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独行客》读后感1000字
《暗夜独行客》是一本由[美] 雷·布拉德伯里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一):六日读感
第一日阅读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二):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
雷•布拉德伯里是当代伟大的科幻作家,在科幻迷的心中,他占据的地位无人匹敌。他的作品文笔优美,富有诗意,充满哲理和想象,成功地把幻想文学和主流文学完美结合起来,征服了主流文学界。他于2012年6月逝世于洛杉矶,享年91岁,自此美国文坛一颗耀眼的文学之星殒落。奥巴马总统还专门发表悼词 ,称其“讲故事的天赋重塑了我们的文化,拓展了我们的世界……他的文字将继续启发子孙后代……”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三):简直是黑暗奇幻……
这不是一本欢乐的书,通常是压抑的,大概作者所思考的话题大多沉重,恐惧,死亡,压迫,还有信仰的迷失与疯狂。这也不是纯粹的科幻小说,顶多是披着科幻的外壳吧,实际上,仍然更多超自然的力量在背后主导。这是一本荒诞离奇的书,我们以为不可思议的事,在这里都是现实,依靠自己的想法就能使自己崩溃,命运驱使命运。人类的生活支离破碎,没有情感,躲藏在自己的焦虑之下,没办法体会也不敢探询其他人的生存状况。值得安慰的是,即使再离奇的故事,看起来也更多只是反思和警告,即使是幻想,人们依旧期待修复生命中的关系,许愿使父亲复活,依旧期待得到救赎,坐上火箭去接近上帝,依旧接受又现实也不放弃回忆中的美好,就像几十年后同旧友的重逢,只提一提当时的默契,然后各自再见。所以,也就这样了吧。既然能有所触动,就算是不错的故事了。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四):2017.1.7《暗夜独行客》
去年拜读的第三部短篇集《亲爱的阿道夫》,喜欢作者所写的故事,大部分故事没有结局,给读者留下无尽想象和回味…最好的滋味就是耐人寻味。Ray Bradbuzy的故事就是这样。科幻,奇幻,未来世界是作者喜欢的题材,火星中有生命似乎是他的信念。斯皮尔伯格导演评价他“在科幻、奇幻和想象力的世界里,他是不朽巨人”。在他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奥康奈尔桥上的乞丐》,他讲述的是放弃尊严的乞丐与有尊严的乞丐在行乞的差别,但人们似乎对于对你卑躬屈膝的乞丐会生发出更多的同情心,而对于即使在落雨时没片瓦遮头还在卖力演奏手风琴的乞讨者产生厌恶之情和怀疑,最后奥康奈尔桥上那位真正有困难的乞丐未得到世人的一点施舍,从奥康奈尔桥上跳下结束生命!
《劳莱与哈代爱情故事》未觉多感人,但作者似乎非常“劳莱”“哈代”这两位演员所主演的,曾获得1932年奥斯卡最佳喜剧短片奖的经典喜剧片《音乐盒》,因为在他第三部短篇集中《瞧这一团糟》中也是这两位的故事。
这位作者的故事中运用大量比喻,非常精彩,这当然也离不开翻译的功劳,夏笳、曹浏加鸡腿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五):《暗夜独行客》
最近的精力只够在空闲时间看一些短篇小说,看了几个波拉尼奥的短篇后再看雷·布拉德伯里,感觉内心完全被击中。不同的读者总是会被不同的风格所吸引,我对老雷的文字,便是一见钟情。单纯平淡的叙事不合我的口味,读起来总感觉艰难晦涩;我爱老雷故事中汪洋恣肆的想象和形形色色读起来惊艳的比喻,也爱他对于场景的勾勒和对心理的一些类似梦呓般的描写。他用充满幻想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个奇妙的故事,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
