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达》的读后感大全
《弗里达》是一本由[美]海登·赫雷拉著作,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里达》读后感(一):用艺术诠释人生
如果一个人可以第一次画画,并且用这幅自画像挽回了初恋,那说明她有着极高的绘画天赋。
弗里达的人生悲剧成就了她今后的辉煌。她经历的悲剧和磨难,就像是她这样注定闪闪发光的艺术家命里注定的一样。这些经历给了她创作极大的启发。
她的绘画有天赋,有经历,当然艺术也离不开爱情的浇灌。开始画画是因为初恋,之后的艺术风格则是受她的丈夫的影响。
《弗里达》读后感(二):弗里达和她的自画像们
玫红色
不是玫瑰花瓣的丝绒质感按下的酒色,没有水红的轻佻,比拙娇的亮粉不知豁达出多少。这是她的颜色。
《弗里达》读后感(三):Freda
Knowing this book by the leading reading of 趁早 TM.
她觉得她已经被撕碎了,外面的世界还在轰然前行。
《弗里达》读后感(四):美是敢于做自己
今年的第一本书是今年“十个女性传记”计划的第一本《弗里达-传奇女画家》。
我也确实是在看《寻梦环游记》的时候,再次看到她,所以想起来读她的传记
---她是美的那么不同!
两条眉毛连接在一起,“像是乌鸦展开的翅膀”--迭戈(墨西哥国宝画家/弗里达的丈夫)。
小时候患小儿麻病症,走路时候左腿有点瘸。
18岁,出了车祸,对盆骨和脊柱都造成了破坏。还好,她最后战胜了病魔,康复了。并开始画画来排遣。但是她失去了生育能力。
即便是我们这一代标榜自由独立的女性,遇到她的情况可能也无法接受。首先接收不了的就是她标志性的2根粗壮的眉毛。不得赶紧做个全身除毛都不敢出门。生怕跟别人美得不一样。(今天看到新闻,才发现连美如天仙的娜扎都去做了鼻子手术。)
两相对比,才看出,我们对美的定义是有多狭隘;对抗苦难的承受是有多限。
更有意思的是,她跟随丈夫去美国体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亨利-福特的妹妹家里,问福特:你是犹太人么?其实众所周知的是,福特是著名的反犹分子。接着还大谈社会主义。
在她的一生中,能看到她对爱的热情追求,对身体折磨的抗争,但是看不到她的自卑与自怜。
quot;what doesn't kill you will make you stronger!"
《弗里达》读后感(五):钢铁与蝴蝶
2002年,有部传记电影《弗里达》,以弗里达的画作为线索介绍了她痛苦而绚烂的一生。
影片的开场拍得非常好。背景是这样:1953年,劳拉•阿尔瓦雷斯•布拉沃决定在安布里斯12号的当代美术馆组织一次弗里达的画展。这次画展是弗里达在自己的国家举办的第一个个展,她非常渴望参展,而她的身体状态已经非常危险,医生嘱托她不能离开她的床。接着出现了一个让人震惊而又忍俊不禁的场面,弗里达差人将她连人带床搬上车子,去往展馆。她束缚于床榻之上,经受旅途的颠簸,但享受着喜悦。在床的顶部,安置有一面镜子,我们看到,镜像中的她如同在树林与天空之间飞翔。影片给了异常轻快的配乐。
这个场景极富象征性,弗里达的一生几乎受困于苦痛,而她试图用画笔将苦痛剥离出体内,诉诸画作之中。正是通过作画,她尽力摆脱苦痛的折磨,想象力也得以施展,她一生热烈地拥抱和感受生活,活出了蝴蝶般的轻盈。
画家、诗人及著名的品论家乔斯•莫雷诺在他的文章中写道:“要将她的生活和她的艺术分割开是很困难的。她的画就是她的自传。”电影从她的画作切入,是非常正确的不二之门。不过,限于时长,很难细述种种生活的细节。
这部电影根据海登•赫雷拉的传记作品《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拍摄而成。很显然,影片做了善意的处理。影片开始于弗里达晚年最开心的片刻,在结尾,她拥有丈夫迭戈的拥抱;而死亡,导演使其画作动态化,弗里达在烈火中燃绕,露出安详而幸福的微笑。这时,熟悉的欢快旋律再次响起。通过这部电影,我们看到了一个坚毅、果敢、拥有自主判断力和永远乐观的弗里达。这有意地隐去了背后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苦痛。
这本传记中,则有更为详尽的描写。
弗里达的一生是不幸的,6岁时,她得了小儿麻痹症,右腿肌肉萎缩,只能跛行。因此曾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遗弃。她在日记中谈及,从6岁开始,她有了一个想象中的朋友。她们共同玩耍、取乐,弗里达靠着它摆脱孤独。这样的经历成为了日后《两个弗里达》的创作缘起。
