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间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世间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26 00:40: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间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间生活》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间生活》读后感(一):【2021-bk44】- 世间生活

  

徜徉在冯先生的文字中,无法自拔。阅读他的文字有一种聆听古圣先贤的感受。先生的文字优美,且带着生机盎然的平和与从容。真的能感受到先生内心深处的博学与丰盈。胸中有丘壑便是这样的人了吧。

谦逊,低调,儒雅中带着绅士风度。

他说:「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

面对事物的动与静,先生就像一位智慧的看客,阅遍千山万水,读遍万卷诗书。有感怀,有惋惜,也有大难过后的平复。这些都在先生的心灵深处。

先生的每一段话,都带给我无限的喜悦与遐想,读罢,是真的感受到相见恨晚,只觉地阔天宽,心情畅快。

就好像是美好的黄昏时,我依然能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闻着泥土清香,在老街上散步。足跟敲地,好似叩打历史,回声响在苔痕斑驳的石墙上。

的确,真正的冰冷在世上,真正的温暖在人间。平淡的生活才最值得回味,探究,并且令人感动啊。

  《世间生活》读后感(二):读书有感

  2102:冯骥才先生的《世间生活》,这是一本生活散文,每一小短篇都是先生对生活的感悟。大概是人到中年,我也对生活有了感悟[捂脸],读书中引起不少共鸣。书的内容从先生一辈子的人生感悟,慢慢细化到生活中细节,又细化到他对人类以外的生命的感触,还有对城市文化传承等精神追求的感悟,读起来层次感很清楚。就仿佛你认识一个人,先认识其形,然后认识其行,然后认识其思想,最后认识其灵魂一样。感触颇深的几个点:1、人生回看,好的坏的经历的错过的,都塑造了这个人,而父母孩子朋友事业爱好又牵绊着让人生越发显得厚重。2、生活小细节是丰富人生区别他人的主要特质。这一部分感触更深刻,不禁想起《心灵奇旅》,到底怎么才算过好了这一生?看先生对种种人生小事的书写,写钓鱼吃鱼的乐趣,写为了母亲办的画展,写抽烟戒烟,觉得生活中的小事务生动有趣。如果说生活在哪里,大概生活就在这里,在修剪花枝中,在砂锅里排骨莲藕汤的蒸汽中,在为家人细心准备的菠萝中[调皮],一件件每日做的小事其实就是生活的本质。3、人间生灵写了小猫小狗小花小叶子小雨还有春夏秋冬。人类总是觉得自己是万物之灵,凭空就傲慢起来。其实,生命本无不同,花开一季有自己的美好,狗活一世有自己的苦恼,谁又比谁高贵到哪里去呢?这篇最感动的是讲到巴黎有狗的公墓,真的非常感动,他们付出了感情和爱,他们值得正式的怀念。4、城市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缩影,经历了无数人世世代代的付出,才形成了独特的面貌和习俗。文化不只在书本里,更在山水间,在自然中,在感受到美的内心深处。看完书,真的感觉到口齿留香,回忆起这一天,想起来走在马路上,树叶沙沙的声音,感觉到生活中静和动的美好。全书最爱摘抄为:我们总说生活不会亏待人,那是说当生活把无边的严寒铺盖在你身上时,一定还会给你一根火柴。就看你识货不识货,是否能够把它擦着,烘暖和照亮自己的心。

  《世间生活》读后感(三):读书有感

  2102:冯骥才先生的《世间生活》,这是一本生活散文,每一小短篇都是先生对生活的感悟。大概是人到中年,我也对生活有了感悟[捂脸],读书中引起不少共鸣。书的内容从先生一辈子的人生感悟,慢慢细化到生活中细节,又细化到他对人类以外的生命的感触,还有对城市文化传承等精神追求的感悟,读起来层次感很清楚。就仿佛你认识一个人,先认识其形,然后认识其行,然后认识其思想,最后认识其灵魂一样。感触颇深的几个点:1、人生回看,好的坏的经历的错过的,都塑造了这个人,而父母孩子朋友事业爱好又牵绊着让人生越发显得厚重。2、生活小细节是丰富人生区别他人的主要特质。这一部分感触更深刻,不禁想起《心灵奇旅》,到底怎么才算过好了这一生?看先生对种种人生小事的书写,写钓鱼吃鱼的乐趣,写为了母亲办的画展,写抽烟戒烟,觉得生活中的小事务生动有趣。如果说生活在哪里,大概生活就在这里,在修剪花枝中,在砂锅里排骨莲藕汤的蒸汽中,在为家人细心准备的菠萝中[调皮],一件件每日做的小事其实就是生活的本质。3、人间生灵写了小猫小狗小花小叶子小雨还有春夏秋冬。人类总是觉得自己是万物之灵,凭空就傲慢起来。其实,生命本无不同,花开一季有自己的美好,狗活一世有自己的苦恼,谁又比谁高贵到哪里去呢?这篇最感动的是讲到巴黎有狗的公墓,真的非常感动,他们付出了感情和爱,他们值得正式的怀念。4、城市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缩影,经历了无数人世世代代的付出,才形成了独特的面貌和习俗。文化不只在书本里,更在山水间,在自然中,在感受到美的内心深处。看完书,真的感觉到口齿留香,回忆起这一天,想起来走在马路上,树叶沙沙的声音,感觉到生活中静和动的美好。全书最爱摘抄为:我们总说生活不会亏待人,那是说当生活把无边的严寒铺盖在你身上时,一定还会给你一根火柴。就看你识货不识货,是否能够把它擦着,烘暖和照亮自己的心。

