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蔡澜旅行食记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蔡澜旅行食记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24 03:15: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蔡澜旅行食记的读后感大全

  《蔡澜旅行食记》是一本由蔡澜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80,页数: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一):旅行食记

  食家蔡澜其人,会吃,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国际化”,到各地尝到美食都会联系到香港的某某美食,推广?思乡?不是太喜欢这样的写作方式。

  不过,用简单食材考厨师功力,譬如一只蛋,觉得他真是很会吃。

  生活家汪曾祺,文字里的美食,浸透了乡愁,萦绕着怀念,深得我心。

  大概,这就是职业和非职业的区别吧。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二):我就是不喜欢他的傲慢

  没看完,因为受不了这哥们高高在上的姿态。美食家有推荐美食的义务没有错,但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口味,每个美食家也都有每个美食家的喜好,因为自己的不喜欢就对某种食品,某家店甚至某个城市全盘否定显然是不公平的,一个城市特色菜的发展,口味的变化显然不只是店家没有按老传统放油加盐调酱那么简单的,这背后必然有其社会学的逻辑。在一个城市待了几天就对一个城市的生活习惯下了定义,透露出的只有作者的无知和深入骨髓的傲慢。所以,境界这东西是要有悟性的,吃的多的不一定是美食家,也可能只是净坛使者而已。 一星给描写食物的功底。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三):活在自己小天地里边的食客

  借着近几年美食类节目火热,很想读读美食类书籍。因为时不时能在餐馆里看到蔡先生的大名,加之蔡先生的来自香港,觉得文化底蕴可能会更加深厚,因此决定从蔡先生的大作看起……结果很失望。 顶着“香港四大才子”的名号,却写了一本流水账,和另外三位相比……可能细分领域选择的比较好吧。 表面潇洒豁达,实则傲慢、市侩、狭隘,读了1/5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文字里饱含着对大陆的偏见,对大陆的美食仅仅是被当地朋友牵着浅尝辄止,评论评论个别爆款老字号,然后莫名其妙的秀优越感。 作者在文字中时不时展现出自己的无知与不严谨,大概源于一种很矛盾的心理——对某地鄙视之下的不想或不屑于了解,却不得不记录下来、以便出书圈钱。 作为一个美食kol,甘愿蒙着双眼、没有了探索欲,沉浸在味道的舒适区;自诩文化人,却抱残守缺,对文章的严谨性和词句没追求,停留在思想的舒适区——一本凑数的书而已,美食家?文人?难副盛名。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四):远离油腻的中年老男人

  没错,说的就是蔡澜,号称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也是冲着这个名号买了《蔡澜·旅行食记》。豆瓣评分超三星,读之前期待值4星,读到一半恨不得打负星。也许才子的“才”就体现在他有办法让每个字里行间都自然而然地体现出老男人的讨厌和油腻。

  旅行食记,旅行加食记。在他的文里,旅行就是各种五星级酒店,食记就是各种餐厅老板清场招待。似乎蔡大才子分不清楚流水账和白描的区别,这种品味的人必然也不能了解最轻描淡写的美食才内涵最深远。不,是我高看他了,他甚至无法区分“美食”与“餐厅名字”的区别,导致可以连看N页都不知道他吃的东西到底是荤素,更别说描写美食的食材选取、做法、状态以及背后代表的文化历史底蕴了。

  这样一本破书,不但出版还定价四十九块八,让我对自己的未来作家生涯有了十足的信心。硬说优点,只有一样,就是封皮的质感实在吸引人,希望未来我的书也能有这样的设计吧。

  仅此而已,远离油腻,远离一副什么都懂的中年老男人。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五):向吃货靠近……

  读了蔡先生的《旅行食记》,深深地被其折服。其不愧为美食家也。书中有老饕一词,开始不甚明了。为此还特意百度了一下,明白了老饕与吃货,美食家的区别。老饕出自苏轼的《老饕赋》,是指喜爱美食的人。美食家则不但喜欢美食,而且是能对其讲的头头是道,深谙妙在何处的人。而吃货不过是好吃者封给自己的一个称谓罢了,无非就是吃,吃,吃,不停的吃而已。而对于我这个连吃货都谈不上的人而言,不得不为蔡先生书中所描述的世界各地各色美食叹为观止。别说吃了连听有些也未曾听过,不是看了他的书,真的不知就一个吃,就有这么多的讲究。但是看完这本书,自己又不得不说,看了也白看,因为对于我们这些为生计奔忙的普通人来说,一辈子也吃不了几次蔡先生所说的那些美味,无法和他产生共鸣,甚至有的都无从想象。但是尽管这样仍不妨碍喜欢他的文章,他描写美景美食细腻生动,自己虽不能达而心向往之。语言中肯真诚,为人幽默豁达。正如他的朋友说,虽不能同他一般经历,但仍喜欢靠近他,听他讲讲话,感受一下他的气息也是好的。蔡先生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六):【书评人俱乐部】不会吃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

