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龙与鹰的帝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龙与鹰的帝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03 03:03: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龙与鹰的帝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龙与鹰的帝国》是一本由欧阳莹之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页数:5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与鹰的帝国》精选点评:

  ●物理学家笔下历史,竟也如此犀利。既论“好坏”,也辨“真假”。

  ●已经完成.

  ●我就说一点不足,汉语应该不是作者母语,阅读起来太不通顺了,就那种用谷歌翻译英文的感觉……应该作者写完以后找编辑或者他人润色一下,再用作者定稿就能好很多……

  ●#翻书#一位物理学家教会我们如何用独立思考来分析历史,如何横跨中西来比较历史。 自诩也是历史爱好者,但是大都是一些被固定的'好坏'之论,离独立思考的'真假'千里万里。读完后,'苦秦久已',儒法之争,罗马式民主,对于武力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对有限政府与国家体制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了新的理解。 罗马求自由而又穷兵赎武,汉朝诉仁义而又是赢家通吃,对比来看确实太有意思了#独立思考是多么稀缺的能力#

  ●2018#149#很爱。0714。

  ●三星给框架,切入点不错,颇有启发。文章内容大失所望,作者上帝视角过于明显,史观粗糙,将中国历史中的弊端陋处简单甩锅给儒家(一黑到底),并费心摘几句钱穆先生的观点为己佐证,而无视钱先生温情的史观及整体观点。 作者崇法抑儒,强行将法家与现代法治的概念对接,并将法家所行誉为法律之下,人人平等。法家法术势三术,脱离人君的术势而谈法,且无视法家弱民愚民的观点(术势散见韩非子全书,弱民见于商君书同名篇),未免春秋笔法过矣,难以使读者服膺。 补充:史记记载李斯劝秦王诛韩非: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经过罗马与秦汉的对比,可以明显发现中西方政治体制与文明发展的轨迹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语言浅显易懂,但分析并不俗套,看不出是出自一位物理科学家之笔。

  ●夹杂不清、互相缠绕的双线叙事型秦汉-罗马简史,作者中学去国,汉语阅读写作水平类似海外汉学中译本,对罗马的认识比对秦汉的认识多一些,所附地图和年表不错,印刷还行。。。

  ●不管是因为满足个人权利欲望还是稍许带些救民于水火,秦始皇所创的功绩都是开天辟地的,废封建、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奠定了中华大一统的基础。不过他尊崇的法家跟儒家的价值观冲突,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整个历史以及舆论都被儒家操纵,必定会扭曲法家的成就,所谓法制亡秦,也将秦始皇定性为暴君(管他呢,反正我崇拜你就行了)。书里有个观点,自汉以后,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外儒里法,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比较赞同!如果能够重返春秋战国,吾必师从法家!神烦儒家的家国国家。罗马帝国太乱了。。目测现在欧洲各国,可见一斑

  ●非常深入,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很新颖,由罗马和秦汉的历史来说中西方的异同

  《龙与鹰的帝国》读后感(一):读欧阳莹之《龙与鹰的帝国》

  资料参考了不少,语言也很流畅,不错的书,为自己的书作为参考

  书的最后一章,回到罗马与中国。四夷居中国和这本书,可以突出人口移动的大势。

  2 许倬云的序 中国的扩张,主要是移民的扩散,从核心渗透到边陲。当今中国的人口问题会造成内缩。

  6 有现代学者认为,罗马帝国成功,源于其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缺乏公民概念的中国有所不及。本书指出公民概念只在侵略扩张期间奏效。自备戎装的农民战士踊跃于公民大会,为自己争取权利。罗马帝国剥夺了公民的所有政治权,法许的社会权利也逐渐消退。后期像农奴般贫穷的罗马公民,比中国的臣民更缺乏实际的尊严和自由。

  17 美国仍然像罗马一样,保持对其他国家的驻军制度。

  35 殖民地自治内政,法律上等于一个拉丁城邦,基于条约附属罗马。条约因个别情况而异,不可免的是为罗马出兵。史家认为“分而治之”是罗马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罗马征服意大利,广置扈从政体,摧毁它们之间原有的关系,每个单独对付。扈从不能擅自外交;在内政有相当自主权,但罗马可以随意干涉。不论是盟友或殖民地,所有扈从都必须应罗马命令发兵,并自具军备。

  58 保民官能以身作盾,拯救被凌虐的小民。保民官抑制滥权的力量,发展成一个崭新的政治概念:否决权。

  98 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纯粹的体制,都是理论中多,实际上少。罗马共和国是三者的混合品。

