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孤独读后感锦集
《穿越孤独》是一本由[美]阿琳•克莱默•理查兹 / [美]露西尔•斯派拉 / [美]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越孤独》读后感(一):咀嚼生命中的孤独与独处
咀嚼生命中的孤独与独处 正如庇拉尔·特尔内拉对阿尔卡蒂奥所言,“不用说了,我一看你的眼睛,就知道你是布恩迪亚家的人”。而她断言的原因就是:深埋于每一个布恩迪亚家人眼眸背后的深深的孤独。孤独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情感状态的体验。孤独,亦如爱情与死亡,是作家、文人、诗人,尤其精神分析师眼中永恒的主题。由阿琳·克莱默·理查兹、露西尔·斯派拉、亚瑟·林奇主编的《穿越孤独》一书,从一个宽阔的精神分析视角来探索孤独感的广泛领域。其中,既探索了艺术家身上的孤独感与创造性的关系,又探讨了独处与创造性和个人转变之间的关系,以及孤独感的临床表现、孤独感在特定生活环境下的变换轨迹等。
《穿越孤独》读后感(二):每个人都是一座孤独的岛屿
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出现孤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既独立又有限制的自由,就很可能导致孤独。
在《穿越孤独》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精神分析师眼中的孤独与孤单,为我们展现了很多孤独的实例。让我们了解了孤独,渐渐的接受自己的孤独,承认孤独,理解孤独,同时,理解我们自己,接纳自己的脆弱。
只要是有思想的人类,可能都会面临孤独的境地。孤独是一个人类的普遍经验。如何与孤独相处,可能是人类一生的课题。它跟我们的身体,心理,客观的,主观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都会品尝孤独的滋味。
通过《穿越孤独》这本书,我们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孤独感的原因是什么?孤独的人是在渴望谁或者渴望什么?哪些人更容易遭受痛苦的孤独?孤独的人的内心体验是怎样的?应该怎样面对孤独?
《穿越孤独》这本书的作者们向我们展现了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以及艺术作品怎样通过加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来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这些文章有助于阐明孤独感的诸多层面,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协助自己及他人找到属于个人的处理孤独感的方式。
通过这本书,让我们从更加专业更加科学的角度认识孤独,就像书中说的,这本论文集呈现了一个万花筒,我们看到当今精神分析学界有关这一重要主题的观点。
孤独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也没有那么有害。他只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一种现象。当然过度的频繁的孤独肯定是不利的,这是我们只能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才能摆脱孤独。
认识它,面对它,我们应该读读这本书。
《穿越孤独》读后感(三):理解了孤独,也就理解了生命
热闹和陪伴固然能为生命带来绚丽的色彩,但是孤独才是生命的底色。选择这样一本书,大概是因为想探寻,生命本来的样子。
按照书里的观点,人从降生那一刻,便开始感受孤独了。因为离开了母亲的子宫,没有了生命的共生。后来随着自我意识的渐渐觉醒,一方面渴望共生,一方面又希望获得自我,这种矛盾又会加重孤独。
成年后的思维和情绪,常会带着儿童时期的影子。我们需要同伴,需要爱人,甚至在爱人离世后会有身体的一部分被抽走的感觉,这大概都源于降生那一刻,从母亲身体里被分离出去后所产生的焦虑。
而孤独的最终结局,是死亡。死,是一件最孤独的事。也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痛苦。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生,我们做了无数充分地准备,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从容赴死。
认识到了以上那些内容,就会觉得孤独其实没什么可怕的。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因为孤独而感伤呢?