  吃货满大街都有,但能吃出学问,品出文化,甚至拥有超高人气的美食家可就不多见了。蔡澜算其一位。

  蔡澜先生不但在美食上有造诣,还是著名的旅行家、收藏家、电影人、作家,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被誉为“香港第一玩家”,自称“我的正业是玩”。蔡澜在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他主持的《蔡澜叹世界》《蔡澜叹名菜》等多档电视节目,集美女、美食、娱乐、旅游于一体,颇受欢迎。

  许是他在内地不多见的原因,因此刚刚看到很多短评吐槽本书的。倘若你知道他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总顾问,会不会多一份敬佩呢?

  本书《蔡澜旅行食记》是一本旅行和美食随笔,收录了蔡澜先生近两年的最新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在路上》,写了今年来的全球各地旅行见闻;第二章《饮食话题》,探讨了各类饮食经验,如吃牛、谈粽子、谈酱料等;第三章《电影与女人》,分享了电影券的见闻,和圈内的众多美女轶事。总体来说,其文风洒脱随性,诙谐幽默,雅俗共赏,书中还配有蔡先生专用插画师苏美璐女士的插画50余幅,配上颇有质感的书封,通篇文字看上去很舒服。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七):保持饥饿的浅尝

  人间百味,最爱的还是“熟悉”的味道,最美味的还是出自于父母亲之手。

  旅行的路上我对当地美食仅凭新鲜感也会尽量都去尝试,那份期待只是把吃当作当地文化之一的去尊重。从未试过为了美食而出发,穷的时候只要在路上就够满足的了,哪里还敢奢望吃好。除非真的吃到那种一口惊艳,非常喜爱的味道才会在心里记上记号,他日必为这一口再来此地,目前厦门的沙茶面就给过我一次这样深刻的记忆。其他时候,就跟到此一游一样,尝过足矣。

  所以我很佩服蔡澜这样的美食大家,可以为了吃天南地北走一遭,美景美人也只是顺便而已。他对吃的热爱不仅仅是味道,从食材的讲究到烹饪的整个过程都要了解一二,有时候还要自己动手尝试制作才满足。难怪他推荐的餐厅,很多人都爱跟风去吃。

  书里有一篇采访录,记者问他这么爱吃,如何保持身材。蔡澜说,“裤腰带紧了就饿几顿,自然就松了。要是忍不住,那就是自作自受怪不得别人。”但如果你对他关注较长时间,就会了解,他是只有遇到好吃才会放肆,平时就将就的浅尝辄止。要是只为了充饥一碗白粥两口咸菜就够了,冲着美食而去满汉全席也能光盘。这不也是控制饮食的一种方式嘛。

  关于控制饮食,我现在也算得上有点经验的人。饮食节制后反而对食物味道的感知更敏锐了,好不好吃下口便知。那种饥饿感并不会令人想要暴饮暴食,反而只想要吃好的。有聚会时去啊,专挑好肉吃,味道一般的给再多也入不了我的眼。如此良性循环,肠胃真真是干净了不少。

  想不到我对韩餐更深的了解也是从蔡澜这本书,以为这种以汤汤水水为主的料理入不了他老人家的法眼呢,没想到他对韩料的印象极好。多是褒奖,少有批评,期间也有顺带几句韩国的人文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也是以敬佩为主。说到整容,蔡澜说以前没整容技术的时候,韩国的美人难道就不美吗?承认吧,人家在长相这块就是生来就比我们占了点优势的。

  谈到吃,顺便提下,近期最令我有“想吃”欲望的艺人是全昭旻。在《Running Man》里,不管是泡面还是炸酱面,她都能吸溜吸溜一口干掉大半碗,看得我只想吃面。

  只吃好的和保持饥饿感,是我对待食物的全新修炼。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八):《蔡澜旅行食记》 蔡澜

