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是一本由索甲仁波切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读后感(一):我并不是佛教徒,但这不妨碍我感受书中文字的清净
我并不是一个佛教徒,但这不妨碍我感受书中文字的清净。关于生,关于死,这本书相较红皮的《西藏生死书》谈论不多。里面多的是日常、禅修、放空,仿佛由一位法相庄严的堂前法师变为在林中漫步时轻松说讲的行僧。它更亲近、更短小,只需一片,便能感受一天。
quot;最重要的是放松,尽可能保持自然和旷达。
一旦失去爱,你所面对的,就只是爱的“纪念品”和执着的疤痕。
成佛并非变成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终于成为真正的人。"
随手翻就摘抄的句子,希望能对你,有缘击中这篇文字的人,有所助益。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读后感(二):读它,需要更多的严肃和认真。
世间对佛学多少有些误解。其实佛学并不复杂。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学”,即关于佛的学问。而“佛”是觉悟、觉知,说白了,就是明白。这是种关于明白的学问。而这种学问,又在人经历生死和种种世间苦难的时候,最为必需。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读后感(三):请别喂我鸡汤,这才是真相
生活在北京,日日奔忙,各种抱怨,空气差、房价高、道路拥堵、工作忙碌、压力大、睡不够、加班狗……日复一日,大家似乎都很无奈,挣扎着生活。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各种各样的鸡汤铺天盖地,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靠着鸡汤过日子,或者说鸡汤是不是真的能让日子过下去。打一管鸡血,生活真的能继续吗?
当你遭遇家人变故的时候,工作不顺的时候,小三上位的时候,朋友反目的时候,又或者,一切安稳,可是你觉得生活无聊。怎么才能渡过人生的这些阶段,是不是真的能了悟这一切?
佛陀说开悟或者智慧,很多时候是我们悟性不够,是我们失去了智慧,所以才会苦恼。这本《西藏生死书 一日一课》采用了日课的形式,每天一篇,开悟你的智慧,让你了悟人生。智慧通达,才不会为琐事困住,才能真的了然。明白人生无常,学会接纳生活给予你的一切,看清生活的真相,就不会迷茫和困惑。
这本书是《西藏生死书》的精华普及版,更适合上班族,你可以从任意一页翻开,每一篇都不长,却能带给你足够的力量和智慧。推荐给所有人,无所谓你是否有信仰,这本书都值得你读一读。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读后感(四):读一本书,安静下来。
几年之前读过《西藏生死书》,断断续续看了好久,感觉是淹没在了藏传佛教的海洋里……好像直到最后也没有完全读完。但手边的这册新的《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只花了一个周末就读完了。365篇小文章,汲取了《西藏生死书》里的经典内容,重点更清晰、更突出,很适合我的阅读习惯。
这是一本能让人安静下来的书。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介绍的“呼吸”的修行方法。
“生动地想象你做错了事的一个情境,它让你有罪恶感,甚至不愿意再去想。
”当你吸气时,为你的整个行为负责,绝不做任何辩解。坦白承认你犯的错误,全心请求原谅。当你呼气时,送出和解、原谅、治疗和了解。你吸进责备,呼出伤害的解除;吸进责任,呼出治疗、原谅与和解。
“这种修习特别强大有力,可以给你勇气,让你敢于正视你冤枉的人;也可以给你力量和意愿,让你敢于直接跟他对话,并从内心深处请求原谅。”
再有就是书中说道,在你与人争执、发火的时候,不要把对方想成“别人”,而要把对方当成与自己一样的个体。这样才更能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而不会只陷在自己的愤怒里不能自拔。
我并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还是喜欢读宗教类的书。因为这类书籍能带给人智慧,带给人新的思考路径,而这些都能让我安静下来,享受内心的宁静。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读后感(五):修行在个人