第一,主动选择孤独。作家写作、歌者创作、画家画画……所有这一切,大多源自主动选择孤独。因为独处时,思维最接近默认网络模式,最有利于激发创造力。况且,在艺术创作时,孤独已经升华成与千万大众的共情。
第二,培养客体恒常性。我们应该认识到,真正的内心强大,是能够从容地和自己在一起。身处热闹也会孤独的人,或者没了伙伴就抓狂的人,大多不懂怎么和自己好好相处。我们总是寄托希望于他人,永不失联的爱,永不消失的伴侣,随叫随到的朋友……但本质上说,这些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越早认识到自己才可以带给自己最踏实的安定感,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孤独带来的恐惧和不安。
孤独是常态,是底色,也是孕育更好的自己的土壤。愿这片沃土,培育出最美的花。
《穿越孤独》读后感(四):理解了孤独,也就理解了生命
人类的孤独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概是从降生的那一刻。因为生命从母亲那里被分离了出来。这意味着要独自面对世界。
探索孤独,也就等于是探索生命。这本书是关于这个命题的集大成之作了吧?十几位精神分析师,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
第一部分艺术家的孤独。对于他们来说,孤独是创作的源泉。创作又令他们摆脱孤独。这是一种双向的正面反馈。他们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作品上,再通过作品与这个世界产生联结,从而不那么孤独。作品令艺术家不朽。这里特别要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女性艺术家,他们可能很难有享受孤独的时刻。因为这个社会对女性的社会属性期望更高。希望她们是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很多女性,为了履行自己的社会属性,没有办法完全做自己,这到底好是不好呢?智者见智吧。
第2部分探讨了孤独的临床表现以及解决办法。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见证的部分。所谓见证就是直面孤独、分析孤独,最终战胜孤独。想起自己10年前失去父亲的经历。那是最怕有人跟我说:“别太难过,一切都会过去的。”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这种痛苦的感觉都不会过去。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慢慢咀嚼这种痛苦,把它当成是很重要的生命体验。如果我能战胜它,那么我就会穿越孤独。
第3部分讨论了精神分析师这种职业的孤独。虽然不从事这个职业。但仍然会找到一些共情。任何一个热爱职业的人,都会在职业中体会到孤独感吧。医生会因为没有办法医治疾病而感到孤独无助。教育工作者会因为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感到孤独……有些人会因为孤独而放弃这份职业。但更多人他们选择坚守。这种坚守就是穿越孤独的方式。
第4部分讨论了生命世界中的孤独。从生命周期中的孤独、玛丽莲梦露的孤独、失去伴侣的孤独和士兵的孤独4个方面论述这个话题。会发现,其实几乎所有的人都将面对孤独的体验。我们通过在幻想,与那个不可能再见面的人产生联结。以此来慰藉孤独的心灵。
其实,孤独是生命的底色。永不消失的爱人、永不失联的朋友、永远相伴的亲人是不存在的。我们最终要学着,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孤独会令生命变得厚重。会让我们更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也会让我们更珍惜,还能够相聚的时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孤独是有意义的。
一个人,如果他的内心是安稳平和的,他知道怎样你自己相处,那么就不会惧怕孤独。这大概就是一种强烈的、持久的、不会消失的安全感。
如果说孤独是生命的土壤,总会有一些人会用这片土壤培育出最美的鲜花。
《穿越孤独》读后感(五):孤独像个独一无二的王者
读《穿越孤独》
作者:苏术
我想我是孤独的。
孤独是什么?百度百科里是这样解释的:孤独,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也就是独一无二的王者,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如何环境下很平静的独行。
读《穿越孤独》的时候,看见精神分析师眼中的孤独等字眼时,我竟然有些无所适从。其实我并不认为孤独是看了心理医生就可以痊愈的。因为孤独和其他情感创伤不一样,他是一个人内心的精神状态,不是三言两语或者一个拥抱就能解决的事情。他是一个人思想上的落寞,是灵魂的寂寞。
孤独是什么?纪伯伦说: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曾奇峰在推荐此书中写到:也许我们可以把孤独比喻为美酒,偶尔少量地品尝一点,可以使美好的人生更增加一些美好。但是,经常大量地狂欢,美酒就会变成伤害我们身体和心灵的毒药了。话讲到这里,才真真的点到本文的主题。孤独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他可以像美酒一样芬芳,可以成就一个人,但是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就像醉酒驾驶。