  《蔡澜旅行食记》 蔡澜

  回武汉的路上看完几篇,坐上高铁,扑面而来的是热干面的味道,窗外的天空云,还未收割的麦田,开过荷花的池塘莲蓬,葱绿的香樟树,路边的的电线杆,像极了宫崎骏的漫画。再来看看湖北的美食,蔡澜写的片面也少许真实。

  武汉的东湖、武大的樱花,武汉人最爱的鸭脖子,传统的周黑鸭,新晋的小胡鸭。菜薹是湖北人的骄傲,当地的热干面、鱼丸、臭干子等。小龙虾的季节我们吃的是龙虾煲,龙虾烧烤,龙虾意面。户部巷的小吃街,四季美汤包、徐嫂鲜鱼糊汤粉、混沌大锅、老谦记枯豆丝、溱zhen林记热干面(不是蔡林记热干面吗?)、豆腐佬,甜的那种,因为这里的水甜。

  民生甜食店,用大米和豌豆做的豆皮,铺上糯米饭,撒上卤水肥肉丁,再加个鸡蛋葱花。糊米酒蛋酒、烧梅烧麦、鸡冠饺炸油条,听说武汉人过早犹如过年那么重要,蔡澜称之为大学之都、早餐之都。

  我喜欢的蔬菜有春天的菜花,那种带甜又苦的味道百吃不厌,新鲜的萝卜菜苗,趁着清早露水采摘,能吃到的时日不多,再后面要等到冬天吃萝卜了,水嫩又清甜。

  夏天的蔬菜就很多,吸收了过多日照的圆黄瓜和大红番茄子、辣椒炒豇豆扁豆茄子、苕藤叶和苋菜、粉甜的饭瓜南瓜,墙角里长出来的丝瓜、溜子、冬瓜,很多的菜边长边吃还吃不过来,玉米就长出来了,跟着还有落花生、菱角,就着白粥的还有诰子粑、乌龟粑。饭后甜点是绿豆汤和叫卖的绿豆冰棒。

  午后常常有雷阵雨,风雨过后,大门前的枣树下掉落了一地的蜜枣,井水冲一下又凉又甜,跟着掉下来的还有后山的沙梨,皮厚肉脆,安静炙热的晌午只有知了和孩子不睡觉,爬到邻居的树屋看番茄吃黄瓜,抓蜻蜓蜂、窦谷牛,晚饭花开的时候又是吃晚饭的时候,家家户户冒着烟火气,蹲着吃、站着吃、边走边说边吃的,一阵忙碌的声音之后,夕阳也快落山了,大人搬竹床纳凉,点艾草或稻谷草辫子熏蚊子,孩子跟着萤火虫到处跑。

  望着窗外遥远的山峦,原来那是一段遥远的回忆。秋天的露水和大雾,冬天的落雪和烤红薯,冬天再来忆...

  人间百味,最喜欢的还是熟悉的味道,最美味的还是家里的饭菜。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九):蔡澜不菜,内心很蓝

  能读到这本“蔡澜旅行食记”,原于这么些年一个习惯。那就是;每乘坐一次飞机,就喜欢逛机场书店,然而也会选购一本留下日期,签上自己的名,以表记念。为枯燥的乘机过程找点营养的事做,即不无聊,更是一种变相的学习。

  话说;这本书以49.8元做为市场定价,倒也不贵,装桢精美,排版简练。但是论内容与读者定位,也不知道它的受众群体是哪些!更多的像“蔡澜”老先生的旅行杂记;记他“吃吃、喝喝、住住”的流水帐。

  对我而言倒更像是“城市美食地图”。只要去到里面所写过的城市,终于有专业的大美食家推荐;“在人间百味的基础上,品尝真美味”。

  至于住就别提了,不是人人住的起“四季或安缦”。这些房单在大陆市场住上个一晚起步价最底也是“七八千”高达可以“万”为单位。正因此这本“蔡澜旅行食记”,让这位作者背负了很多以“高高在上、油腻男、爆发富”等标签的骂名。我倒想说;倒也不是他有多“自视清高”。住要住“安缦、四季”还有什么“迪拜帆船”,喝水要“依云”等等………

  而是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人生坐标,有限生活形成的思维意识,去了解体悟的了“作者的段位”。人家从小日本留学,能在香港“邵逸夫”手下干活;我们就不能要求他和我们一样平民化。天天吃着普通的青菜、猪肉、速冻的牛羊肉;住什么七天、如家、维也纳;他的生存形态已经在顶峰。我们岂能让他没到过山脚,而写山下的美食美景,所受所感。

  然而做为一个美食家,他以他的生活生态圈写下,自己舌尖上的美味,从而进行点评不是个顺理成章的事情么?

