无数次的争夺中相互残杀,折磨。

  6.感觉是所有科学知识的基础,然而,这样的科学知识中并没有关于感知的成分。

  全书最为经典的一句话:“What is life? Life feeds on negative entropy.”即使薛定谔自己也承认这句话并不准确,我还是认为这是我见过最有趣的生命的定义。在一个熵增为趋势的世界中,生命保持着其独特的稳定。It uses itself to combat the cruel world. 生命似乎又有荒诞的光辉了。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九):以外行人的眼光

  《生命是什么》这本书,我拥有两个版本。先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版本,后来发现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了新的版本,就又买了一本。当然,真实情况是今年在当当买书,为了优惠凑单,加上了世界图书这本,回家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家里已经有了一个版本。近年来是买书容易读书难,正所谓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但是都买了两本了,不读一下就太说不过去了。

  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书的内容来自于薛定谔的两次演讲。1943年薛定谔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做了一个系列演讲,旨在探讨生命的物质基础,集结成书,就是《生命是什么》,1956年,薛定谔在剑桥三一学院做了另一个系列演讲,讨论意识的物质基础、心智是否有进化的趋势、科学与宗教、感官之谜等等,后集结成《意识和物质》一书。现在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就是现在的这本书。

  买这本书,是冲着书作者的名头来的,薛定谔是什么样的人物想来学理工的人一般都会有所了解。那么,一位量子力学方面的大神,怎么会写一本关于生命的书籍,多少是有点好奇的。书的一开头,薛定谔也提到自己是以门外汉的身份来走进生命这个主题。那么,这就奇怪了,按照我对书打标签的方式,书大概是分为三种,一种书,作者是内行,书的目标读者是外行,这种书是内行写给外行的普及性书籍,第二种,作者是内行,书也是写给内行,属于专著性质,第三种,作者算不上个内行,大概也就是对行业了解个皮毛,至于读者是谁,那就靠运气、靠宣传、靠广告靠各种推介,骗上谁是谁了,而可悲的是,市面上充斥最多的也大概就是这第三种书。而薛定谔,颠覆了我的认识,一个外行写了一本书,目标是内行以及未来可能成为内行的广大读者,并且,他的这本书的确也产生了这样的效果,最显著的就是沃森和克里克都受到这本书的影响,后来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以及书中提到的其他一些生物学领域的重量级人物。

  说了这么多,那作为外行人,薛定谔到底是如何来讨论生命这个主题的呢?书的一开始,薛定谔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身体是由无数的原子组成,那么我们的身体器官为何无法直接感受到原子呢,如果能够感受到,会是如何的情况?——当读到这里时,真的是一惊,对于物理有最粗浅了解的人来说,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想到,但是我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薛定谔从统计物理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我们的思维是有序的,而原子的运动是无序的,必须聚集到一定的量、比如形成器官,其运动、反应才是有序的,对我们的感觉、思维才有意义。紧接着,薛定谔又提出一个问题,这么看来,单个细胞对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但是,遗传物质却又相反,一个DNA大分子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全部基因。稍微想一下,立刻会发现,这又是一个大问题,很奇妙,不是嘛。接下来,薛定谔探讨了遗传、突变,探讨了基因的稳定性,这里他使用了量子论中量子跃迁的原理,来猜想基因的遗传和突变,虽然只是猜想,但是看到这里,立刻觉得好像无比正确,真是充满了天才人物的绝思妙想。探讨了有序、无序,最后薛定谔探讨了生命。到底什么是生命?这个话题太大,好像很难回答,薛定谔给出的回答是生命以负熵为生,是从环境中抽取“序”维持系统的组织并且进化的。对于这个回答,薛定谔论述的非常周详,我看了之后,没有立刻接受,但是好像也无可反驳。上面就是第一部分“生命是什么”的大概内容,基本都能读懂,思维新奇而深刻,读来有很大的思维冲击力。

  对于第二部分“意识和物质”,读起来就非常困难,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思想过于深刻的原因,读过之后脑海中只留下了吉光片羽,没有太完整的印象。

  读这本书,读其中的观点是一个目的,还有一层目的,就是想看看,作为一个外行人,究竟该如何看待另外一行的东西。毕竟,我们当下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融合,越来越多的跨界,当今的技术发展在广度要求上越来越高、越来越快,我们经常的需要以一个外行身份,去学习新的东西,去新的行业做小学生。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可以有另外的一种方式,如薛定谔一般,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审视生物学,获得崭新的视角。这里,我想大概是有两点方法学上的东西可以参考。一是以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待生物,由此获得从物理学角度的问题;二是尝试用物理学的原理来解释生物,由此获得新的解释或者猜想。那比如,现在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作为一个搞通信的,是否同样可以做两点,一是从通信的角度,看看人工智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有,再考虑一下,用通信的原理和思路,是否有更好的处理办法。或许,这种方式的结果会一无所得,但是,这种思考肯定不会是毫无意义的。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十):一部脑洞大开的科普读物,带你领会生命世界的奇妙奥秘

  六岁的外甥女轻轻抚摸着她妈妈那凸起的肚皮,她知道,再等一段时间之后她就会有个小妹妹了。这个小妹妹会陪她共同成长,而她要像个小大人那样去照顾妹妹、保护妹妹。

  昨天,姐姐被推进了产房。外甥女放学回家后就拽着我的手问:“小姨,我的小妹妹出生了吗?”