《穿越孤独》就像警察叔叔,给你播放那些醉酒驾驶的视频,教导你醉酒的危害和如何预防坠入如此深渊而不自知。孤独也是一样。雨果曾经说:孤独可以使人能干,也能使人笨拙。很多人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或许其中隔着的便是对于孤独的理解。
百科里说,孤独像个独一无二的王者。王者是什么人,是站在权利的最顶端的那个人,他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王者需要的不是别人的抚尔称臣,因为这样的人太多。我觉得王者需要的是正视自己。站在最顶峰的人势必有他的孤独,而这样的孤独很难去给别人展示或表达。可是这样的孤独还是需要一个突破口,那么对此应该怎么办?正视自己。把孤独当成利剑,把孤独变成思想,孤独到了顶峰的时候,也是思想的顶峰。思想是自由的,他可以无限地去延展开来,深刻的去诠释,能在暗夜里发出思想的光芒,能独自面对心灵的自由。
本书里有很多心理学案例。著名的有:玛丽莲•梦露。书里会先把案例里的个体事件表述出来,然后根据事件进行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的精神分析。对于喜欢心理学的人来说全书是一本很不错的案例参考书。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QQ:1147679123
《穿越孤独》读后感(六):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
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
关于孤独的话题,似乎永远未停止过。艺术家和作家更是这个话题不断地扩展与延续者。关于孤独,我们之所以会对这样那样的文学作品或者艺术作品所感染而产生共鸣,其原由应该是我们都曾体会过孤独。
孤独与生俱来,我们需要它,又抗拒着。
我们孤独的产生,源于差异与交流的缺失。无论是个体本来的差异,还有我们的交流的局限。书中说孤独是人的本质之一,我们是单独的一个个体,我们一旦缺乏工具便失去便无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们是无法完全理解别人的思维与情感的,就算是我们有着语言、文字、甚至眼神,等一系列的工具。一旦这些工具的消失,我们便宛如陷入了独处。交流是重要的,因为交流还是取得与另外一个个体联系的重要程序。所以在科幻电影中总会出现这样的一类生物,他们无需借助工具交流。就如《外星醉汉PK》中的PK和《人工智能》中最后出现的外星人。他们都通过思维交流,所以他们之间没有谎言与误解。他们是分开的个体亦是一个整体,他们思维共通所以没有孤独。然而我们不同,我们无法去感同身受,所以我们害怕着那样的缺失感。
而我们自己,本在某种程度上带给我们无边无际的孤独,我永远无法知道你看到的红色在你眼中是什么样子,我永远也无法知道你之所以爱之所以恨的缘由。子非鱼,永远无法知鱼之乐。年轻之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本质上是对想对孤独的摆脱。然而随着年长便渐渐开始习得与孤独相处的能力。当我们开始自主的选择独处之时,我们能发现真正的自己,不被其他关系干扰,更加清楚与冷静的判断。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我最孤独的时候就是无聊和寂寞过后无法排解才让我感到孤独!”我很喜欢这段话中对孤独、无聊与寂寞的定义。我们孤独,因为差异,就像江南的小说《龙族》中的那些主角们,他们有着人类的外表,却混杂着龙的血统,所以他们即使在人群中也感到孤独,因为他们是不同的。而我们有着不同的外表,内里有着不同的灵魂。所以当我们感觉到孤独时,亦是在正常不过的。我们寻求着心灵的共鸣与理解,这就是所谓“灵魂伴侣”的难得。身体契合何其简单,灵魂的契合才困难重重。
《穿越孤独》读后感(七):理解了孤独,也就理解了生命
想读这样一本书,大概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个不怕孤独的人。
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医院、一个人逛超市……这些排在孤独等级榜中的事,好像都不觉得有多难。为什么如此平常的事,却有人无法完成?生命的本质不就是孤独的吗?孤独要如何穿越?带着这些疑问,翻开了这本书。
集合了十几位精神分析师的文章,探讨关于孤独的话题。算是这个领域集大成之作了吧。
第一部分,关于艺术家的孤独。艺术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着孤独,也在孤独中展开他们的创作。在我看来,对艺术家来说,孤独既是创作的源泉,又是表达自己的手段。但这里特别要强调一点,对于女性艺术家来说,孤独有时是奢侈品。因为人们对女性的期望,社会属性更多一些。期待她是好妻子,好母亲,是一个家庭的情感纽带。但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在社会关系中是迷失自我的。因为她要成为一个好母亲,一个好妻子,一个好女儿,所以没有办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自己。这样到底好不好呢?仁者见仁吧。艺术家们通过作品自己不朽,并用作品来穿越孤独。这是他们的方式。