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成为梵高》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成为梵高》读后感精选

2021-04-27 00:1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成为梵高》读后感精选

  《成为梵高》是一本由顾爷著作,磨铁图书&北京联合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梵高》读后感(一):哪一抹白

  娜塔莉·奥特曼饰演的尼娜是个纽约旅团的芭蕾舞演员,因导演重排《天鹅湖》选角时需要一人分饰两个角色,即黑天鹅和白天鹅。而尼娜在竭力塑造角色的时候发现,黑天鹅这个角色带来的诱惑让她释放了以往被压抑和控制的自我。终究尼娜奋力一跃,将黑天鹅和白天鹅融于一身。不可否认尼娜是天才,而天才的命运往往是相似的,离不开悲惨的结局。顾爷最新的小说《成为梵高》则讲述了另一个绘画领域的天才-梵高的故事。

如同在序中描述的那样,这本书的由来是顾爷想抱着“能让人读完的梵高”这一初衷进行创作的的小说。对于我这个对梵高的认知仅限于

  《成为梵高》读后感(二):提奥为什么一直压着哥哥的画不卖?答案听了让人心酸

  

说起梵高,也许就是天才与疯子的极致代表,他的《向日葵》曾经拍卖出世界最高价,他名声大躁却不自知, 他生前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大多数人是怎么看我的?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一个怪人,还是一个难以相处的人呢?可能我就是一个在社会上毫无立足之地、比最轻贱的人还要落魄的无名小卒吧。”他生前的确如他自己所描述的一样。

关于梵高,不得不提的就是“我亲爱的提奥”,在现存的800多封梵高信件中,有超过650封信是梵高写给提奥的,很多人都知道提奥是梵高的经济支柱。但是作为一名出色的画商,提奥为什么不帮哥哥呢?有一种传闻,梵高的画不是没人要,而是提奥一直压着不卖。如果他肯去“带带货”,也许梵高早就红了!事实是这样吗?提奥到底对梵高如何?

在梵高生命中的最后两天,提奥一直陪着哥哥,他们诉说着彼此的回忆,梵高提到当初为什么选择三伯而离开父亲时,他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提奥想离开津德尔特的生日愿望,他答应弟弟一定会带他离开,于是去三伯的画廊当了学徒,等有成之后就回来接弟弟去巴黎。

梵高生前给弟弟提奥邮寄了很多画,而弟弟却一直压着不卖,为什么呢?

当时,很多人看过梵高的画都称赞他是一位有天赋的画家,在一次与画家们闲聊的时候,一位澳洲佬当着弟弟提奥的面提出了质疑:以提奥在巴黎艺术圈的地位,通过运作完全可以让梵高的作品在巴黎画坛站稳脚跟,可为什么……?

弟弟听完愤怒了,也道出了真正的原由,直言哥哥的画风目前还不能被巴黎的市场接受,还没有到时候。提奥毫不避讳的说艺术对他们兄弟俩而言不是兴趣,也不是精神食粮,而是一步都不能走错的事业,如果自己突然推荐了一些不符合市场要求的作品,就会在艺术市场中失去信誉,然而他们经不起这样的失败。

除了弟弟提奥的故事,关于梵高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比如,梵高的朋友加歇医生,面对梵高这样一个潜力股,加歇在想什么?一个女人盖比,盖比在梵高的人生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梵高的一生有很多故事,但最值得一提的是梵高人生最后四年以及生命中最后的两天这段时间,梵高在割耳、自杀之前,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梵高生前的每一件事后人都很熟悉,可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些我们本以为熟悉的事,全部都是迷!《成为梵高》这本书提炼出三个关键人物,梵高的弟弟提奥、梵高的朋友加歇医生,还有一个令“印象派”画坛都震动的神秘女人盖比,跟着他们能找出一连串谜题的线索,在本书最后三章,你会知晓一切。

本书是顾爷的第一部小说。作者顾爷,本名顾孟劼,一般文艺青年、艺术爱好者。因在微博上连续发布“小顾聊绘画”系列长微博一炮而红。关于艺术,一切的热情都源于单纯的喜爱。非科班出身,更没有教授头衔,因此,与其说在谈艺术,倒更像是嘻嘻哈哈地在聊天。现任上海古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把做艺术、玩广告、搞视频和乐此不疲地折腾一切认为有趣的事当作正业,著有《小顾聊绘画》《小顾聊神话》《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小顾聊印象派》。

有人问到市面有那么多写梵高的书,为什么自己还要写这样一部关于他的书呢?顾爷表示,她想写一部大家能看完的梵高,这是本书的写作初衷。这本书并非描述了梵高的一生,而是截取了梵高最重要的两个时间段,以及有影响力的三个人物来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将数千页史料和无数真实的碎片,用想象和推理串起来,加入了作者个性化的语言描述,写出了这本我们能从头读到结尾的梵高传。

  《成为梵高》读后感(三):在成为梵高的路上谱写一首了不起的失败者之歌!