《弗里达》读后感(六):传奇女画家
弗里达·卡罗几乎是被公认为墨西哥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她的命运十分多舛,小儿麻痹症和车祸的病痛伴随着她的一生。但她依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把自己与痛苦作斗争的编年史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留下一幅幅隽永的作品,哪怕终将逝去,她的剽悍人生也因此被后人所熟知。她的自画像让毕加索自叹弗如,而她却说:“我画我自己,因为我经常是孤独的。”
美国著名艺术史家海登·赫雷拉还原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写下了这部名为《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的惊人传记。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着实让人喜爱不已。作为一位画家的传记,不光要内容要十分精彩,其封面也该好好地深入研究,独具匠心地设计出来,才能配得上传记主人公的身份。而本书的封面从配色开始就十分讲究,水红与墨绿为其主要色调,既像是弗里达平日里着装最喜欢的颜色,又像是墨西哥国旗的配色,两大简单的色块将画家本人的黑白照片肖像包裹其中,构图非常美好。照片里的弗里达也左手轻轻托举着自己的温柔面颊,用一种神秘而又醉人的眼神注视着读者。整体上看,弗里达像是在墨西哥国旗的最中部,似乎是在强调弗里达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及其民族性。更重要的是,这无疑让读者有了迫不及待想要去阅读的欲望。
翻开本书,海登·赫雷拉顺着时间轴,还原了弗里达这位传奇女画家的成长与匆匆过客的一生。特别是将弗里达家庭与成长背景的详实描述,对于理解弗里达的人生走向颇有启发。即使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但这不足以去摧残她的整个躯体。直到她18岁那年的一场车祸,几乎是让死神随时在她身边起舞。经历了三十多场手术,她才奇迹般生还站起。而她的余生,也不得不生活在由这场车祸所带来的诸多阴影之中。渐渐的,男友远走高飞、学业就此中断、病痛深入脊髓……她的生命从此改变,放下了医生救身的理想,而拿起画笔,开始了绘画的心路旅程。她的自画像真的是画得最有特色的,看了之后五味杂陈,无法形容自己内心的心情。书中描写到在弗里达生命的最后一年,病入膏肓的她由救护车护送,才到达自己的个展现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位女画家果然是个性特别鲜明的,哪怕是到了生命倒计时,依然我行我素,无惧死亡。
不知道弗里达会不会想到当自己去世后,世间会对她有着那样多丰富多彩的怀念,想必她也会感到很欣慰吧。而她本人正是这一段段传奇故事的缔造者,而且因为本身所具备的各种微妙的不确定性,颇有一分传奇的色彩。也许正是由此,后人不太愿意去挖掘她更深层次的真实生活,害怕神话会破灭。可那又怎样呢?这可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
(此篇为个人大学本科时期书评)
《弗里达》读后感(七):伴着死亡起舞
在墨西哥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弗里达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位连高傲的毕加索也赞赏有加的同时代女画家,其人生故事与她的名字一样复杂,她的全名叫玛格达丽娜·卡门·弗里达·卡罗·考尔德伦。而她一生中大部分的时光,不仅与艺术相伴,更与死亡相生。当读完弗里达的同名传记,真正体会她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生经历,方能理解她的那句离世前最后的记录:“我希望离世是快乐的,我不愿意再来”。
相比2002年上映的同名电影《弗里达》给人的惊艳与跳跃,海登・赫雷拉所写的传记《弗里达》则顺着时间轴,还原了一位传奇女画家的成长与匆匆过客的一生。特别是对于弗里达家庭与成长背景的详实描述,对于理解弗里达的人生走向颇有启发。