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孤独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这里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见证的部分。所谓见证可以理解为分析孤独带来的痛苦,并承认它,而不是麻痹它。想到自己十年前失去父亲时的经历。那种痛彻心扉。那种在亲人朋友面前,还要装作无所谓的痛苦。那时特别害怕别人说:“没关系,一切都会过去。”事实上这种痛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就不会过去。那个时候最需要做的,大概就是允许自己痛苦,咀嚼痛苦带来的各种感受。对于正在孤独着的人们来说,接受它、理解它、面对它、分析它,这大概是最好的穿越孤独的方式。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关于精神分析师的孤独。这是一种职业带来的孤独感。虽然并不是精神分析师,但我能够理解,在深入某一个职业并热爱它时,就很容易引发孤独感。医生没有办法治疗病人的疾病,他是孤独的。当权者没有办法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他是孤独的。老师没有办法教好每一个学生,他是孤独的……我理解这种孤独,大概来自内心的撕扯。职业的自己和本来的自己之间的较量。但是总有人,因为这种较量,而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理想。这大概是他们穿越孤独的方式。
第4部分是关于生活事件所引发的孤独感。士兵的孤独、失去伴侣的孤独、成长在一个并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的孤独。这种孤独好像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被抽走了。从此心灵不再完整。书上说成年之后的体验源于婴幼儿时期。那么,当孩子出生的时候,大概是他第1次面对孤独的时候吧。因为没有与他共生的身体了。他必须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而失去伴侣,失去朋友……这些失去的体验,大概会和刚出生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吧。
在我看来,孤独感是必要的。这是一种很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感觉到生命的重量。永不失联的朋友,永不消失的爱人,永不离开的亲人,本质上说都不可能存在。我们最终要学会独自去面对眼前的这个世界。在孤独中成长。如果内心是完整的、踏实的、坚定的,那么孤独将不会带来痛苦,反而是一种享受。
人,将会用一生的时间学会与孤独共生。然后坚强地面对孤独的最高境界——死亡。孤独是生命的土壤,一定会有人,用这片土壤栽种出最美的生命之花。
《穿越孤独》读后感(八):了解孤独,是为了不被孤独所伤
谁没有过孤独的时候?不管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再怎么充满正能量的人,一定也有一些时刻,也许是夜深人静的时刻,也许是身处喧嚣的时刻,总之,在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时刻里,无法抵御它的来袭。于是希望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排遣孤独,在KTV里大声唱歌,希望用热闹赶走孤独;在商场里疯狂血拼,希望用购物忘记孤独。改编一句歌词,孤独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正如这本书中所说“孤独可能会披上各种伪装,有时候它张着口子,显而易见,就像一个伤口;有时候它是看不见的,隐藏潜藏起来,就像无声的癌症”。
正视孤独,其实是一件挺难的事情。甚至不敢跟别人表达自己有孤独感,怕人家说矫情。少年不识“孤”滋味,为赋新词强说“独”。久而久之,自己也不敢承认这种感觉。人都说婚姻如鞋,其实孤独也如鞋子,孤独或者不孤独,只有自己知道。
“接纳孤独,并且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
其实我们往往不知道怎么打发孤独。歌手在唱,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电影里在演,不再让你孤单。我们看书旅行聊天,似乎都是为了赶走这份孤独感。有时,不恰当的方法甚至会饮鸩止渴,越折腾越难受。朱自清的散文里说,“快乐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大概也是我一个非心理学专业的人要看这本书的原因。心理学应该是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我希望了解自己的心理,从而接受自己,使自己进步,当然,我也希望能借此了解孩子的心理,尽量成为好妈妈。但心理学毕竟是一门科学,如果要谈及到一定的深度,专业术语和门槛一定是有的。所以太浅显的读了没有帮助,朋友圈里多的是打着心理学旗号的心灵鸡汤和营销软文;太深入的又连读下去的兴趣也没有。