大胆从悬崖上跳下去,在下落的过程中再想法给自己插上翅膀。这套短篇小说自选集有四卷,分别是《暗夜独行客》《亲爱的阿道夫》《殡葬人的秘密》《夏日遇见狄更斯》,一共收录了100篇各种类型的故事(所以看杂志名猜小说类型也不失为一种乐趣x)。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几篇故事是《跳房子》《拉斐特,永别了》《奥康奈尔桥上的乞丐》和《劳莱与哈代爱情故事》。《跳》是悸动,《拉》是反思,《奥》是人性,《劳》是爱情。打四星的原因,是有一些故事稍显逊色,翻译的不同也造成了作品质量有些参差不齐。大部分的篇章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六):暗夜独行客:华丽背后的一往情深
看PKD的那段时间整个人状态都不好,偏执的觉得世界上大部分科幻作家都是骨子里的悲观主义者,但是老雷是个意外。他说在科幻作品里,忘却了自己其实只是《巴黎圣母院》里面的钟楼怪人。暗夜独行客是老雷的短篇集,结构精妙的小故事说不上有多科幻,有多新奇,但是包裹在巨大的情感里面像潮水一样漫过去。
老雷是个怪人,既能在纽约客这样的杂志发表主流严肃文学,又能在怪谭和惊奇故事这样的地下路边摊发表什么惊悚故事,还有花花公子和妇女生活这样被主流文学嗤之以鼻的刊物。新星版的暗夜独行客似乎铁下心来把老雷打造成一个文笔优美,抒情厚重的大师形象,因此整体看下来过于深情款款了,那些恶趣味和洋溢着神秘主义,低俗惊恐的小故事都变得软糯糯的。不过话虽这么说,文笔优美这件事对于科幻作家实在是可遇不可求,这把双刃剑握在老雷手里总要更好些。
老雷文笔里蕴含着深深的老派文学青年的情感,他对爱伦坡,狄更斯,毛姆的深厚情感和继承在很多作品里面都有明确的体现,在未来时代追寻情感诉求也变成了很迫切的主题。我其实能够理解硬核科幻爱好者对老雷,尤其是短篇系列的大失所望。奥巴马说老雷扩展了我们的世界,这其实无关未来,无关时空,而是某种异常状态下展露出的细枝末节,这其实也是科幻的内核。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七):曾经心爱
我爱Bradbury,爱了许多年,爱得深沉。
久到已经忘记为什么,忘记打动我的具体是什么。
也有些疑惑,是真的那么好,还是记忆起到了美化作用。或者只是因为,他的文,太难找。
在我喜欢他的时候,译作非常非常少,于是只好可怜兮兮地啃原文。
一边痛苦,一边快乐。
大约还是因为美吧,那么美,你想象不到一个华发皑皑,火鸡皮肤的老爷爷,有那么温柔细腻的一颗心。
读他的书,就像一位高明的舞者,带着懵懂的你,伴着音乐,跳一曲最棒的华尔兹。
就像在被日复一日的疲惫工作不断消磨之后,某天夜里,突然有人敲你的窗,带你到山顶,指着漫天繁星,说,“看,多么美”。
就像六月里的一场暴雨,带走一切烦热,使你终于可以愉快地呼吸。
就像17岁的小男生,在巨大的伞状榕树下,第一次吻他心爱的少女,天地万物,刹那间沉寂。
这次的短篇集,并不都是科幻,有好有坏。
读起来,就像老友久别重逢,重新审视了一番容貌举止后,发现,啊,原来还是你,熟悉的地方一点点弥漫开来,半陌生半熟稔。同时还有隐隐的三分尴尬,担心重新认识后,发现原来大家没记忆中那么要好。
文章也是,不断让人怀疑,是真的好看,还是过去审美能力不足?
读到好的,如释重负,不好的,又继续怀疑。
然则一口气读了三本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厌倦。
东西不能一口气吃到顶,书也不能这个看法啊,my bad。
瞧,想要快乐和满足,多么难。哪怕是喜欢的,也不能太多。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八):为老雷辩护:一些老调重弹
在我的朋友/友邻里有不少硬核科幻爱好者,如果乐意你也可以叫他们“科幻原教旨主义者”或者“科幻纠察”,如果你不担心伤感情的话。对他们来说老雷的这本小册子,甚至推广到老雷的其他作品乃至整个科幻新浪潮:勒奶、泽拉兹尼、PKD等等,都是不那么够劲的。一本科幻里怎么能没有足够的技术细节呢?