  

梵高,一位艺术史上的惊叹号。 他潦倒一生,受尽旁人白眼。 他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 他是天才、是狂徒、是精神病人、更是一场悲剧的主角。 他万万没有想到在去世后他的画作如巨焰照亮夜空,震动整个西方世界。

梵高的自画像

后世众说纷纭的迷雾里,在成千上万出版的关于梵高的著作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梵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最本真的梵高?或许在顾爷这本书《成为梵高》中我们会探寻到一些不一样的内容和惊喜。

书封设计新颖《成为梵高》和市面上那些描写梵高的著作不同,它另辟蹊径浓墨重彩的描绘了梵高人生最后的那四年光阴,着重描写了梵高生命中最后两天的事迹。本书中更是提炼出了梵高生命中的至关重要的三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梵高生命中一些难以破解的“谜题”。 “我在多数人眼中究竟是什么? 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一个行为古怪的人,一个令人生厌的人,一个现在没有社会地位并且将来永远不会有的人,一句话万千俗人中最俗的一个。就算他们说的都没错,但有朝一日我要透过我的作品让他们瞧瞧,我这个微不足道的无名小卒的心声。”

电影台词截图

  这是纪录片《艺术的力量》中的一段独白。可见梵高是孤独的更是渴望光亮的。他快30岁时拿起画笔,试图表达自己。然而在这之前,他做过商店学徒、教师、传教士,也曾很努力地想要成为一个进取型青年,做让父母骄傲的儿子。可那股来自天赋的敏感不安,让他难以像旁人那样心安理得地过一种世俗生活。 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从拿起画笔到37岁自杀身亡,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他完成作品的数量之巨,让人瞠目结舌,即便是最长寿的高产画家也难望其项背。我们难以想象的是在这10年间,梵高的精神顽疾和对饥饿的恐惧一直如影随形,这些伴随他完成了整个创作。

《红色葡萄园》(1888)《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剧照

  在书中我们了解到,在1890年年仅37岁的梵高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里,他和往常一样,背着画架,走向一望无际的麦田。只是这一次再没了回去的路,因为他用一把冰冷的手枪,结束了自己37岁的生命。 其实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已经深受疾病的困扰良久,他住进了法国南部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在医院漫长又恐惧的日子里,他目睹了“病友”们的歇斯底里,但他没有因此颓丧。清醒的时候,他向医生申请外出作画,到户外明晃晃的阳光下、嫩黄的麦田中、璀璨的星空下……

《加歇医生像》(1890)

  其实他一生中比较著名的一些作品都是在生命最后的几年中,在疾病的反反复复折磨中完成的。比如那幅著名的《星夜》(The Starry Night)便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不疯狂不成魔,或许正是因为他的专注他的偏爱导致他走向了一个我们不曾理解的世界。其实,梵高对割耳前后的事情并没有太多的记忆,他说自己对精神崩溃时各种行为的记忆通常是模糊的。他割耳后在医院里得知自己的行为后感到十分羞愧,立即让雷伊医生进行处理。在1889年1月的信中,梵高写道:“我刚刚经历了一次简单的艺术家的疯狂。”

《麦田上的乌鸦》(1888)

  与提奥的书信中,梵高经常分享自己的习作和绘画心得,也时常与弟弟探讨艺术人生,非常诗意又非常雄辩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艺术的观点。梵高难以靠卖画维持生活,弟弟提奥作为画商便努力的帮扶。(梵高和弟弟提奥的关系非常好,提奥感恩于在童年,哥哥对自己的陪伴。梵高自杀去世后不久,提奥也跟随而去,可见失去哥哥对他的打击也非常大。) 从一封封书信里可以看出,梵高渴望生活,对艺术执着,他就像黑土地里经过风吹日晒后,长出来的一个倔强的歪脖子树,理直气壮,我行我素。

书信往来

  毫无疑问,梵高是史上最杰出的画家。 在任何时期,绝对都是最知名、最伟大、最受敬仰的画家。他对色彩的掌控无与伦比。 他把在生活中遭受的痛苦磨难,转化成画布上激情洋溢的美,呈现在对于色彩的理解把控之中。

《星夜》(1889)

  他奇特他狂野他奔放,他是徜徉在普罗旺斯田野里的男人,他是这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梵高……