好在这本书是有一定深度又能看得懂的。书中的前几章分析了我们熟悉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里的孤独,中间又有几章陈述了大量案例,甚至有一章专门讲了“为什么梦露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这大概也是为数不多的,让我光序言就读了好几遍的书。里面的一些章节我本打算跳过不看,因为个别是讲专业的精神分析师的方法论,但耐不住好奇读了发现虽然与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大,但看了也还是有收获。怪不得这本书叫《穿越孤独-精神分析师严重的孤独与孤单“,就像虽然我们不必人人都成为医生,但从医生的角度看待病情,的确会有不一样的角度和体验。
既然“孤独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越跟它对着干,痛苦就变得越深刻。”“痛苦跟孤独一样,一定程度的孤独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命运”。
希望我们如同书中序言所讲的那样“这本书告诉你,孤独是怎样的一种内心本质,接受这种本质会有大的光芒和荣耀”。
但愿我们都能如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在了解孤独,抵抗孤独,接受孤独,与孤独和平共处之后,最终能够,真正的穿越孤独。
《穿越孤独》读后感(九):你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太阳的后裔》另一种打开方式
在《孤独六讲》中,蒋勋曾这样写道:“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并不等于单纯的寂寞,寂寞是被动的孤独,而主动的孤独则是人类本质的需要。在《穿越孤独》中,孤独的内涵则更为丰富,在各位心理学家的笔下,孤独就像一座花园,其中充满了创造力,是灵魂独立自由的独处,亦是跳出关系的自我审视,而书中反复被提及的更为主要的观点则是,“孤独是一种丧失”。
在阿琳•克莱默•理查兹主编的《穿越孤独》中,身为心理学专业人士的作者们从四个维度探讨了孤独与孤单的主题: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孤独感、创造性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贝克特与卡夫卡的孤独皆成为了讨论的主题;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则分别呈现了孤独感的临床面向与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独处与孤独,将孤独的讨论提升至更为学术与专业的领域;第四部分最为有趣,分类列举了生活中孤独事件的具体例证,从梦露写到士兵,通过访谈与心路历程的推导,将孤单的感受表现得颇为丰满。
就在最近,一部表现战地爱情的韩剧《太阳的后裔》可谓火遍了网络,以新晋“国民老公”宋钟基为首扮演的特战部队军人形象可谓深入人心。在第一集男女主人公初遇,乔妹扮演的医生姜暮烟与宋欧巴扮演的刘时镇互动便足够犀利:
“医生的话没有男朋友吧,因为忙。”
“军人的话没有女朋友吧,因为苦。”
而军人之苦,并不止于剧中所表现出身入死直面危险,在战场上保家卫国、在灾难前奋不顾身的辛苦与奔波,还包括了直面孤单的痛苦,剧中的风花雪月与他们无关,漫漫长夜的孤独却真真实实地笼罩于他们的心。
在读完《穿越孤独》第十七章《士兵的孤独》,能更好地理解军人的真实生活,也似乎更能理解《太阳的后裔》迷人的原因。
在这一章节,作者引用了三位年轻的以色列国防力量精英部队军人的自述,他们所在的环境,与身处“乌鲁克”(剧中设定为位于阿尔干半岛的虚拟国家,实为苏美尔人的古城城名,现位于伊拉克境内)颇为类似,而其中一位奥利的身世,同为高级军官之后,与刘时镇更多了一层相似。而正是这样一位流淌着军人之血的年轻人,在服役第二天就感受到了孤独的侵袭。在独自站岗与长途行军时,这种孤独的感觉变得更为清晰,他感觉到自己与这个真实世界的疏离,即使与战友们在一起,他仍感到孤单而不被理解,外表强悍,却内心忧伤。为了应对无法排解的孤独感,奥利只能借助于仰望星空,“把夜空想象成母亲或爱人,想象夜空中的笑脸”,或是展望未来,“想象未来的荣耀”,他想扮演好士兵的角色,但代表了逃离思想的《退场音乐》却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想起……而另一位受访者波阿斯,在角色定位上更接近于剧中的女二号尹明珠,是一位留守于后方的医务兵,当他的战友们来到前线奋勇杀敌,他感到自己被抛下了,继而则是油然而生的孤独感。
在真实的士兵生活中,更多的不是诗意的罗曼蒂克爱情与轰轰烈烈的生死搏杀,而是一种缺乏陪伴,只能依靠内心巨大力量去对抗孤独的修行。对于更多士兵而言,心上人是虚妄的,枪支似乎才是他们的伴侣,而同时,他们又深深感受到了自己无法真正掌控武器,如士兵尤里总结的那般,有一种“虚假的控制感”。在《太阳的后裔》中,热血的爱国情感与坚定的信仰让军人的职业显得闪闪发光,而分分合合的爱情又为军人平添了令人艳羡的主角光环,与现实中的无奈与孤独惨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孤独与正常生活的丧失,是军人真正的日常,而这种忍受孤独奉献自我的大爱,恰恰是军人伟大之处。
然而,生活中的不完满,在剧集中得以实现梦想。这大抵亦是《太阳的后裔》存在的意义之一,平凡生活的英雄梦想,籍由精英军人的形象得以表现。而当我们沉迷于刘时镇们的颜值与威猛的同时,如果能体悟他们的孤独,也许体会亦会更为丰富而有层次感。
《穿越孤独》读后感(十):孤独——个人存在的底色