在十八岁时遭遇致命车祸之前,弗里达原本享受着让很多人羡慕的人生。虽然小时候的小儿麻痹症使她落下了右腿的残疾,但弗里达仍然获得了家中极多的宠爱,她成为了墨西哥预科学校中凤毛麟角女生中的一员,受到了当时墨西哥最好的教育。在学校中,弗里达接触到了民主革命的萌芽,弗里达甚至将自己的生日进行修改,以让自己的革命意志更为纯粹。这与她之后和革命党人迭戈·里维拉的结合大抵不无关联。在弗里达的骨子中,是叛逆而革新的,并且富有革命的激情,她渴望投身于自己所认定的美丽新世界。
弗里达曾说,车祸和迭戈是她人生中最大的两个事故。因为车祸与丈夫,弗里达一直感觉自己在死神身边起舞。
对于那场可怕车祸的记忆,女艺术家的感受伴随着浪漫主义:“死亡是金粉洒满裸露的身体的那种记忆,伴随着尖厉的恸哭和那种畏惧惊撼。”阴差阳错,当年的花季少女与彼时的男友登上了绝望的公车,而突如其来的冲撞对她娇小的身体造成了多处贯穿伤,经历了三十多场手术,才奇迹般生还站起,而她的余生,正是生活于此场车祸的阴影中:男友远走高飞、学业就此中断、病痛深入脊髓……她的生命从此改变,放下了医生救身的理想,而拿起画笔,开始了画心的旅程。同样,在与丈夫迭戈的婚姻中,两人在艺术与革命的精神方面极为契合,但对于性与欲望则常常格格不入。弗里达无法为迭戈生育子嗣(这点似乎并没有太困扰他们的关系),同时,面对将性爱视为与握手一样的丈夫,迭戈甚至将魔抓伸向了弗里达的妹妹,弗里达心伤不言而喻。所以,当人们谈论起她后半生放荡不羁的双性绯闻时,竟无法明了她这样狂野的两性理念,究竟是为了报复,还是本性使然。
在弗里达生命的最后一年,病入膏肓的她由救护车送至了自己的个展现场,一时轰动全城。这位传奇的女画家,即使到了生命倒计时,依然我行我素,无惧死亡,充满了艺术的荣光。
《弗里达》读后感(八):美女艺术家弗里达(Frida Kahlo)
对于艺术家弗里达·卡罗,之前自己很少了解到,在网络上虽说也看到过她的作品,然而却很少关注,只是简单的浏览,记忆中留下的是胸前的乳房上充满了血管,正在喂养着怀中的婴儿。
去年,无意中关注篇到“纵欲”的短文,提到了许多的艺术家,自然还有艺术家弗里达,介绍说:“弗里达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女权主义者,尽管一生放荡不羁地周旋于各个男人,但她的作品却不像别的男性艺术家那样乐于将自己享用过的女色情欲跃然纸 上,而是更多地用少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苦痛。”这才慢慢的开始关注。当时很好奇,配图上的这位女人,奇异的服饰(现在知道是件胸衣),露出美丽的乳房,画面的中央显目的能看到粗粗的管子从下直达头部(原来是自己的自画像)。
进入2016年,出版社雅众文化开始进行图书《弗里达》的宣传推广,自己也开始全面关注到这位女艺术家。记忆中,艺术家的传记内容文字内容居多,而此书配有许多的插图,分三部分来系统介绍弗里达,书中名画解读所涉及到的许多作品都放入在插图中,让读者能边读边欣赏,加深对弗里达作品的理解。
自然,弗里达的作品寓意很深,如果没有解释很难去读懂它。有艺术圈把她的作品归入超现实主义,感觉应该这样,虽说画家是拒绝此看法的。
图书中还将弗里达的书信放入其内,形成自己的特色,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原汁原味的来认识弗里达。看到后来,越来越有点悲哀,可怜的弗里达,被病魔不断的折磨,虽然进行着顽强的抗争,最终还是因病去世。在阅读中,很好奇,去世后的弗里达,作者是否有观点陈述了,看到最后一个字,1954年弗里达离开人间,小说也戛然而止,让读者自己去联想。
今年五月份,在纽约佳士得上,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的《Dos desnudos en el bosque (La tierra misma)》(1939),以800萬美元成交,创下艺术家作品的世界最新记录,弗里达的作品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随着时间的推荐弗里达的故事继续在讲述着。
图书中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少了艺术家的画作附表,如果能改版时建议添入,这样能更全面的了解弗里达。自然收集起画作的工作量较大,也可以只列出本书所涉及到的画作信息。
将图书合上,仔细想想,现在还有哪位女艺术家能达到如此的地位?中国的女画家有么?
