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尼赫鲁世界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尼赫鲁世界史》读后感摘抄

2021-04-24 01:56: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尼赫鲁世界史》读后感摘抄

  《尼赫鲁世界史》是一本由[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赫鲁世界史》读后感(一):换个角度看世界

  不是读历史专业的,所以也不好评价专业性。从爱好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还是挺有趣的。世界史看了很多版本的,尼赫鲁这本最特殊的就是很多问题都是结合印度本身的历史来谈的。比如当他写到罗马的兴起和衰败的时候,就会分析印度作为文明古国为什么衰败了,同样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是不是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在西方视角和中国视角之外,形成了第三只眼,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尼赫鲁世界史》读后感(二):《尼赫鲁世界史》的三个关键词

  文/郑渝川

  《尼赫鲁世界史》读后感(三):看到光归去的地方

  本书是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印度现代民族国家的缔造者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1889—1964)的作品之一,是他在狱中写给女儿的信组成的煌煌巨作,这种方式也让我想起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他也因为政治原因曾入狱,也同样在狱中用书信的方式为女儿提供一些教育,曼德拉也有相关的书信集问世。每当看到这样的信件,总让我觉得这是优秀的人物的一种教育方式,当然我不是指一定在狱中以书信的方式,而是他们的博古通今以及不因时地而改变的教育理念,也许在教育下一代的同时,他们也在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成,不断的提醒自己学习这些知识时候所思所想,以及自己的理想初衷,正因如此,他们才不至于迷失于复杂的政治和人生之中。

  每一个伟大的人物,尤其是在现代,他们最主要的特点是知识的渊博以及与此对应的思想理念的成熟,尤其在政治人物身上体现的尤其淋漓尽致,他们以自己的理念为荣并且坚持自己的理念并且以此感染他人,从他们的谈话演讲中可以看见种种闪光,也许他们的坚持并不是完全正确甚至在历史长河的检验中颇有偏差,但是这是他们自己所坚定的,是自己在知识和生存中得出的结论,是书本与人生给予他的,而群众之所以只是群众,缺乏的恰恰是这种思考后的成熟的世界观以及理想。

  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们看起来是确定的,可是又不那么确定,它可能因为角度的不同而呈现截然不同的信息,而也可以因为解读方式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意义,同样一个故事可以演绎出千万篇文章读来不会重复,世界史我读过不下5个不同作者写的,每一个作者的书都给予我完全不同的视角,我也从这些不同的视角中自己组合出了一个我自己独有的三维立体的世界史以及看待历史的独特角度。

  生命是生生死死的循环,我们所以为的时间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它是一种进程一个过程,代表着一种变化,而这种变化就是开始发展和结束,历史之所以可以为鉴,正是因为它永远脱不开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也许战争的武器从长矛变成了导弹,但是战争的起源过程和结局不会改变,也许一种资本主义制度终将诞生,奴隶制度终将消失,但是一个阶层剥削统治另一个阶层的实质不会改变,我们所说的时间会证明一切,归根的说法应该是在终极规律所支配下的生死消亡的过程中,所有事情终究会向着同一个方向走去。

  顺时针是轮回,逆时针是涅槃,所谓时光倒流,要的是所有事物----所有在生生不息的事物----都同步一步一步的倒退,死的活过来,分裂的重新聚拢,这就是一种物理上的能量,而不是所谓跑的比光还快。跑得比光快,不是时光倒流,而只是你相对其他人的视角而言看到更早的事情,这个事件发生的时候的那第一束光就是这个事件的本源,你跑的再快,也只能到达这里,已经发生的生生死死无法改变。所以要嘛你是神,让一切根据自己的想法倒退重来;要嘛就跑得比光快,看的比别人早,穿梭在一段已经发生的事件里做一个“先知”;要嘛就是看透了生死轮回,能够看到光归去的地方。

  《尼赫鲁世界史》读后感(四):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即使失去自由,也不能囚禁思想。身体力行此言的,前有周文王、塞万提斯,后有维特斯根坦、伏契克,有沉迷所爱的数学疯子彭赛列,有满怀悲愤将真相镌入生命的普里默·莱维。物质的匮乏,不代表思想的贫乏。9次入狱的印度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则是最了解个中心境的。

  狱中的尼赫鲁给女儿英迪拉写信,每信谈及对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体制的思考,后集结出版《尼赫鲁世界史》。所以这本书称不上是编年史,较之一般历史书,没有那么多精确的数据和细节,但读来更引人深思。试站在读信人的角度看,彼时英迪拉方才十三岁,正是初涉世事树三观的青春期。无法陪在女儿身边,尼赫鲁竭尽所能将爱与期望写入信中,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他更牵挂女儿的人生选择:她有何志向、能否学以致用、是否有见地……此处的历史只是开拓视野、学会思考的一种工具。

  怎样去了解历史?尼赫鲁开门见山抛出这个问题。读史时,我们的关注点在哪里?是那一场场命运攸关的战役还是大国关系?是经济利益还是文化遗产?倘若我们面前只有不确定的事实,我们有没有能力辨别真伪?倘要中肯地评价一个时代、一种制度,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底气?尼赫鲁这样认为:“我们想充分了解他们,我们就一定要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尽力体会他们的所感所为。”历史不是用来记忆的,体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及规律,丰富我们的见识和思考的深度,才能使之成为一笔财富。

  譬如说,关于封建制度,它如何建立起来?劳苦大众为何甘心被奴役?封建领主为何能心安理得?难道仅仅是认知水平的差异吗?尼赫鲁分析其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封建领主获取资源的条件,是要保护仆从和隶农,然而他们独断专行,农民们又过于弱小难与之抗衡,发展到后来才显得那么不平衡。“被记住的总是权力,而义务往往会遭到遗忘。”尼赫鲁的感慨在今天读来仍不啻一味苦口良药。

  在尼赫鲁眼里,强与弱不是评价历史的标准。他同情弱者,认为强施于人是最大症结,比如19世纪印度农村的贫穷不是因为人口增加,而是由于英国在印度的政策,传统家庭小工业消亡,大批不得不归田的农民导致土地压力过大。他厌恶战争,洞穿战争本质,“所有相关国家都以正义自居,将责任归咎到敌人身上”,所谓“自由”、所谓“卫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借口,这也在其后的许多战争中得到印证。他希望处于劣势的国家和人民能够自省自救,看清局势:“真正的疾病不是外来的侵略,而是自身的停滞不前”。他对文明的衰退乃至没落的征兆痛心疾首,深知“生机与活力的标志是创新,而不是重复和模仿”……

  盖棺定论,成王败寇,昨日之日不可留,而来日方长,读史者理应从中得到启发。尼赫鲁的济世情怀很快有了用武之地,他写作时的印度正身陷黑暗,它所等待的救赎并没有逃脱历史规律。虽然有人诟病他的执政风格不民主,但在《尼赫鲁世界史》中不难发现他说一不二的来由。他了解印度的历史和国情,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不可能一夕实现彻底的扭转。作为领路人,不仅要有足够强大的能力,更要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正确运用知识才能从中获益,如他所言,“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活目的或志向有清楚的认识”,其后才能“以广阔的视角来看待整个世界”。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狱中生活自然没有囚住尼赫鲁的世界。通过阅读和思考,他将世事人心看得太清楚。带着同情和理解看过去,怀着勇气与希望看未来,历史是有生命的,而这生命可以与个人乃至这世界联结在一起。它曾住进尼赫鲁心中,尼赫鲁想让它再住进女儿心中,不知读到此书的读者愿否一同相伴,试看有限的生命能容纳多少潜能。

  ——丙申年读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尼赫鲁世界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