  《成为梵高》读后感(四):不疯魔不成活,用十年燃尽的一生

  

因为对《小顾聊绘画》系列丛书的喜爱,把市面上每一本顾爷的作品都拜读了,并写了书评,没想到收到出版社赠书,又惊又喜,感谢持续的记录,感谢时间的力量,收到书的第一时间就一气呵成看完了。

在平凡人的心目中,伟大艺术家应该是什么样的?首先当然是要才华横溢,然后最好是生前无人赏识,恐怕还得穷困潦倒。如果最后还是在绝望中自杀,那估计就很符合标准了……文森特•梵高符合以上人们对“伟大艺术家”的所有想象。作家冯骥才在《巴黎,艺术至上》一书中写道:“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它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

梵高,这个艺术史上的惊叹号——潦倒一生,受尽旁人白眼,他的画作却在死后如焰火照亮星空,震动整个西方世界。很多人说,即便是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也会在欣赏他作品时,被其中的热情深深震撼。

天才、狂徒、精神病人、悲剧主角……在后世众说纷纭的迷雾里,我们如何接近那个最真实的梵高?

梵高30岁开始作画,在此前做过商店学徒、教师、传教士,也曾很努力地想成为一个进取青年,做让父母骄傲的儿子。可那股来自天赋的敏感不安,让他难以像旁人那样心安理得地过一种世俗生活。梵高在工作中是个乏善可陈的雇员,爱情上,他的热情更是屡遭迎头痛击——他曾一厢情愿地爱上房东的女儿、自己的表姐、穷困的妓女,每段恋情都饱尝苦果、无疾而终。而后人津津乐道的与高更的同性情谊,也宿命般地让梵高滑向悲剧的终点。

从拿起画笔到37岁自杀身亡,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作品的数量让人瞠目结舌,即便是最长寿的高产画家也难望其项背。与此同时,梵高的精神顽疾和对贫穷饥饿的恐惧也一直如影随形,他跌宕传奇的一生充满了神秘的力量,天然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作家喜欢拿梵高作为写作题材的原由吧。

书的封面介绍说“这是顾爷的首部小说,一本能从头读到尾的「梵高传」。” 个人觉得把它定义成一本“小说”是更合适的,因为如果定义成一本“传记”,不可避免地要复盘梵高从出生到离世整个人生的大事件以及作品,而梵高短暂的一生已被无数作品写光了,所以,顾爷的这本书并未对梵高的一生做记录、给评价,只是拎出了梵高两个时间线索作为写作主线,融入细节刻画成为了一本有关于梵高的小说。

本书共32节,每一节都有收录梵高给亲友的书信以及他的绘画,顾爷说,他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关于梵高的一切,包括历史、传说、信件、绘画……像是在拼一幅巨型拼图,然后将这些真实的“碎片”用想象和推理串联起来,整个过程有点像是在回忆一段别人的亲身经历。

顾爷的写作逻辑分为两条主线,一条写梵高人生的最后四年,另一条写他生命中最后的两天。在32节的情节中,两条主线相互不断地切换着,像是在两个平行时空中穿梭,这也许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吧,两条平行线都在向前推进着剧情。

我猜想顾爷选择这两条主线来创作的初衷,是因为这两个时间段对于梵高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他人生比较著名的作品基本都是在生命的最后四年完成的。而且,在这几年里,西方的艺术史正在面临一场改变世界的运动,“印象派”走入大众的视野,印象派画家们也正在书写油画的历史。另外,梵高之死一直是个谜,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两天,到底经历了什么?在中枪、命危到离世的这两天里,有太多的揣测……这非常适合小说家的创作,还有什么题材能比得过著名画家的死亡之谜呢?

但是,梵高真的是自杀身亡的吗?他又是否终于领悟了所有艺术家毕生追求的奥秘呢?在割耳、自杀之前,他到底看到了什么?

梵高生前的每一件事,后人都很熟悉,可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些我们本以为熟悉的事,全部都是谜!顾爷在这本书中提炼出三个关键人物,他们分别是梵高的朋友及精神科医生加歇医生、梵高的弟弟提奥,还有一个令“印象派”画坛都震动的神秘女人盖比。顾爷浓墨重彩地刻画他们三。

成功的画家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比如持续不断的绯闻;又比如策划一场虚构的自杀。没有故事的加持,梵高如何闻名遐迩?面对梵高这样一个潜力股,加歇医生在想什么?梵高在死前精神病发作了吗?梵高之死是否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他杀呢?