  其实也没有所谓的无用之书,更没有思维逻辑意识不清的作者;能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逻辑”。就看我们以什么样的角度与价值观,去认识与看待其中的知识结构与书的价值。

  不能对每一本书都抱有很高的期盼;其实书和人生是一样的道理“不是每遇到一个人都是值得珍惜是撕守终生的对象”,但是每遇到的人总会教会点我们什么吧!

  “蔡澜旅行食记”内容虽肤浅。但更多的为我们的认知打开了一扇天窗,让我们知道通往世界的路原来还有那么的“富丽堂皇”与什么叫“奢侈到咂舌”。各不相同的国度文化,饮食文化,美食美景铺遍全球;彻彻底底颠覆人的认知,不至于生存在自我意识只受限于狭小的意识空间之中。

  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每一个作者自然有他可贵灵魂下想要的表达诉求;都是精神,思考、见解、阅历、经验,也都是知识。

  ——看我们怎么取精华而去糟粕。

  如透过此书,从食饮角度出发。我认识了猪油的好处;却也知道了油炸食品的恶;还有怎么个吃牛羊肉的经验。

  诸如此类,太多太多了………

  再从人文的角度来看;就是作者对美好生活,“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对吃的追遂。他说“能吃是命好;是啊!蔡澜的命是真好。

  在他对生命意识,对实苦是真相,也历经磨难所走过的荆棘之路,对人生深刻痛苦的认知;他只是学会了“和解与接纳”。以极致的快乐,吃吃喝喝的形式,还有那种入世的生活态度,正是与生命在抗衡。

  在这位老人身上,你用肉眼去看是简单的。有着一副油腻略有所发胖的身驱,也听不到什么高深的哲学真理,生命箴言。但往往平凡语言表达的底部恰恰是高深的反弹;超脱于一切的风清云淡;是实实在在的最最受用的生活教义;他的血肉是优雅而高贵的;活得直接,真实而最具性情。

  他的“好吃的不得了”总在我耳旁回荡……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十):对不起,非吃货的我还是看不懂美食书

  号称与金庸齐名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听说是个集电影人、美食家、商人各种身份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可是作为一个平时娱乐很单一的人,他制作的节目和监制的电影我至今没有有幸看过,只是最近读了一本最新出版的《蔡澜旅行食记》,如果说蔡澜是个真才子的话,那么这本书在我看来,估计也只用了两三成的功力吧。

  这本书在作者的安排下,分出了三个章节,多半在讲美食,有时讲在某些城市旅行的相关经历。说实话,晚上下班后,尤其是在还没有晚餐果腹的情况下,看作者天南海北地吃喝玩乐,除了艳羡也就剩羡慕嫉妒恨了。虽然不得不佩服蔡澜先生在吃方面的高深造诣,比如羊身上的各个部位应该怎么吃,哪个地方的私房菜最好吃,怎样的酱料最完美之类的,对于一个非资深吃货的我来说,也是足足长了很多旁门左道的见识,可是面对作者住着五星级酒店、乘着商务舱、免费蹭吃蹭喝却仍旧各种挑剔,全盘否定某地美食进而否定某地的态度,我还是可能因为经历不足而表示无法认同,总感觉在作者的百般挑剔下,终究还是为那些细心研磨技艺、精心准备美餐的厨师感到难过。

  同样一本书,谷仓读过之后却不停地夸赞蔡澜不刻意曲意逢迎的直爽真性情,直言对于食物好吃就好吃不好吃就不好吃,不为盛名所阻碍,才算是真的美食家。所以不仅一千个人眼里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人眼中大概也有一千个蔡澜吧,所以对于书本的魅力评价本身就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说到对食物的认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像《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那般,食物都是极简单的食物,却因为故事加持和温情特效,除去味道本身外更添一股人情味。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吃货,甚至算不上一个对吃有要求的人,一日三餐吃饱足矣,尤其对肉类没有好感,毕竟是面对油腻就闻之有味吃到想吐的节奏,所以即便到过一些地方也吃过一些新奇的吃食,但是每每最饿时候,最想念的不过也是日常的粗茶淡饭。