现在的你是,是过去的你所造;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读完之后,我心既平静又波澜。平静的是,书里面传递的智慧与豁达让我明白了很多,看开了很多;波澜的是,发现生活中原来到处都充满着真理、充满了学问,世界需要用心、细心留意观察。人,从出生就在走向坟墓。我们身上的脑细胞正在死亡,脑中的神经元正在衰败,甚至脸上的表情也随着情绪一直在改变。事实上,我们的心就像梦那么空幻,那么无常,那么短暂。看看我们的念头:它来了,它停了,它又走了。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生起,即使是当下这一念,诚如我们所经验,也立刻变成了过去。但我们唯一真拥有的是“当下”,此时此地。由于忙碌和散乱的心,长久以来我们已经看不见内心深处的自性了,然而禅坐的寂静中,我们却可以瞥见它,回归自性。
这本书并不是完全在讲生和死,它还在教你如何在这喧闹的生活的获得自己的一方净土。生活不止只有生和死两件事,生或死只是人存在的两种状态,而生活的过程却是我们可以自控的。就如四十九页介绍到,记得老母牛的例子,它安于睡在仓谷里。你总得吃、睡、拉,这些是不可避免的事,此外,其他就不干你的事了。做你该做的,永远做你自己。
想要渡别人,先渡己。要挖掘自身,加深自身,强化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去承担别人对你造成的一些影响。生活中可能有一些事情当下理解不了,宽容不了,但这无形中给自己带上了一道枷锁,让你耿耿于怀、辗转反侧。换一个角度想想,放下才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就如三百九十九页写的:当恼羞或伤害他人时,它不是会反弹我们自身吗?生活都是由各式各样的事组成,这些事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大或小看取决你自己怎么对待。事情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心胸豁达一些,生活也就会多些平静,内心也就多块净土。
如今人们做事都在追求速度,追求激情。我们的心竟无法保持片刻的宁静,我们的心是如此焦虑不安和充满想法,有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这时能在喧闹的生活中能坐一坐,静一静,想一想,以旷达和慈悲的态度来对待你的思想和情绪,自然地呼吸,放下执着,让自身融入广褒的真理中,收摄起散乱的思想,回归内在,融合为一,把心带回家。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读后感(六):拨开宗教的外衣,回归生而为人的本心
当一本书的书名上写着“西藏”,写着“生死”的时候,很难说读者在翻开之前没有一些期许。
是佛教,是禅坐,是修行?
若是用这些词语定义这本书,反而让表现掩盖了它的本质。
《西藏生死书》本身的确是一本宗教意味浓厚的书。它的根基是藏传佛教,一切对于生与死的开悟,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一日一课》这本书是《西藏生死书》的选摘本,内容是从《西藏生死书》中节选的,引人深思的文字。
有趣的是,虽然是精选本,但这种片段式的表现形式打破了《西藏生死书》自身的逻辑构架,反而将《一日一课》从宗教的枷锁中释放出来,成为一本更贴近我们人性和本真的书。
书中的许多文字如此真实,就好像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发生过一样。
例如1月4日这段话:
如果我们观察自己的生活,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我们一生都在为无关紧要的“责任”忙碌。有一位上师把它们比喻为“梦中的家务事”。我们告诉自己,要花点时间在生命中的大事上,却从来找不出时间。即使是早上刚起床,也有一大堆事要做:打开窗子、铺床、冲澡、刷牙、喂狗、喂猫、清扫昨晚留下来的垃圾,发现糖或咖啡没了就出去采购,做早餐……一大堆数不完的名堂。然后,有衣服要整理、挑选、熨平,然后再叠好,还要梳头发、化妆。 整天的时间都被电话和琐碎计划等许多“责任”占满,一筹莫展,也许称之为“不负责任”还比较妥当。
从这段文字中,读者其实感受不到任何宗教的意味。它描述的是我们每天在面对的日常,每天都困扰我们的烦恼。它太普通,太平凡,太琐碎,以至于我们会忘记这是一段来自于宗教上师的劝解,只看到一位老者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留给我们的朴实智慧。
再如11月15日中所说,“改变可以塑造我们的性格,也可以磨掉我们的棱角。通过各种改变的考验,我们可以学习发展出温和而不可动摇的沉着。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增强了,善心和慈悲心也开始从我们本身自然地散发出来,并且把喜悦带给他人。这个善心可以超越死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基本的善心。整个生命便是在教我们如何发掘那颗强烈的善心,并训练我们实现它。”