  185 秦朝之前,中国还是个地理文化的概念,之后中国更是个政治概念,指有中央政府的强大国家。

  200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246 盐铁论很多卷以桑弘羊摇头无语结束。儒生政绩无闻。

  254 道义之名,导致私法取代公法。

  366 罗马屠城的恐怖战术。

  432 乱世导致的历史悲剧。新罗马的美帝国,面临崛起的新中国。

  《龙与鹰的帝国》读后感(二):大历史观下的帝国对照

  作者分别用英文和中文各写了一遍。考虑到受众不同,书中的具体例证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同一本书,作者写了两遍。令人感佩。何况中文版词句工整,虽为理科出身,文采亦有过人处,读来甚是舒服。 史学界向来有“两汉两罗马”之说。盖因这东西两大帝国崛起于相似时间,皆幅员辽阔、运祚绵长、影响深远。 如今的历史研究越来越不局限于本国之内一时一地的讨论,而是联系整个历史走向和全球动态做整体理解。除了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外,也得力于资讯发达,便于收集各方资料以兹对比。

  作者对两国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经济建设、军事力量、外交策略等各方面详加剖析对照。史实的简单叙述加上大量论述评析。其中边陲国家的崛起、为秦始皇平反、儒法之辨都很有启发。看出作者对儒家学说的反感甚至深恶,其中阐述的法家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 “ 我们要讨论的是法律的概念,不是法律的内容。谈内容的,问某条具体法例是否合情理,是否有利社会,是否太严厉,是否已过时。谈概念的,问法律的普遍性质是什么,它有何社会功能,与道德公义有何关系,为什么人们应该守法。很多法条,譬如保护维持奴隶买卖,无疑残暴邪恶。然而法律的内容有缺憾,并不意味我们应该因此鄙视法律的概念。因为同一个法律概念下,具体的法律内容可以改变,即如法律的机构制度不变,但立法机构却时时颁发新法条,更改或废除旧法条。鄙视法律的概念驱人因内容不完美而要取缔法治。反之,尊敬法律的概念促人竭力改良法律的内容,使它更合情理、扶持更健全的社会秩序。 ”(P306) “刑罚轻重是法律内容上的问题。叔向和孔子反对的不是内容而是法律的概念,不是刑罚而是规约用刑的法律特性:法律的预先公开性、稳定一贯性、明确客观性、必行信诺性、平等普遍性,即法家极力提倡的“明法”、“壹法”。全民事先得知的公共性是使刑法有别于刑罚的特质。儒家难以接受,因为它有悖先王之道、贵族专权的人治。 ”(P308)

  《龙与鹰的帝国》读后感(三):比较历史的乐趣

  正如希腊罗马塑造了西方世界,秦汉也塑造了后来的中国,本书将历史追溯到源头,寻找现实的初相。

  罗马由共和走向帝国,秦的统一也是变列国封建为皇帝独裁,历史有其令人惊奇的相似性。关于这段历史,过去就有很多类似的作品,但都是业余历史写手的赶时髦之作,如凌沧州的《罗马与长安 : 中国历史的谎言与真相》等。欧阳女士作为一个资深物理学家,其学识素养明显不同于一般文学爱好者,她出色的思维、归纳和推理能力使这部作品不同凡响,体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准,全书读来,不乏真见卓识。同时,其行文极其简练,毫无一般文学作者的拖沓冗长、无病呻吟之病。

  从内容而言,本书涉及政治、经济、技术、法律、文化、战争、制度、社会等各个方面,一切皆从现代思想逻辑一一予以解读。全书读来,会让人想起这两年极其畅销的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的《罗马史》系列,但与盐野的历史相比,本书所着眼的不止是罗马史,而是更深一步,将罗马作为中国史的参照物,用古代史来解读现代中西文化对比之下的“他者”文化。这对一个中国读者来说,无疑会显得更加亲切。

  中国人十分重视历史,甚至有所谓“史外无学”之说。不过,过去研究历史、从事历史著述的只是官史机构和专业史学工作者的事。当今从事历史研究、历史著述的人士,不仅仅是历史学科出身的,还有学文学的、学经济学的、学新闻学的、学哲学的。很多理工科和医科出身的人也从事历史研究和写作。很多在自己专业领域创造了成绩、成为他所在专业的成功人士,退休以后也转到历史学领域里来、潜心从事历史研究。欧阳女士就是这样的,她作为物理学家,在退休之后开始历史研究,并出版了一系列历史作品,本书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