《弗里达》读后感(九):与其凋零,不如从容燃烧
文/
“1953年4月,弗里达•卡罗在自己的国家墨西哥举办了第一次重要的画展,此时,四十六岁的她,离生命旅程的终结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当时她的健康状况相当糟糕,无人指望画家本人会出席这次画展。”
由美国艺术史家海登•赫雷拉撰写的《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开篇便如上所述地宣告尽管弗里达去日无多,可她的人生却依然备受瞩目。那么,弗里达是谁?生命如此短暂,却仍有人乐意为她著书立传。
去墨西哥旅行,出首都墨西哥城向西南的科伊奥坎小城,一定要去走一遭。那里是一个古老的居民区,西班牙殖民时代的建筑被尽量完好地保存着。最重要的是,此处一幢灰泥建筑是弗里达的故居,当地人都称它“蓝房子”。如今,正门上刻着“弗里达•卡罗博物馆”几个字。“屋内是墨西哥最特别的地方之一,陈列着女画家全部的绘画和遗物。”赫雷拉在书中这样写道。
弗里达生于1907年,6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不治而落下残疾。18岁时,与男友外出又遭遇车祸,致使身体多处骨折并失去左腿。命运无法轻易打败她,当她奇迹般地活下来以后,她依靠绘画来派遣自己的病痛和寂寞。她的画风有浓郁的墨西哥风情,色彩运用大胆,自成一派。超凡的表现力与现实生活完美结合,她说她画的都是自己的现实而不是梦。
从血统上来说,弗里达属于欧洲人。她的父亲是德国裔犹太画家与摄影师,其家族来自罗马尼亚。可其画作里刮起的“墨西哥风”,不得不说与墨西哥著名壁画大师迭戈•里维拉的影响密不可分。弗里达嫁给这个身形高大肥胖的“糟老头”时,只有21岁,而里维拉已经43岁了。由于弗里达瘦弱矮小,朋友们戏称他们是“大象与鸽子”的结合。
尽管,弗里达的父母允许女儿嫁给曾经结过两次婚,还有私生子的里维拉,多半出于为女儿解决后半生医药费的考虑,可这场婚姻却彻底改变了弗里达的情感世界。“爱恨相生”是弗里达与里维拉一生婚姻的写照。里维拉的才华、私欲,甚至是革命态度都是弗里达的劫数。她只有用创作、滥情告慰自己的孤独。她的每幅自画像都足以说明:那个孤独的人,她就在你身旁。
除了爱情以外,艺术和革命都不是弗里达的主动选择。她身处的时代,正值革命的火种在墨西哥蔓延,人民运动正如火如荼。她与里维拉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家庭”。在跟随里维拉去旧金山、底特律以及纽约的过程中,里维拉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而弗里达是他最忠诚的支持者。在里维拉为墨西哥城教育部所做的壁画中,弗里达正在向革命战士分发武器。画中的弗里达表情严肃坚定。
从某种程度上说,弗里达比里维拉更“革命”。她并不适应在美国的生活,甚至在亨利•福特家的聚会上大谈社会主义,在另外一个基督徒家里竟然贬低基督教。她变成了一个脑子里塞满思乡和政治分歧的悍妇,随时可能伤人伤己。为了缓解这种痛苦,她在给朋友伊莎贝尔•坎波斯信中写道:别忘了我。并附了有一张头顶是悲伤太阳的小画。弗里达浑身都散发着充沛的情感,哀伤而美丽。
里维拉说过,弗里达最令他匪夷所思的地方是,她从不幻想。这也是他喜欢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里维拉的丰富想象力,却令弗里达讨厌。她觉得善于编造谎言,是他不忠的帮凶。对于她们的婚姻关系,赫雷拉在书里这样评价:“如果说他不为她开车门的话,那他是为她打开了世界: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她选择了做崇拜他的伴侣”。可里维拉却在自传里说:“我越是爱她就越想伤害她。”
经过与里维拉离婚复婚的折磨,弗里达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最后的画展,她奇迹般地被担架抬到了现场。画展很成功,她终于发现自己属于艺术,而非爱情和革命。她说:“我破碎了。但只要能绘画,我就很愿意这样活着。”她的一生可以用“艺术、爱情和革命”来概括。但是,另外一句话也许更恰到好处:与其凋零,不如从容燃烧。