我无意也没有能力再进行一场关于科幻标准的讨论,而且想必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自己写的到底算不算得上科幻,反正Playboy和Asimov会付给他们相同的稿费(也许Playboy给的还要更多),他们只是在讲他们想讲的故事。但至少在我看来,老雷的这些作品在根源上继承了科幻最深层次的精神。科幻主题千千万,本质上就是what if,基于技术的进步进行的推演,技术与现实的碰撞和技术带给我们的另一种可能。老雷的每一篇作品都在探索一种新的可能,如果救世主诞生在宇航年代,如果我们从火星发射火箭进行朝圣,如果巫婆们没有消失而是去了火星……在这些作品中技术细节并非如同他们(谁?)所指控的那样完全缺乏,而是隐藏在世界的背景里,悄悄推动着矛盾的冲突与故事的运行。就像是现代工业的产品一样,塑料与橡胶将一切内部元件封装起来,“内部无用户可操作元件”,精巧的齿轮和晶体管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着他们的工作。也许这才是令一些人不满的真正原因,老派的科幻就像一台管道布置在外侧的蒸汽机,直观地炫耀着他的力量,充满了人定胜天的乐观;而老雷的这些作品更像电气时代之后的产品,力量隐藏在胶皮的电缆里,只有当他们通过一些电子管或者指示灯的时候才能让人一窥究竟。如果你喜欢的是充满希望的田园牧歌或者富于力量光辉的史诗,老雷会让你非常失望。他作品中的经常带有一种压抑的氛围,就像夏天暴雨来临前的午后,低气压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正是这样的天气适合徘徊在醒与未醒之间,让人做一个热夜之梦。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九):【更新】老雷八卦第一弹!从科幻迷到地摊诗人·
4月6日八卦update!有图有真相!
2014年,幻象文库决定引进制作布拉德伯里的短篇作品,经过几番讨论,我们在众多英文集子里选中了2012年出版的作者自选集,全书共收录100个短篇,大多都是最初发表于各类杂志上的,时间跨度从1943年到1996年,很好地总结了老雷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并有作者2002年写的自序,介绍了很多短篇的创作动机。
2016年春,这个集子的中文版分为四卷陆续出版。我在将近一年的编辑过程中也挖掘、阅读了不少关于作者和当年出版界、影视圈的八卦资料,照例写下来,提供一个big picture。
第一弹 从科幻迷到地摊诗人
1939年6月底,美国加州洛杉矶。一位19岁的少年怀揣着向朋友借来的五十美元,登上了开往东海岸的灰狗长途巴士。
7月2日,经过数天旅途颠簸的他终于抵达纽约。此时纽约正在举办第20届世博会,同时举办的还有首届世界科幻大会(Woldcon)。尽管当时的美国尚未从经济萧条中恢复,而战争的阴霾已经笼罩了世界,仍有很多科幻迷从各地赶来。
首届Worldcon的主宾是插画师Frank R. Paul,他为《惊奇故事》绘制的封面几乎定义了二三十年代的科幻画。年轻的阿西莫夫和著名科幻编辑坎贝尔都出席了这次盛会,还有我们这位风尘仆仆从西海岸赶来的小伙子,雷·布拉德伯里。
小雷(右上条纹T恤)在首届worldcon期间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十):巧合
《垃圾工》:
民防公告说要给我们垃圾车配无线电。
等我们的城市被原子弹袭击了,那些无线电就会用来联络我们。到时侯垃圾车就要被派去收尸体。
我怕,我怕我想想卡车,想想新工作,就习惯了。啊老天啊,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绝不能对这种事情习以为常啊。
不愿对战争习以为常,而我不愿对生离死别习以为常。虽然心里有准备,养老机构难免会遇到老人离世的情况,但真正经历过后才发现这个过程有多痛苦。一个活生生的人,前一天还和你在打着招呼聊着天,后一秒就这样变成一张黑白照片,再也见不到他的笑脸,他的招呼,他的溺爱。
在殡仪馆,他老伴一个人无力地坐在椅子上,看见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是,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对着每一个前来告别的人一遍遍地挖开自己的心重复讲述着事情的经过,眼泪流了又息,息了又流,多么残忍!
面对死亡,我们束手无策,面对家属,我们又无能为力。同事说,总有一天会习惯,可是我害怕,如果有一天真的习惯了,麻木了,这颗心还有办法让它再温暖起来吗?!
《拉菲特,永别了》:
勿以恶小而为之。坏事不能干,不怕报应,也怕自己良心的拷问与煎熬。
《死人》
充满歧视的社会就是一个坟墓。
《奥康奈尔桥上的乞丐》
我们没剩几个人了。是的,不管对方疾苦是否真实,对苦困者伸出援助之手的人越来越少了。当一个人甘愿做一个弱者,用乞讨来延续自己的生活,不管是真是假,他在精神上已经是一个弱者了。