  随着各种资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现代人做历史研究,越来越容易,历史知识的传播已经不再是历史学者的主要任务,人们更关注的是对历史的分析和推理,这在某种意义上,与物理学或有相似之处。如果说传统历史学更接近文学(如“”无韵之离骚“),那么现代历史学则已经越来越接近哲学和科学。

  有趣的是,游牧民族,特别是匈奴帝国,对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构成严重的威胁,后来汉帝国彻底击败了匈奴,匈奴由此西遁,到远方的欧洲,罗马帝国的灭亡即与匈奴的入侵有关。

  就目前而言,类似的视角和读物,本书可能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

  美国政府的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先生在《治理中国》一书中说,在一个西方人看来,古老的中国就好像罗马帝国一直维持到现在。事实上,从秦汉到当下,中国在政治上确实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虽然世界早已经天翻地覆,但中国还在刻舟求剑。

  《龙与鹰的帝国》读后感(四):龙与鹰的帝国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物理学家,转而研究历史,本书对比的是世界历史上公元前后几百年间,欧亚大陆两端的两个超级大帝国之间从诞生到兴盛,最终转为衰败的过程,两个帝国时期相近,人口几乎达到世界的四分之一,各自昌盛超过200年的时间。

  帝国,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国家,在疆域上幅员辽阔,在人口上基数众多,在文化上也往往兼收并蓄,帝国的形成和统治,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各方面都需要面临一定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东方的龙与西方的鹰互有异同

  1.崛起之前:两个帝国的崛起之前都并不是各自地区的文化主导者,在地中海区域,影响最大的是古希腊灿烂的文明,在中华大地上中原地区更是文化底蕴深厚,古罗马和秦国都属于后起之秀,他们地理上略处边陲,反而造就了他们务实的特性,罗马的开放和希腊的封闭形成鲜明对比,秦国的务实,相比六国又少了一些繁文缛节和包袱。及至后来两大帝国各自由盛转衰,内部日趋腐朽之后,早已自身也深受主流文明的影响,腐朽始于内部。但是在早期,罗马帝国创立之初的执政官-元老院-平民大会制度,秦国早期推崇法家而轻诗书礼乐,都是他们有别于其他政权的重要因素

  2.两个帝国的治理结构,古罗马帝国以战争立国,通过不断地四处征战,吞并了诸多扈从国,罗马和扈从之间是辐辏模型,帝国和每一个扈从国都是单向联系,这样每一个扈从国都无法单独对抗帝国,到后来行省和帝国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如秦汉全国大一统来的紧密。中国古代则是分形结构,家国一体,讲究君臣父子。国是大家,君是臣父。所以罗马对于帝国的统治力渗透不如中国古代

  3. 古罗马和秦汉帝国的统治内核还是精英统治,在罗马是以元老院为代表的财阀集团,财富是门槛,在秦汉则是封建贵族,后来还有儒学分子的崛起。不过罗马的元老院在前期独立性更强,他们带头尊重法律体制,崇尚法治,而在秦汉法家则让位于儒家,儒家治理国家,主张以德服人,圣贤凭借个人品德感化和影响世人,更偏人治。在治理国家上,从立国到后来的奥古斯都,罗马始终维持了较大的军队规模,秉持了军事立国,甚至历代帝王也多有御驾亲征的实际,而秦汉在文化上不仅有军事,在文化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官僚行政体系上要更为发达,也正是因此秦汉打下的基础在后来并未完全中断得以继续延续,而罗马帝国则就此成为了历史。

  4.罗马标榜民主,然而所谓的民主即使在罗马公民内部,也有强烈的阶级属性,帝国早期尤其明显,后来帝国走向衰落,军人势力逐渐取代传统的元老院贵族,而在秦汉帝国也经历了封建贵族,士大夫阶层,外戚,宦官势力的不断崛起。罗马好战,以征伐起价,其奴隶的存在不仅合法而且普遍,甚至民主自由成了霸权主义,侵略他国的借口理由(不禁让人想起了当今世界的世界警察)。

  5.根据作者对于东西方两大帝国行政效率和贫富差距的对比,两国的官僚规模大致接近,但罗马帝国的官僚相较秦汉更为富有,敛财更巨,

  《龙与鹰的帝国》读后感(五):读书散记

  早就听人推荐此书,梳理西方哲学发展时间线时,对西方历史产生了兴趣。读《告别百年激进》时,对政治经济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开始读这本。纸质书印刷不错,作者语言颇俱文言古风,工整韵致,引经据典,有些字还不认识,已经很难字字琢磨的精读。但也不影响对基本事实的了解。读得也快,读完后照例散记感想和新知。