有些人会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够从这本书中汲取到精神力量,从中获得慰藉,让思想升华,是因为宗教。但若是细读这段文字,就会发现,真正抚慰人心的,反而是拨开宗教的外衣后,那些经历千百年的锤炼所凝结的属于人类的光芒。文中提及的善心,慈悲,坚韧,宽广,大度,这些美好的品质并非宗教所特有的,而是蕴藏在每个人的人性之中,为全人类所分享。
而这,才是《一日一课》真正美妙之处。它并非要将读者带入宗教之中,反而,它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将读者从宗教中引出来,指引着我们去发现那些剥离了宗教的外衣之后,真正回归生而为人的本心的真与善。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读后感(七):智慧之书
二零二零年一月一日启到二零二一年一月二日,每日读一页,期间断断续续,开始坚持的很好,每天都会读和笔记,后来渐渐的就想起来再补,到十一月整个一个月就一天读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索甲仁波切,被认证为观圣者大伏藏师托顿•索甲的转世。这本书像是一本日历一样,每天都有一篇内容,每个月还有一个主题。没有序言,也没有目录,打开第二页即是“大圆满”,这是第一月的主题。每个主题的内容都很深刻,对于我一个从来没接触过佛法的小白来说很迷惘,不知道说的是什么,都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但是作者写的很通俗,读起来并不会太吃力。
生死书,讲的竟然这么就是生死这个大主题。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从来都是回避这个词语的,好像是不提、逃避、无视就可以不经历,不感受一样。以生死为主题的书,偏见里就认定它会是一本宗教色彩浓厚的书,不会是哲学,更不会是科学。生死这件事古往今来多少人都在研究、在说,可谁也说不清,因为没经历没验证,就没法让人相信。我从没了解过藏传佛教,一直对西藏文化敬而远之,一是生活环境里没有信奉的,担心自己成了被人议论的宗教主义者;二是对转世、佛陀、慈悲等等这些词实在不懂,不敢轻易的去接触,没有上师带担心自学会误入歧途。三是宗教主义者在我的潜意识里,是极端、迷信、神秘,甚至危险的。
这本书讲了一个死亡以后和出生之前的世界,也告诉了我这一生和下一生的关系,让我正视死亡这件事,趁早未雨绸缪,此时此地,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
禅坐是修行的必要手段,禅定是通往证悟之路。书中介绍了禅坐时的心态、方法还有目的。书中的一个要点就是找到和感知心性,看到了心性以后甚至可以摆脱死亡的恐惧,体悟生命的真相。他说,死亡的过程只不过是生命的延伸而已。到现在,我也很难评价,他说的是迷信还是智慧。
书中还讲述藏传佛教中的生活的哲学,我们都被生活中的一大堆数不完的事、无关紧要的责任填满整个人生,却从没时间来面对真正的问题,称之为“动的惰性”。还有要要及时表达对亲人的爱,不要等到亲人离开后才感激或请求宽恕。
我还是直接摘录几段内容吧,作者说的确是智慧,可是又夹杂着好多生死概念,想要亲近又怕沉沦。
摘录1:我们应该牢记:云层不是天空,也不属于天空。他们仅仅是悬挂在那里,以他们有些荒唐而又无依无靠的方式飘来飘去。它们永远也不可能沾染或是给天空打上记号。作者是把真性比喻成天空,凡夫心的迷惑则是云。有时天空被云遮蔽,我们抬头往上看,很难相信除了云,还有其他。但是只要我们发乘飞机,就可以发现云上有无垠的天空。我们原先认为它就是一切的云,变得如此渺小,远在我们底下。
摘录2: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如果想知道你的过去世,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
摘录3:当某人正在受苦,而你又不知道如何去帮助他才好时,就要勇敢的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上去想,如果你正在受同样的苦,尽可能生动的想象你要怎么熬过。自他交换是为我爱和我执松绑,从而启发慈悲心的极有力的方法,
摘录4:如果不拥有,怎么能享受呢?我们总是把执着误以为是爱啊!即使拥有良好的关系,由于不安全感,占有欲和煎熬,爱也被执着破坏了。一旦失去了爱,你所面对的,就只是爱的“纪念品”和执着的疤痕。
这本书是一本能够启发智慧的书,让我对生命有了很多不同的思路,同时又让我疑惑、怀疑了。想想贪嗔痴慢疑,我可是一样都没落的占了。书中勾画的段落很多,但又零散,不好整理,只能期待未来还能再读,相信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好久没禅坐过了,该内观一下了。生死以后的事,我不敢确信,但我确信放下我执和我爱会有一个不同的、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