  当她得知小妹妹平安出生而她的妈妈因为身体原因则要稍晚几天才能回家的消息时,她竟然哇哇地哭了起来。我不知她是太过激动还是太过担心,只得赶快哄着她。半晌,外甥女才说:“我妈妈一直骗我呢。”

  我就问,你妈妈都是怎么骗你的啊?

  “每次我问她,我是从哪里来的,她都说我是捡来的。”外甥女的脸上挂着晶晶亮的泪珠儿,大眼睛里闪动着对生命起源问题的好奇。

  对于生命的好奇,似乎是人类的天性。在童年时期,我们最常问的问题便是“我是从哪里来的”。面对这个问题,家长们的反应自然各不相同。比如,我表姐,就经常对外甥女说“你是被我们捡来的”。而有些父母则一抡胳膊,抬手就给孩子一个巴掌,“不好好学习,整天尽想些没用的!”

  尽管我们在家长那里得不到关于生命起源问题的答案,但这并不能磨灭掉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兴趣。生命有机体是一个宏观系统。它的运作过程完美而精确。古时候的人类就如同幼年时期的我们,对于生命起源问题也是抱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并且在解释生命起源问题时还出现了许多创世神话。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女娲以黄土造人”的传说,还有“上帝创造亚当、夏娃”的故事,而印度神话中则有“梵天为一切众生之父”的说法。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对于生命起源的阐释也各不相同。藏族地区的神话中说,有一只雄性猕猴与岩魔女结合而生下了小猴,这些小猴的子子孙孙不断繁衍、不断进化,最终演变成人类。

  生命是什么?意识又是什么?人类是如何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

  这些问题,在奥地利物理学家、概率波动力学的创始人埃尔温·薛定谔的科普著作《生命是什么》中,都能找到答案。在这部作品中,薛定谔试图从量子力学、热力学以及化学理论中寻找到对于生命本源问题的最新解释。

  原本,这本书的内容是薛定谔于1943年在都柏林三一学院做的一个系列演讲,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些演讲内容被结集成书后,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科学以及当时正蓬勃发展的分子生物学中许多问题的重视,这本书中某些极具冲击力的观点直到现在依然令人感觉耳目一新,具有启发意义。

  本书主要探讨的两个重大问题是:“发生在生命世界中的事件,怎样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这种事件的发生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尽管在解释这些问题时,当今的物理学和化学依然有其局限性,但并不表明其他学科无法做出解释。

  正是因为科学有其局限性存在,我们才有了提出假设、质疑和探索的空间。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涉及到的领域众多。

  生命是伟大的、奇妙的、不可思议的,这主要在于它有着令人惊叹的多样性。生命不断地呈现出变异、融合、完善,旧物种由于不再适应自然环境而灭绝,新物种则以奇异的方式展现出勃勃生机。

  从化学层面来说,生命物质从来不是稳定的,它的种种变动性被视为“能量的流动”。薛定谔试图通过物理学定律来阐释生命物质中的某些变化规律,“在有机体的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物理学和化学定律都包含于统计性规律中”。

  在薛定谔看来,不论是有机体的活动,还是我们的思想意识本身,都是一个“有秩序的体系”。在本书的第一部分,薛定谔便围绕着这个观点从多个角度、多个领域进行了阐述。对于那些在物理学和化学方面有一定知识基础的读者来说,这些内容并不显得多么难以理解。而对于理科小白来说,也无须怀有畏惧心理。一边阅读,一边查找资料,就能有更多收获。

  薛定谔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生命的运行是以物理学定律为基础的,不然如何解释它的神奇和精妙?“物质的有序和有规律的行为在生命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因为生命从来都是部分地保持现有的秩序,而不是直接地从有序转向无序的自然倾向”。

  生命是什么?从薛定谔的观点中不难看出,生命就是一种秩序,是一种极其精妙的秩序。这种秩序让我们看到生命在多样性与复杂性的背后自有其秩序性和规律性。

  一个生命既有其物质基础,也有意识基础。在本书的第二部分里,便集中探讨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问题。但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最终导向了不可知论。

  《生命是什么》中处处可以见出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对生命的谜团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猜想,对于某些问题,也是在一定的基础上给出答案。因此,这本书既可以用来扩展视野、丰富头脑,更能够作为我们重新认识生命、探索生命问题的一个媒介。

  一本好的科普读物,既能给读者们提供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以及丰富的信息、新鲜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充分激发起读者对这个世界的激情与好奇。很明显,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正是这样一部脑洞大开且信息丰富的短篇科普著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