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读后感1000字

2021-04-25 00:37: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读后感1000字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是一本由章奇 / 刘明兴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精选点评:

  ●此书于我虽启发寥寥,却意会杂多,重新工作近三年来所读最好的一本书。

  ●仅从个人角度而言,可治毛左幼稚病:无论是将其抹黑成古代帝王式的狡诈阴险,权谋操纵一类人物,还是把他描绘成张牧之——一种古希腊悲剧的英雄形象,都掩盖了所应反思的最主要的问题,即苏东体制的天然缺陷。

  ●好书不多说。

  ●作者对浙南民营经济与浙北差异所提出的见解是政治性的,但却富有洞见。尤其因为爷爷经历过书中所提的浙江从戡乱到沦陷,及沦陷后的种种政治运动,甚至看到一些熟悉的人名,更有身受之感。

  ●之前浙江村的那本书里大概简略提到过温州发展背后的政治背景,但是没想到居然有如此深的渊源。作者从建国前的格局开始讲到最后改革开放,同时辅以模型和回归结果,让人读的很开心了hhhh(但有些参数选的真的想让人发笑(最后引用的顾准很讽刺了_(:з」∠)_

  ●还是存在内生性问题啊,一个县是否为游击县可能跟非正式制度文化,比如自卫意识,勇气胆量有关,而这些影响了非正式的产权制度。

  ●民营经济的诞生与发展来自游击队干部因为身处边缘地位而给予的空间,这个框架在文革时期是有力的(作者的回归模型也验证了这一点),但在前十七年则更多地表现为消极的允许——这些干部(其中有很多的地方干部,游击队和地方的分野在很多讨论中其实没有做细致的区分)可能是出于对本地经济的了解与体察和对回应中央政治任务的“无感”而做出放任非集体要素的决定,而改革开放后游击队县的发展则更多的是路径依赖了——基础已经打好,经济发展又成了主要目标,干部如果眼尖自然就会get onboard。结尾耐人寻味:这种政商联盟确实不利于中国整体的转型,可是问题在于在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状况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民主化带来的到底是普遍的产权保护还是区域市场的进一步割裂呢?起码现在浙江的商人还能收到多数的利益,如果全国都变成东北会如何?

  ●201905

  ●非离政治近者不能想到。建国后南方地方政局;又可见党再吊终究不能控制到毫末;中央与地方之争,毛在之日与毛不在之日地方人士之权力(譬如改革时省级领导人重要性凸显,如农业改革问题)可有变化;游击队与非游击队地区(我要问是否游击队区都贫困,而一般给贫困人多点政策);获得上层支持的南下派与“地方主义”代表游击队派,后者需获得下层支持;农业集体化进程;文革时浙江的地方经济(譬如有黑市);82年1月中央文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3年末全国几都实施,84年人民公社制度结束;地方政府权力寻租,出借集体企业名头;袁芳烈十二大后转变;一个大的东西,“天宪”与“中央精神”,为什么要借助这些,借助之作用;成果变大之后,政治来了;政局动荡,意识形态“资”与“社”;蓝天宾馆,黄岩;推广:游击区+外来干部掌权;尾巴几页好。

  ●很有意思的研究视角,ziyang名字都不能提,呵呵呵了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读后感(一):追因溯源的发展动力探究

  这只是一个局部样本,但很有代表性——浙江。

  作者的前五章很有特色,可是1978年以后的应该是大头,以及浙江和江苏的两种模式的对比也可以更详尽,但是寥寥带过。

  1权力与政治的视角独特,群众意识分不同范式领导和影响下的形态。

  2掌权阶层永远是耗散结构。

  3人民群众是第一生产力,是最可靠的力量。最接近群众的掌权者如何把政治意识与所在阶层权力结构和对群众的有意识的引导,这是根本出发点和动力产生源。

  4奇点理论,复杂性的非线性结构。权力结构也是一种动力形式

  5可惜的是1978以后的重要发展阶段没有展开详细论述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读后感(二):对浙江模式感兴趣的朋友仍值得一读