转载请豆邮联系
《弗里达》读后感(十):破碎的灵魂诠释出的完美画作
文/文小妖
在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迭戈和弗里达》一书中,曾记录下了关于墨西哥传奇般的女画家弗里达·卡罗日记的最后一页,弗里达画了一个显示死亡的黑天使,并在旁边她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希望离去是幸福的——我希望永远不再回来。”这个美丽的女画家把自己浓烈的一生都献给了绘画和丈夫迭戈·里维拉。
最近在读美国艺术史学家海登·赫雷拉写的关于弗里达·卡罗的传记《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他以客观细致的笔触向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弗里达。
在我看来,弗里达·卡罗是一个身体与灵魂破碎的女人,她聪慧美丽,但从小却多病多灾。六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十八岁的车祸导致痛苦贯穿一生。据悉,有人曾统计过,弗里达一生大概做过三十多次外科手术,以至于车祸发生后的二十多年,她一直生活在病痛折磨与死亡笼罩的阴影之下。病痛毁了弗里达,同时,也成就了弗里达。她开始绘画,将她支离破碎的灵魂融入一笔一线之中。她擅长人物肖像画,画得最多的便是自己的自画像。
弗里达的天才骇人之处,一在画中,一在视角。她的绘画色彩浓烈,画风诡异,经常让人第一眼就注视到那些被放大的某个器官或旁枝末节,她用这样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的经历以及喜怒哀乐,其中也渗透着自己微妙而自我的意识。弗里达绘画的视角犀利独特,作为一个充满个性、神秘早熟地领略了人生形态的画家,她对自己的身体构造和心灵思想了如指掌的同时,也能抽身其外,如同旁观者一般,用极其诡异的绘画方式使自己的画表现出本我、自我,也体现出一种超我的状态。她直接热烈,从不隐藏自己,她的自画像中的弗里达如同弗洛伊德理论中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最好诠释。
弗里达曾经说过,“我生命中遭遇过两次巨大的灾难,一是被车撞了,二是我的丈夫。”如果说绘画是弗里达一生之中的三分之一,那么她的丈夫迭戈则是她一生之中最重要三分之二。这对夫妻对艺术有着共同而又执着的热爱,这个目标是他们携手不弃的原因之一。然则,迭戈的世界更多是他的壁画艺术,而弗里达的世界更多的则是迭戈,正因如此,迭戈的风流成性对于弗里达来说是巨大的灾难。迭戈深爱弗里达的同时,也时不时与其他女人有染,他给予弗里达最大的伤害便是与她的妹妹克里斯蒂娜之间的奸情,这一次事件导致两人离婚,然则仅仅一年之后,两人又再次复合,因为他们发现彼此已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些情感经历也一笔笔融入到弗里达的绘画之中,特别后期,虽然每幅自画像中的弗里达都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模样,但她画中的眼眸却能让人看到更深一层的涵义,里面有疲惫、孤独、无奈、也带着一丝丝的绝望。诚如她自己所说,“我画我自己,因为我经常是孤独的。”迭戈的不忠,更加深了她的孤独感和绝望感。
虽然在生命的最后,迭戈一直陪伴着弗里达,但身心俱疲的她,内心已是伤痕累累,再加之脊椎手术的失败,右腿被截肢,病痛的折磨,一步步加快了弗里达走向生命极限的速度。
1954年7月13日,天使带走了这个身体和心灵都支离破碎的女画家,但她留下的一幅幅画则成为了最经典的永恒,证明着她的传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