  假期回家,一天晚上我就着奶奶自己腌制的老咸菜吃掉了两个馒头,饭后一杯清水下肚已经很是满足。从卖相上来看,用白萝卜腌制的咸菜真的算不上好看,酱油放了很多,一两周之后就浸透到了萝卜的最里面,通体黑黢黢的,调味用的花生米、蒜瓣也是极其入味变了颜色,吃起来有点像酱花生和腊八蒜。还记得十多年前上中学时候,对老咸菜真是情有独钟,奶奶每天早上都要从腌咸菜的酱缸里捞出一片萝卜干让我和老哥就着早饭吃,哪怕是寒冷的冬天,天还阴沉沉地黑,酱汁已经大半蒸发,半干的萝卜干上凝结了成片的盐晶也是十分美味。

  喜欢奶奶做的蒸菜,以前是从田野里挑野菜,嘴馋的时候也做过南瓜的,最喜欢还是晾到半干的长豆角,把干白面粉搅拌在烫熟的豆角上,豆角一定要那种青筋老长老厚的,放在铁盆里上笼蒸十分钟,再用当年新下的蒜,捣碎加醋拌成汁,滴入两滴香油,浇在做好的蒸菜上,既筋道又满口清香。吃饱之后,啃两块刚从清水里捞出的西瓜,和七八月的夏天真是绝配。后来在餐馆和食堂都吃过很多次同样工序的蒸菜,但也只是下饭的菜而已,虽然较之其他菜有些独到的惊喜,却感觉和小时候吃的真的不是一个层级。

  家里有一口一尺见宽的酱盆,以前都是用来用发酵的馒头和黄豆自制豆瓣酱的,小时候总也不明白为什么要把长了绿毛的馒头和用臭黄豆捏成的团子晒了又晒,为了充分吸收光照,酱盆都要放在屋顶上,隔三差五地上去用木棍搅上两下,把上面晒的嘿嘿的表层搅下去,把姜黄色未成熟的翻上来,如此反复至少要等上一个夏天,那时候的自己对时间没有概念,可能因为太过期盼,总感觉一个夏天仿佛有一辈子那么久,待到上下一色全部变成深棕之后才算大功告成。每天炒各种菜的时候都从里面舀上一勺,代替酱油,香飘门外。

  最喜欢的是用从种在花盆里新摘下的尖辣椒浓油重酱炒上一碗,蘸馒头吃,豆瓣酱的酱香味和青辣椒的辛辣味同时刺激味蕾,放在清冷的秋季最是合适。后来经历搬家后,再上屋顶已经很不方便,曾经的酱盆也被奶奶用来凿洞种花了,炒菜也换了更易上色的酱油,炒出来的菜好看是好看的,却再也不是记忆的那个味儿了。

  要说美味,远不止于次,还有奶奶最拿手的醋溜土豆丝,清脆爽口,唯有晚上吃才最合适,本是最家常的一道菜,自己工作后也尝试过很多次,却终究模仿不出同样的手艺;用十几年高龄的铁烙摊煎饼,里面放进鸡蛋和韭菜碎,韭菜一定要是刚抽出的新叶子,鲜嫩的没有韭菜臭味,只有嫩嫩的草香气;拿一个扎满小洞的板子用玉米面做的类似于现在饸烙面的面食,配菜一定要用青绿的小白菜,柔柔绵绵的很容易吃撑……

  所以对于我来说,真的美味应该是历经岁月的洗礼和儿时的记忆,无论身在何处,是否尝劲了美味,总有魂牵梦萦的魔力,吃的可能是缺失,纠结的是人生的不长久。现在创造各种美味的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腿脚也变得不灵便,依然战斗在与锅碗的斗争中,但是长大后的我,再也不敢奢求更多的期许。

  作为一个非吃货,没有极其喜欢的食物,日常和三餐,只要不是特别难下咽的,便持一种既食之则安之的态度,可能味道简单,没那么精致,但是终究感恩,感谢用心创造食物的所有人,说到底也还是不懂终极吃货追求极致的人生态度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