  我只能总结出: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各种访谈,最后得出结论:之前浙江的民营经济并不发达,甚至落后一些中部省份,之后的发展却非常迅速,也是目前经济最有活力的省份。但是哪怕是在当下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之前也会因为地方主要干部是南下干部还是游击队干部,而导致各地市的民营经济发展不平衡。因为游击队干部没有在各地市取得领导地位,所以他们必须团结当地群众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联合当地群众最好的办法就是满足群众利益,体现群众需求,为人民办事。总体来说:这是一篇博士论文,作者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县市档案馆资料或者地方日志),并深入当地采访当事人,作为书的数据和证据支撑。虽然花了不少时间阅读,途中略显平淡,但是敢写敢说,对浙江模式感兴趣的朋友仍值得一读。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读后感(三):政治权力结构和经济增长分叉

  最近,集中阅读了北京大学财税研究所刘明兴老师及其合作者的相关著述,包括一本专著和若干篇重点文献,由于其关注和研究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增长主题一直是我心向往之的,因此读起来也是心潮澎湃。

  概而扩之,其研究主要思路是:由于浙江、江苏和福建等地区革命传统造成的政治权力结构差异,使地方主政官员要么是和中央有紧密联系的外地干部,要么是当地出身的游击队干部,后者为确保政治生存,会更加倾向于与基层民众构成利益共同体,即为其提供产权保护,来换取民众对其政治上的支持。因此,不同地方的政治权力结构差异就导致不同的民营经济发展程度,地方游击队干部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后来,他们将这种对政治权力结构的分析思路扩展到对其他地区以及其他诸如公共产品提供的差异分析上来。总体而言,是相当具有启发性意义的。

  就我来看,在其整个分析框架之内,确实是逻辑相当严密,也有一定的实证基础,但是若跳出来看,中国是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人事任命权牢牢的掌控在手中,那么即使地方性游击干部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但是若和中央政策背道而驰,他们最终也是很难获得政治生存的,也就是中央政府具有“一票否决”权。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读后感(四):读得有点爽

  和其他研究类的书不同,这本书看起来一气呵成,不是像其他由不同的作者写的不同文章而组成的书。

  在各种经济关系之上形成了决定相应的国家机器及其制度,而作为政府的权力实施者,又出于政绩、自身利益、或其他经济利益等考虑做出相应的地方决策,这会对一个地方经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知道有段历史出现大跃进、有饥荒出现、发生文革。但这段历史背后的权力、政治决策与干群关系的变化,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影响并没有了解过。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但至少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那段历史的一角,其中的描写是纪实,又像小说的情节。

  我们身处于社会长河发展之中,有时候看不见它的全貌。在很多年以后会不会也有同样的作者也从某个角度,把当前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客观地呈现给未来的读者。历史的评判,让读者看到全貌,自己去思考就好了。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读后感(五):官场群体分析

  

南下干部和游击队干部在政治上的地位不同,获得权力和支持不同,决定了他们是向上负责和向下负责。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看,官员的判断并不是来自良心或者说理想信念,而是来自利益驱动。在政治运动和政策文件之中,一直有缝隙,一直都有辗转腾挪的空间,如何理解政策,如何执行政策,是政治智慧,也是生存技巧。在看似暴风骤雨般的一次次政治运动下,江浙地区的民营经济顽强的生存下来,一方面证实了市场的伟大力量,另一方面,证实了地方官员们在对中央的忠诚工作中,充满了潜在的技巧。

相比打压民众,官员们也更乐于排除异己、打压对手,在派系斗争中巩固自己的地位。改革开放,并不是开个会,或者在海边画个圈这一充满了戏剧性瞬间的过程,背后的利益群体一直都存在,一直在争取,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

有预设观点找论据的嫌疑,但资料详实,来源明确,利用了各地方志和党史,梳理分析,建立分析模型,得出结论,这像是学术的态度。但人文学科的因素太复杂,如何能获得科学的结论?

南下干部和游击队干部,这派系划分在90年代之前都可以站得住,但那一代人和他们的裙带都逐渐离去,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分析当下的政治精英群体?

这本书的立场能生存到现在,似乎感觉非常幸运。今天,感觉他已无出版的可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