1 对比分析

  开篇引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和《三国演义》开篇词,两相对照,分析之势就有了。接下来从政治制度、人口、军事、税收、对外政策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上篇《春秋战国与罗马共和》,下篇《秦汉皇朝与罗马帝国》。

  衡量任何事物,都要先明确衡量的标准,且这些标准最好是能定量统计的。对于复杂或主观的事物,定量困难,但也可以通过“确立维度-指标拆解”的方式,逐步可度量化。上班族应该比较熟悉,和定绩效考核类似。

  作者是物理学家,还是研究复杂系统的,科学思维研究历史。虽然不像写论文那么地严谨,但列举考证各方面数据,抛开意识形态客观看社会历史,还是很有意义的。

  东西方的历史常常会写成皇帝个人的历史,且常常会过度美化宣传,往往还带有社会总体的价值观,以及符合现代意识形态的解读。我们不能单凭古书文本或学者之言就得出结论——封建专制坏,民主共和好——这样与儒家(“言必称尧舜”但又无法明言“先王”的“圣”到底为何物)有什么区别呢?

2 对古罗马和中国的新认识

  民主

  古罗马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公民民主。且公民权也只有在对外扩张需要征兵的战争时期,才有保障。

  罗马的元老、骑士、公民都是按财产评的,也可以花钱买。社会的巨富统治者没有完全话语权的奴隶,互相勾心斗角。底层有机会上升,但主要依赖于参战凭军功分财产田地,再得到相应的地位。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的是基于郡县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不一定是专制,不一定会带来暴政。实际上这种体制比分封藩王的封建制更高效,所以才能被多个更替的朝代选择沿用。

  通过考试察举人才,底层也有机会入仕。汉武帝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读书是上升的一条路径,但可惜只是在注经释说,未发展理性思辨精神。

  自由

  在古代,“自由民”的概念是和奴隶对应的,“自由”主要指与奴隶相对的法定地位。

  奴隶制社会,是社会经济明显依赖于奴隶的社会。

  历史上有奴隶的社会很多,但奴隶制社会(奴隶是役附生产的主力)至今有5个,古代罗马和现代内战前的美国都在其中。每个奴隶社会的奴隶人数,高峰时都超过全民的三分之一。

  很难想象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一边谈论着自由美德,自己内部平等与自由,一边理所当然地大量抓外人来奴役,将不自由不平等丢到奴隶身上,然后奴隶主们还认为正义——亚里士多德“有些人生来自由,也有些人生来是奴隶。对后者,奴隶制非但有益,而且正义”。

  相比较下,中国古代只能算有奴隶,人数也不多,社会生产的主力并非是奴隶。

  征伐战争

  罗马好战,常备军队庞大,对外邦霸道,不主动建交,常常不给商量的余地,想打就打,以不断地征伐掠夺积累财务。罗马残忍,不给敌人投降的机会,常常屠城肆意掠夺,如同《权利的游戏》里听到钟声想起依然屠城的龙妈,以此威慑外邦。

  罗马公民一般参军16年,以抢夺别人的财富田地致富。罗马皇帝多军人,常年在外亲征。社会普遍崇尚战争,最盛大的仪式是凯旋游行。

  中国古代很少主动扩张,多数是被动应对周边匈奴等蛮族的侵扰。常备军不多,平常种田为生,战时征用,一般服役2年。

  对外邦要么以外交方式笼络缓和,比如公主和亲,出使西域;要么被动防御,比如修长城。主动出击的不多。战胜后也很少屠城,想以文化归顺,但屡屡被反噬,比如元、清入关。

  中国古代独尊儒家,武馆往往被文官钳制,屡屡出现良将被庸相所害,江山易主的憾事。社会以农耕为主,灌溉水利大于战争,皇帝每年春天都要带头春耕。

3 空谈&实干

  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还是挺有感情的,在试图纠正某些偏见。但也对古代中国迂腐的儒生们批评颇多,主要有以下罪状:

  1鼓吹亲亲、仁仁,混淆公法与私德,断事不清;2 虚伪,双重标准,向往“先王之制”,真有人推行伤害自身利益之时又猛烈反对;3 人浮于事,空谈误国,还排斥做实事的实干家。

  想来以前上学读古文,喜欢的文章大多是能文能武干实事的,比如苏轼、辛弃疾、曹操、白居易,以及现代毛主席,常常意象宏大,有昂扬之气,振奋精神。

  所以啊,还是实实在在多做事吧,切切实实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别想太多,愤郁伤志。

  最后,历史是复杂的,真相不可尽知,若要更好地了解现实,还需多看多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