  《世间生活》读后感(四):读《世间生活》随感

  我相信,真正的冰冷在世上,真正的温暖在人间。——冯骥才

  利用这个假期的闲暇,我读了冯骥才的《世间生活》,这本书是冯骥才先生的生活散文集。在散文与小说之间,我比较偏向于阅读散文,喜欢散文的短小精悍而意蕴丰富。可能由于年龄的关系,我偏爱被生活洗刷过后沉淀下来的老一辈作家的文章,因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真正能够看清生活的真相需要岁月的洗刷和打磨,我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如何感受生活的温暖,以及如何还温暖于生活。

  为什么要选择读这本书?首先,我被它的标题所吸引,“世间生活”看似很大很宽泛,实际却很小很细微,没有晦涩难懂的高深理论,反而带有浓浓的烟火气息;其次,我被冯骥才这本书的封皮所吸引,白底黑字符合中国人追求的至简至凡,却意蕴丰富,上面还点缀着几副冯骥才先生早年的漫画作品,这些作品大概是他书房抑或是他在阳台上搭建的小木屋中的某些陈列,一盆植物,一盏台灯,几本书,一张藤椅,一个墨水瓶,炉子上刚刚沸水的水壶...他说这些东西是他写作的一部分,是他灵感的来源。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初为画家,专事考古,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读本书之前,我对于这位老人的印象是模糊的,后来读过《挑山工》,我才想起来小学课本中学过这篇文章,时间过去太久了,只记得名字。“挑山工”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精神。儿时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是被语文老师引导着逐渐认识并崇敬挑山工那埋头苦干、一往无前的精神,但是对于那个时候连山都没爬过,缺乏生活经验的我来说,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罢了。同样的文章,现在读起来,我才能真正体会到挑山工的不易,能够像作者一样听了那位“山民”的几句话后,体会到意味深长的哲理,才能懂得为什么后来冯骥才先生回到家后,会马上画下一幅“挑山工”并挂在自己的书桌上,而且“不肯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世间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又何尝不饱含深情呢?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叫做“人生感怀”,读书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冯骥才是一位非常积极乐观的作家,是不是人在经历过劫难和困苦后才能愈发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呢?本应美好的新婚之夜赶上十年浩劫,成为他和妻子不得不面临的冰冷现实,甚至妻子想把结婚纪念日那一天“从命里切去”,而冯骥才却将这段遭遇“视为一个人生财富,一生都不会丢掉”。1976年的大地震,在“人祸中加入天灾,把人们无情的推向深渊的极致”,亲历大地震的作者,感到了“末日”的“大难降临”,在大地停止晃动的一刹那,他感到一种强烈的“再生的快感”和“求生的渴望”。在苦难和艰难中,支撑我们生活下来的,还有“人间相互的扶持与慰藉”。很喜欢《大地震给我留下什么》中文末的一段话,“人生有些日子是要设法留住的。因为在这种日子里,总是在失去很多东西的同时,却得到更多——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看到。如果看到了它,就会被它更正对人生的看法并因之受益一生。”因此,作者撕下了大地震那一天的日历永久珍藏。

笔墨丹青

  本书的第二部分叫做“生活雅趣”,题记中说“物本无情,物皆有情”。冯骥才是一位“跨界艺人”,从写书题字到办画展,再到文化遗产保护。他从“激情的文学征程,转而走上一道彩色的丹青桥,然后掉进巨大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漩涡里”。他说“文字是我的生命”,“笔墨是我的心灵器具,书法是一己的心灵生活”。我也对笔墨情有独钟,希望可以像作者一样不为书法而写,只为心灵而书,期待体验那种“内心潮汐涌来,笔墨随之卷之”的情有所至之时。他说他创作“艺术的动力”源于“被感动”,在被一位美籍华人“深深打动”后,他决定临摹一幅《清明上河图》送给她。而当时他还不知道“像我这样的在计划经济中长大的人,根本不知市场生活的种种作秀”,用了整整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幅“浩大”而又“累人”的作品并“全凭情意”地送给这位美国朋友,之后才有一种被“掠夺”的感觉。他把对于《清明上河图》的爱全部倾注于这一篇临摹作品上,以后再也没有情致来画上另外一幅。读到此,很多人都会觉得遗憾,我也一样。可是,要不怎么说冯骥才先生是一位积极乐观的人,他说“受骗多半来自于一种信任或感动”,“每受过一次骗,就会感受一次自己身上人性的美好与纯真”。

珍珠鸟

  第三部分“人间生灵”里,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珍珠鸟”。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最后却能够在作者的肩头熟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这是“信赖”,而这种“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篇轻松的小文,本来只是作者对于他跟珍珠鸟相处过程的平实描述,却留给我很多思考。一只鸟都可以与人产生如此强烈的“信赖”感,何况人与人之间呢?

  第四部分叫“旅行印象”。钱钟书曾说“若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一个邮差。”在最后一个部分中,可以跟随作者回到他的魂牵梦绕的家乡,为周庄卖画,细雨探花瑶,大雪入绛州;还可以去法国南部的尼斯,吃一盘地中海的海鲜;听听他“四说”美国人,了解美国人的性格;撑一只小伞在蒙蒙细雨中徒步京都古寺,去老街上的日本餐馆吃“形色味”兼具的日本料理,饭后再去老街上走一走,感受旧街老巷名胜古迹的气息与滋味;再去巴黎感受捉摸不定的雨天,抬头望一望巴黎巨大的图画——天空;在意大利思索文化,享受“历史的艺术”和“艺术的历史”...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在思索“旅游”和“旅行”的区别,重新思考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关系,原来不是并列关系,而是读了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

  如果“身体”不能在路上,那就好好铺就“心灵”之路吧。感谢2020年初有这么一段时间能够安静地呆在家里,让我能够从书本中获取心灵的养分,滋润干涸的思想,填补内心的空虚。这趟心灵之旅,我势必要继续下去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