梵高的画在死前仅仅只卖出一幅《红色葡萄园》售价400法郎,相当于今天1000美元,对于一个专业画家来说,这实在称不上一个体面的价钱。有一种传闻说梵高的画不是没人要,是弟弟提奥一直压着不卖。如果他肯去“带带货”,也许梵高早就红了!事实是这样吗?提奥是否认可哥哥的画?提奥到底对梵高如何呢?

梵高生前唯一卖出的一幅《红色葡萄园》

而盖比,她不只是梵高一见倾心的女人,她可能是所有印象派画家共同的女人。同时期每一个知名的印象派画家都跟她有着各种微妙的关系。所有人都认识她,却没有人了解她的全部。梵高人生最后阶段中每一步看似轻易的决定,实际都同盖比有莫大的关系。梵高的死与盖比又是否有关呢?

跟着顾爷的文字,你就能找出一连串谜题的线索。“梵高之死”,坊间有太多种揣测的版本,在本书最后三章,顾爷将两个平行时空的剧情连点成线,还原了他认可的梵高死亡的一种真相,你会从中知晓刚刚所提的一切问题的答案。

关于梵高之死,大众熟知的最流行的一个版本就是自杀,他午后在麦田写生时对自己开了枪,踉跄回到旅馆,对店老板说“我弄伤了我自己”。当医生和警察赶到,问他“是不是要自杀”,梵高回答“我想是这样的”。顾爷在本书中将“梵高之死”定性为“自杀”,曾与朋友讨论过这样的处理的合理性,毕竟当年警察询问梵高是否是自杀时,他没有否认,这样的“定性”也符合了大众的认知,在梵高人生最后的几年里,其精神状态和其自残割掉耳朵的前例,大家也都能接受他是自杀身亡的。

而他留在人间最后一句话是对弟弟提奥说的“痛苦便是人生”,让无数读者读来唏嘘,但是“梵高之死是自杀”存在了诸多疑点:

第一,医生鉴定后,枪是从距离身体较远的地方开的,而不是从很近的地方开的。那梵高是如何做到自杀的?

第二,警察之后去了梵高所说的那片麦田,所有的画具,包括那把手枪都不见了。如果是自杀,那些东西应该都在。

第三,警察在询问梵高是不是自杀时,他一直含糊其辞:“不要指控任何人,是我自己想自杀的。”他似乎想掩饰什么。

第四,至少有两个目击证人证实,当初梵高是去夏彭瓦尔村。那与梵高说自己自杀的麦田是截然相反的方向。

第五,梵高没有留下遗书,且就在他自杀前不久写给弟弟的信里,还描述了自己对未来的打算和规划,他不像是一个要自杀的人。

那么面对这些疑点,梵高真的是自杀吗?那么多年来,梵高已是一个为艺术赴汤、为梦想蹈火、为真理献身的形象,而在这个形象中,“自杀”其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它让这个形象丰满、立体富有传奇色彩,哪怕,这个故事的结局未必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其实,如果要说贫穷或是生活艰难,梵高都不是历史上最值得一写的那个艺术家。但他在一直遭人白眼和冷遇的情况下,依旧坚持自己的梦想,这才是最让人动容的。

梵高曾给弟弟写信说: “我相信终有一天,我有办法在一家咖啡馆办一次画展”。他可能不会想到,在他离世后,自己的作品会被世界最顶级的博物馆、美术馆争相收藏、奉若至宝。而他引以为豪的那批超前于时代的画作,也终于获得后世真金白银的认可。

最后,我们再说回《成为梵高》这本书,“贫困、生不逢时、疯狂、自杀……”梵高身上被贴上了太多的标签,在他的故事中,我们都知道他最终会死,甚至比法医还清楚。但相比他的结局,真正精彩的是他活着时的故事——一个个我们本以为熟悉却充满悬念的谜团。他要在巴黎颠覆印象派,为何又离开巴黎?那一晚他原本在床上,为何忽然跑到街上割了耳朵?小镇居民与他关系一向不错,为何翻脸联名将他驱逐出去?如果他真疯了,为何主动请求去精神病院?一年多之后他已经恢复正常,又为何开枪自杀?他要杀的是自己,还是另有其人?

这本书并没有打算颠覆大部分人对梵高的印象。他毕竟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顾爷将已知现实中有关于梵高真实的记忆碎片用自己的想象和推理串联起来,复原了两个时期里人物间的对话及互动,帮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一个人,一个我们本以为已经非常熟悉的人。阅读小说的整个过程,或许能给你带去意想不到的启发。

梵高曾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希望我们在阅读小说的这趟震撼心灵的艺术之旅中,成为更具审美力、感受力,也更能体会并珍惜幸福的人!

PS:本文及读书音频将同步收录于公众号“Chris的圈子”「杂书馆」专栏,欢迎订阅收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