这本书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咨客的孤独,也有治疗师,督导,学院团体的孤独,以及士兵,影视小说,玛丽莲梦露的孤独。在每一个个体,个体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孤独都是如影随形的存在。它没有抑郁、焦虑、悲伤那样的标志性地位,在分析中也容易比隐藏,但确实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命课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这个世界上,既能找到我是谁,又要保持和群体的联结。甚至,孤独是一种丧失自我,丧失关系的体验,在孤独的海洋中,我们丧失了一种位置,这个位置是只有在他人的关系中找见的。但即使有他人在场,孤独也不可避免。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一旦要经历社会化融入一个群体,必然经历妥协的过程。无论一个人心智上多大程度保持主体的自由,孤独、丧失与哀悼是必然的过程。驱散孤独涉及到“在一起”的体验,理解、看见,是生命的星光,在暗夜闪烁。
正如《吾栖之肤》被换了皮肤和性别的薇拉,潜意识中我们深爱原先的那个我,深深渴望原先的性欲和性别身份。无论这个具有性别、身份、皮肤的自我是生物属性或是社会属性,无论它来自于神祇或是来自于家训,一旦我们认同了它,它就属于自己,我们拥有了一个是,也拥有了说“不”的权力。一旦说“不”的权力被损害,人本性便受到侵害。
创伤的定义很简单,若某一情境威胁要压垮自我,这一情境就是具有创伤性的。以后从事的工作,一定要有滋养,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1.贝克特:孤独带来的痛苦趋势我们寻求亲密,丧失自我的恐惧又迫使我们逃离亲密寻求独处。(分离又亲密),设想上帝和亚当是手拉着手是多么滑稽的事。
2.卡纳夫“从本质上而言,艺术创作是独处的职业。”汉娜·阿伦特“当我独自一人的时候,我从不孤单”“没有婴儿这回事”独处和关系是相互关联、分层次的状态,他们一直处于动态的互动中。本质上,每个人都是彻底、绝对的孤独的,“趋势我们与他人联结,来应对自己的孤独。因此,创造性不是一个选项,因为我们的存在从根本上是孤独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创造,”
3.孤独的形成与转化。杰弗里·斯特恩“我们的孤独(正如我们面对丧失、面对被剥夺、面对不可能,但仍选择去爱的能力)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原因。”“足够好的”母亲养育是孤独体验的前提。科胡特:缺乏早期充分共情,个体不会出现真实的孤独体验。早期结构的形成基于婴儿与养育者的积极互动,这是孤独的前提条件。孤独的个体必须有能力与他人形成并维持爱的联结,这样才能体验到对重聚的渴望,这种渴望正是孤独体验的核心。“艺术是对孤独和丧失的回应”
4.在你的生活了里,有太多东西被强加在你身上。没有完美,没有什么是一定对的,没有标准答案。欲望使我们成为人,精神病都是在拒绝形成这样的欲望之节,通过消散驱力,去分化,以及自闭症来吹散欲望的线条。自恋式羞辱:感觉不到被爱,也不觉得自己值得爱,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
在想要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与所欲之物的间隔,开始构建自我意向。精神病是对分离的否认,任何东西都无法在它光滑的表面停泊,没有自我意向,也没有他人。——被见证的幸福
5.拉康说,爱就是把你没有的东西给予另一个或许不想要这个东西的人。精神分析就是这个不可能的爱的礼物。
弗洛伊德说,在希望与现实的鸿沟中,精神疾病找到了肥沃的土壤。“如果因为受挫,我们不能去爱,那么我们注定要生病。”
霍尼:基本焦虑: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感到被隔离和无助。情感依附式人格依靠他人抵挡孤独,内摄式人格更加独立,因为它们是与自我理想联结的。他们期望只要他们努力达到其标准,被内化的客体就可以提供充分的结构式支撑。身份不止是自我界定的,也具有关系的属性。
C.S.刘易斯:“从没有人告诉我,悲伤感觉起来很像恐惧。”
孤独涉及理解,一旦有人理解了你,你就不再孤独了。对我来说,孤独的对立面是依赖。
没有希望的感觉是孤独体验最基本的元素。埃里克·门德尔松:自我疏离感或者自我分离感是孤独感的关键成分。(自我异化)桑德拉·布伊奇乐:孤独感涉及一种与自我内心客体的合唱队疏离的感觉。“联结-自我界定”布伦特·韦洛克:围绕着自我界定的冲突和围绕着联结的冲突,孤独/渴望这一情意丛都是至关重要的。
6.弗洛伊德:对任何听众,我们当然坦然承认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果,即每个人都欠大自然一次死亡,必然要付出这个死亡的代价。简言之,死亡是自然的,无法否认的,不可比便的。不过,事实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并表现出一副并非如此的模样……实际上很难想象我们自己的死亡。无论何时我们尝试要这么做,实际上我们仍然只是一个旁观者……精神分析可以大胆断言,在内心深处,没有人相信自己的死亡,或者环境局说法,在潜意识中,我们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不朽的。“
死亡是孤独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